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蜂屬
(重定向自虎頭蜂)
虎頭蜂属(Vespa),又称胡蜂属,以其外形及大顎而得名,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昆蟲,會攻擊其他動物。
胡蜂屬 | |
---|---|
![]() | |
东方虎头蜂 Vespa orientalis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总科: | 胡蜂總科 Vespoidea |
科: | 胡蜂科 Vespidae |
属: | 胡蜂屬 Vespa Linnaeus, 1758 |
物种 | |
见本文 |
虎頭蜂體色鮮明通常黃黑相間,大顎發達,腹部末端的螫針和毒腺相連,蜂毒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之毒蛋白,會使人出現中毒現象,如紅腫、奇癢、刺痛、灼熱等過敏現象,嚴重時引起患者休克死亡。虎頭蜂屬於社會性昆蟲部落,成員包括一隻產卵的蜂后以及大量的工蜂、少數的雄蜂。
習性编辑
- 虎頭蜂的活動範圍都是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築巢一般在樹枝、地窟內。小的巢有數千隻,大者多達兩萬餘隻蜂。為了採食及築巢安家,成蜂常在花叢中、樹蔭下,以及屋簷、枯墓地、糖果廠,垃圾堆、水果攤、雜木林等處活動。成蟲除了會直接吸食水果汁液或樹汁等簡單醣類,本身並不直接吃肉(因消化系統簡單),但主要覓食行為都在捕捉其他昆蟲、鱗翅目幼蟲或其他蜂類幼蟲,咬成肉團攜回蜂巢。因為虎頭蜂幼蟲必須攝食大量肉類蛋白質。虎頭蜂幼蟲同時在消化肉類後,會反哺高胺基酸的流質液體供成蟲食用。
虎頭蜂蜂巢,警戒範圍約在直徑100公尺左右,其中以黑腹虎頭蜂的警戒區域最大。攻擊性與氣候有關,如氣候燥熱、陰雨天、季節轉變時(如秋冬之交),蜂群較不穩定,此外築巢時最容易群起攻擊,選擇目標為黑色、具絨毛或正在活動的動物。人類受攻擊時創傷最嚴重的部位往往在頭部,因為頭髮和熊、其他小型食肉目動物一樣大多是黑色的。
如何避免被攻擊编辑
螫傷急救编辑
虎頭蜂的毒針與蜜蜂不同,為獵食生存工具,可連續終生重複使用,並不像蜜蜂螫後在受害者皮膚留下毒囊(多數資料仍錯誤描述)。 由於毒性潛伏可達1~2天,除了被螫時的劇痛外,如果被螫次數不多,20分~6小時內的身體過敏反應可能引發癢、暈眩、胸部不適、眼瞼嘴唇等部位明顯腫脹;嚴重者則可能會產生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身體虛弱、乃至休克反應。如果被數十隻螫傷,或本身體質,可能引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反應。
急救土方主要為塗抹尿液、阿摩尼亞等,原理是破壞毒蛋白。但一般醫界不建議。仍以儘速送醫、觀察支持性治療為主。
種類编辑
全世界胡蜂屬共有23種,台灣記錄有9種[1]:
事故编辑
- 1985年臺灣臺南發生中學生集體受螫,計2學生、1教師死亡。此事後拍為電影。詳見陳益興 (台灣教師) 。
- 2018/9/23 信義鄉琉璃光吊橋 4名遊客因大聲喧譁,或有人用力搖動吊橋,驚動了虎頭蜂巢導致被虎頭蜂螫傷
參考文獻编辑
- ^ 怕被螫就看過來! 台灣新紀錄種「雙色虎頭蜂」長這樣. 東森新聞雲. 2016-05-24 [2016-05-31] (中文(台灣)).
-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Vespa bicolor Fabricius, 1787 雙色虎頭蜂.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2016-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中文(台灣)).
該種是近幾年才發現的新記錄種,目前僅知分布台中縣及苗栗縣低山地區,常出現於農墾區以及蜂場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