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ᠹᠦᠰᠢᠨ ᠤ
ᠮᠣᠩᠭᠣᠯ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ᠰᠢᠶᠠᠨ,西里尔字母:Фүшиний Монгол өөртөө засах шянь),简称阜蒙县、阜新县,是辽宁省阜新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清代为土默特左翼旗,别称为“蒙古贞”。县人民政府駐阜新镇文化路东65号。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ᠹᠦᠰᠢᠨ ᠤ ᠮᠣᠩᠭᠣᠯ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ᠰᠢᠶᠠᠨ 阜新县、阜蒙县 | |
---|---|
自治县 | |
![]() 大板镇海棠山喇嘛庙 | |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阜新市的位置 | |
坐标:42°03′17″N 121°44′19″E / 42.0547°N 121.73868°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辽宁省阜新市 |
政府駐地 | 阜新镇 |
下级行政区 | |
面积 | |
• 总计 | 6,217.89 平方公里(2,400.7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545,749人 |
• 密度 | 87.8人/平方公里(227人/平方英里) |
• 城镇 | 146,325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123100 |
電話區號 | 0418 |
車輛號牌 | 辽J |
行政区划代码 | 210921 |
網站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
历史
编辑该县所辖地域早在76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由于地处长城沿线的边塞地区,历史上该地只有少数年代归中原王朝直辖,多数年代是由塞外游牧和渔猎民族统治。
秦代,秦初县境分属辽东、辽西郡,长城以北为东胡辖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今县境属匈奴辖地。
西汉初期,仍属匈奴,元鼎四年(公元前119年)为汉朝塞上。东汉时期,属幽州刺史部,后属东部鲜卑辖地。
东晋时先后为五胡十六国的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政权占据。
唐代,今县境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唐河北道北部的营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今县境北部为其所辖,南部仍属营州。
金代,今县境南部小部分地区归东京路广宁府辖。北部属懿州管辖。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今县境南部属广宁府路,其余地区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懿州置广宁后屯卫,隶辽东都指挥使司,辖今县境大部。正统、景泰年间,今县境属泰宁卫辖地。後兀良哈三卫受蒙古鞑靼部压迫南移。而土默特万户的一部分和蒙古贞部落在明末东迁至辽西走廊。
由于阜新县的蒙古族主要是清朝初年从河套地区辗转迁徙到这里,属于蒙古贞部落的三万余人,所以人们习惯称此地为蒙古贞,一直沿用至今。[2]
清崇德二年(1637年)在今县境内设置土默特左翼旗,后隶属卓索图盟。乾隆三年(1738年),设塔子沟厅(治所今凌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沟厅析置三座塔厅(治所今朝阳),并于鄂尔土板(今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乡境内)设巡检衙门,管理土默特左翼旗的汉民事务。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三座塔厅为朝阳县,土默特左翼旗的汉民事务归朝阳县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县衙设在原鄂尔土板巡检衙门。以“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土默特左翼旗与阜新县并存,实行蒙汉分治。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阳县升为朝阳府,阜新县隶属朝阳府。宣统三年(1911年)县治移至水泉(今城区街道办事处)。
民国初期仍延续清末建置。1933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包括阜新在内的热河省被日军占领,满洲国时期,阜新县市合并,一度废除阜新县。满洲国于1940年1月由阜新县境划出新邱、长营子、米家窑、海州、孙家湾和阜新镇等地置阜新市。同时,废除蒙汉旗县并存体制,去县存旗,旗驻地由王府迁至阜新镇。旗仍隶属满洲国锦州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阜新县政府于1945年9月成立。驻今城区街道办事处。1946年3月,阜新县政府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简称阜土联合政府)驻平安地。1946年4月21日,阜新县与彰武县合并,成立阜彰土苏(阜新县、彰武县、土默特左旗、苏鲁克旗)联合政府驻哈尔套,隶辽西(后改辽吉)省。1947年1月,改隶辽北省。是年9月,撤销阜彰土苏联合政府,恢复阜土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8年3月,在北票、阜新、义县边境地区成立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隶属冀热辽办事处,今县境蜘蛛山、伊吗图、佛寺、卧风沟、王府、红帽子、七家子等地为其所辖。1949年5月,撤销此县级行政建制。
1946年1月,国民党军队占据阜新市区和阜新县部分地区,成立阜新市、县政府。
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将阜新市和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县旗并存。阜新县驻地由阜新镇迁至海州,土默特左旗驻今城区街道办事处。旗、县均隶属于热河省。
1948年3月18日,东北野战军佔領阜新全境,国民党阜新县、土默特左旗政权垮台。阜土联合政府移至阜新镇,隶辽北省,1949年4月21日,辽北省与辽西省合并为辽西省,阜土联合政府隶辽西省。同年5月9日,阜土联合政府改称为阜新县政府,8月9日,又改称为阜新县人民政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阜新县仍隶属辽西省。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隶辽宁省。
1956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辽宁省设置4个专区,阜新县属锦州专区管辖。
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9年1月5日,实行市管县体制,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划归阜新市。[3][4]
行政区划
编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32个镇、3个乡[5]:
城区街道、阜新镇、东梁镇、佛寺镇、伊吗图镇、旧庙镇、务欢池镇、建设镇、大巴镇、泡子镇、十家子镇、王府镇、于寺镇、富荣镇、新民镇、福兴地镇、平安地镇、沙拉镇、大固本镇、大五家子镇、大板镇、招束沟镇、八家子镇、蜘蛛山镇、塔营子镇、扎兰营子镇、七家子镇、红帽子镇、紫都台镇、化石戈镇、哈达户稍镇、老河土镇、太平镇、卧凤沟乡、苍土乡、国华乡和泡子农场。
人口和民族
编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有总人口545749人(2020年),蒙古族人口1399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县域内有7个蒙古族聚居地乡镇,分别是佛寺镇、大板镇、大巴镇、王府镇、沙拉镇、大五家子镇、于寺镇。[6]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讯联络以及社会交往中,通用汉语文,同时有少数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参与国家大事,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事务,自治县成立有蒙古语文工作机构。按规定县内各级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交通运输等单位的印章和牌匾,一律用蒙汉两种文字刻写;县内重要会议、重要文件,要用蒙汉两种文字印发。参加会议可运用本民族语言座谈讨论;在司法活动中,少数民族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为更好地提高蒙古族群众和干部的蒙古语文水平,利用自学和集中上课方式,自治县举办不同类型的蒙文学习班。自治县鼓励各民族干部互相学习兄弟民族语言文字,对于坚持学习蒙文蒙语的干部给予奖励。县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也都受到应有的尊重。[7]
教育
编辑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0所,其中高中6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小学28所,职业教育中心1处,教育服务中心1处,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国办幼儿园3所。全县有教职工6663名,在校生45969名,教学班1222个。全县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39.18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5.95万平方米。
该县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覆盖率达到100%,已维修校舍33所,改造操场3.3万平方米,并投资4104万元启动实施蒙古族高级中学生活保障设施项目。阜蒙县高级中学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核。阜蒙县师生在中国无人机大赛、辽宁省体育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佳绩,阜蒙县蒙古族实验小学还是辽宁省省级冰雪进校园先进单位。同时,阜蒙县教育局也获评辽宁省文明单位。[8]
名人
编辑詳見阜新人分類
参考文献
编辑-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袁海波. 《蒙古贞历史与文物》.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3年8月. ISBN 9787806448076.
- ^ 阜新历史沿革. 阜新市档案馆. [201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阜蒙县人民政府. 2024-12-09.(注意该文章内文有大量错别字和语句不通之处,引用时已经改正)
- ^ 行政区划搜索: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 ^ 阜蒙县概况-县域人口. 阜蒙县政府网站.
- ^ 阜蒙县人口与民族情况介绍. 阜蒙县政府网站.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事业. 阜蒙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