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Aizag/暫存區24
戰車(又名「战车」)是一種裝甲戰鬥車輛,外觀由一個左右側為履帶的底盤和一座裝備火砲與機槍、可迴旋的砲塔所組成,車身通常由厚實的裝甲所包覆。戰車是現代戰爭中重要的陸戰武器,既可單獨作戰又可與步兵協調行動,執行打擊敵軍戰車、摧毀其強固陣地、以機動戰將其包圍殲滅和突破其防禦等任務,並以機動力、火力與防禦力三方面作為其強度標準。
早在15世紀時,就有人構想過結合火砲和裝甲的移動載具,但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出現了近代戰車的雛型,當時西線戰場處於以鐵絲網、機槍和壕溝主導的膠著戰,雙方多次發動攻勢皆無法成功。為取得突破,英國採用將海上的巡洋艦搬到陸地的點子,設計出結合大砲、裝甲和履帶的軍用車輛—Mark I坦克,投入了戰爭中,成為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的戰車。為欺騙敵軍情報單位,英軍將其代稱為「水箱」(Tank),而後該詞被沿用了下來,成為這種裝甲戰鬥車輛的正式稱呼。一次大戰後,世界各國列強無不研究戰車的設計與應用方式,英國與法國將其單純用作步兵的支援武器,而德國與蘇聯則結合其既有的作戰傳統與進步的科技武器,將戰車視作未來戰爭中的要角,催生出各自的裝甲戰理論——閃擊戰與縱深作戰,並於西班牙內戰、諾門罕戰役等局部戰爭中加以驗證。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爆發後,德國首先投入了大量的戰車部隊進攻波蘭,隔年,德軍再以戰車為核心的機械化部隊於短時間內擊敗英法聯軍,此後,戰車的重要性已為世界所知,交戰國無不建立龐大的戰車部隊來投入戰爭,成為陸戰重要的致勝關鍵。
二戰結束後,戰車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子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然而冷戰期間世界並未爆發核戰爭,戰車的重要性不僅沒有降低,反而相對提昇,參與了全球各地的局部戰爭。因為現代戰車設計趨於複雜,世界上僅有少數國家具有獨自研製戰車的能力,他者則僅能外購。
歷史
编辑早期的構想至誕生
编辑啟蒙時期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戰
编辑冷戰至今
编辑乘員
编辑早期戰車以陸上巡洋艦的形式出現時,其乘員職務並未專職化,數量多達8人且工作重複者多。不久,法國研製出FT-17坦克,將戰車乘員職務簡單劃分為駕駛員與砲手,前者僅負責開車,但後者必須要兼顧瞄準敵軍目標射擊、裝填彈藥、指示駕駛行進方向的職務。由於當時戰車主要用來伴隨步兵行進突破敵軍防守,僅兩人的分配尚算可應付,但隨著裝甲戰形式的轉變,戰車的戰鬥步調越來越快,僅僅少數的乘員無力應付快速變化又複雜的戰鬥,加上戰車上多了無線電設備與機槍,使得戰車兵多了裝填手與通信員的職務。
近代戰車中以德軍的「四號戰車」為例,其乘員多達5人,分別為車長、砲手、駕駛、裝填手、通信員(兼任車前機槍手),此類配置被認為是協調性最佳,戰鬥效率最高的方式。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另有兩種,第一種為以突破敵軍防線為目標的重型多砲塔戰車,其乘員眾多,但內部空間擁擠、作戰效率低下,第二種則為砲塔狹小的戰車,令戰鬥室中的乘員常要兼任其他職務,同樣使作戰效率下降許多。到了現代的戰車,由於通信設備的進步,已不需專任的通信員,且現代戰爭中已少出現需要由步兵直接攻擊戰車的情況,故車前方的機槍手位置也跟著被廢止,乘員數因而下降到4人。部份國家的戰車因使用了自動裝彈機,取代了傳統的裝填手職務,因而乘員數再下降到3人。
除了進行戰鬥外,戰車兵還要維護、保養車輛、緊急維修、夜間停車警戒、偽裝車體等等,若戰車被擊毀了還要下車戰鬥(通常戰車車內放有可折疊的突擊步槍,作為戰車兵下車後的主要防身武器),因此,戰車的乘員數量也影響到這些事務的效率。戰鬥經驗豐富的以色列國防軍即在設計梅卡瓦戰車時一度想引入自動裝填機、屏除配置裝填手,但遭到戰車兵因上述工作必須至少四人(車長、裝填手、駕駛、砲手)來完成為由,強烈反對[1]:2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蘇聯的戰車設計要求被彈面積盡量縮小,於是車高被壓得很低,連T-72戰車兵都有身高不得高於160公分的限制[2]:121。
現今,戰車乘員大致分為下列職務種類:一、車長:戰車的核心人員,負責統籌作戰指揮,通常由乘員軍階最高者擔任。一般來說,車長在視野最佳的車頂以「指揮塔」或以潛望鏡觀測車外,掌握戰地資訊來下達指令,包括戰車行徑方向、確認目標、砲手應使用哪種彈種、射擊修正角與距離為何、戰損如何、在多輛戰車組隊作戰時還要留意隊長車的動作等等。二、砲手:負責旋轉砲塔和瞄準敵方目標、開火射擊,其技術要求高。三、裝填手:負責將砲彈裝入砲管中,由於其重量,裝填手的工作非常消耗體力,其裝填效率也直接影響到一台戰車的連續攻擊能力。三、通信員:負責調整通信設備頻率與聯絡,有些要肩負副駕駛和機槍操作員的工作。四、駕駛員:負責開車。
設計
编辑構造與外型
编辑火力
编辑火砲與彈藥
编辑火控系統
编辑防禦力
编辑裝甲
编辑隱蔽性
编辑機動力
编辑機動性
编辑佈署能力
编辑指揮、通信與管制
编辑應用
编辑反戰車作戰
编辑分類
编辑相關條目
编辑資料來源
编辑- ^ 王辉. “梅卡瓦”主战坦克 军火库.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2. ISBN 7-80151-593-5.
- ^ Perrett, Bryan. Soviet Armour Since 1945. Blandford Press. 1987. ISBN 978-0-7137-1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