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Aizag/暂存区24

德国制的豹2A4型主战坦克,为目前世界上外销成绩最佳的坦克之一。

坦克(又名“战车”)是一种装甲战斗车辆,外观由一个左右侧为履带的底盘和一座装备火炮机枪、可回旋的炮塔所组成,车身通常由厚实的装甲所包覆。坦克是现代战争中重要的陆战武器,既可单独作战又可与步兵协调行动,执行打击敌军坦克、摧毁其强固阵地、以机动战将其包围歼灭和突破其防御等任务,并以机动力、火力与防御力三方面作为其强度标准。

早在15世纪时,就有人构想过结合火炮和装甲的移动载具,但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出现了近代坦克的雏型,当时西线战场处于以铁丝网机枪壕沟主导的胶着战,双方多次发动攻势皆无法成功。为取得突破,英国采用将海上的巡洋舰搬到陆地的点子,设计出结合大炮、装甲和履带的军用车辆—Mark I坦克,投入了战争中,成为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的坦克。为欺骗敌军情报单位,英军将其代称为“水箱”(Tank),而后该词被沿用了下来,成为这种装甲战斗车辆的正式称呼。一次大战后,世界各国列强无不研究坦克的设计与应用方式,英国与法国将其单纯用作步兵的支援武器,而德国苏联则结合其既有的作战传统与进步的科技武器,将坦克视作未来战争中的要角,催生出各自的装甲战理论——闪击战纵深作战,并于西班牙内战诺门罕战役等局部战争中加以验证。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后,德国首先投入了大量的坦克部队进攻波兰,隔年,德军再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于短时间内击败英法联军,此后,坦克的重要性已为世界所知,交战国无不建立庞大的坦克部队来投入战争,成为陆战重要的致胜关键。

二战结束后,坦克的地位一度因为核武器的出现而产生争议与讨论,特别是在受到核武器攻击下的生存能力。然而冷战期间世界并未爆发核战争,坦克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相对提升,参与了全球各地的局部战争。因为现代坦克设计趋于复杂,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具有独自研制坦克的能力,他者则仅能外购。

历史

编辑

早期的构想至诞生

编辑

启蒙时期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冷战至今

编辑

乘员

编辑
 
现代的英军挑战者2式坦克,炮塔仅顶盖有出入口,前方中央开口为驾驶员,左侧为炮手,右侧为车长。

早期坦克以陆上巡洋舰的形式出现时,其乘员职务并未专职化,数量多达8人且工作重复者多。不久,法国研制出FT-17坦克,将坦克乘员职务简单划分为驾驶员与炮手,前者仅负责开车,但后者必须要兼顾瞄准敌军目标射击、装填弹药、指示驾驶行进方向的职务。由于当时坦克主要用来伴随步兵行进突破敌军防守,仅两人的分配尚算可应付,但随着装甲战形式的转变,坦克的战斗步调越来越快,仅仅少数的乘员无力应付快速变化又复杂的战斗,加上坦克上多了无线电设备与机枪,使得坦克兵多了装填手与通信员的职务。

近代坦克中以德军的“四号坦克”为例,其乘员多达5人,分别为车长、炮手、驾驶、装填手、通信员(兼任车前机枪手),此类配置被认为是协调性最佳,战斗效率最高的方式。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另有两种,第一种为以突破敌军防线为目标的重型多炮塔坦克,其乘员众多,但内部空间拥挤、作战效率低下,第二种则为炮塔狭小的坦克,令战斗室中的乘员常要兼任其他职务,同样使作战效率下降许多。到了现代的坦克,由于通信设备的进步,已不需专任的通信员,且现代战争中已少出现需要由步兵直接攻击坦克的情况,故车前方的机枪手位置也跟着被废止,乘员数因而下降到4人。部分国家的坦克因使用了自动装弹机,取代了传统的装填手职务,因而乘员数再下降到3人。

除了进行战斗外,坦克兵还要维护、保养车辆、紧急维修、夜间停车警戒、伪装车体等等,若坦克被击毁了还要下车战斗(通常坦克车内放有可折叠的突击步枪,作为坦克兵下车后的主要防身武器),因此,坦克的乘员数量也影响到这些事务的效率。战斗经验丰富的以色列国防军即在设计梅卡瓦坦克时一度想引入自动装填机、屏除配置装填手,但遭到坦克兵因上述工作必须至少四人(车长、装填手、驾驶、炮手)来完成为由,强烈反对[1]:2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苏联的坦克设计要求被弹面积尽量缩小,于是车高被压得很低,连T-72坦克兵都有身高不得高于160公分的限制[2]:121

现今,坦克乘员大致分为下列职务种类:一、车长:坦克的核心人员,负责统筹作战指挥,通常由乘员军衔最高者担任。一般来说,车长在视野最佳的车顶以“指挥塔”或以潜望镜观测车外,掌握战地资讯来下达指令,包括坦克行径方向、确认目标、炮手应使用哪种弹种、射击修正角与距离为何、战损如何、在多辆坦克组队作战时还要留意队长车的动作等等。二、炮手:负责旋转炮塔和瞄准敌方目标、开火射击,其技术要求高。三、装填手:负责将炮弹装入炮管中,由于其重量,装填手的工作非常消耗体力,其装填效率也直接影响到一台坦克的连续攻击能力。三、通信员:负责调整通信设备频率与联络,有些要肩负副驾驶和机枪操作员的工作。四、驾驶员:负责开车。

设计

编辑

构造与外型

编辑
 
以美军M1艾布兰坦克来说明现代坦克各结构位置。

火力

编辑

火炮与弹药

编辑

火控系统

编辑

防御力

编辑

装甲

编辑

隐蔽性

编辑

机动力

编辑

机动性

编辑

布署能力

编辑

指挥、通信与管制

编辑

应用

编辑

反坦克作战

编辑

分类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王辉. “梅卡瓦”主战坦克 军火库.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2. ISBN 7-80151-593-5. 
  2. ^ Perrett, Bryan. Soviet Armour Since 1945. Blandford Press. 1987. ISBN 978-0-7137-1735-8. 

参考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返回“Aizag/暫存區24”的用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