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林高志/沙盒14B


閻錫山故居
閻錫山故居
閻錫山故居
位置 臺灣111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273、277號
建成时间1951年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评定时间2004年10月7日

閻錫山故居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273、277號號。2004年10月7日經臺北市指定為市定古蹟。閻氏曾高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後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卸任後率部屬隱居在陽明山。親自設計建造單層的石頭屋「種能洞」及「紅磚屋」建築。[1]

歷史

编辑
  • 閻錫山(1883-1960),字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有「山西王」稱號,統理山西38年。經歷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直至遷台。曾擔任國民政府遷台前的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卸任後率部屬居住於陽明山公館里、原為一般紅磚屋。
  • 其後為適應克服陽明山潮濕的天氣等因素、親自設計並由部屬等自行建造石頭屋「種能洞」及增建「紅磚屋」建築、供數十名官兵居住。其一棟「紅磚屋」則作為防空洞使用,外牆厚達三尺,門窗處還有加厚鋼板,並有偽裝棚。 [2] 在陽明山的最後十年,一心研究著述主要有《中的哲學》、《三百年的中國》、《大同之路》等。
  • 在2004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鄰近的閰錫山墓也於2010年公告指定為古蹟。2011年5月23日,故居捐贈給台北市政府,盼由政府接手後,能有更完善的文化資產保存。2018年1月20日對外預約開放。將藉由「閻錫山與種能洞特展」讓大家知道動盪時代的傳奇人物。[3]

建築

编辑

故居建築:單層的石頭屋「種能洞」屬窰洞形式,是大陸黃土高原地區,例如陝西省山西省的特色建築。前面有木結構、帶門和格子窗的外壁。

其欲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基於軍事防衛需要,於可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臺北盆地之防風山坡上建造。紅磚屋牆厚90公分,樓板厚度為30公分,窗戶加裝銅板,具防衛功能。

「種能洞」採用中西日三種形式建築,以本地的「安山岩」八字砌工法,使用洋灰等,前後均開窗以利空氣流通及採光,「種能」是觀察宇宙之意。[4]

由劍潭捷運站轉乘小16公車或自行開車,經仰德大道至永公路口右轉續行,經過東方寺後就到「館地坪」站下車,[5] 越馬路見到一對門柱,即是245巷的入口,經約百米夾道竹林,右方有數戶紅磚屋,由其部屬的後代居住,再徃前行才到達34弄273號、277號。步下數十石階就見到「種能洞」。

 
閻錫山故居「種能洞」

大門外貼有對聯「春夏秋冬國運長」、「東西南北世永昌」、「世界大同種能發」,入口由中央玄關進入正廳,牆上高掛「志業千秋」四字,二邊有通廊。內部設臥室、客餐廳等家居設施,牆面高掛「博愛」二字。庭院種了許多山茶花,遠遠俯視淡水河與臺北觀音山系,景觀良好。

墓園建築: 鄰近的閰錫山墓位於「種能洞」後山,步行右後方巷道,路邊的「士林201綠地」,是其前置的標記,一米餘高的芒草多處叢生。墓園佔地約三百坪,上下分為四階, 墓園內設墓碑、寶頂,碑首之雲水龍紋及正前方一個龐大的「中」字為其特色,牌坊高大簡樸,以小磁磚黏貼。未設拜殿與鎮墓獸等,墓道及後方背山,形成一完整墓園風水形式。[6]

閻錫山故居相關建物現況

编辑







資料來源

编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反共將軍閻錫山長眠處 88歲部屬守護近一甲子 | 辛亥革命 | 閻錫山 …

歷經兩年、1400萬修繕 閻錫山故居20日對外開放

公車小16 - 去程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