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
- 姓吳,資訊工程專業,在中文維基百科上主要編寫軍事人物傳記、戰役與戰爭、武器裝備、軍事單位和歷史事件等條目。
- 自2008年3月29日進行首次編輯,迄今已14年,11个月又14天。
- 比起翻譯條目,更傾向結合多語種媒體、自行購入研究書目再整合創作,擁有一定程度的SVG製圖能力。
- 內連偏好使用綠連(提高其他語言的參考標的),註腳與參考分為兩種:
- 對應列表、國家或進行發生中的條目偏好使用cite與R模板(對應大量快速迭代的cite web來源)
- 已成定局、幾乎不會顛覆的歷史性質條目則使用類哈佛式模板cfn(感謝User:Cravix的貢獻),此類條目幾乎都有足以涵蓋條目大半內容來源的專著,同為反覆引用,哈佛式腳註在畫面上遠比正文中大量穿插頁碼的R模板美觀。
觀點
- 除了極少個案,對協作工作不看好,願發起此類活動者讀過本記錄,個人認為協作精神是一種政治正確,特別是中文維基百科很容忍那種你一言我一語的濫加字句,全然不顧整體風格、這句話是否可信度存疑、出現在這裡是否恰當(例如在艾森豪總統條目加入給以兒童為對象編撰的故事集中收錄的軼事),但你要摘除這句話要花大力氣說服,未果就要去客棧發起討論以尋求共識。
- 許多長條目以「尊重每位維基百科用戶編輯頁面的自由與平等權利」之名放任任何人「勇於更新頁面」,讓新用戶改成垃圾堆,如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當有人重新整頓時又會跳出來講「長年累積的共識」而全面回退。
- 重視排版乾淨整齊,個人認為是僅次於條目內容正確(皆有來源佐證)、語句通順之後最重要者,雜亂無章叫人如何閱讀?反對右側塞滿導航模板把圖片全往下邊擠、以象徵為名大量塞圖、在各種模板安插一堆旗幟(市旗、肩章、領章、星數、軍旗、隊旗、軍種旗)、放上奇醜無比的表格,人口指標模板就是其典型,具體效果可見臺灣人口。
- 許多維基人會把時間花在對條目掛上「需要擴充」、「沒有參考文獻」的模板,個人認為此舉不會對條目有什麼實質意義的幫助,不用說每個都自己下去改善,而是把時間花在多生產幾個高品質條目更有意義。
- 非常同意維基人靖天子的觀點(見此,經典好文,反映了中文維基的大部分問題),攤開優良條目地圖,很明顯就地域題材上中文維基人的編寫非常集中,以至於許多地方都處於未開發階段。個人認為條目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關注度高但爭議極高、品質低下的條目:這種往往被編輯戰弄到全文格式不統一、邏輯前後矛盾、語焉不詳、論述膚淺,只能算是空有篇幅。二、關注度低但沒什麼爭議,連有關條目都沒幾個,哪天有人好心拓荒基本也會是條目通篇綠連和紅連,但弔詭的是維基上有些人會把紅連與綠連作為投票時的反對理由,扼殺他人拓荒成就感。第一種資料眾多,需要強大的資料消化能力和文筆技巧,但幾乎逃不過需把時間花在將所謂他人「長年來的共識」推倒重來而爭執的情況。第二種以我自己寫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為例,我是寫了這個主要國家條目後,才另外橫向擴充幾個同領域條目,對其他同樣題材有興趣者而言,這也是能作為旁枝拓荒參考的「參天大樹」。簡言之,題材關注低者,建議去寫主幹條目,關注度高者建議去寫旁枝條目。
方向 目前規劃幾個主要方向,不過因為現實事務、編寫速度極慢且三心二意,有寫似乎跟沒寫差不了太多(?):
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