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茄
香瓜茄(學名:Solanum muricatum)是茄科、茄屬的一種栽培植物,屬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原產於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安第斯山區,植株可供觀賞,果實可作為蔬菜或水果食用[1][3][4]。1980年代引進中国大陆後,在中國多個省區作為水果栽培,因各地取名不一而產生了諸多中文俗稱,包括香艳茄、长寿果、甜茄、香瓜梨和香艳梨等[4]。此外,苗木販賣者出於營銷推廣的需要,將其稱為“人参果”加以炒作[5](人参果本為明代小說《西游记》中描述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果),使得“人参果”這一商品名成為了香瓜茄最通行的中文名稱,在相關文獻和媒體報道中被廣泛使用[6]。
香瓜茄 | |
---|---|
一株開花結果的香瓜茄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茄目 Solanales |
科: | 茄科 Solanaceae |
属: | 茄属 Solanum |
种: | 香瓜茄 S. muricatum
|
二名法 | |
Solanum muricatum | |
異名[註 1] | |
|
起源與傳播
编辑香瓜茄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温带地区,早在公元600至800年間秘鲁北部的莫切文化中便已出現牠們的形象,例如從古墓中出土的香瓜茄狀陶器[7]。
香瓜茄是已被馴化的栽培植物,其野生類型未知,學界假定其祖先為三種野生茄属植物之一:[8][9]
- 1. Solanum caripense(产自哥斯达黎加到秘鲁之間的區域)
- 2. Solanum tabanoense(產自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
- 3. Solanum basendopogon(僅產自秘鲁)
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S. basendopogon 並未參與香瓜茄的遺傳起源,同時叶绿体 DNA 證據強烈支持 S. tabanoense 為香瓜茄的起源核心。在一項支序系統學研究中,來自南美洲的香瓜茄樣本有85%以上均与 S. tabanoense 相關,剩餘樣本则与 S. caripense 相關,这表明不同的香瓜茄可能有着不同的起源,而非全部源自同一個物種,但亦不排除香瓜茄由单一物种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最有可能源自 S. tabanoense,後來与 S. caripense 發生了杂交[8][9]。
在南美洲以外,香瓜茄可能最早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种植,隨後从這兩地出口到美国、以色列、欧洲和日本[8][10]。1785年香瓜茄传入英国和法国,1882年作為一種農作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推廣種植[11][4]。1975年,臺灣鎮西堡部落牧师阿栋到加拿大参加世界原住民会议时,为改善族人生活,特地将香瓜茄带回部落试种,自此臺灣始有香瓜茄生产,澎湖农民习惯称之为“杨梅”。中国大陆於1980年代开始引进香瓜茄,1988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从新西兰引进,经有关科研机构试种研究,先後在中国各地推广种植,其間最主要的问题是香瓜茄含糖量低,口感不佳,為此中国一些科研单位对其进行了选育,成功培育出含糖量达6%–9%的新品种,受到人们的欢迎。現有的香瓜茄品種包括“长丽”“大紫”“阿斯卡”等,其中“长丽”经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选育,1999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4]。
中文名稱
编辑在中国大陆,香瓜茄由於引进之初各地取名不一,相繼出現了許多别名,諸如香艳茄、香艳芒果、金参果、长寿果、紫香茄、甜茄、香瓜梨、香艳梨與人参果等。從植物分类学的角度上講,本應称作香瓜茄或香艳茄較為确切[4]。然而,因《西游记》在中国广有影响力之故,“人参果”這一名稱一經使用便產生了很大影響,激發了人们的好奇心[4],從而成為香瓜茄最常用的中文俗稱,幾乎取代了香瓜茄其他所有的中文別名。
有觀點認為,“人參果”這一名稱始於苗木販賣者的商業炒作,目的是將香瓜茄與中國傳統醫學裡的名貴藥材人蔘聯繫起來,以誇大其營養保健功效和種植收益,誘導果農採購種植[5]。2020年以來,一些研究者指出“人参果”可用以指代完全不同的植物产品,在使用中易引起混乱,常會誤導讀者,不利於学术交流和商品的推廣,因此基於分類學和产品特性考量,建議在中文学术文献裡統一使用“香瓜茄”作為標準名稱[6]。
形態特徵
编辑香瓜茄成株高50–100厘米,根系發達耐乾旱;茎木化,多分枝,近圆形,外被白色柔毛[3][12]。單葉互生,无托葉;葉片椭圆形,基部楔形,先端尖锐[註 2],全缘,网状叶脉,葉面有綠色或紫色茸毛[3][12]。花两性,自花授粉;聚伞花序,具花5–12朵,但一般坐果1–3個;花梗细小,长0.5–0.8厘米;花萼呈綠色,直径约1厘米,先端開裂為5片三角形萼片[3][12];花冠5裂,其颜色不仅取决於品种,还取决於生長温度,在超过27℃时为白色,在10–20℃的较低温度下变为暗沉的紫色[14]。雄蕊5枚,着生於花冠基部,形成筒状,包围雌蕊,花葯2室,頂孔開裂;雌蕊1枚,子房由2个心皮构成,上位,胚珠多數,中轴胎座[3][12]。果实同茄子一样为浆果,一般在开花60天後成熟,呈心形、卵圆形或圆锥形等,重40–400克;果皮呈淡绿色,成熟後為淡黄色,有些品种具紫色条紋;果肉呈淡黄色;種子呈黄色至黄褐色,扁圆形,千粒重1克左右[12]。
-
香瓜茄的花,花瓣呈紫色或白色 -
花朶特寫 -
香瓜茄的成熟果實,果皮多呈奶油色或淡黃色,常帶有紫色條紋
-
果實特寫 -
切開後的果實 -
作為盆景觀賞的香瓜茄
人工栽培
编辑香瓜茄性喜温暖和乾燥的气候,適宜的生長温度为18–25℃,若气温低于0℃,幼苗便会受到冻害。其对土壤的要求不甚严格,但在腐殖质较多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更佳。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通常從开花到結出幼果大约需要7天,從結出幼果到果实成熟需50–70天[3]。
香瓜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為多年生小灌木,而在中国和日本則作為一年生植物栽培。栽植方法有兩種,即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但从品质及糖度考虑,多用扦插繁殖而不用种子繁殖[12]。
採用種子繁殖時,應选择色泽好、大小均匀、籽粒饱满、乾燥无霉变的种子,可进行温水浸种、药物拌种等,以达到早出苗、出苗齐、幼苗壮的目的。播種前首先搓去种子表面的粘附物,再用乾淨的湿纱布将其包住,保持温度为25–30℃,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进行催芽;约3天以後,部分种子露尖,这时将种子拌入少量细沙内,均匀播撒在湿润的畦面上,并覆盖约0.5厘米厚的细土。温度控制在15–30℃,播种後7–10天即可出苗,气温高於38℃或低于8℃时則不能正常生长[3][12]。
若採用扦插繁殖,則选取10–15厘米長的枝条,先用萘乙酸溶液(10毫克/升)浸泡其基部,以促使生根,然後插入湿润的土壤中,深度为5–6厘米,30天左右即可移栽。在夏季扦插时,需用高粱或玉米的秸秆等遮阴,以提高其成活率。移植之後,還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3][12]
- 施肥。根据土壤和苗情结合浇水,每月追施化肥1–2次,在苗期施以氮肥为主,而花果期以磷肥和鉀肥为主,还应噴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药剂,以防止果实不正常脱落。
- 中耕[註 3]。通常每月中耕2–3次,并施用适量的化肥,这样既能去除杂草,又利於根的呼吸,进而促进根的生长。
- 修剪。香瓜茄极易萌發侧枝,影响生长和坐果,所以需要及时修剪。通常必須剪去主茎10厘米以下的分枝,保留主茎10厘米以上的5–10个分枝。还需注意其新枝萌發的兩個高峰期,前期為6月中旬至7月中旬,後期為9月中旬到10月中旬。
- 搭架。香瓜茄的茎较软,而果实較多,可用竹杆搭成支架,有利于通风透光並能促进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後每束花果只能留1–2个果实,挂果後枝条承受不了果的重量,必须用60–100厘米长的竹木条扦插并将果系牢,以防断枝烂果造成损失。
- 收获。待到果實变软并富有弹性,果皮呈橘黄色且光滑潤澤時進行采收,所得果實品质最佳。
- 防治病虫害。当植株發生疫霉病时,噴灑1∶100波尔多液;当出現红蜘蛛时,噴灑20%的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另外在夏季容易發生软腐病,需噴灑鏈黴素1000倍液。
營養價值
编辑香瓜茄的果实爽甜多汁,清香味美,富含钙和蛋白质,且糖类和脂肪含量較低,又含硒、钴等18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据科学测定,每克鲜果含有9.10毫克的钙與3毫克的硒,其中硒元素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3]。
备注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Solanum muricatum Aiton.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2022-02-06].
- ^ McNeill, J.; Barrie, F.R.; Buck, W.R.; Demoulin, V.; Greuter, W.; Hawksworth, D.L.; Herendeen, P.S.; Knapp, S.; Marhold, K.; Prado, J.; Prud'homme Van Reine, W.F.; Smith, G.F.; Wiersema, J.H.; Turland, N.J.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adopted by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July 2011. Regnum Vegetabile 154. A.R.G. Gantner Verlag KG. 2012 [2021-10-01]. ISBN 978-3-87429-42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范甲朋. 人参果简介. 生物学通报. 2006, 41 (7): 23 [2023-05-21]. CN 11-2042/Q. ISSN 0006-31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 ^ 4.0 4.1 4.2 4.3 4.4 4.5 张德纯. 香瓜茄. 中国蔬菜. 2007, 1 (12): 49 [2022-02-06]. CN 11-2326/S. ISSN 1000-63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 ^ 5.0 5.1 张兴旺. “人参果”非人参果.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3, 19 (5): 9, 13. CN 50-1173/S. ISSN 1008-2905.
四五年前,被一些育苗户和果苗贩子炒作得沸沸扬扬的“人参果”,其实它不是人参果,而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喧嚣一时的“香艳梨”的易名。其再次改名的原因,是因种植者们上当后,种子和苗木推销不出去,果苗贩子不能再牟取暴利,于是就利用人参是我国(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的珍贵药材和在人们心目中有“起死回生”的特效功能来抬高它的身价,再次骗得更多钱财,是挖空心思搞的改头换面的骗局。同时,他们还捏造一套谎言宣称:“该果除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味冠百果之首外,并有防癌治癌作用,是当今最好的时鲜、保健和治癌果品,且易栽培,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大,栽后2~3个月就结果采收,亩产上万斤,亩收入达五六万元,是快速发家致富的发财果。”在这样的渲染蛊惑下,不少人不惜每667 ㎡花3000~5000元购得种苗大种特种(每667 ㎡种2500~3000株,每株1.20~2元),结果不仅没有快速发财,而是重蹈以前种“香艳梨”或“草本苹果”的覆辙,血本无归……由于不是原产我国,栽培历史短,作鲜果食用,多数人不习惯它的浓厚的生茄味,不能成为大众化水果;经加工试验,又作不成风味独特的加工果品。所以,尽管经过“香艳梨”和“人参果”两起两落的轮翻炒作,也没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大种特种开来……
(简体中文) - ^ 6.0 6.1 冯云格; 王士超; 付海美; 陈年来. 人参果正名的必要性和认知. 农业与技术. 2020, 40 (12): 162–166. CN 22-1159/S. ISSN 1671-962X.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62.
在以往的文献和媒体报道中,涉及香瓜茄的报道多用“人参果”指代,但“人参果”一词在中文文献中可指代完全不同的植物产品,易引起信息混乱,常给读者以误导,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商品的推广。考虑到该植物的系统分类和产品特性,建议在今后的中文学术文献中将 Solanum murcatum Ait 统称为“香瓜茄”。
(简体中文) - ^ Hermann, Michael. Beiträge zur Ökologie der Frucht- und Ertragsbildung von Solanum muricatum Ait (学位论文). Berlin: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1988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德文)
- ^ 8.0 8.1 8.2 Heiser, C.; Anderson, G. "New" solanums. Janick, J. (编). Perspectives on new crops and new uses. Alexandria, VA: ASHS Press. 1999: 379–384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 ^ 9.0 9.1 Anderson, G.J.; Jansen, R.K.; Kim, Y. The origin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solanaceae): DNA restriction fragment evidence. Economic Botany. 1996, 50 (4): 369–380. doi:10.1007/BF02866519.
- ^ Prono-Widayat, H.; Schreiner, M.; Huyskens-Keil, S.; Lüdders, P. Effect of ripening stage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on postharvest quality of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Ait.).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03, 1 (1): 35–41. ISSN 1459-0255.
- ^ Brücher, H. Tropische Nutzpflanzen: Ursprung, Evolution und Domestikation.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77. ISBN 978-3-662-13237-1. doi:10.1007/978-3-662-13237-1.(德文)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孙群; 孙宝启 (编). 北京常见蔬菜图说.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16-0728-7.(简体中文)
- ^ 13.0 13.1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编). 汉语大词典 (2版).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432-0016-6.(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 ^ Kita, N.;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n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Ait. Bulletin of the Kanagawa Hort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1989, 39: 21–35. OCLC 45829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