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uneAugust/“南琛”号无防护巡洋舰

Exemplar of unprotected cruiser. This is the sister ship, “Chinese cruiser”号
历史
大清帝国
艦名 南琛
下订日 1883年初
建造者 德国基尔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
下水日 1883年12月12日
结局 Stricken 1919
技术数据
艦型 南琛级无防护巡洋舰
排水量 2,200長噸(2,200公噸)
全長 275.5英尺(84.0米)
全寬 37.5英尺(11.4米)
吃水 15英尺(4.6米)
動力來源
速度 15(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
載重 600吨燃煤
乘員 250名军官和士兵
武器裝備
装甲 Cork belt at waterline

“南琛”号无防护巡洋舰是为清朝新式海军建造的一艘无防护巡洋舰。该舰舰体德国基尔的霍瓦兹船厂建造,而舰载武器则由英国埃尔斯威克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安装。本舰是以“开济”号为原型设计建造的南琛级中的首舰,另有一艘姊妹舰“南瑞”号。在设计建造期间,该舰就已经被西方列强认为过时。

在1884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本舰最初隶属于驻扎在南京的江防舰队。战争爆发后“南琛”号随即加入海军巡洋舰部队,南下参与瓦解法国海军台湾岛的封锁。其中参加的最著名战事就是石浦战役。战斗结束后,“南琛”号被困锁在宁波港直到战争结束。1911年,该舰被革命军海军部队收编,随后加入辛亥革命。该舰最终在1919年被废弃。

设计

编辑

与当时从欧洲船厂订购的其他清政府新式海军舰艇相比,南琛级无保护巡洋舰的设计相对简单。该舰级两舰与“开济”号巡洋舰很相似,但是由钢铁建造而不是木头。“南琛”号及其姊妹舰“南瑞”号在建造时都已经被西方各国认为过时了。同时期清政府海军还向西方各国订购了装甲巡洋舰以及防护巡洋舰,如“致远”号[1]

“南琛”号总长275.5英尺(84.0米)[a]舷宽37.5英尺(11.4米),吃水深15英尺(4.6米)[b]排水量2,200長噸(2,200公噸)[c],通常配有250名军官和士兵[d][5]。除了一条安装在舰体吃水线位置上的软木带之外,本舰没有安装装甲[5]

动力

编辑

本舰动力来自8台锅炉为1台复合膨胀蒸汽机提供蒸汽,产生2,400匹指示馬力(1,800千瓦特)[e]动力驱动单轴。最高速度可达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f][6]。与作为蓝本的开济级不同,前者仅有一根烟囱,“海琛”号则有有两根[5]

武装

编辑

该舰最初的武器装备包括两门8.2英寸(21厘米)的阿姆斯特朗突破装填炮,8门4.7英寸(12厘米)的阿姆斯特朗突破装填炮和一些霍奇基斯炮[6]。两门较大的炮被安装在烟囱前方的舷侧凸出部上,而较小的阿姆斯特朗炮则被安装在船中部作为舷侧,在船首楼和船尾甲板上,以及船尾楼前面的更远的舷侧凸出部上[5]。虽然这艘船是在德国下水的,但是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在埃尔西克的造船厂增加了军备[6]。到了1884年,该舰又装备了一艘鱼雷艇[7]。本舰级两艘舰都配备了撞角,并提高了艏楼和船尾甲板[5]

服役

编辑

1883年早些时候,清政府向德国基尔的霍瓦兹船厂订购了两艘巡洋舰。在1883年12月12日“南琛”号下水时[6],由于中法战争即将爆发,当时德国当局正在阻止包括定远级装甲舰在内的中国舰只离境[8]。然而,当她航行时没有携带武器,“南琛”号被允许前往英国安装舰载武器。 然后,英国当局考虑是否允许安装,最初登船,但决定允许它,因为与法国海军相比,它已经过时。[9]

英国政府确实拒绝允许“南琛”号试射舰载火炮,直到1884年7月,也就是战争开始之前,陈乘坐长江抵达中国,才进行了枪支测试。 开火后,他们发现船体需要加强,以便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开火。 陈和她的妹妹都被送到江南兵工厂加强。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这些巡洋舰已经过时,但这些德国制造的巡洋舰仍然受到中国当局的高度尊重。[10]

中法战争

编辑

1884年8月中法战争爆发后,“南琛”号和“南瑞”号被派遣与“开济”号一起保护南京。当时的清政府军官们普遍认为法军即将攻击南京,但法国海军反而攻击台湾,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封锁[11]。中国军队被集结起来驱逐岛上的封锁,其中包括两艘南琛级巡洋舰、“开济”号、“驭远”号以及小型风帆战船“澄庆”号[12]。这支舰队由统领吴安康指挥,在上海集结并于1884年12月启航[12]。期间,吴安康并没有立即与法军交战,而是花了一些时间召集船员,直到第二年二月才与法军接触[12]

中国舰队以“开济”号为旗舰,以V字形编队行进。然而,他们立即意识到他们在武器上被法国军队超过,于是撤退了。 与此同时,速度较慢的“驭远”号和“澄庆”号在大雾中失去三艘巡洋舰后撤退至石浦湾,最终爆发石浦之役。“南琛”号、“南瑞”号和“开济”号向北航行至宁波港,在那里他们与战时的腾超武和运输舰袁凯会合。所有五艘军舰随后被法国海军中队封锁进入港口。 虽然1885年3月有过几次交火,但这也是“南琛”号最后一次参与实战。[13]

结局

编辑

甲午战争期间,“南琛”号和“南瑞”号被派往台湾海峡巡逻。 1894年9月20日,“南琛”号以涉嫌向日本走私军火为由扣押了美国的汽船“帕坦”号(Pathan)。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南琛”号停泊在上海杨树浦江面[14]。之后于11月4日在江南制造局附近江面转向革命军[g][16][17]。1912年1月,“南琛”号与“海容”号以及“海琛”号等一起组成北伐舰队,受孙文命令从上海出发参加北伐[18]。1916年被重新划归为第一舰队[19]。1917年3月海军部改编海军舰艇时,本舰被编入巡洋舰队[20]。最终于1919年被拆解[h][17]

脚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另有来源记载为“85.9米(282英尺)”[2]
  2. ^ 另有来源记载为“5.49米(18.0英尺)”[2]
  3.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50公噸(1,920長噸;2,150短噸)”[3][4]
  4. ^ 另有来源记载为“217名”[3]
  5. ^ 另有来源记载为“2,800匹指示馬力(2,100千瓦特)”[3]
  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3]或“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2]
  7. ^ 另有来源记载为“于10月23日在九江归顺革命军并继续在中国海军服役”[15]
  8.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6年以18万元被拆解分售”[21]

参考来源

编辑
  1. ^ Wright (2000),第53頁.
  2. ^ 2.0 2.1 2.2 陈悦 (2018),第329頁.
  3. ^ 3.0 3.1 3.2 3.3 杨东梁 (2015),第116頁.
  4. ^ 李鑫 (2015),第7頁.
  5. ^ 5.0 5.1 5.2 5.3 5.4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396頁.
  6. ^ 6.0 6.1 6.2 6.3 Wright (2000),第56頁.
  7. ^ Wright (2000),第182頁.
  8. ^ Wright (2000),第54頁.
  9. ^ Ordinance and Naval. Van Nostrand's Engineering Magazine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July–December 1884, 31: 84. 
  10. ^ Wright (2000),第57頁.
  11. ^ Wright (2000),第63頁.
  12. ^ 12.0 12.1 12.2 Wright (2000),第64頁.
  13. ^ Wright (2000),第65頁.
  14. ^ 中国航海学会 (1989),第495頁.
  15. ^ 中国航海学会 (1989),第495-496頁.
  16. ^ 郑新清 (2016),第170頁.
  17. ^ 17.0 17.1 Chen (2013),第52頁.
  18. ^ 罗华彤 (2001),第13頁.
  19. ^ 中国航海学会 (1989),第496頁.
  20. ^ 记工 (2006),第60頁.
  21. ^ 苏文菁 (2013),第16頁.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中華民國海軍輔助艦艇]] [[Category:中華民國巡洋艦]] [[Category:德国建造的船舶]] [[Category:中国军舰]] [[Category:1883年下水]] [[Category:CS1含有中文文本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