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英語: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註 1]、港中文,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5],也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現已發展成為轄九大書院的書院制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起源於清朝中期(1845年)至民國初年在大陸地區成立的教會大學和私人大學,是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高等學府。
香港中文大學 | |
---|---|
![]() 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 |
校训 | 博文約禮[1][2] |
创建时间 |
1963年10月17日![]() |
学校类型 | 法定(公立)、研究型 |
監督 |
主權移交前:香港總督 主權移交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校董會主席 | 梁乃鵬博士 |
校長 | 段崇智教授 |
副校长 |
華雲生教授(常務副校長) 霍泰輝教授、吳基培教授 張妙清教授、潘偉賢教授 陳偉儀教授、吳樹培先生 |
教师人數 | 1,697 [3] |
学生人數 |
20,608 (2017-2018年度)[3] |
本科生人數 | 17,038[3] |
研究生人數 | 3,570[3] |
校址 |
![]() 科學園路與澤祥街交界(東校門) 澤祥街18號(沙田凱悅酒店及工商管理學院)) |
校區 | 郊區 |
总面积 | 134.4公頃(1,344,000平方米)[2] |
代表色 | |
吉祥物 | 鳳凰[1] |
隶属 |
英聯邦大學協會![]()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 國際大學協會 亚太高校书院联盟 世界大學聯盟[4] |
網站 | http://www.cuhk.edu.hk/ |
![]() | |
香港中文大學 | |||||||||||||||
繁体字 | 香港中文大學 | ||||||||||||||
---|---|---|---|---|---|---|---|---|---|---|---|---|---|---|---|
简化字 | 香港中文大学 | ||||||||||||||
|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6]截止201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5位获得諾貝爾獎、1位获得菲爾茲獎、1位获得图灵奖,其他奖项包括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是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7]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8]
大學辨識
紋章与校徽
纹章(英语:Coat of Arms)又称盾形纹章、袍徽,是一种特有的纹章设计,通常出现在纹章盾、外套或战袍上(参考主栏目“纹章”)。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仍用来作为识别军队、教会等团体的世袭或继承性标记,以彰显贵族式的显赫地位。[9]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英國倫敦的英國紋章院(College of Arms)申請授予紋章。
紋章院於1967年授予中大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10]翌年,原有校徽因應紋章中央部分盾徽設計而略為改動,成為現今的校徽。
中大紋章與現時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獸麒麟。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gold」和「purpure」,意即金、紫兩色。
和香港大学不同,中大虽然是香港第一所獲正式頒授完整紋章的大學,但是一般只使用構圖較簡潔的校徽(紋章中央部分),貫徹中大追尋朴实的文化作风。
大學權杖
比較鮮為人知的是常出現於官方典禮的大學權杖(儀杖)。權杖的杖身是紅木,長三尺,杖頂上有一隻鍍金的鳳,由一圓球及圓輪所拱托,儀杖之托為金蓮花托。大學儀杖由英属香港教育司署代高級教育官顧里夫(M.F. Griffith)所設計,由英國卡根基行負責製作。[11] [12]
命名由來
創校校長李卓敏於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他認為
“ | 「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他並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 ” |
(節錄自1978年10月2日「中大新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李卓敏博士講詞」)[13]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中的“中文”含義不是“教授中文”、“專攻中文”,而是以研究學術為宗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使用“中文”於校名的目的是要區分於仿英式的香港大學[14],也即通過正名以宣示中大的使命並非是要成為香港另一間仿照英國大學的殖民地大學。
同时,香港中文大學的組成書院和創立人都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時,大陸地區易幟後流亡香港的著名學者、大儒和教會大學、私立大學。由於是來自清末和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因此校名含有的“Chinese”體現了中大的特色。[15][16]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是全港唯一設有書院制度的大學。成員書院共有九間,包括: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17]
中大實行「全民書院制」,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職員都有所屬書院,唯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書院各有宿舍、餐廳等設施。書院著重全人發展,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研討會,師友計劃,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劃充分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18]
以下是由中大資訊處提供的《概覽及統計資料》(2016年):[19]
成員書院 | 成立年份 | 學生人數 | 教師人數 |
---|---|---|---|
崇基學院 | 1951年 | 3,184 | 411 |
新亞書院 | 1949年 | 3,308 | 378 |
聯合書院 | 1956年 | 3,196 | 268 |
逸夫書院 | 1986年 | 3,384 | 246 |
晨興書院 | 2006年 | 300 | 36 |
善衡書院 | 2006年 | 600 | 68 |
敬文書院 | 2007年 | 300 | 38 |
伍宜孫書院 | 2007年 | 1,200 | 92 |
和聲書院 | 2007年 | 1,359 | 74 |
校史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著名大学在香港地區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20]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書院、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21],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22][23][24][25]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26]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27]
獨立書院時期
香港中文大學最初是由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合併而成。這三所書院擁有各自的歷史源流。論歷史源流,以崇基學院最為久遠。中大所合併的書院的成立實緣於大陸地區易幟,大量民國優秀學者逃離大陸。由是,中大雲集了幾乎全部留港的當時民國最頂級的大儒、學者。
崇基學院
於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大陸有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學府。這些大學都是中華民國時期極為著名的高校,包括“東方哈佛”之譽的上海聖约翰大學,民國教會大學之首燕京大學,民國最著名的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法律執民國牛耳的金庸母校東吳大學,南方第一名校的廣州嶺南大學,產生諸多優秀校友(例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執教的金陵大學。其中最早的大學成員前身成立於1845年。
該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大陸易幟後,十三所大學聯合董事會原想堅持留在共產政權下的中國內地,繼續基督教高等教育的角色,有所見證。惟很快看到大陸的政治形勢非常不樂觀,聯合董事會和香港教會領袖於是決定在香港合併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為一所基督教大學。[28]
最終於1951年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帶領下合並民國政府時期大陸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香港崇基學院[29][30][31][32]。
崇基的教堂聖壇兩旁至今仍保留中華民國政府時期(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原木刻校徽。[33][34][35]
崇基學院校牧室自2003年開始舉辦中國基督教教會大學尋根之旅;并于2018年首次納入為書院通識教育課程。
崇基學院的成立合併了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設立於中國大陸的“13所基督教大學”,其於馬料水的校址,也是現今中大沙田校園的最初基礎。崇基學院體现的是美國文化的傳統。
崇基學院神學院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神學院,歷史源流可追溯至1864年,長老會在廣州花地設立之神學訓練學校,該校於1914年即與聖公會及循道公會之神學訓練學校合併為廣州協和神學院,於戰時曾先後與華中大學及嶺南大學合作。戰後聖公會、衛理公會與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共同創立香港協和神學院,而中華基督教會與循道公會則參加新加坡之三一神學院。
-
- 之江大學(1845年)
- 華中大學(1871年)
- 華西大學(1871年)(前校長馬臨的母校)
- 上海聖约翰大學(1879年)(中華民國時期的頂尖名校,有東方“哈佛大學”之美譽)
- 嶺南大學(1888年)
- 金陵大學(1888年)(前校長李卓敏、國學大師南怀瑾、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执教)的母校)
- 東吳大學 (蘇州)(1900年)(金庸、前校長高錕父親高君湘的母校)
- 齊魯大學(1904年)
- 滬江大學(1906年)(粵劇泰斗唐滌生、徐志摩的母校)
-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08年)
- 金陵女子大學(1913年)
- 福建協和大學(1915年)
- 燕京大學(1919年)(為中華民國時期和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並列的北方四大名校之一,被認為是中國教會學校之首[36][37],美國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學社即以此校為名。)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早期在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中正從总统府办公费中特殊撥款及美國耶魯大學雅禮協會(英語:Yale-China Association)[38]等機構的資助下營運,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由國學大師,後獲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錢穆、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唐君毅、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農業教育委員會專任委員張丕介、中华民国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员崔书琴等人於1949年成立。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錢穆擔任書院院長。
書院初創時期經費不足,院長曾親赴臺灣求助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蔣總統於1950年命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雷震赴港調研,雷後報告「港澳有大學數所,在教育立場上是反共的,在經費方面是堅苦撐持,如錢穆等來港創辦之新亞學院」。中改會於同年12月11日舉行會議,決議「支持錢穆在港創辦之新亞學院,請由教育部予以協助」。而後,蔣總統允諾從總統府辦公費項下每月撥款港幣三千元支持新亞書院辦學,資助至1954年新亞書院獲美國雅禮協會撥款後停止。[39]。資助書院的除美國雅禮協會外,還有美國亞洲協會、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洛克斐勒基金會、英國文化協會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等。[40][41]
新亞書院獲多名當代大儒雲集教學,每人都足以成為一代宗師,包括中華民國國軍少將、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徐復觀;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臺灣學術泰斗牟宗三(傳承弟子,臺灣東海大學首屆榮譽教授蔡仁厚也為新儒家重要人物);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次長吴俊升(美國哲學家杜威教授門生);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人事處副處長、著名詩人和书法家曾克端;歷史學家、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農林部部長、中華民國總統府国策顾问左舜生;甲骨文專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所長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小说作家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叶维廉等人的启蒙老师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夏济安;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委員、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推薦人羅香林;中華民國時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家银行的联合总管理处处长杨汝梅;港督顾问赵冰大律師;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林仰山(Frederick Seguier Drake)教授;佛學大家羅時憲、霍韜晦;現代哲學家李天命[42][43]。
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和勞思光被喻為“香港人文三老”,俱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新亞書院為當代新儒家的重鎮。新儒學八大家中多数是新亞書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如哲學系的劉述先教授)(参见栏目儒家、當代新儒家)。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並因而獲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1963年,新亞書院加盟香港中文大學,終在馬料水現址落戶安家。
錢、唐、張諸位先生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一生反共,奉中華民國為正朔。1949年,把新亞書院的校慶定於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之日,並在新亞書院高掛中華民國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香港政府教育司署於1960年禁止新亞書院於中華民國國慶兼校慶期間高掛中華民國國旗,是為著名的「國旗事件」。錢穆為了此事,特地提早一個月回校斡旋。新亞書院另一創辦人唐君毅於事件過後兩個月發言表示「我力主對懸旗事不能讓步(9月29日);下午校務會議,議決國旗事暫忍痛遵港府命令停掛,另組小組會計劃來年不受港府津貼辦法(10月8日);明日為國慶日,對新亞而言則為校恥日也(10月9日)」。翌年,新亞書院便將校慶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誕辰日。
雖然校慶更改,但新亞仍堅持於中華民國國慶日升旗,早在新亞獲香港政府承認資格的初期,時任教育司高詩雅已不斷向新亞施壓,要求取消每年雙十升旗。及至中大成立後,壓力俱增,錢穆被迫妥協。錢穆於此事後逐漸淡出,離港赴臺,但安排了臺灣背景的吳俊升博士赴港任接班人,因吳俊升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次長和親中華民國背景,香港教育司對此極為反對。新亞在面對日益加強的壓力,升旗禮終於1969年10月10日由張丕介主持最後一次後停止。 [44]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所書院。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中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的學校,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界的需要。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
書院前身均為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包括上海大夏大學(大学董事长為歷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中華民國政府国防部部长及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院长何应钦)、私立廣州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31]聯合書院的特色在于英式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了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並考慮五個選址作建校。包括香港島、尖沙咀威菲路軍營(現為九龍公園)、龍翔道、清水灣道、以及沙田南端近紅梅谷。
到1962年12月,籌委會向港府提交總結報告書,建議在顯徑邨現址撥地近250畝(即約96公頃)予大學本部、新亞及聯合建校。不過由於涉及拆遷顯田、上徑口兩條鄉村等各種因素,紅梅谷建校的計劃於創校後短時間內被推翻,並改於馬料水崇基山建校。[45][46]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為當地第二所大學,學校設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而中大的誕生,亦突破了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院存在的英國殖民的鐵律,既是大英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徵之一。[23]
籌辦期間,社會大眾就叫這所大學做「中文大學」。[47]其也突出了英屬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華洋有別」的矛盾,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22]因此,前任校長沈祖堯亦指:「香港中文大學是帶著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校的。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大學,人文跟科技兼有。」[48]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亦明確指出香港中大作為學術機構,而非類似香港大學的「公務員培訓所」的定位。[49]
里程碑
(註:中大的「學院」名稱可用於學術學院(Faculty)或專業學院(School),行政架構上學術學院比專業學院高。另外,中大成員書院「崇基學院」(Chung Chi College)亦以「學院」為名,實際是一所書院。)
- 1845年: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联合在中國(清朝)成立 之江大學。
- 1891年:美国圣公会创立上海圣约翰大学。[50]
- 1845年-1911年:西方基督教教會在中國(清朝、民國時期)成立十三所基督教大學,最後一間是1911年成立的燕京大學。该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大批民國優秀學者、大師移居香港。錢穆等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
- 1951年: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等的带领下合並民国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香港崇基學院。
- 1956年:合併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包括上海大夏大學,為香港聯合書院。
- 1963年(10月17日):香港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再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
- 1964年:訂定校訓「博文約禮」。舉行第一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頒授第一屆學士學位。
- 1965年:成立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是中大第一個專業學院(School),初期只提供一年制教育文憑課程,1987-88學年升格為學術學院。[51]成立校外進修部(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 1966年:成立研究院,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 1969年: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校園現址。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 1971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2月,聯合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52]
- 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 1974年:工商管理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四所學術學院。
-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中大將採取單一制行政結構,即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新亞書院校董會九名成員(錢穆、唐君毅、李祖法、沈亦珍、吳俊升、徐季良、劉漢棟、任國榮、郭正達)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
- 1978年:第一任校長李卓敏博士退休,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 1980年: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 1981年:醫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五所學術學院。它是香港第二所醫學院。中大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 1982年: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第一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數學諾貝爾獎”— 菲尔兹奖。
- 1984年:推行「本科課程暫取新生」計劃,即以中學會考成績為「暫取入學」的衡量標準,以大學預科課程之後的高等程度考試為入學確認標準,希望從而脱離香港中等敎育制度對大學四年制的牽制。這一措施雖然遭到政府和部分敎育界反對,但實行之後證明十分成功。吸引到很多成績優秀的中五畢業生報讀[53]。
- 1986年: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同年,邵逸夫爵士捐款1.1億港元成立中大的第四間書院:逸夫書院,於1989年錄取首批學生。
- 1987年:馬臨校長退休,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 1987-88學年:教育學院由專業學院升格學術院,英文名稱由 School of Education 改為 Faculty of Education,成為中大第六所學術學院。[51]
-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佈《第三號報告書》,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翌年,《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建議最終成為事實,[53]
-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彈性學分制」,允許中七入學的學生在3年內豁免修讀24學分,即只須讀99學分即可畢業。「彈性學分制」在1991年開始實施。[54]
- 1991年:開始實施「彈性學分制」。建築學系成立。醫學院下成立中大醫學院護理學系(2002年更名為「那打素護理學院」),為香港最早開設的大學本科護理學系[55]。 工程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七所學術學院。
- 1992年:醫學院下成立藥劑學院(School of Pharmacy),是香港首個創辦藥劑學學士全日制課程的學院。[56]
- 1993年: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會計學院(School of Accountancy)。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 1994年:中大絕大部份學系於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
- 1995年: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港互聯網訊息的核心。
- 1996年:高錕校長退休,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
- 1998年:全港首批內地本科生到中大就讀。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酒店管理學院(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理學院下成立中醫學院(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2013年轉為醫學院下)。
- 1999年:高錕教授獲頒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此為工程界諾貝爾獎。
- 1999年:醫學院下成立公共衛生學院(2009年正名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社會科學院下的新聞與傳播系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 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中大亦因此停課[57]。同年,大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社區爆發源頭。[58]
- 2000年:成立中醫中藥研究所。
- 2002年:首度頒授大學榮譽院士。金耀基教授接任李國章教授成為第五任校長。
- 2004年:金耀基校長退休,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
- 2005年:開設環球商業本科生課程。成立中大法律學部(2008年升格為法律學院)。學部於2006年始開辦法學本科及研究生課程。
- 2006年:校友余英時獲美国国会图书馆頒發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同年,隨香港之大學教育改行四年制,中大亦重新於2012年開辦四年制的大學課程,本科生人數將會在2012年急升。故此,中大在2006年起開始籌建五所新書院,以迎接在2012年新增的3,000多名本科生。
- 2007年: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语: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缩写IPCC)之重要成员的刘雅章教授(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与其他成员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起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 2008年:8月1日法律學部升格為法律學院,成為中大第八所學術學院。
- 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09年:社會科學院下建築學系於8月1日正式升格為建築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66]
- 2010年: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
- 2013年:康本國際學術園開幕。
-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设立。
-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參與的LIGO重力波研究的團員獲頒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67]
- 2018年:1月1日,沈祖堯教授離任,段崇智教授成為第八任校長。
行政與架構
正如所有其他香港的大學,大學校監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後設校長一職。作為一所書院聯邦制的大學,一般人或會對中大的行政架構並不太清楚。大學目前擁有八所學院及九所成員書院,每一所學院或書院均由其院長帶領,前者負責編制各學位的學術課程,而後者則向學生提供膳宿及書院博雅教育輔導。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初,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均保有相當的權力,如能夠各自安排不同的學系及學科內容, 並在聘用教學人員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隨著大學的規模不斷增大, 大學的運作也有改變。據張德勝(1993)於「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一書中敘述:
1. 大學成立初期, 招生程序各自為政, 這對大學本部和申請人造成不便, 故大學招生工作已於1971年由本部統一處理,
2. 大學開辦了數個統一學院 (文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研究院及工商管理學院), 接收原由各書院開辦的課程, 這讓教學決定權實際由各成員書院向本部推移,
3. 當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審核中大1970至1974年的預算時, 指示大學要加強中央功能。
中大校方於1974年2月委任一個由時任新亞書院院長兼副校長余英時為主席的工作小組就大學未來發展進行研究, 小組於1975年7月向校方提交報告。就大學未來發展一項, 報告建議大學應保留書院聯邦制, 但小組提出學系整合以加強書院之職能與角色。報告提出三個可能方案:
1. 「學院本位制」。將各書院(college)改組為學院(faculty). 例如新亞書院負責文科學科, 崇基學院負責理科學科, 聯合書院負責社會科學學科,
2. 「學系本位制」。將各學系於整合後劃歸某一書院, 但保留各書院的全科性,
3. 「學科本位制」。為前兩者間的折衷方案, 將學系整合後把性質相近的學系依各書院原有的傳統撥歸各書院。
報告並沒有建議採用哪個方案, 但指出贊成採用學科本位制的人佔多數。報告亦提出「教師治校」的原則, 認為教師有權參與有關大學發展和校務有關的決定。
但香港政府於同年11月再次委任富爾敦為主席的委員會檢討大學未來發展。委員會於1976年3月發表的報告認為, 中大應保留書院聯邦制,余英時報告所提「教師治校」的原則可應用在改革書院校董會的管治上, 但就學系整合的建議則不採納, 並反而建議中大採用單一制的行政結構。[69]
1976年,香港政府全面接納富爾敦委員會報告的建議修改<<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各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如提供學生宿舍等。各成員書院的反應不一, 當中新亞書院有九位校董辭職抗議。[70] [71]中大近年推行全民書院制,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研究院獨立於中大書院制),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
為了容納因本科課程在2012年恢復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學陸續宣布成立新書院。2006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合共2.7億元的捐款,以成立晨興及善衡兩間新書院,以應付恢復四年制的需要。新書院預計分別錄取300人和600人。[72] 2007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由葉克勇、伍宜孫慈善基金會及不記名捐款人分別捐出的1億元、1.7億元及1.5億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間新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三間書院計劃分別錄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73][74]
學院與課程
學術學院(Faculty)方面,目前八所成員為: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及法律學院。除了八所學術學院外,中大還設有一所研究院,提供多項修課式及研究式碩士及博士課程。學術學院下設有專業學院(School)、學系(Department)及相關部門。表中的學系只計算學士學位課程。
學術學院 | 成立年份 | 專業學院、學系 | 網頁 |
---|---|---|---|
文學院 | 1963 | 人類學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英文系、藝術系、歷史系、日本研究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音樂系、哲學系、翻譯系 | [2] |
理學院 | 1963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生物系、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系、環境科學系、食品及營養科學系、分子生物技術學系)、地球系統科學系、自然科學系、化學系、數學系、物理系、統計學系 | [3] |
社會科學院 | 1963 | 建築學院(建築學學系)、經濟學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政治與行政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全球傳播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 | [4] |
工商管理學院 | 1974 | 會計學院(會計學系)、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系)、管理學系、市場學系 | [5] |
醫學院 | 1981 |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生物醫學學院(生物醫學系)、化學病理學系、中醫學院(中醫學系)、腫瘤學系、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微生物學系、那打素護理學院(護理學系、老年學系)、婦產科學系、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兒科學系、藥劑學院(藥劑學系)、精神科學系、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公共衞生系、社區健康系)、外科學系 | [6] |
教育學院 | 1988 | 課程與教學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育心理學系、體育運動科學系 | [7] |
工程學院 | 1991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系、信息工程學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 [8] |
法律學院 | 2008 | 法律系 | [9] |
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所在中國内地設立分校、參與中國聯招程序的香港專上學院。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研議在龙岗区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75][76]。经內地教育部批准,现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簡稱「港中深」[77],于2014年开始招生[78]。
中大與中國科學院合辦有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並獨資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該研究院除負責進行科學研究外,亦開辦深圳EMBA課程,但該課程招生仍由沙田校園負責)。[79]
人文學科的研究所
法國遠東學院
法國遠東學院(法語: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是法國一所專門研究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文明的國家機構,研究範圍涉及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藝術、文獻學等。法國遠東學院有兩項成果最引人注目。第一是對柬埔寨吳哥窟的研究和考察。而另一個是漢學方面的成果。許多著名的法國漢學家如沙畹、伯希和(法國敦煌學專家)、馬伯樂等都曾長期供職於該學院。該學院源於1898年為了研究西貢市(今胡志明市)一帶的風土文化,由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梅下令創立的「法國印度支那古跡調查會」(或譯作「法國印度支那考古學調查會」),由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負責學術監督。1900年更名為法國遠東學院,並於1901年開始出版《法國遠東學院學刊》(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該學院於1902年將總部設於河內,於1950年代因越法戰爭關係遷至巴黎。學院在12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7個中心。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也即香港中文大學的法國遠東學院中心(法語: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Université chinoise de Hongkong)。[80] 該中心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內。[81] 新亞書院校友、法国远东学院教授陈庆浩整理了《域外汉文小说大系》,是域外(越南等)汉文小说(以及紅學)專家。[82]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該中心為香港中文大學與星雲法師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2005年簽訂合作,進行推廣人間佛教的研究與培養佛教研究人才,隸屬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的研究中心,出版許多相關研究專著,並且於2017年開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83]
「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多年來持續與臺灣學術界方面合作,該中心得以紀念中華民國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慷慨捐款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撥款支持,成立於2006年1月,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第三所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亦是該基金會於整個亞太區的第一所漢學研究中心。
中心宗旨為促進兩岸三地、亞太區以至國際間的漢學研究與中國研究。
該中心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內。 [84]
學術泛論
教學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以卓越的学术水平知名。大學現時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及“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85]
香港政府提出的18個重點研究項目,香港中文大學佔了7個。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各個高校中,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機構, 其经常参与顶尖的科学研究。
中大是唯一參與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計劃證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波动 — 引力波”的香港高校。LIGO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斥巨資資助,並由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構思,於2001年正式投入運作。LIGO團隊有逾1,000名來自超過90間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科學家。[86]。
同時,香港中文大学除了不時邀請校友回校向在校學生分享交流外,亦不定期會舉辦公開講座,向學生及公眾分享各類知識[87] [88] [89] [90]。
授課語言
中大是港英政府為成立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91]。雖然中大聲稱「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92],但現時大部分學系皆只提供英語為主的核心科目,部份院系(如醫學院及法律學院)更只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93]。
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系統於1963年創校時成立,迄2015年中大實體藏書量約達2,650,044冊、電子書4,053,751冊;共約700萬冊。而期刊有8,853種,另加電子期刊132,996種。中大圖書館是香港各大學中其中一個最大的圖書館系統。[94]
大學圖書館目前共有七所成員。除大學總館外,有三所為學科圖書館:醫學、法律及建築學特別圖書館。而新亞、聯合及崇基亦各自擁有一所內藏跨學科讀物的分館。
此外,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美國圖書館也归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美國研究圖書館(American Studies Library),該館系於1993年將大部份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後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其位於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 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館名稱為:[95]
- 大學圖書館(1965年成立)
-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1951年成立)
-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1949年成立)
-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1956年成立)(包括:美國研究圖書館(1993年成立))
- 李炳醫學圖書館(1980年成立)
- 建築學圖書館(1994年成立)
-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2004年成立)
國際獎項得主
中大現為香港唯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專任)驻校任教的大學,也是唯一一所具有獲得菲爾茲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頂級獎項校友的香港高等學府;中大教授在其他領域也获得其地位等同于諾貝爾獎的國際獎項。
諾貝爾獎得主有:
- 高錕(中大電子系創辦人、講座教授及前校長)
- 楊振寧(物理系講座教授)
- 詹姆斯·莫理斯(前晨興書院院長)
- 羅伯特·蒙代爾(「歐元之父」、博文講座教授)[96]
- 作為联合国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英语: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缩写IPCC)之重要成员刘雅章教授(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与其他成員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起獲頒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97]
另外,還有多次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林語堂[98]、趙振開(北島)[99]以及被多次提名同时普遍被认为应该授予诺贝尔奖的李卓皓(後因去世而不可能獲獎)。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是LIGO項目中唯一的香港研究團隊。[100]
菲爾茲獎(即数学诺贝尔奖)得主有:
- 姚期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英語: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得主:
- 高錕(中大電子系創辦人、講座教授及前校長),为首位及至今唯一一位华人得主。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是美国工程学界最高奖项之一。该奖由美国国家工程学院会每二年颁发,被认为是“工程学界的诺贝尔奖”("Nobel Prizes of Engineering");
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即人文诺贝尔奖)得主有:
其他重要獎項得主有:
- 沃爾夫數學獎得主丘成桐(中大校友,講座教授)
-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得主李卓皓(香港中文大学学术顾问)[104]
-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喻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105]、的里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106]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107]得主盧煜明(中大醫學院講座教授);
- 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國際漢學最高榮譽)得主[108]饒宗頤(中大新亞書院早期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顧問、崇基學院榮譽院務委員、新亞書院榮譽院務委員)、李克曼 (Pierre Ryckmans)(新亞書院校友)[109][110][111];
- 勒诺多文学奖(法语:Prix Renaudot)、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 (法语: 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得主李克曼 (Pierre Ryckmans,比利时著名汉学家,新亚书院校友)[112];
- 金花環獎(Golden Wreath Award)(國際詩歌界最權威獎項之一)、瑞典蟬獎(Cikada Prize)[113]得主北島(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 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電影)得主汪長智(六十年代中大崇基學院的校友);
- 保羅‧埃爾德斯數學大獎(Paul Erdős Award)得主岑嘉評講座教授(香港奧數之父,爲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114];
- 美國腸胃科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國際領袖大獎(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陳家亮教授(中大医学院院长)系首位獲此殊榮之華人。陳教授也是是學術史上首批於《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刺針》(The Lancet,又名《柳葉刀》)兩大頂尖醫學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學者。[115]
- 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終身成就獎:授予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以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分子醫學應用於肺癌研究,改變了晚期肺癌治療。他是首名華人獲得這項榮譽。[116]
在團體獎項方面,例如建築系的新型抗震夯土農宅項目曾獲得世界建築節年度建築大獎(「建築界奧斯卡」)[117][118]。
年度獎項:
- 校方曾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英語:MIT Technology Review)年度突破性科学进展(2015)[119]。
- 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中,十项研究中,有兩項是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教授領導的研究。在这十篇當選的研究文章中,更只有這兩項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研究人員所領導。[120]
-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 (WONCA) 於2018年10月18日宣佈「首屆全球最傑出研究獎項」(英语: First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king Family Medicine Shine Award)九項最頂尖科研,其中三項由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至生教授及其中大團隊獲獎。此獎項是以研究的原創性及對醫學界的貢獻作評審標準。[121]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教授包括:[122]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賴恩·科比爾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 图灵奖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John E. Hopcroft)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123]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J·Ciechanover)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 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 [124][125]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教授(Prof.Myron Scholes)为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是港中大(深圳)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首位诺贝尔奖教授。[126]
大中华地区獎項
- 香港中文大學於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評估中常居香港之首,獲取最多獎項。[127][128][129]
- 大陸機構主辦的未来科学大奖[130](意欲成為華人的諾貝爾獎[131])的2016年首屆得獎者為清華大學的薛其坤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
- 盧煜明教授
- 中華民國景星勳章[132][133]:
香港羅德學人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高[136],也是历代神童出現最多的本地大学[137],其頂尖科系普遍收生成績為香港八所大學中最高。[138]環球醫學系連續5年為香港收生成績最高的學科。[139]
羅德獎學金是根據施素‧羅德爵士(Sir Cecil John Rhodes)的遺願於1902年創立的獎學金,是一個世界級的獎學金,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美譽,得獎者被稱為「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s)。不少國際領導人和傑出學者都曾獲頒羅德獎學金,當中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前澳洲總理霍克(Bob Hawke),以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思教授(Andrew Michael Spence)等。
羅德獎學金於1986年引入香港後,每年在港挑選一名大學畢業生為獎學金得主,獲得者將可前往牛津大學深造,羅德學人的評定標準則除了優秀的學術表現之外,還包括個人特質、領導能力、仁愛理念、勇敢精神、和體能運動。遴選過程非常嚴謹,申請者必須經過多次的個人面試及集體討論,並與遴選委員會成員共晉晚膳,應對交流,且必須獲牛津大學錄取。[140]
由1986年2016年,中大共有14名學生榮膺羅德學人,數目是香港院校之冠。[141]歷屆中大的羅德獎學金得獎者包括:
- 1987年,黃淑慈(英文系)[142]
- 1992年,梁偉絲(英文系)[143]
- 1994年,王鳴峰(工商管理系)[144]
- 1996年,王澤基(電子工程系)[145]
- 1998年,李珮珊(電子工程系)[142]
- 1999年,許達仁(英文系)[142]
- 2000年,黎穎瑜(社會學系)[146]
- 2002年,駱敏賢(中國語文及文學系)[147]
- 2004年,馮思宇(翻譯系)[142]
- 2005年,陳曉彤(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148]
- 2007年,張天羽(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149]
- 2008年,吳紹倫(心理系)[150]
- 2010年,鄭華哲(醫學院)[151]
- 2016年,戴漪晨(分子生物技術學系)[141]
大學評估
學術界評估
- 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學術評審報告”(RAE):與僅計算英文發表的期刊數量和靠問卷調查所獲的主觀成分偏重的商業、報刊QS、THS、USNews排名不同;也與注重理工科科研成果的上海交大的排名不同,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學術評審報告該評審報告全面審核大學的所有學系,包括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包括社会科学范围内的建筑、创意、人文和美术,乃至工程、商业和教育等专业学科的各種語言發表的成果,並依據結果,對大學進行撥款和分配學額。[152]
院校 | 香港政府評核各大學國際領先研究的數量 | 相應獲得的撥款額 (據2018年5月22日信報) |
相應獲得的學額增減 (截至2017年8月) [153] |
---|---|---|---|
香港中文大學 | 198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 撥款佔收入52% | 學額增加 108 |
香港科技大學 | 191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 撥款佔收入24% | 學額增加 27 |
香港大學 | 187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 撥款佔收入50% | 學額增加 98 |
(備註:來源見附註;統計可得以上數據)
- 依據RAE香港特別熱門科目學術評審:
醫學科目學術評審:
院校 | 教員數目 | 最高四星級研究成果數目(備註) |
---|---|---|
香港中文大學 | 245教員 | 10個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醫學)(沒有牙醫)) |
香港大學 | 331教員 | 13個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醫學與牙醫的總數) |
法律科目評估:
香港政府的評審報告指出:港大屬最熱門的科目“法律”的研究水平被成立僅約10年的中大法律學院大幅超越。[154](完整數據見報刊報導[155])
院校 | 2006 | 2014 |
---|---|---|
香港中文大學 | 100%達「國際水準」 | 64%國際領先、卓越水準;0%劣等(U級) |
香港大學 | 86.48%達「國際水準」 | 46%國際領先、卓越水準;3%劣等(U級) |
院校 | 2016[157][158] | 2017[159] | 2018[160] | 2019[161] |
---|---|---|---|---|
香港中文大學 | 1 (亞洲排名第21位) | 1 | 1 | 1 |
香港大學 | 3 (亞洲排名第56位) | 2 | 3 | 3 |
香港科技大學 | 2 (亞洲排名第30位) | 3 | 2 | 2 |
香港理工大學 | 4 (亞洲排名第66位) | 4 |
(備註:2016年港大的排名應該為2,科大為3。港大部分專利列於Versitech 名下,所以該年數據有誤)
- 依《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柏林原則》以ARWU為基礎的綜合性排名: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地區第一。[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
院校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
清華大學 | 1 | 1 | 1 | 1 | 1 | 1 | 1 |
北京大學 | 7 | 5 | 5 | 4 | 4 | 2 | 2 |
國立臺灣大學 | 2 | 2 | 3 | 3 | 7 | 9 | 9 |
香港中文大學 | 5 | 6 | 7 | 5 | 5(是年并列) | 4 | 4 |
國立清華大學 | 3 | 3 | 2 | 2 | 3 | 3 | 3 |
香港大學 | 6 | 4 | 6 | 6 | 5(是年并列) | 6 | 8 |
备注:此排名为QS的改进版,是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数个同时适用于两岸四地教育状况的4大类13项指标。所有与规模有关的指标同时使用了绝对数和相对值。指标权重的安排遵循《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此排名与QS排名或泰晤士排名不同, 其数据俱为客观数据。[176]
- 中國校友會網2000-2012年期間調查香港中文大学“最受香港高考狀元青睞”[177],同时也是第二最受中國狀元歡迎的港校。[178]
- 《香港專業教育網》於2000年所作的調查,中大擁有最多學科專業獲評為“最佳”[179]。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羅德獎學金被譽為本科學生的諾貝爾獎,反映學生質素。[180]中大学生荣膺罗德学人数目为全港大专院校之冠[136]
院校 | 羅德獎學金得主數目 |
---|---|
香港中文大學 | 14名學生(最高)[136] |
香港大學 | 12名學生(參見上列引用) |
大學排名備註
最廣為人知的大學排名莫若QS或者泰晤士排名。惟此類排名實為商業公司所為,目的是向大學出售顧問服務,以改進其排名。此類非學術排名的特點在於知名度非常高,但其排名標準和大學的客觀的學術質量幾乎無關。以QS為例,其評分標準是主觀感覺的學術聲譽(40%)、師生比例(20%)、院系論文引述量(20%)(但是引述多可能是因為其觀點錯誤而被批判)、僱主主觀認為的聲譽(10%)、國際生比例(5%)和院系國際化比例(5%)(惟香港的大學把內地生也算國際生),而且數據是學校“自己”提供[181],創造弄虛作假的機會[182][183]。
QS經常修改其標準,從而導致奇特的排名結果,例如QS将医学研究的比重拉低,导致QS排名香港科大高过中大和港大[184]。其修改標準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製造新聞。[185]因一間大學不可能有大的變化[186][187],如果沒有新聞,這類商業公司沒有銷售顧問費用的機會。[188][189][190][191][192][193]
QS、THS排名導致一種奇怪的現象,香港的大學排名每年幾乎高於所有日本的大學[194];但是日本的大學每年都有人獲頒諾貝爾獎[195]。
中大对排名的立场
不像其他香港的大学,中大取向類似日本的大學没有刻意管理学校以追随這些非学术私企商業QS、THS、USNews等排名。因此类排名非常容易作假[196]。但是消极对待这些排名的结果是導致這些排名机构將中大排得偏低(日本的大學排名也奇低[197],即使學術水平非常高(2001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198])。中大这种‘清高’理念也受到相当的非議,因为反而是这类非学术兼帶商業性的排名在普羅大眾的報刊發表,而影响巨大[199][200][201][202][203],但中大前任校長劉遵義和沈祖堯仍指:
“ | 每一個大學應該有自己的定位,然後發揮它的作用,而不是單去追求排名。[204][205] | ” |
大學競爭
本科能進入哪間大學是重要指標。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和大陆中学学生最难被取录進入本科的香港的两间大学[註 2]之一。
在70至80年代沒有香港科技大學前,能依循六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Level)考入四年制的中大和依循七年制中学通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A-Level)考入三年制的港大的本科学生总数只有1 - 2%[206];参见主栏目香港教育:
“ |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是至1991年为止,香港仅有的两间大学。当年中学生约17万,而能进入两间大学的仅仅为大約1至2%;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素质也非常优秀。即在1991年前,一般只有各中学的状元才能在香港读到大学”。 | ” |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因此一直被认为是香港最顶尖的大学,地位等同于中國大陆的北京大學、清华大學,以及台灣的臺清交成(参见主栏目大學競爭)。
前校长李国章更将和香港大學的竞争白热化;明言香港人热衷的香港大学在国际学术界上“闻所未闻”(國際學者的聲譽排名中香港唯一入榜的是香港中文大學[207]);并指出香港政府应该重点栽培学术性的香港中文大学成为唯一的精英大学。[208]。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定期如英国两大高校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般举办学术和体育的“两大对抗赛”,包括香港兩大校長盃足球賽[209]、香港兩大划艇賽[210]、辯論比賽[211]。
於2003年非典爆發最嚴重的是威爾士親王醫院——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故醫護團隊中,中大校友處於抗疫最前線。最著名的犧牲的醫生是中大校友謝婉雯醫生。中大團隊首先破解非典的致病機理。[212]之後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港大校長徐立之帶領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再發現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冠狀病毒;同時香港中文大學的鍾尚志院長、沈祖堯教授團隊則成功找出非典爆發源頭。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為香港第一等級大學,學生代表香港幾乎所有領域的精英。媒體常見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哪間比較好的討論[213]。一般來說,香港中文大學偏重學術研究,多名教授曾获國際頂級嘉獎,也盛產最多羅德獎學金的本科學生;而依據香港大學自己做的問卷調查香港民意主觀感受和商業QS等排名則以香港大學最高。
在2017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共有六位狀元[註 3]。其中五位選擇入讀香港大學的醫學院;而「超級狀元」[註 4]選擇讀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214]2018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全部狀元俱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215], 其中經聯招成功獲取錄入讀成绩要求最高的醫科中之269名學生,近六成人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反映愈來愈多學生認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16][217]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是2019年12名狀元心儀的大學,其中7名状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218]; 而以中學文憑試滿分為49分計算,考獲46分或以上而修讀醫科的74名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二選擇入讀中大醫學院[218](也見2019年7月11日蘋果日報頭版)。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連續6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218]
地區認受性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的 "學界排名榜",中大奪得第一名。中學校長的意見是反映了一間學校的看法,而他們的建議,對於中學生選擇大學的意願亦構成相當大的影響性。[219]
雇主評選
- 於評核实际工作表現的「本港僱主最願意聘用的大學畢業生」的2016年調查中,港中文名列香港第一[220]。
- 比較香港各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港中文畢業生的薪酬時名列第一[221][222][223]或者時和港大接近並列第一[224]
於外國和本地的聲譽
- 由法國學者(University of Franche-Comté、Paul Sabatier University)調查國際聲譽的排名(WPRWU)中,唯一上榜的香港的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207]。
- 由香港大學自己進行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結果,2004-2016年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在「港人眼中的大專院校排名」中名列第二。惟此調查由於“自己評論自己”且属于完全主观的调查而被质疑:“中文大學及科技大學在某些學科上在學術界中的口碑優於香港大學,但在「最佳大學排名榜」中兩大卻落後於港大,真叫人匪夷所思!香港專業教育網和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主持人皆有欠中立性,鍾庭耀為港大民意研究中心主任,亦即是港大教員之一,而港大在這個排名中每次都名列第一,一個港大教員對自己的「上司」作評核,中立性絕對成疑。”[225]。原嶺南大學副校長及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饒美蛟撰文指出[226]: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了「妖言惑眾」四字斥責時美真與鍾庭耀二人多年來採用的民調與大學排名方法。
收生成績
特色景點
校園生活
起居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各個大學中佔地最大的大學,校園面積137.3公頃,同時是香港面積第三大的單一地段,僅次於愉景灣的649公頃及香港國際機場的1255公頃,範圍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39區部分屬於大埔區),且至今仍然是唯一具有專屬港鐵站直達的大學。(香港大學站尚非“專屬”地鐵站;其還為香港大學附近地區提供交通網絡。)
- 體育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有各類運動設施[232]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亦是全港唯一擁有兩個田徑場的大學),包括大學體育中心、夏鼎基運動場、嶺南運動場、水上活動中心、書院體育館、籃球練習場身室、壁球室、康樂室、網球場、游泳池、籃球/排球兩用場、射箭練習場。其中,夏鼎基運動場是每年4月舉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體育科實習考試指定試場。
-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為一個可以容納1,438人的演奏廳,可供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以及電影、講座、典禮、集會和考試等活動使用。駐有專業及具經驗的前、後台工作人員。歡迎校內及校外人士租用舉辦文化活動。[233]
- 大學保健處
位於大學校園中央的保健路的“大學保健處”,提供一系列醫療服務,包括門診、身體檢查、專科、護理、配藥、化驗、物理治療和牙科服務。
- 飯堂
香港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和職員飯堂遍佈校內,共30餘間。
- 學生飯堂
- 范克廉樓學生膳堂
- 范克廉樓咖啡閣
- 范克廉樓快餐店
- 蘭園
-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 女工合作社小食店
-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 新亞書院學生餐廳(在樂群館梁雄姬樓)
-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在國楙樓低座)
- 逸夫小廚
- 聯合書院學生膳堂(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
- 聯合書院思源館
- 善衡書院餐廳及咖啡閣(在何善衡館)
- 晨興書院宴會廳
- 晨興書院咖啡閣
- 伍宜孫書院學生飯堂
- 和聲書院學生飯堂
- 敬文書院學生飯堂
- 李慧珍樓咖啡室
- The Stage
- Cafe 12
- Cafe 330
- 職員飯堂(部分餐廳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 新亞書院雲起軒職員飯堂(只限已申請此飯堂會籍的教職員及新亞書院校友,以及其陪同人士)
- 崇基學院紫荊閣職員飯堂(已於2017年9月起易手並重新開業,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聯合書院聚賢軒職員飯堂(只接受學生以團體預訂方式入座,教職員不在此限)
- 逸夫書院涵碧軒職員飯堂(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又名中菜館,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大學賓館教職員餐廳(已停業,改建為伍宜孫書院健身室如日坊)
- 伍宜孫書院教職員餐廳(只限教職員預訂入座)
- 蘭苑(位處崇基學院,所有人士均可入座)
- 威爾斯親王醫院職員餐廳
- 范克廉樓見龍閣(大學宴客專用)
- 學生宿舍
中文大學逾半學生可獲安排宿位。9所成員書院(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共有30幢宿舍,連同醫學院所提供的宿位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8,400個宿位。學生事務處轄下的國際生舍堂(前身為教職員宿舍五六苑,以及職工宿舍;前者採用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於2005年啟用,可容納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換生。晨興書院、善衡書院及敬文書院為三所進行「全宿共膳」政策的書院。
- 教職員宿舍
在崇基學院1956年遷入後,已有為教職員先後建造六幢宿舍。而在1970年代校園整體建成時,由於交通不便,加上有不少教職員來自外地(尤其是台灣、美國),校方當時就興建了合共十幢教職員宿舍(1970至1978年入伙,一至六苑按教職員所屬書院分配:第一苑及沒有興建的第二苑屬崇基學院,第三及第四苑屬聯合書院,第五及六苑屬新亞書院),全部以高級公務員宿舍標準興建。而在1981至1995年間,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職員宿舍,使大學曾一共有25幢教職員宿舍。然而,教資會後來推展新教職員薪津福利政策,以現金津貼永久取代部分宿舍,第一苑、第五至九苑及科學園路校門宿舍因而被分別改建,使目前教職員宿舍只餘19幢。
- 賓館
大學賓館現設於昆棟樓,兼作研究生宿舍;而原先的大學賓館,已重建成伍宜孫書院(一座保留,易名如日坊;二座拆卸重建成書院東翼)。
- 購物
大學書店為位於康本國際學術園的大學書店(由商務印書館營運);另有「女工同心合作社」(小食檔,由女工與中大基層關注組合營)、Fusion 超級市場及一所理髮店。校方另於富爾敦樓設「紀念品銷售處」。
- 銀行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富爾敦樓一樓設有恆生銀行分行,崇基學院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設有東亞銀行分行,新亞書院樂群館梁雄姬樓地下設有東亞銀行的自動櫃員機。另外大學站內分別有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及中國銀行之自動櫃員機提供。
校內交通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若徒步往返「山城」中各座教學大樓及舍堂較為不便,因此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處管理,共有14輛自置校巴。教學日除設有穿梭校巴,亦有轉堂校巴行駛,共有10條路線(其中一半車輛由交通組派出,其餘車輛則由陽光巴士及強記旅運承辦;以往外判車隊全部由強記旅運承辦,而勝興運輸亦曾經與強記旅運承辦穿梭校巴服務)。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註 5])一律收費港幣$5.5。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中大校內主要的穿梭校巴站包括:大學站、康本園、大學體育中心/善衡書院、邵逸夫堂/科學館、馮景禧樓、大學行政樓、聯合書院、新亞書院、逸夫書院、敬文書院、39區。
以往,曾有來往大學站和香港教育學院的校巴行駛,中文大學英文研究與教育(中大和教院合辦)的主修生可以免費乘搭,唯此安排已於2008年連同課程取消,目前只供教育大學學生(教大開放日時可供公眾乘搭)使用。
在2007年9月,校方曾推出新收費政策,不論是否教學日,均向非持有學生證或職員證之人士收取$3車費,此政策包括向在中大校園工作的外判員工收費,引起爭議,學生會發動「巴·不得」運動。其後發現校方並無權於校巴收費,校方已於同年10月取消新收費政策。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及「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校方建議一般遊客乘搭收費穿梭小型校巴,或步行至目的地。
常規穿梭校巴 校職員及學生專車,只在星期一至六服務(公眾假期除外) | ||
---|---|---|
1A | 本部線 | 大學站 → 大學體育中心 → 邵逸夫堂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 |
1B | 大學站 →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 大學體育中心 → 邵逸夫堂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 大學站 | |
2 | 新聯線 | 大學站廣場 → 大學體育中心 → 邵逸夫堂* → 馮景禧樓 → 聯合書院 → 新亞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 |
3 | 逸夫線 | 康本國際學術園 → 大學體育中心 → 科學館 → 馮景禧樓 → 三、四苑 → 逸夫書院 → 敬文書院 → 十五苑 → 聯合苑 → 和聲書院 → 逸夫書院 → 三、四苑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 |
4[註 6] | 環迴線 | 康本國際學術園 → 環迴東路 → 敬文書院 → 39區 → 敬文書院 → 15苑 → 聯合苑 → 和聲書院 → 逸夫書院 → 三、四苑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 |
8[註 7] | 西部線 | 39區 → 敬文書院 → 聯合苑 → 和聲書院 → 逸夫書院 → 三、四苑 → 大學行政樓 → 科學館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三、四苑 → 逸夫書院 → 39區 → 敬文書院 → 環迴東路 → 大學站 |
N | 晚間線 | 大學站 →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 大學體育中心 → 邵逸夫堂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三、四苑 → 逸夫書院 → 39區 → 敬文書院 → 15苑 → 聯合苑 → 和聲書院 → 逸夫書院 → 三、四苑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賽馬會研究生宿舍* → 大學站 |
轉堂校巴 校職員及學生專車,只在教學日服務 | ||
5 | 上行線 | 崇基學院教學樓 → 大學體育中心 → 邵逸夫堂 → 馮景禧樓 → 聯合書院 → 新亞書院 → 三、四苑 → 逸夫書院 → 敬文書院* |
6A | 下行線 | 敬文書院 → 聯合苑 → 和聲書院 → 三、四苑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廣場 → 崇基學院教學樓 |
6B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廣場 → 崇基學院教學樓 | |
7 | 逸夫書院 → 三、四苑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廣場 → 崇基學院教學樓 | |
穿梭校巴 校職員及學生專車,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服務 | ||
H | 假日線 | 大學站 → 大學體育中心 → 邵逸夫堂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三、四苑 → 逸夫書院 → 39區* → 敬文書院 → 10苑 → 15苑 → 聯合苑 → 和聲書院 → 逸夫書院 → 三、四苑 → 新亞書院 → 聯合書院 → 大學行政樓 → 善衡書院 → 大學站 |
收費穿梭小巴 開放予公眾人士乘搭,只在星期一至六服務(公眾假日除外) | ||
穿梭小巴 (票價:$5.5) |
上行:大學站 → 王福元樓 → 崇基教職員宿舍 → 教研樓一座 → 大學保健處* → 大學圖書館 → 馮景禧樓 → 三、四苑 → 和聲書院 → 聯合苑 → 15苑 → 10苑/11苑 下行:10苑/11苑 → 15苑 → 陳震夏宿舍 → 三、四苑 → 大學行政樓 → 大學保健處* → 何善衡工程學大樓 → 教研樓一座 → 崇基教職員宿舍 → 何添樓 → 康本園 → 大學站 |
註:黑底白字代表只有部分班次途經該站。
大學管治架構
職稱(中文) | 職稱(英文) | 人物 |
---|---|---|
監督 | Chancellor | 1997前:時任英屬香港總督 1997後: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校董會主席 |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 梁乃鵬博士 |
校董會副主席 | Vice-Chairman of the Council | 利乾先生 |
校長 | Vice-Chancellor / President | 段崇智教授 |
常務副校長 | Provost | 華雲生教授 |
副校長(研究) |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Research) | 張妙清教授 |
副校長(教育) |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Education) | 潘偉賢教授 |
副校長(對外事務及大學拓展) |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External Affairs and 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 | 霍泰輝教授 |
協理副校長 |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 王淑英教授 |
副校長(學生及校友事務) |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Student and Alumni Affairs) | 吳基培教授 |
大學輔導長 | University Dean of Students | 吳基培教授(署理) |
副校長(策略發展) | Pro-Vice-Chancellor / Vice-President (Strategic Developments) | 陳偉儀教授 |
協理副校長(創新及企業) | Associate Vice-President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 李康善博士 |
副校長(行政) | Vice-President (Administration) | 吳樹培先生 |
歷任校長
- 副校長代行(1963-1964):容啟東教授,植物學家。(1963年10月17日創校至1964年2月6日間,校長職務懸空,由副校長代行)
- 第1任(1964-1978):李卓敏教授,經濟學家。
- 第2任(1978-1987):馬臨教授,生物化學家。
- 第3任(1987-1996):高錕教授 ,光通訊工程學專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 第4任(1996-2002):李國章教授,醫學家(著名外科学系讲座教授、曾任中大医学院院长)。
- 第5任(2002-2004):金耀基教授,社會學家。
- 第6任(2004-2010):劉遵義教授,經濟學家。
- 第7任(2010-2017):沈祖堯教授,醫學家。
- 第8任(2018-):段崇智教授,生物醫學專家。
改制前各书院歷任校長
- 合併各書院前至1977年中大改制時的中大各書院歷任校長
- 新亞書院
- 第1任(1949-1965):錢穆教授
- 第2任(1965-1969):吳俊升教授(原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次長)
- 第3任(1969-1970):沈亦珍教授
- 第4任(1970-1973):梅貽寶教授(原燕京大学代校长)
- 第5任(1973-1975):余英時教授
- 第6任(1975-1977):全漢昇教授
- 崇基學院
- 第1任(1951-1954):李應林教授
- 第2任(1955-1960):凌道揚教授
- 第3任(1960-1975):容啟東教授
- 第4任(1975-1976):Prof. Robert N. RAYNE
- 第5任(1976-1977):譚尚渭教授
- 聯合書院
近代各學院/書院院長
成員書院 | 近代院長 |
---|---|
崇基學院 | 方永平教授 |
新亞書院 | 信廣來教授(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理學院大學部院長;多倫多大學大學總校區副校長)[234] 黃乃正教授 |
聯合書院 | 余濟美教授 |
逸夫書院 | 陳志輝教授 |
晨興書院 | Prof. Nicholas Rawlins(前牛津大學副校長)[235] |
善衡書院 | 黃永成教授(中大研究院前院長) [236] |
敬文書院 | 陳偉儀教授 |
伍宜孫書院 | 陳德章教授(香港癌症研究所所长)[237] |
和聲書院 | 劉允怡教授 |
校友
- 校友組織:[238]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
-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友會
-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友會
-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畢業生會
-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
- 香港中文大學兼讀學士學位課程校友會
學生會
由於中文大學成立時,3間成員書院都有各自的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學生會的當然會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包括「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等組織,而傳媒報道的「中大學生會」通常是指「幹事會」。以上組織皆由「代表會」負責監督,但其組成方式與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由中大學生投票選出(選舉由代表會舉辦),代表會則由按書院直選的民選代表和每所書院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擔任的當然代表組成。2017年,中大學生會成立「司法委員會」,司法委員由司法委員推薦小組遴選、代表會提名、學生會會長委任。
中大學生會自成立以來,經常就學校政策對校方和政府表達意見,如「反四改三運動」、「殺系事件」、「哭中大事件」及「保樹立人」等,也曾聲援1989年在北京的學生運動,創立中國民運基金。
社會關係
中大民運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面積廣闊,其中百萬大道及烽火台一直是香港學運聚會中心。中文大學在重要的民運活動中,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2012年反國教以及2014年的雨傘革命,皆曾作為集會地點以及遊行起點。[239]
2019年,中文大學學生繼續以大專學界代表身份參與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該年6月,中大學生會撥出103萬元成立反送中基金,支援民主運動。[240]
同年8月,學生會更取消全校性質的迎新營(「巨O」),以遷就當時同時舉辦的各項集會及示威活動。[241]而在8月尾的各書院迎新營中,傳統活動「四院會師」由玩樂性質轉型為呼應反修例運動,參與者大多戴上黃色頭盔,有些更配備防毒面具、眼罩,高呼帶有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口號,如「五大訴求」口號,並呼籲新生參與9月的罷課行動。[242]同年9月2日,學界罷課集會在中大百万大道召開。[243]唯部分學生塗污校園的行為遭到校方和部分市民的反對。[244]
由運動爆發至11月5日,被拘捕並落案检控的各大專人數以中大為最多。[245]該校女生吳傲雪(Sonia)更代表6人發言指控遭受警方性暴力。[246]
香港暴徒中文大學事件
在2019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被網民在Google Map中惡搞,其中文名稱曾一度顯示為「香港暴徒中文大學」,目前已被修正。[247][248]自此「暴大」一詞開始被該校學生和網民廣泛使用,成為中大其中一個著名的別名。 在2019年9月開學日,中大官方取消開學禮,中大學生會自行舉辦開學禮。在開學禮中,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表示,中大在Google Map曾被網民惡搞成暴徒大學,表示欣然接受,並引以為榮。他認為,如果選擇對抗惡法、暴政,被冠以「暴徒」之名,會欣然接受「暴大」之名,並說會以「暴大」為榮。 [249][250][251][252][253]
2019年11月中大衝突
2019年11月香港三罷行動中,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為主的示威者與香港警方在校園發生激烈衝突,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重大事件。
11日當天早上,有示威者在中大「二號橋」上設置路障,並向吐露港公路拋擲物件。多名防暴警察在二號橋上與示威者對峙。期間,防暴警察向校園發射多枚催淚彈及防暴子彈,而示威者則投擲汽油彈、信号弹、体育弓箭還擊,更聲言「炸吐露港」。[254][255][256]雙方由早上起對峙,情況直至黃昏才緩和。
惟次日(12日),学生和警察的对峙更趋激烈。警方稱於11月11至12日进攻中大期间,共发射超过1,000枚催泪弹和2,000枚子弹(非实弹),其中警方曾在15分鐘內投擲400枚催淚彈,密度之高为示威史上罕见。警方攻击导致60名学生受伤,一人失去知觉。[257][258] 传媒看见警察攻击中大的惨况,一度落泪。[259]在衝突期間,香港中文大學的戰斗狀況引發市民自發在多區進行「圍魏救趙」的抗議活動。[260]
11月15日,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表示,過去暴徒在部分大學校園內造成更大破壞,校內設施成為練靶場,校巴等車輛被用作運汽油彈,有人設檢查站不准部分傳媒進入。多間大學被改造成暴徒基地、罪惡溫床,大學已成為香港最危險的地方,暴徒佔據接管校園,用作製造汽油彈及武器的兵工廠,令大學成為暴亂的橋頭堡。大學管理層不能完全游說學生,亦管不到校園及校內暴徒。[261]
中大50年校慶
中文大學慶祝50周年金禧校慶,以「中大五十.關懷」為主題舉辦連串活動,活動強調校友及師生參與,以及鼓勵「中大人」明年參與50小時社會服務。校長沈祖堯明言,活動旨在讓師生及校友聚首,不搞像港大百周年校慶典禮般邀請國家領導人出席,高官亦僅限中大校監。
持續及專業進修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於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並於2006年起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學院秉承服務社會提供優質持續專業教育的使命,配合著香港發展步伐及不同行業人士的進修需求,課程日趨多元化,2005至06年開設的課程約2000項,學生人數逾40,000人。
雅禮(Yale-China)中國語文研習所
香港中文大學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在新亞書院(New Asia College)及美國雅禮協會(Yale-China Association)的支持下創辦於1963年。一直負責大學本科生及國際生的普通話及廣東話課程。2005年起陸續通過大學擴展教育課程局(UEXB)申請各種證書及文憑課程,公開讓香港市民修讀,也是本港所有大學中,唯一提供普通話/粵語證書課程中最大的大學教學單位。居港中外人士及來自七十多國的漢語研修生修讀本所學分課程、證書課程和暑期密集課程人數每年超過2000人。雅禮的其中一位教師是藏傳佛教黑教教派的法王林雲。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的營運者。香港互聯網的中樞位於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的碧秋樓。[262]
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是大學與業界溝通的橋樑,中心鼓勵雙方作多方面交流,並促成合作,使得大學研究成果用諸於社會。
為促進與業界的溝通,創新科技中心經常統籌大學各研究隊伍在本地以至區域性的科技展覽中參與展出,藉以提供社會與研究隊伍之間的直接溝通平台。2008年,創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學科研成果接觸面伸展至國際海外的展覽當中,如在意大利舉行的R2B 2008國際展覽會,就是一次與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及業界接觸交流的好機會。
撤回大學醫療教學撥款
2019年11月,政府撤回三項涉及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撥款,當中一項包括中文大學於大埔興建一座教學科研綜合大樓[263][264][265] [266]。
流行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廣闊,景色優美,是香港一個重要的電影取景場地。[267]任教中大的诗人余光中在《春来半岛》一文中写到:
“ | 春天鲜花盛放,中大草坡上杜鹃 一片迷霞错锦,看得人心都乱了”;他研究室窗下的宫粉羊蹄甲,“雨中清鲜,雾中飘逸,日下则暖熟蒸腾,不可逼视,整个四月都令我蠢蠢不安。 | ” |
中大及對面的雍雅山房因此是香港電影中粵語片和國語片經常性的取景場地。國語片例如曼波女郎(取景於崇基學院),改编自小說的邵氏电影《小樓殘夢》[268]。電視劇例如幻海奇情。現代香港電影取景於中大的包括近期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英语:The Midnight After)[269]。
與出產歌星的港大不同,中大的校友在電影界舉足輕重,包括:崇基學院前身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友嘉禾電影的製片人邹文怀(其發掘或捧紅的演員包括:李小龍、許冠文、許冠傑等許氏兄弟、成龍等)、前中华民国總統李宗仁秘書程思遠的長女,香港影坛国语电影時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林黛(四屆亞洲影后)、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鍾景輝、香港演藝人協會主席許冠文、著名電影導演冼杞然、為無綫電視(TVB)編寫經典劇集(包括《家变》、《网中人》、《上海滩》、《千王之王》、《亲情》)的吳昊、香港资深舞台剧演员和导演古天農[270]、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製作人、編劇、導演劉天賜、無綫電視其中的一位主要編劇以及商業化電影的代表性導演王晶、唯美派导演、摄影何藩、編劇李敏、新晉導演黃修平,以及著名的足球評述員林尚義(經濟系)[271]、陳耀武(在中文大學任教體育)[272]、潘源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 同時也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等。
校友汪長智的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273]助荷里活片商拍攝多部國際巨片,如《蘇絲黃的世界》,《奪寶奇兵》,《鐵金剛》(007),《職業特工隊III》。
校友盧國沾[274]、潘源良、黃偉文等則為許多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填詞。
校友[275]张正甫(香港影后蕭芳芳的丈夫)是香港電視新聞的鼻祖,對香港電視廣播貢獻良多,包括建立香港电视新闻制度,开创华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主播读报的新闻报道形式,並引入卫星技术,接收世界各地新闻,讓香港媒体融入全球媒体。1961年起,张正甫担任法新社驻香港分社主编,开始为香港、两岸和国际媒体报道两岸三地的新闻。其后于1972年開始於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浸会书院教授新闻传播,首批学生包括現時香港多位电视机构高层或香港新闻业主管:赵应春、袁志伟、关伟等。
公共交通
注释
- ^ 此稱呼在不同的場合可以存在不同的含義。“中大”在香港常指代香港中文大學;而在中國內地則通常指中山大學;另外,在臺灣復校的國立中央大學也將“中大”註冊為其商標(恰巧地,國立中央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之象徵色,均為紫、金二色)。在香港以外,有人會將香港中文大學簡稱為“港中文”或“港中大”(中國內地常用)。
- ^ 指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 ^ 指在四科必修科、三科選修科也取得最高等級的5**。
- ^ 指在四科必修科、三科選修科和數學延伸部份單元也取得最高等級的5**。
- ^ 2010年4月1日前,穿梭小巴由威龍運輸營運,陽光巴士於2010取代威龍運輸營運穿梭小巴路線至2012年6月30日
- ^ 此路線所有班次由強記旅運承辦
- ^ 此路線於2017年9月1日之前為轉堂校巴
参考文献
引用
- ^ 1.0 1.1 1.2 About CUHK - Mission & Vision, Motto & Emblem. CUHK. [2014-07-17].
- ^ 2.0 2.1 概覽及統計資料2008 (PDF). 香港中文大學. [2009-07-02] (中文(香港)).[失效連結]
- ^ 3.0 3.1 3.2 3.3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概覽及資訊統計2017. Iso.cuhk.edu.hk. [2019-10-01].
- ^ 香港中文大學成為世界大學聯盟首間香港成員院校. CUHK.
- ^ 香港尚禮坊. 香港中文大學 資訊. https://www.givegift.com.hk/ (中文(香港)).
- ^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中大光彩紀事.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2].
- ^ Distinguished Faculty Members(著名的教職員). [2013-12-01].
- ^ 中文大學有香港霍格華茲美名 「中大人」張曼娟不捨:心痛如絞. 聯合新聞網. [2019-11-26].
-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Homepage.ntu.edu.tw.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CUHK's Coat of Arms香港中文大學紋章. Iso.cuhk.edu.hk. 2013-10-04 [2017-05-23].
- ^ http://www.iso.cuhk.edu.hk/ebook/index.html?fbclid=IwAR3NLzDYLjaO4IMnL5vL9wZ-kZMdYnS4qfCWnuV74G8FDUfxPzBQ_Q0xRYk#issue_id=357&lang=zh-tw&ui=zh-tw&page=14
- ^ https://www.iso.cuhk.edu.hk/images/publication/newsletter/038/pdf/NSL038_tc.pdf
- ^ Alumni Matters Issue. Cloud.itsc.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名大學不中立 | 蘋果日報 | 果籽 | 名采 | 20100608. Hk.apple.nextmedia.com.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五十年鉤沉 – 中大五十年. Cuhk50.org (2015-07-26).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博文约礼——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 科学公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kexue.org (2015-11-24).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中大簡介
- ^ 獨特的書院制度
- ^ www.iso.cuhk.edu.hk http://www.iso.cuhk.edu.hk/ebook/index.html#issue_id=1851&lang=zh-tw&ui=zh-tw&page=1. [2019-06-13].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香港中文大學網頁——大事紀要.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2].
- ^ 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
- ^ 22.0 22.1 廢墟中大:中大認同的(後)殖民解讀[原載《中大四十年》].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4-01-15].
- ^ 23.0 23.1 李敏剛. 李敏剛:中大前世,香港今生-讀周愛靈《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
- ^ 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
- ^ 《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
- ^ CAP 110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dinance. CAP 110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dinance. Department of Justice, HKSAR. [2014-04-21].
- ^ 內地生常見問題.
8)主修科多以英文授课。
- ^ 尋找基督教大學精神──由崇基禮堂十三校徽說起. Christiantimes.org.hk (2016-01-30).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文兆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香港之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文兆堅. [2013-11-23].
- ^ 吳梓明:〈五十年來崇基學院的基督教教育〉,CSRCS Occasional Paper, no. 4(Feb 2001),頁1
- ^ 31.0 31.1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1963-1993,頁7-8
-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9%99%B6%E5%82%91/daily/article/20191114/20805586/
- ^ About – 崇基學院校牧室 Chung Chi College Chaplaincy. Cco.cuhk.edu.hk (2017-05-14).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沙田廟宇丨香港旅遊景點丨沙田觀光景點丨假日好去處丨香港沙田凱悅酒店. Hongkong.shatin.hyatt.com.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我們的書院 - 崇基學院簡介. 崇基學院. [2013-11-23].
- ^ 梁文道. 开卷八分钟:消逝的燕京,大学的灵魂. 凤凰网读书. 2012-05-21.
- ^ 人民政協報. 哈佛燕京學社建立標誌燕京大學躋身世界一流. 華夏經緯網. 2013-09-06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對於燕京大學“教會大學之首”、“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都作出了肯定......其一,是因為燕大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舉行的考試中的表現:192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14個私立大學的特別考試,兩個燕大的學生得了最高分,而學校一、二年級水準和不及格人數與其他大學相比較,燕大也處於最好的水準。其二,是因為在同一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等院校的學術水準進行調查,結果燕大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並認定燕大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
- ^ http://www.yalechina.org/history
- ^ 國民黨與香港教育歷史淵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08-28].
- ^ New Asia College > 書院介紹 > 歴史. www.na.cuhk.edu.hk. [2019-06-12].
- ^ 张杨:亚洲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创建背后的美国推手. www.guancha.cn. [2019-06-12].
-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早期教師. 新亞書院. [2014-04-28].
- ^ http://www.na.cuhk.edu.hk/zh-hk/aboutnewasia-zhhk/history-zhhk.aspx
- ^ 新亞反共1949-69.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09-17 (中文(香港)).
- ^ Final Repor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mmittee. Enclosure 1 of the Government Records Service file. doi:HKRS163-9-240 请检查
|doi=
值 (帮助). - ^ 小魚@頽設作業. 崇基史地誌略補遺. [2017-11-01].
- ^ 創校時,校董會決定這個稱呼。見〈聞問切〉專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27日
- ^ 專訪沈祖堯校長. CUH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2014-01-15].
- ^ 大公報(2003-09-20):邁向國際一流中文大學40年金耀基:大學精神比撥款重要. Crycu.blogspot.com. [2017-05-23].
- ^ 谁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新闻报道-人民网. cpc.people.com.cn. [2019-06-13].
- ^ 51.0 51.1 教育學院簡史
- ^ 書院簡史
- ^ 53.0 53.1 中大十大事件選舉結果. [2013-11-23].
- ^ 為甚麼學分制? 中大學生報, 2011-07-28
- ^ 那打素護理學院簡介
- ^ 藥劑學學士課程簡介
- ^ 香港中文大學宣佈停課.
- ^ 中文大學成功找出SARS病毒源頭. 香港中文大學.
- ^ 我們的書院:晨興書院
- ^ 我們的書院:善衡書院
- ^ 我們的書院:敬文書院
- ^ 62.0 62.1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兩所新書院-敬文書院及伍宜孫書院
- ^ 我們的書院:伍宜孫書院
- ^ 我們的書院:和聲書院
- ^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和聲書院
-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升格為學院 中大新聞稿, 2010-01-15
-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 中大物理系黎冠峰教授參與其中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2] (中文(繁體)).
- ^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58-60.
- ^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64-66.
- ^ 張勝德. (1993). 第三章: 制度的沿革., 吳倫霓霞 編 , 「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p.64-66.
- ^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1109章). 電子版香港法例. [2017-03-18].
- ^ 中大校董會宣佈成立善衡和晨興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 [10/01-2014].
- ^ 中大校董會宣佈成立敬文和伍宜孫書院. [10/01-2014].
- ^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和聲書院. [10/01-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5).
- ^ 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 www.cuhk.edu.hk. [2019-06-13].
- ^ 用十年為深圳辦世界一流名校南方都市報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9-06.
- ^ 学校官网简介:认识中大 (深圳). [10/01-2014].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教育部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开信息). [10/01-2014].
- ^ University Extension in Shenzhen. Szdo.cuhk.edu.hk. [2017-05-23].
- ^ EFEO - Centres - Hongkong. www.efeo.fr. [2019-06-12].
- ^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www5.cuhk.edu.hk. [2019-06-12].
- ^ 中國評論新聞:陳慶浩:兩岸應與東亞合作漢文化研究. hk.crntt.com. [2019-06-12].
- ^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ww.cuhk.edu.hk. [2019-06-12].
- ^ 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_中心簡介. www.cuhk.edu.hk. [2019-06-12].
- ^ 五大重點研究領域小冊子. 香港中文大學. [2013-11-23].
- ^ CUHK eMotion - Sunshine at CUHK. www.cpr.cuhk.edu.hk. [2019-06-12].
- ^ 趙志裕教授公開講座接受報名
- ^ 【歷史教授的「營商之道」】
- ^ 【陳德霖校友於10月3至5日訪校】
- ^ 【蒙美玲教授《懂聽懂說的人工智能 如何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
- ^ 香港法例第1109章《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弁言(e)節
- ^ 香港中文大學的使命及願景
- ^ 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政策委員會,《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2007年7月10日更新。
- ^ (中文) 概覽及統計資料 |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Lib.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中大圖書館手冊 (PDF).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10/01-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18).
-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羅之父」蒙代爾出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今天於中大開講分析金融危機.
- ^ 国际知名气候专家刘雅章教授加盟中文大学 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努力近四十年 冀为香港及东亚地区作贡献 |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www.cpr.cuhk.edu.hk. [2019-06-13] (中文(简体)).
- ^ Nomination List.
- ^ 北岛多次进入诺文学奖终审名单有时仅差一票惜败.
-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授予從事重力波研究的LIGO團隊成員 中大物理系黎冠峰教授參與其中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Brown, Bob. Database pioneer Stonebraker rocks $1M “Nobel Prize in Computing”. Network World. 2015-03-25 [2019-06-13] (英语).
- ^ News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普林斯頓大學. [2014-04-25].
- ^ 人文诺贝尔奖得主余英时.
- ^ http://www.hgzz.net/baike/102936.html
- ^ The 2016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 | Clarivate Analytics. Stateofinnovation.com.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中大盧煜明教授榮獲世界科學院頒發「的里雅斯特獎」 表揚其對人類健康的貢獻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Cpr.cuhk.edu.hk (2012-09-26).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中大盧煜明教授奪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Cpr.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JAO Tsung-I,Offic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Lettres.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France. [2014-07-10].
- ^ http://www.cpr.cuhk.edu.hk/emotion/2015/18/indexe.html#a1
- ^ Président du département de chinois de l’Université chinoise de Hong Kong.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France. [2014-07-10].
- ^ http://www.cpr.cuhk.edu.hk/cutv/detail/637
- ^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 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Google 圖書. Books.google.com.hk. [2017-05-23].
- ^ 北島獲金花環獎和蟬獎 | 明報月刊. Mingpaomonthly.com. [2017-05-23].
- ^ 港奧數之父岑嘉評冀精英離「譜」發展 - 星島日報. Std.stheadline.com. 2017-03-06 [2017-05-23].
- ^ http://www.med.cuhk.edu.hk/tch/home/press_releases/2018/2018_10_17.jsp
- ^ 莫樹錦膺歐腫瘤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181020 - 港聞. 明報新聞網 - 每日明報 daily news.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中大奪世界建築節年度建築大獎 中大新聞稿, 2017-11-27
- ^ 中大揚威「建築界奧斯卡」. 東方日報. [2019-06-13] (中文(香港)).
- ^ Liquid Biopsy - MIT Technology Review. Technologyreview.com (2015-02-18).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中大研究獲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推崇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2] (中文(繁體)).
- ^ Prof. Martin Wong and Team Awarded First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king Family Medicine Shine Award at WONCA 2018. Home | JC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CUHK. [2019-06-12] (英语).
- ^ 两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同日落户港中大(深圳)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www.cuhk.edu.cn. [2018-01-06] (中文(简体)).
- ^ 图灵奖得主在港中大(深圳)成立研究院 打造中国的“斯坦福”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www.cuhk.edu.cn. [2018-01-06] (中文(简体)).
- ^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成立 诺贝尔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领衔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www.cuhk.edu.cn. [2018-03-30] (中文(简体)).
- ^ 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港中大(深圳)任教. www.sohu.com. 2017-10-18 [2018-01-06].
- ^ 活动回顾 | 与诺贝尔奖得主迈伦•舒尔斯教授面对面交流. [2018-01-06].
- ^ 中大四科研項目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為本港院校之冠.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3-05-16 [2015-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中文(繁體)).
- ^ 中大六科研項目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為本港院校之冠.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2-03-29 [2015-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7) (中文(繁體)).
- ^ 中大八科研項目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為本港院校之冠.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5-05-07 [2015-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5) (中文(繁體)).
- ^ 特首祝賀盧煜明教授獲科學大獎.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6-09-19 [2017-05-23].
- ^ 中大盧煜明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 星島日報. 2016-09-20 [2017-05-23].
- ^ 謝佳珍. 表彰貢獻 總統贈勳余光中白先勇. 中央通訊社. 2015-12-17 [2015-12-22] (中文).
- ^ 中華民國104年11月12日總統令.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5-11-12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中文).
- ^ 余光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2019-06-13].
- ^ 中大博文講座教授白先勇教授親臨主講《紅樓夢》.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136.0 136.1 136.2 136.3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当选2016年度罗德学人 | 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Cpr.cuhk.edu.hk. Retrieved on 2017-05-23.
- ^ 137.0 137.1 周荻恩. 【神童今昔】細數香港歷代神童 七歲數學天才做肉類切割員. 香港01. 2017-01-13 [2017-09-05].
- ^ 何敬淘. JUPAS 改選 一稿睇清八大收生分數最高最低科目. 香港01. 2017-05-21 [2017-09-05].
- ^ 【聯招放榜】近六成獲取錄醫科生選讀中大 環球醫學專修連續5年收生成績最高. 明報升學網. [2019-06-13] (美国英语).
- ^ 中大45周年校慶講座「下一站 牛津:羅德學人在中大」成功舉行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141.0 141.1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當選2016年度羅德學人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142.0 142.1 142.2 142.3 聯合書院的羅德學人. newstudents.uc.cuhk.edu.hk. [2019-06-13].
- ^ 牛城雨絲下的羅德學人.
- ^ 律師的自我修養──資深大狀王鳴峰游刃庭內庭外.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經濟初哥變博士 勤思考拼搏致富|凌羽一. 灼見名家. 2017-08-24 [2019-06-13] (美国英语).
- ^ 黎穎瑜接任勞福局政助 東方日報, 2013-10-26
- ^ 中大女生獲羅德獎.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9-06-13].
- ^ 中大女生獲羅德獎學金讀牛津碩士 星島日報, 2005-05-21
- ^ 中大工管女生當選二零零七年度羅德學人
- ^ 中大心理學系高材生當選二零零八年度羅德學人 全港首位拔尖學生獲此殊榮 |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www.cpr.cuhk.edu.hk.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心懷疾苦的羅德學人.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9-06-13] (zh-Hant-HK).
- ^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 2014. www.ugc.edu.hk. [2019-06-13].
- ^ http://www.cuhk50.org/social/%E4%B8%8D%E5%8F%AF%E5%BF%BD%E8%A6%96%E7%9A%84%E6%9C%89%E5%BD%A2%E4%B9%8B%E6%89%8B%EF%BC%9Augc%E5%A6%82%E4%BD%95%E6%94%B9%E8%AE%8A%E4%B8%AD%E5%A4%A7/
- ^ 本報獨家報道:陳文敏貽害 港大法學院慘輸中大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9-06-13].
- ^ 表一:本地大學法律學院「2014研究評審工作」表現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9-06-13].
- ^ Innovating for impact (英语).
- ^ 存档副本. [201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Ewalt, David. Asia’s Most Innovative Universities. Reuters. 2016-08-30 [2017-05-23].
- ^ http://www.oal.cuhk.edu.hk/2017/06/30/cuhk-ranked-top-innovative-university-in-hong-kong-for-the-second-year-in-a-row/
- ^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1814105-%E6%95%99%E8%82%B2-%E4%BA%9E%E5%A4%AA%E6%9C%80%E5%85%B7%E5%89%B5%E6%96%B0%E5%8A%9B%E5%A4%A7%E5%AD%B8%E6%A6%9C+%E4%B8%AD%E5%A4%A7%E5%8D%87%E8%87%B322%E4%BD%8D
- ^ https://www.bloomberg.com/press-releases/2019-06-25/seoul-national-university-kaist-and-postech-top-reuters-fourth-annual-ranking-of-asia-pacific-s-most-innovative-universities
- ^ 最好大学网. 2017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Zuihaodaxue.com. 2018-01-25 [2018-01-25].
- ^ 兩岸大學排名 中大膺香港第一 - 星島日報網頁. Std.stheadline.com. 2015-09-23 [2017-05-23].
- ^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清華第一中大第五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新聞 - 社會 - D150922. Topick.hket.com. 2015-09-22 [2017-05-23].
- ^ 最好大学网. 2016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Zuihaodaxue.com. 2016-10-18 [2017-05-23].
- ^ 中大排名 | 認識中大 | 香港中文大學. www.cuhk.edu.hk. [2019-06-13] (zh-Hant-HK).
- ^ 最好大学网. 2015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_最好大学网. Zuihaodaxue.com. [2017-05-23].
- ^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結果分析.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4 [2015-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3).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6. 上海交通大學.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0. 上海交通大學. [2014-02-25].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1. 上海交通大學. [2014-02-25].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3. 上海交通大學. [2014-08-15].
- ^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京清華五連霸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7-05-23] (中文).
- ^ EMPAcc-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Snai.edu. 2004-09-03 [2017-05-23].
- ^ http://www.zuihaodaxue.com/Greater_China_Ranking2018_0.html
- ^ http://www.zuihaodaxue.com/Greater_China_Ranking_Methodology_2017.html
- ^ 2013中国港澳台最佳大学排行榜揭晓,香港中文大学最受6A状元青睐. 《中國校友會網》. [2014-01-16].
- ^ 2013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揭晓,北大清华最受状元青睐. 《中國校友會網》. [2014-01-16].
- ^ 香港最優秀大學綜合排名榜調查及統計報告. 香港專業教育網. [2014-07-30].
- ^ 存档副本. [2016-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城大被指報細數谷師生比例爭QS排名 校方:報道失實將交獨立會計師行審查|852郵報. 852郵報. 2017-11-13 [2019-06-12] (中文(香港)).
- ^ 陳澔琳. 大學排名戰贏了數字輸掉靈魂 大學價值由誰定義?|01周報. 香港01. 2018-09-18 [2019-06-12] (中文(香港)).
- ^ 亞洲大學排名. EDUplus.com.hk. 2009-05-18 [2017-05-23].
- ^ 梁亦華 - 誤信教育排名榜 如盲人瞎馬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評論 - D130413. Paper.hket.com. [2017-05-23]. doi:10.1787/9789264091580-en.
- ^ 何順文﹕問題叢生的大學排名遊戲 - 20150725 - 觀點. 明報新聞網 - 每日明報 daily news. [2019-06-12] (中文(繁體)).
- ^ 甘阳谈排行榜:. news.ifeng.com. [2019-06-12].
- ^ 梁亦華 - 誤信教育排名榜 如盲人瞎馬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評論 - D130413. Paper.hket.com. [2017-05-23]. doi:10.1787/9789264091580-en.
- ^ 何順文﹕問題叢生的大學排名遊戲 - 20150725 - 觀點. 明報新聞網 - 每日明報 daily news. [2019-06-12] (中文(繁體)).
- ^ 【星級大學?】評級高過哈佛耶魯史丹福 給城大超5星 QS:收費服務.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9-06-12].
- ^ Hum. QS星級評核須收費 城大勁過哈佛史丹福|港聞|流動新聞. 流動新聞. 2017-11-22 [2019-06-12] (中文(台灣)).
- ^ Https://Www.post852.com, 852郵報. 城大獲QS「超五星」評級 《蘋果》:屬收費服務成機構收入來源|852郵報. 852郵報. 2017-11-21 [2019-06-12] (中文(香港)).
- ^ QS Stars University Ratings.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1).
- ^ QS Stars: Methodolog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7-04.
- ^ 陳澔琳. 大學排名戰贏了數字輸掉靈魂 大學價值由誰定義?|01周報. 香港01. 2018-09-18 [2019-06-13] (中文(香港)).
- ^ 新浪新闻. 中国科学界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 news.sina.com.cn. 2016-12-05 [2019-06-13].
- ^ CityU said to have shrunk student numbers to boost QS rankings. EJ Insight. 2017-11-13 [2019-06-13] (美国英语).
- ^ 日本大学排名下降是为什么 - 51offer让留学更简单. 51offer.com. [2017-05-23].
- ^ “数”说诺奖:10年后日本堪忧 25岁获奖者拼爹 -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 [2019-06-12].
- ^ 要提升中大排名. 《蘋果日報》. [2014-07-30].
- ^ Holmes, Richard. So That's how They Did It. Rankingwatch.blogspot.com. 2006-09-05 [2010-09-16].
- ^ 泰晤士報大學排名調查方式不周延. 《聯合報》. [2014-02-25].
- ^ 明報新聞網. News.mingpao.com. [2017-05-23].
- ^ 梁亦華. 誤信教育排名榜如盲人瞎馬. 《香港經濟日報》. [201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 ^ 《東方早報》專訪沈祖堯校長(23.2.2012)——「大學應為社會守望相助的榜樣」.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4-02-25].
- ^ 港大中大亞洲排首次名. 东方日報.
中大校長劉遵義則表示教育是長期耕耘大學的使命是作育英才、創造知識、造福社群,不應着眼於排名
- ^ 香港大學入學率. 香港知識一網通. 2011-06-02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 ^ 207.0 207.1 存档副本.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 ^ 昔日言論針對港大 李國章揶揄「對港大聞所未聞」. 蘋果日報. 2015-10-29 [2017-05-23].
- ^ 兩大校長盃足球賽 中大港大雙冠軍.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10-01-10 [2017-05-23].
- ^ 兩大傳統賽艇賽 港大八人艇三連霸. 體路. 2015-09-13 [2017-05-23].
- ^ 教聯會. 【辯論宗師】鄧飛︰中大是氣宗,港大是劍宗.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2017-05-23].
- ^ 【沙士15●世紀病毒】解剖8遺體 病理學家揭迅速感染之謎. 蘋果日報. [2019-06-13].
- ^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香港大学VS香港中文大学. 最好大學網. [2019-06-13].
- ^ 六狀元五選港大 超級狀元獨投中大. 星島日報.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港大及中大包攬九名文憑試狀元. now新聞.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2018聯招放榜 Archives. 明報. 2018-08-06 [2019-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中文(繁體)).
- ^ 聯招報醫科逾60%揀中大 陳家亮稱反映教學受認同. 東網. 2018-08-09 [2019-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中文(繁體)).
- ^ 218.0 218.1 218.2 12狀元7人揀入讀中大醫學院. 頭條日報. 2019-08-05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中文(繁體)).
- ^ 本地「最佳大學排名榜」 科大登首位. 東方日報. [2019-06-13] (中文(香港)).
- ^ 僱主最愛畢業生 港大跌至第四 民意排名亦急挫 鍾庭耀:校委風波影響. 蘋果日報. [2016-07-07].
- ^ 平均年薪最高為中大及港大,兩校畢業生年薪分別有23.8萬元及23.6萬元. 大公報. [2016-07-25].
- ^ 科大生就業能力高?平均年薪不及中大港大. 蘋果日報. 2014-12-10 [2016-07-25].
截至去年12月底數字,去年畢業的大學生,以中大生平均年薪最高,達到23.8萬元,其次港大的23.6萬元,排第三位是教育學院23.4萬元,科大只排「梗頸四」,畢業生平均年薪19.9萬元。
- ^ 中大最好的日子. 基督教週報. 2007-06-10 [2016-07-25].
繼香港大學畢業生薪酬創新高後,中文大學去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亦非常理想,在已公布就業數據的五所院校中,畢業生平均月薪最高院校,達15,228元,稍勝港大四十元
- ^ 港大 VS 中大 一幅圖睇晒8大院校起薪點. 經濟日報. 2016-07-04 [2016-07-25].
- ^ 質疑「大學排名榜」公正性 博讯新闻,简体中文新闻. www.boxun.com. [2019-06-13].
- ^ 饒美蛟﹕妖言惑眾的大學排名可以休矣 | 獨媒編輯部.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9-06-13].
- ^ 神童兄弟齊跳班 「旭日初升」入中大. Paper.wenweipo.com. 2015-09-01 [2017-05-23].
- ^ 何敬淘. JUPAS 改選 一稿睇清八大收生分數最高最低科目. 香港01. 2017-05-21 [2019-06-13] (中文(香港)).
- ^ 中大超港大 錄取192尖子. Life.mingpao.com. 2005-04-02 [2017-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4) (中文).
- ^ 黃校友更撰文和聯合校友分享他教育兒子的心得, 希望為校友帶來新的啟發 (PDF).
- ^ 東網, on cc. DSE狀元爭奪戰 中大醫學院成贏家. LINE TODAY. [2019-09-01].
- ^ 運動設施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4-10.
- ^ 邵逸夫堂. 邵逸夫堂.
- ^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4&t=%E9%A6%99%E6%B8%AF%E4%B8%AD%E6%96%87%E5%A4%A7%E5%AD%B8%E5%A7%94%E4%BB%BB%E5%9B%9B%E6%89%80%E6%9B%B8%E9%99%A2%E9%99%A2%E9%95%B7
- ^ http://www.iso.cuhk.edu.hk/english/publications/CUHKUPDates/article.aspx?articleid=2504&fbclid=IwAR1-wGW1AgLqOeEMlAFPDVcn2ehtmeOiF1rjUWxSYhTywqI-WuDHU8Hq0QI
- ^ http://www.bhkaec.org.hk/a/35281-cht
- ^ http://www.bhkaec.org.hk/a/101265-cht
- ^ 校友組織. Alumni.cuhk.edu.hk. 2017-04-08 [2017-05-23].
- ^ 學聯:1.3萬大專生罷課. 東方日報. 2014-09-23 [2014-09-23].
- ^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反送中基金條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2019-06
- ^ 【反修例】中大學生會宣布 取消本年度迎新營,Topick,2019-08-03
- ^ 【特寫】中大四院會師 怎樣由「好鳩」迎新傳統 變成示威抗爭?,立場新聞,2019-08-29
- ^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5%AD%B8%E7%95%8C%E7%BD%B7%E8%AA%B2%E9%9B%86%E6%9C%83-%E4%B8%89%E8%90%AC%E5%AD%B8%E7%94%9F%E8%BF%AB%E7%88%86%E4%B8%AD%E5%A4%A7%E7%99%BE%E8%90%AC%E5%A4%A7%E9%81%93-%E5%AE%A3%E8%A8%80-%E6%88%91%E5%80%91%E6%97%A9%E5%B7%B2%E6%B2%92%E6%9C%89%E5%BE%8C%E9%80%80%E7%9A%84%E7%A9%BA%E9%96%93/ 【學界罷課集會】三萬學生迫爆中大百萬大道 宣言:我們早已沒有後退的空間]立場新聞,2019-09-02
- ^ 【逃犯條例】中大百萬大道變「連儂大道」-校方-保留紀律處分權利明報,2019-09-28
- ^ http://www.thestandard.com.hk/section-news.php?id=213361&story_id=50044724&con_type=1&d_str=20191108&sid=11&fbclid=IwAR3aIxYgMelQx3yWApT5czB7Z14AnbYpYa80imKqhp7lTNVp4bV8fIWrNyE
- ^ 吳傲雪. 立場新聞. 已忽略文本“ 立場新聞 ” (帮助)
- ^ 中大Google搜尋簡介遭惡搞 顯示「香港暴徒中文大學」. 香港經濟日報. 2019-06-27.
- ^ 不滿反送中? Google地圖出現「香港暴徒中文大學」. 自由時報. 2019-06-27.
- ^ 【逃犯條例】中大學生會開學禮 會長蘇浚鋒:欣然接受「暴大」之名. 頭條日報. 2019-09-02.
- ^ 【罷課罷工】中大學生自發辦開學禮 會長:以「暴大」稱號為榮. HK01. 2019-09-02.
- ^ 中大學生會會長:我以「暴大」為榮. 香港蘋果日報. 2019-09-01.
- ^ 中大學生會舉辦開學禮 會長稱與港人同行從不缺席. 香港電台. 2019-09-02.
- ^ 中大學生會自辦開學禮 欣然接受「暴大」之名. 星島日報. 2019-09-02.
- ^ 修例風波:段崇智指3學生被捕 示威者威脅炸吐露港?. 東網. [2019-11-12].
- ^ 李穎霖; 陳諾希; 徐嘉蒓. 【11.11三罷.中大】防暴警入校園驅散 被捕示威者遭拖行50米. 香港01. 2019-11-11 [2019-11-11].
- ^ 警開多發防暴槍 示威者投擲汽油彈還擊. now新聞. 2019-11-11 [2019-11-11].
- ^ 警狂射1,000催淚彈 中大生護校 60傷. 蘋果日報. 2019-11-13.
- ^ 【報章A1速覽】警狂射1,000催淚彈 中大生護校 60傷;港股樓前景跑輸星洲 差絕亞太. now新聞. 2019-11-13.
- ^ YouTube上的來自中大的緊急救命呼喚!!!〈蕭若元:蕭氏新聞台〉2019-11-12
- ^ 防暴警強攻中文大學兩個半小時後撤退;網民發起各區示威「圍魏救趙」,市面狼藉. 端傳媒. 2019-11-14.
- ^ 修例風波:警指大學成暴亂橋頭堡 校方已無力管理. 東網. [2019-11-15].
- ^ Lee, Danny. "Hong Kong's internet exchange offers snoopers rich pickings."(print title: "Web hub offers snoopers rich picking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ursday 27 June 2013. Retrieved on 27 June 2013.
- ^ 【修例風波】3大學撥款申請被撤回 食衞局:爭取今個立法年度內重新提交審議
- ^ 政府撤回大學醫療教學設施撥款 消息:幾乎全體建制派突改不支持
- ^ 劉怡翔:食衛局要求撤醫學院撥款 多建制稱不知情 促解釋
- ^ 修例風波:政府頻撤大學撥款 泛民批向大學宣戰
- ^ 電影服務統籌科 – 拍攝場地資料庫. www.fso-createhk.gov.hk. [2019-06-13].
- ^ by Ttzonline20. 小楼残梦 - Video Dailymotion. Dailymotion.com. [2017-05-23].
- ^ HK 港生活. 坐《紅VAN》 走入電影中的大埔 | 港生活 - 尋找香港好去處. Hk.ulifestyle.com.hk. 2014-10-15 [2017-05-23].
- ^ 冼杞然──捕光捉影四十載.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9-06-13] (中文(繁體)).
- ^ Cheung ka lok, 林尚義(阿叔)最後回憶, 2009-04-25 [2019-06-13]
- ^ 倒數 - 頭條日報. news.h1.com.hk. [2019-06-13].
- ^ 沙龍電影家族爆爭產 - 太陽報. The-sun.on.cc. 2010-06-19 [2017-05-23] (中文).
- ^ 【半世紀填3千首歌】「詞壇聖手」盧國沾作品展 葉振棠打頭陣 (2016-07-22). 蘋果日報.
- ^ 中大校友-二零一二年九月號. www.alumni.cuhk.edu.hk. [2019-06-13].
- ^ 旺角西洋菜南街 — 大埔太和邨. 16seats.net. 2014-01-01 [2017-05-23].
- ^ 旺角亞皆老街 — 大埔及上水. 16seats.net. 2015-07-01 [2017-05-23].
- ^ 青山道欽州街 — 大埔及上水. 16seats.net. 2017-04-01 [2017-05-23].
- ^ 上水及大埔 > 佐敦道. 16seats.net. 2014-08-01 [2017-05-23].
- ^ 銅鑼灣鵝頸橋 — 大埔及上水. 16seats.net. 2017-01-24 [2017-05-23].
- ^ 觀塘同仁街 — 落馬洲. 16seats.net. 2016-03-20 [2017-05-23].
来源
- 书籍
- 《與中大一同成長》,陳方正 主編,中文大學出版社,ISBN 962-201-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