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山海关
世界遗产
山海关
官方名稱Shanhai Pass(英文)
Passe (de) Shanhai(法文)
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国
標準 (i,ii,iii,iv,vi)
登录年份1987年(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标点符号“年”。會議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山海关
山海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河北省秦皇岛市
坐标40°00′33.71″N 119°45′14.92″E / 40.0093639°N 119.7541444°E / 40.0093639; 119.7541444坐标40°00′33.71″N 119°45′14.92″E / 40.0093639°N 119.7541444°E / 40.0093639; 119.7541444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102
登录1961年

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a]

历史 编辑

古代 编辑

 
明末山海关的地图。
 
明代山海关地形图

燕山渤海之间有一段长约7.5公里的平缓地带,由于周边地势险峻,此处就成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要道。此处最早的筑关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时期的燕长城。此后秦朝后周隋朝均有在此处修建关城的记载。隋代起此处设临榆宫,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此处修建临榆关[2]:1-3, 22辽代改为迁民县,金代改为迁州,元代改为迁民镇[3]:2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组织人力在迁民镇的基础上此处修建了明长城关口。因该关口周边有山有海,遂命名为山海关[4]:5-17。城墙和周边的长城均用条石作为基础,内部用土夯筑,外表包砖[2]:7。建成之后,山海关设置了隶属于蓟镇管辖的山海卫。该卫下辖左所、右所、中所、前所、后所、中左所、右前所、中左所、中右所、山海所、中前所、中后所等10所,人口规模达3万余人。至宣德年间,一般由世勋镇守大臣和都指挥使镇守山海卫,其余官衔下设有正三品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正(从)五品的正(副)千户等。另山海关周边防御分为两路关隘,分别为山海路关隘和石门路关隘。山海路关隘下辖10个小关隘,即山海关、南海口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一片石关。路守备设于山海关卫城内。戚继光担任蓟辽都督后,在山海关一线修筑了23座敌台,隆庆四年(1570年)修建向关内延伸的14座烽墩,另于万历七年(1579年)渤海海边兴建了入海石城,并在山海关东侧修建了占地0.24平方公里的东罗城,其上建有2座角楼、7座敌楼和1座城楼。当时的山海关关城东门箭楼,也就是镇东楼的顶层北侧屋檐下挂有一块“天下第一关”的匾额[b][4]:5-17,24-28

关城规模最大时,东西南北各开有一座城门,四座城门外各有一座瓮城,城门上方均建有箭楼。其中东门为镇东楼,西门箭楼为迎恩楼,南门为望洋楼,北门为威远楼。此外东南角楼为靖边楼,原应有的东南角楼则仅存基址。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等三座二层配楼,用以加强防御。关城以北的平缓地区被称为左翼长城,与之相接的山脊上的长城由近及远依次为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九门口长城;以南的长城被称为右翼长城,最南端的入海石城伸入渤海[4]:27-31,因形似龙头伸入大海,故俗称为老龙头。镇东楼曾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和三十八年(1610年)重修[2]:20,27-28。西门曾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得以大规模维修,而威远楼曾于万历三十七年(1611年)重修,之后毁于大火,具体时间不明。靖边楼曾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和三十九年(1591年)重修。城池中央建有一座钟鼓楼,原本位于城池中央偏北,曾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万历十四年(1586年)改建至城池中央,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被拆去顶层,变成单层建筑。东瓮城内曾建有关帝庙和陈公祠,西瓮城内建有关帝庙、忠爱流芳祠,南瓮城内建有增福庙,北瓮城内建有药王庙[4]:27-31

后金兴起后,明朝加强了山海关的建设。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设立山海镇总兵,山海关内外设有5镇、14协、36营。天启元年(1621年),山海关城东墙建起一座新楼,此后四年,由时任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山海关外修建了9座大城,49座小城,形成关宁锦防线。崇祯六年(1633年),时任兵部尚书袁崇焕等在山海关关城外修建了以驻兵、存粮、存军火和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南、北翼城,占地面积0.216平方公里;另在关城南侧的老龙头修建了宁海城[4]:18-19,并宁海城旁长城上原有的观海亭改建成了澄海楼。该楼共分两层,九脊歇山式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5]。崇祯十六年(1643年),关城西侧兴建了一座西罗城,但工程并未完工[4]:19。此外在长城外立面共修建有23座敌台,山海关沿线的山中分布有10座烽火台[6]:53。在此阶段在山海关关外还修建了威远城[c][7]

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大顺军自西侧抵达山海关,并攻下西罗城。次日大顺军围攻北翼城,当日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至欢喜岭投靠多尔衮,请清军入关。随后清朝军队击溃了大顺军,自此山海关归属清朝统治。此后镇东楼两侧的三座配楼因失去作用而逐渐荒废;南翼城和北翼城则改为八旗军的军营,后来变成了村落;威远城则逐渐荒废。康熙将宁海城的澄海楼成为了清圣祖的观海胜地。康熙四年(1665年),东罗城的南门和北门被封堵,仅留东门[d]。雍正元年(1723年)之后曾改建靖边楼,并将其改名为“奎星楼”[e]。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卫被撤销,山海关改设隶属于永平府的临榆县,自此山海关又别称榆关[3]:2。乾隆九年(1744年),清高宗御书“祥霭搏桑”匾额,并将其挂在西门箭楼迎恩楼上[4]:27-31, 283。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均曾大规模修复西门。镇东楼在乾隆三年(1738年)和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及光绪五年(1879年)均有重修,其中在光绪五年的重修当中,因原有匾额字迹漫漶不清,由附生王治复制了一块“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原有匾额被替换到了镇东楼底层[2]:20-22。康熙五年(1666年)、乾隆八年(1669年)和十九年(1680年)均曾维修过钟鼓楼。咸丰十年(1860年),西罗城城墙得以维修,城墙外另修建了战壕[4]:33-35。此外,澄海楼曾于康熙九年(1670年)和乾隆八年(1743年)得以重修[5]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频繁袭扰山海关一带。对此清军在石河口等地设置了多处炮台。光绪初年时,山海关周边遭袭的频率大幅上升,因此自光绪八年(1882年)起在山海关内外修筑了3处炮台,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十六年(1890年)又先后增筑多处炮台,包括宁海城澄海楼下修建的定远炮台,在宁海城北修筑的靖远炮台,在山海关城南修筑的镇远炮台、控远炮台和应远炮台[8]。1900年10月2日,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登陆,纵火焚毁澄海楼。《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国获得了在山海关驻扎军队的权利。直至1945年,山海关周边先后有英国、法国、印度、德国、意大利、日本、德国、沙皇俄国等军队修建兵营,是为山海关八国营盘[4]:273-282,其中宁海城为英军所占[2]:29,英军在修建弹药库时推到了“天开海岳”碑[9]:117。此外,清末修建京奉铁路时,拆除了位于山海关南侧的南水关与其周边的245米长的长城墙体[6]:60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1920年,杨宝清重新复制了一件“天下第一关”匾额,并将其挂在了镇东楼顶层檐下,原有清代匾额被挂至楼内顶层[4]:27。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直军和奉军在山海关爆发交战,战后奉军占领了山海关[10]。1925年,郭松龄率奉军第3军团第10军自立为东北国民军,并于此后向奉系其余部队发起进攻。11月25日郭松龄率部攻打山海关,当月27日占领山海关。之后郭松龄战败被杀,余部2万余人占据山海关,与国民军共同防守。1926年3月11日,奉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并于当年3月14日攻克山海关[11]:36-38。1927年,张学良在游览老龙头时发现了“天开海岳”碑,并重新将该碑扶起[5]:117。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长城抗战当中的榆关抗战爆发。日军炮火击毁东南角楼二层。战斗之后,日军占据了山海关[4]:30,283。1945年8月30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16军分区在与一支苏联红军小分队会合后,抵达山海关劝降守城日军,被守城日军以要向国军投降为由拒绝。八路军与红军随即展开攻城,并最终攻下山海关。同年10月25日,国民革命军15军、52军等从秦皇岛方向进攻山海关,11月26日守关部队撤向关外,山海关归属国民政府控制[12]。1948年11月27日,山海关的国军全部撤走,解放军重新接管山海关,并在山海关关城内设立山海关办事处。1949年4月21日,山海关办事处改为山海关市,划归辽西省管辖[3]:2-3。在1949年之前,北门瓮城已经被毁[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解放軍佔領山海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罗城拱宸门上的拱宸楼被拆毁[2]:26。1952年,迎恩楼被拆除,仅存城门洞和箭楼楼台,一同被拆毁的还有年久失修的东南角楼[4]:27-30,当年维修了镇东楼[2]:65。1952年11月,山海关随重新设立的山海关区划归河北省管辖[3]:2-3。1953年,年久失修的钟鼓楼被拆除。1955年,南门瓮城被拆除[2]:24-25。1956年和1958年,东门瓮城得以维修[2]:65。1961年,山海关以“万里长城—山海关”一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964年,山海关的文物保护标志得以树立,同年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成立,该保管所主要负责山海关一带长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56,63。1970年,西门瓮城被毁[2]:24。1973年和1975年,有关人员组织维修了关城城墙和周边长城。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影响,镇东楼和山海关关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1977年这些损坏得到修补。此后1978年至1981年,东瓮城及周边长城得到不同程度的维护[2]:58,65。1978年,澄海楼得以按照原貌重建[5]。1982年,山海关被重新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58。1985至1987年,东南角楼遗址、临闾楼和牧营楼得到清理,随后该角楼得以重建,基本还原了明代的风貌[4]:27-30。同年入海石城也得以修复[6]:59。2005年,关城钟鼓楼得以重建,但并未恢复原貌;东罗城东门的服远楼也得以重建[4]:33,78

结构 编辑

山海关关城 编辑

 
迎恩门,山海关西门
 
重修工程

山海关关城北高南低,关城占地1.26平方公里。关城城墙高11.6米,厚10余米,周长4796米,城墙顶部宽约12米至15米。东墙为长城主线,长1378米,两端与长城相连,正中开有东门,城墙上方修建有6座敌楼和敌台;西墙长1290米,设有西门和2座水门;南墙长1300米,中部开有南门和1座水门,另有1座城台;北城墙828米,开有一座北门,另建有一座烽火台。各城门上方均建有二层箭楼,其中东门门楼为镇东楼,东、南、北三面公开有68个箭窗,城楼内外绘有彩画,西面顶层檐下挂有“天下第一关”匾额。南城门被称为望洋门,楼上箭楼是为望洋楼,高13米,重檐双层,面阔17.4米,进深7.68米。北面底层正中设门,东、西、南三面共设72个箭窗,西面为格栅门。东门外还保留有瓮城,周长318米,南侧开门。北门为威远门,原有威远楼,形制应与镇东楼类似,现仅存楼台。城墙东南角建有一座二层角楼,与城内有马道相连通。建筑面积均为658.4平米,高13米,内侧面阔14米,各开一门;外侧面阔为25米,开有56个箭窗。城池中央建有钟鼓楼,为正四棱台状砖石建筑,每面正中各开有一门。城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各一条,穿过钟鼓楼下的门后相互交叉,并与关城四门相连。此外关城内原建有各种官衙、入学、仓库、牌坊等建筑,部分建筑沿用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4-32[2]:23-24

卫城 编辑

卫城共有五座,分别为与关城相连的东罗城和西罗城,与长城主体相连的北翼城和南翼城,以及位于关城东北的威远城。[6]:57-58

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占地0.24平方公里,周长2045.6米。东墙长394.8米,开有一座宽4.2米、深9.7米、搞4.6米的关门,门外有一块镌刻有“山海关”字样的匾额,关门上建有城楼“服远楼”,此外东墙还建有2座敌楼和1座角楼。南墙长439米,开有一小门,门额上由“渤海”二字石匾,现字迹一无法看清。南墙建有2座角楼,原有水门已无存。西墙长590.5米,与长城主线和关城东墙一体。北墙长612.3米,开有一小门,门额上原有“兖龙”二字石匾,现字迹已无法辨别。北墙上建有3座敌楼,原开有水门已不存。城墙平均高8米,墙面宽3.2米。城内有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与关城内东西向干道相连。[4]:33-34[2]:26[6]:57

西罗城位于关城西门外,占地面积0.57平方公里。此城位于关内,在筑城之前已有平民居住,是山海关的经济贸易中心。始建年代无考,起初城墙均为夯土城墙,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改为砖石结构,崇祯十六年(1643年)按照军事需要修建,但并未建完。城墙上无敌楼和角楼。东墙与关城共用,西城墙开有一座城门,是为拱宸门,该门连通其上原有的拱宸楼的出现时间早于西罗城城墙,但具体时间不明。此外西罗城另有南北两门,现仅存墙基。城内建有牌坊、清真寺、关帝庙、地藏寺等诸多建筑。[2]:26-27[4]:34[6]:58

南翼城和北翼城均建于崇祯六年(1633年),现均已坍塌,仅存遗址。两城建成时主要功能为粮仓、军火库和兵营。南翼城位于关城南侧1公里处,占地0.13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公里,高6米左右,厚4米,东城墙与长城主体共用。南城墙和北城墙各开1座城门。北翼城与南翼城相对,位于关城北侧1公里处,占地0.08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2千米,高7米左右,厚4米至5米,东城墙与长城主体共用。[4]:34[6]:58

威远城俗称“呜咽城”,又名威远台[7],坐落于关城以东1公里外的欢喜岭高地,现较为残破。该城平面近似方形,占地面积0.02平方公里,初建时主要功能为瞭望和屯兵。城墙周长614米,高约7米,建筑方法与周边长城相同。城墙四角建有台垛,城墙上建有1.6米高的女墙。城池正南开1座城门,门上镌刻“威远”二字。墙内底部建有21个作为防护掩体用的砖洞[4]:34-35[6]:58[f]

海防城 编辑

 
一度被认为是长城起点的“老龙头”。

海防城共分为两部分,即宁海城和入海石城。宁海城位于关城以南4公里处的南海口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海防城堡。城墙周长0.6公里,高5米至6米,占地面积0.016平方公里。该城东墙和南墙与长城主体共用,各面城墙除北墙外均用灰土夯筑。北墙和西墙各开1座城门,南城墙上修建有澄海楼[4]:35,澄海楼楼上悬挂有乾隆御书匾额“澄海楼”和孙承宗所题“雄襟万里”,楼前有一块古“天开海岳”碑[9]:115-117。澄海楼楼下留存有清代定远炮台的部分三合土墙体,长12米,宽3.5米[8]。入海石城即长城在宁海城以南伸入渤海的部分,俗称老龙头。此段长22.4米,宽8.3米,高9.2米,建于原生礁石之上。城墙尽头建有一座敌台,名为“靖卤台”,长13米,宽11.5米,高7.8米。敌台上建有一座敌楼,敌楼内有一座战铺[6]:58-59

开发 编辑

参见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虎山長城於1990年在丹東虎山被發現,經考古專家確認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91年9月由新華社對外發佈這一消息。[1]
  2. ^ 该匾额上并未留下任何题写人姓名和时间,故其实际撰写人仍有争议,目前有严嵩萧显等说法[4]:25
  3. ^ 修建威远城的具体时间和负责人尚有争议[7]
  4. ^ 此后南门和北门被重新打开,具体时间未知[2]:26
  5. ^ 具体年代证据为1985年清理遗址时发现的清代铜钱[4]:30
  6. ^ 有说法认为现存四周围墙是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所建,原有的城台早已被拆毁[7]

参考 编辑

  1. ^ 虎山風景區. 華夏經緯網. [2015-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郭述祖. 山海关长城志. 石家庄: 河北省地名办公室. 1984-05-01: 716 [2020-01-28]. 
  3. ^ 3.0 3.1 3.2 3.3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山海关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12-01: 718. ISBN 7-201-01822-1.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张立辉. 山海关长城.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12-01: 359. ISBN 978-7-5537-1735-7. 
  5. ^ 5.0 5.1 5.2 5.3 邸和顺,沈朝阳. 澄海楼史话. 文物春秋. 1989, 3: 51, 87.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戴建兵 (编). 河北县城城墙调查.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12-01: 226. ISBN 978-7-202-05256-3. 
  7. ^ 7.0 7.1 7.2 7.3 郭泽民,沈朝阳. 山海关威远城与威远台名称考. 文物春秋. 1998, 1: 38–40. 
  8. ^ 8.0 8.1 赵宏利. 山海关清末营盘炮台浅考. 北方文学. 2018, 3: 238–239. 
  9. ^ 9.0 9.1 韩霞. 中国古代楼阁.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5-12-01: 1118. ISBN 978-7-5044-8587-8. 
  10. ^ 陈长河. 从档案看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 军事历史研究. 2003, 4: 99–110. 
  11.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战典 下.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4-12-01: 1118. ISBN 7-5065-2511-9. 
  12. ^ 朱万义. 毛泽东与山海关保卫战. 党史博采. 2013, 9: 46–48. 
  1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 2006-11-20 [2015-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