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
本文內容是關於2012年1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的行政院組織改造。 隨著實施進程的推進,部份資料可能尚未修正,詳見Wikipedia:中華民國政府專題。 |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1]。簡稱政院。
行政院 Executive Yuan(英文) | |
---|---|
![]() | |
![]() | |
基本資訊 | |
機關類型 | 中央一級行政機關 |
員額 | 737人 |
年度預算額 | 新臺幣12.12億元(104年度) |
授權法源 | 中華民國憲法、行政院組織法 |
主要官員 | |
院長 |
蘇貞昌(![]() |
副院長 |
陳其邁(![]() |
秘書長 |
李孟諺(![]() |
副秘書長 許仁安(副總執行秘書長) |
何佩珊(![]() 宋餘俠( ![]() |
任命者 | 總統 |
任期 | 除獨立機關首長或任期制首長外,無任期保障 |
組織編制 | |
內部單位 | 16處、2室、1會 |
附屬機關 |
二級機關:12部、8會、3委員會、1署、4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 三級機關:2獨立機關 |
任務編組 |
2室、4中心(常設性) 8會、4小組、3會報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28年10月25日 |
聯絡資訊 | |
行政院中央大樓 | |
地址 |
10058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號 25°02′47″N 121°31′15.5″E / 25.04639°N 121.520972°E坐标:25°02′47″N 121°31′15.5″E / 25.04639°N 121.520972°E |
電話 | +886 2 3356-6500 |
網站 |
www |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a],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2]。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3],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沿革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行政院是根據根據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五權憲法理論,所設立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1928年,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在名義上統一中國後,於同年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並依此法設置行政院。同年10月8日,國民政府通過譚延闓為首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部[4]。同年10月25日,行政院院長及十部部長宣誓就職,行政院正式辦公。
《中華民國憲法》於1947年元旦公布施行後,續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5];同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
1948年5月,初設15部3會1局。
1949年1月7日,行政院邀集相關部會首長會商政府機關疏散事宜,決定將各機關核心移至廣州,將大部份人員疏散於各地或南京以外各附屬機關。[6]。2月5日,行政院在廣州辦公[7]。3月,整編為八部二會一處。12月9日,行政院在臺北舉行遷臺後首次政務會議[8],正式在臺北辦公。[9]
2006年,行政院已經擴增為8部、2會、18委員會、3署、1處、2局與2直屬機構。
2012年起,行政院本部與所屬部會機關逐步實施「行政院組織再造」,院本部自該年1月1日起從11室、8組、2會調整為16處、2室、1會[10]。目前行政院之直轄機關[b]共有12部、8會、3委員會、1署、6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c],未來將逐步改組為14部、8會、7獨立機關、1行、1院、2總處[11]。
院本部编辑
- 領導人員
- 輔助人員
- 顧問
- 參事
- 參議
- 政務顧問(外部顧問)
- 決策單位
業務單位编辑
幕僚單位编辑
|
常設性任務編組编辑任務編組编辑
|
行政院所屬機關编辑
中央二級機關编辑
中華民國中央二級行政機關[12]:
- 部
- 會
- 委員會(名義上為行政院附屬機關,尚未組改)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組改後:農業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組改後:核能安全委員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組改後:併入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發展處)
- 署(名義上為行政院附屬機關,尚未組改)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組改後:環境資源部)
- 獨立機關
- 行(行政院附屬機構)
- 院(行政院附屬機構)
- 總處(行政院附屬機關)
中央三級機關编辑
行政院直轄的中央三級機關,不納入內閣序列,首長亦沒有參加行政院會議的義務。
- 獨立機關
院址编辑
院本部编辑
行政院在民國17年(1928年)成立後,設於南京市國民政府辦公區(即南京總統府舊址)之內;抗戰爆發後,民國26年(1937年)隨國民政府各機關遷至重慶(後曾為重慶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址)辦公[13]。民國34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遷至南京市中山北路61号(今中山北路254号)原鐵道部舊址辦公[14]。
民國38年(1949年),行政院遷臺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廳舍)為辦公場所,於是確定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辦公。此共署情形直至民國46年(1957年)後行政院遷出為止。
行政院於1957年遷入目前的院址行政院中央大樓(通稱行政院院區)辦公,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此路口亦為臺灣公路原點),與監察院隔街相望。院區原為日治時代的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政府前身)辦公廳舍。
合署辦公大樓编辑
參見编辑
注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中華民國憲法》第53條:「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認識行政院 > 組織與職掌 > 行政院院本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8-07.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認識行政院 > 內閣閣員. 行政院. [2017-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中文(台灣)).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行政院組織法之制定及修正經過.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8).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行政院之設置依據.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7).
- ^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28頁。
- ^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30頁。
- ^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26頁。
- ^ 蔣永敬、劉維開著,《蔣介石與國共內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第239頁。
-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院本部及所屬7個新部會於101年1月1日起陸續啟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2-15.
- ^ 曾韋禎、范正祥. 政府再造4法通過 2012實施. 自由時報. 2010-01-13 [2010-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6).
- ^ 行政院 - 認識行政院 - 組織與職掌 - 行政院直轄機關. Ey.gov.tw.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 ^ 陪都遗址溯踪 - 國民政府行政院遺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峽博物館,2010-1-21
- ^ 國民政府行政院1946 - 行政軍政篇 - 民國南京建築网[永久失效連結]
来源编辑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