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言巧語

一种修辞手法

雙言巧語(英語:doublespeak)是一種故意扭轉或隱藏原意的修辭法,常為政治組織軍隊企業或公關宣傳領域使用,有時候可以視為一種委婉政治正確的表達方式,但在用於政治組織、軍隊或企業的場合,現代通常稱為「雙言巧語」。

其出現歷史極度悠久幾乎與人類文字史同等,孔子於西元前480年左右編纂《春秋》就出現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作法,可以視為雙言巧語典型,到了宋朝宋歐陽修組織編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全篇大量運用春秋筆法。

起源编辑

雙言巧語在1950年代開始出現於美國,許多人誤認為雙言巧語這個詞出於喬治·奧威爾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但雙言巧語從未出現在該小說中。雖然如此,奧威爾倒是在小說中使用了形容政府試圖顛倒是非的「新語」(Newspeak)、「舊語」(Oldspeak)及雙重思想(Doublethink)等幾個詞,當《一九八四》風行之後,在英文名詞後加上speak(例如Irakspeak)一時開始流行,而在社會語言的演進過程中產生了「雙言巧語」這個用法。依照奧威爾式辭書學的定義,雙言巧語的目的是蓄意為政治用途創造新的字彙,這不但具有政治的意圖,同時也試圖影響字彙使用者的態度。

範例编辑

以下為雙言巧語的範例:

政治编辑

軍事编辑

社會编辑

參見编辑

注释编辑

  1. ^ Wang, Zixu. 中國防疫宣傳口號和「造詞運動」引發混亂和不滿.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2-10-01 (zh-cmn-hant). 當某些措辭有可能讓很多人感到不安時,官員們就會想出新的說法。例如,在提及某些新冠防控程序時,當局已將「封鎖」一詞替換為「靜態管理」、「靜默」或「居家辦公」。 
  2. ^ 張鈞凱. 接駁巴士變成「類火車」 台灣「造詞」熱潮背後的隱憂與大患. 香港01. 2022-05-05 (中文(香港)). 類似「類火車」概念的名詞創作在台灣政壇可說是司空見慣。執政官員稱「無薪假」為「減班休息」,稱「走私」為「超買」,稱「缺電」為「分區供電」;新冠(COVID-19)疫情發生後,更有「校正回歸」、「微解封」、「類普篩」、「類清零」、「新台灣模式」等新詞「聞名於世」。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