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六军

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为国民革命军下辖之军级单位

第六军曾在历史上先后组建五次:1926年、1929年、1938年、1945年、1948年。在1937年抗战前,这个番号主要使用者为地方实力派,直到1938年韩复榘遭枪毙,此单位第三次重编后才正式中央化;第六军在抗战中虽多次参加重大战役,但战功并不显著。

沿革

编辑

1926年1月,建国湘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下辖17、18、19师(原攻鄂军,师长邓彦华、警卫军,师长胡谦、潮梅军,师长杨源浚),军长程潜,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林祖涵,建国湘军改编前原有旅一级编制,并辖有4个旅,在此次整编后第一旅旅长李柱国辞职、第二旅旅长王邦吉转任第19师副师长、第三旅旅长胡兆鹏因病未任命职务、第四旅旅长王茂泉转任第19师57团团长。最初成军时无18师,因此第六军初期仅有2师规模,总和军力约9,000余人,18师是整军后由警卫军调入。

1926年7月9日,第六军投入北伐战争,由于18师师长由黄埔军校教育长胡谦所转任,程潜并没有提供该师足够的武装,因此第六军在第一阶段北伐战争中投入部队主要为原有战力较为完整的17师与19师,18师留守惠阳县。第六军最初任务是监视江西省的孙传芳五省联军部队,在湖南省湖北省吴佩孚部队陆续溃败后,9月份第六军开始进攻江西省,开启对孙传芳的战争。

9月初,第六军所属17师在修水战斗高安战斗陆军第四师交战陆续得胜,造成该师种大战损。9月19日,第六军第17师在北伐第一次南昌战役中击败守城的五省联军,在9月21日占领南昌城,后支援国民革命军第1师攻占城外尚被五省联军控制的南浔铁路牛行车站。但因孤军深入,且第六军高级将官过于轻敌,在占领南昌后于城内寻欢作乐,在9月23日遭到五省联军所属的陆军第二师师长卢香亭,陆军第十师郑俊彦、独立第一旅杨赓,配合邓如琢指挥的陆军第一师部队,集结2万余人自九江市反攻南昌,在9月23日与守城交战。在战力悬殊的情况下第六军守城部队被击破逐出,此役第六军损失过半。军长程潜也在此战役中趁乱化妆潜逃,导致第六军一度战力失能。

在9月底南昌战役后,第六军进行补充与休整,战力恢复回6,000人左右。

1927年1月,第六军在北伐军江右军(总指挥程潜)编成内,从江西直趋安徽。程潜两次拒绝蒋介石以南京“敌军雄厚”为由暂停攻击的命令——蒋介石要求程潜部等一下何应钦指挥、正在上海至丹阳一些作战的江左军,一起围攻南京。第六军调入攻击部队,军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于1927年3月24日攻下南京城,抢得了头功。[1]

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之第六军共存时期(1927/4—7)

民国十六年(1927)4月,宁汉分裂。期程潜的政治态度反复不定,他回绝武汉国民政府要求第六军在南京发兵控制蒋中正的命令,却也没有和南京国民政府表态输诚,在两边均无法得到信任的情况下,第六军成为宁汉政争的牺牲品之一。同月,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发兵包围国民革命军第19师,将其缴械遣散。国民革命军第17师师长杨杰则表态支持蒋中正,获得蒋中正奖励授与其第六军军长职务,程潜在此事件后化妆逃跑。此事件后陈仪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残军(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师)编入第六军,成为第二代国民革命军第19师。

程潜成功脱逃后,与武汉国民政府取得联络,在汪精卫协助下于武汉重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下辖17(李明灏)、18(师长张轸)、19(师长胡文斗)、教导师(师长彭子国)等4个师,军官主要由南京政府缴械后的第六军亲程潜军官归建,加上武汉政府新招募的士兵组成,较有经验的主力官兵为18师。部队重建后,程潜的第六军发兵江西省,解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对武昌的威胁。

7月宁汉合流后,南京政府的17师在师级指挥官带领下脱离南京,将部队带回给程潜指挥,成为第六军独立第17师。由于南京政府第六军的主力叛逃,该军撤销,19师则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序列,由杨杰续任该军军长。

9月,驻惠州的18师因长期的军纪不佳,遭到回师广东的第四军隶属之国民革命军第25师要求缴械,后发生交战,18师遭到25师歼灭,胡谦遭枪毙。

宁汉合流后,程潜和新桂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在1927年10月宁汉战争加入湘桂联军,攻打控制武汉的唐生智。宁汉战争胜利后,第六军挥师南下企图解决唐生智,协助程潜夺回湖南省的军政主导权。并在战争中击溃了意图诈降偷袭第六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军。然而在程潜拒绝第六军投入长江以北的第二阶段北伐战争后,与李宗仁的合作关系很快就生变。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21日,李宗仁以“专横跋扈,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拘禁程潜,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

程潜失事后,第六军逐步遭到支解,第六军先由第17师师长李明灏代理军长,并将部队带往江西省观望后续情势。其中17师由彭亚尧指挥的步兵团脱队投靠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另外2个团则脱队投靠何键指挥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五军,李明灏了解到部队遭到瓦解,也弃职逃跑,由胡文斗任军长,第18师师长张轸兼任副军长。8月,胡文斗遭到第六军参谋长唐蟒唆使的杀手枪杀,由张轸代理军长。但到此时,第六军大部分部队不愿意归附任何一方,张轸将剩余的部队撤入福建省广东省边境。

南京政府此时下令部队追剿第六军,由朱培德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执行,第六军主力部队大多溃逃回湖南省,由何键收编,称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旅。一个营逃往福建省,被当地土匪卢兴邦易帜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师缴械收编。张轸在突围后辗转逃往上海。由湖南军阀改编的第六军在1928年夏撤销番号

山东军阀时代(1929—1938/1)

编辑

1929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20师师长韩复榘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第二十师被扩编为第六军,韩复榘任军长。该军编成后,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先后参加湖北省对抗新桂系蒋桂战争中原大战[1]

1931年7月,第六军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团[1]1932年8月,该军驻防济南地区。[2]

1937年10月,因应中国抗日战争需要,该军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1938年1月,韩复榘自行退守山东省防线,以抗战不力的罪名遭撤职逮捕,后枪毙。第六军番号撤销,20师师长职务由沈鸿烈接替。

中央军系时代(1938/7—1945/2)

编辑

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由原属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的国民革命军第93师为基础扩编为第六军,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团甘丽初任军长。该军组成后,即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调往广西,改隶第九战区,武汉会战后,国民革命军第49师编入第六军序列。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桂南会战中,第六军遭到日军重创。1941年,该军改隶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2]

第6军辖第93师、第49师、暂编55师。第6军是最早开赴缅甸的远征军部队。1941年8月底,第93师第277团由云南罗平出发,11月12日,进入车里县(注:今景洪)布防,稍后进驻佛海(注:今勐海)。第277团是加强团,由指挥官刘观龙统领,因此也称“刘观龙支队”或“刘支队”。1942年,第六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此时第六军下辖49师、93师、暂编55师。沿萨尔温江布防,为战场东线。随后,第93师其余各部也由云南开远出发,于1942年1月23日抵达佛海,然后与暂编第55师于2月中旬进驻缅甸景栋地区。1942年4月暂编55师和第49师在毛奇、垒固、雷7列姆一线被日军击败,日军第18师团第56搜索联队开始向缅东方向追击,暂编55师残部1000余人沿缅泰边境撤退,第49师余部撤往萨尔温江江畔的达高,第93师除驻守缅泰老边境三角区的第277团外,主力部队渡过萨尔温江接应第6军余部。5月8日,第6军军部抵达景栋。1942年5月6日至14日期间,日军渡过萨尔温江的企图被第93师第278团和第49师第146团挫败后,随即沿江向北进攻滇西,将进攻萨尔温江以东的东掸邦地区,切断远征军退路的重任交给早已在泰北地区等候多时的仆从军——泰国军队。1942年5月3日,由于英国军队一溃千里,致使中国远征军出师失利,泰国政府为了其自身“壮泰民族”的扩张利益,积极协助日军作战,泰军皇家空军的飞机轰炸了缅甸的景栋等地区,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正式开始了泰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第6军与日军的泰国仆从军的“西北军”作战,被迫于1942年4月24日放弃刚占领的缅甸雷列姆,且战且退,一路艰辛,于5月12日退到萨尔温江东面。第49师经缅甸景栋撤回国内,经孟连和澜沧,回到南峤县(注:今勐海县勐遮)一带驻防。暂编55师经西盟、孟连和澜沧,回到车里县(注:今景洪)大勐龙驻防。第93师经大勐龙、打洛和南峤,回今勐海县城和打洛驻防。第6军军部亦驻勐海。。由于泰国有兵力优势和空军优势,并且当时的大其力地区第277团方向战事吃紧,5月12日,甘丽初命令暂编55师放弃勐萨特向勐艾方向撤退,与第277团协力防御。经过多次大小不同的战斗后,第6军的部队逐渐退向我国境内。6月3日后,第6军大部分部队已经撤回了国内,第93师也基本全部撤过南垒河,第278团驻守在中国境内的打洛,撤入大勐龙的第277团也在集结中,一营已经进驻打洛,仍然在缅境的第279团朱营一连防守南垒河南岸3376高地,主力部队则守备蛮笼和南垒河北岸的高地,以及勐麻,支援背靠打洛的第93师主力部队。由于滇西方向战事紧急,第6军军部以及负责驻防南峤和佛海的第49师和暂编55师先后调离,独留第93师负责西双版纳地区的防务,甘丽初在调离前发给龙云的电文中指出“思普守备任务,交由九三师单独负责,该师尚与敌对峙,地区辽阔,兵力不敷”。1942年7月,第49师和暂55师先后调离南峤和车里,加入滇西战线。12月中旬,泰国军队开始计划占领景栋以东的行动。12月11日,泰军第4步兵师第9步兵团(注:由第三步兵师转隶)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从勐星渡口强度南垒河,防守该地的第278团一营一连连长吕正隆率领全连士兵顽强抵抗,但因敌众我寡,防线被泰军冲破。中午,第一营营长带领二连三连赶到,但终究不敌有数量优势的泰军第9步兵团。当夜,勐瓦、景康、曼兴雷3处战地失守,泰军第25、27营完全渡过南垒河,直逼中国国境。第26营留在河对岸作为预备队。12日上午,第278团以一部由布朗山南向勐瓦、景康的泰军侧翼发动猛攻,牵制、分散正面泰军对我军的压力。18日,第278团主力部队到达,下午3时,向泰军桥头堡发起进攻。由于泰军以背水为阵,并在阵前掘河放水,使中国军队进攻艰难。从1943年1月9日起,大勐龙及勐腊一线的阵地遭到泰军约数千人攻击。同时泰军另一路千余人进攻布朗山、南东、掌家等阵地,并制造谣言要进攻勐混、勐海,扰乱人心。1月11日,南峤县县长张励辉报告泰军在南峤县辖边境多处发起进攻,由于当地防线长二三百里,只有第279团两个营防守,兵力不足。因此征调大批壮丁并入自卫队前往增援协助国军保卫国土。第六军自景栋撤回云南,返国时全军仅存6千余人。1943年1月,军长甘丽初被免职,空缺由黄杰补上,主要师级单位被外调或解编,第六军实际编制等同被支解无存。而泰军真正的主攻方向却是打洛。1月11日,泰军第13步兵团从南览河(注:打洛江)南岸曼掌、曼蚌等地开始进攻,3时起开始横跨南览河。渡河行动于15时完成,太阳升起时这个团已进入中国云南境内4公里。由于第6军第93师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大勐龙地区,当时打洛至勐混一线主力已增援他处,阵地形成真空状态。14日清晨,打洛阵地失守,勐板、勐混形势紧张。战局急转直下,一片混乱,勐海县危在旦夕。面对此刻的危机,第93师师长吕国铨首先部署好退路,命令工兵营营长在车里县(注:即现在的景洪)澜沧江边扎好竹排,准备木船做好部队撤退过江准备,后勤部转移过江,一旦前线失利便放弃西双版纳,守住澜沧江第二道防线。同时积极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大打勐板战役,号召全师官兵“反攻勐板,收回打洛,还我人民”。与此同时,打洛方面防守的泰军遭到了第277团1营的猛烈进攻,泰军伤亡惨重,几近全灭。只是,在未来的泰国陆军元帅和总理他浓·吉滴卡宗率领下,这支泰国部队还是稳住了战线。在前进无望且后路不保的情况下,泰军第13步兵团只得退回南览河西岸和南岸沿江布防。第6军第93师沿江北岸设防固守。同时分兵突击南览河上游南峤县国境沿线之敌。至此,南峤、打洛、勐板之战,业已日趋稳定。2至4月间,在南峤县辖区内中国军队与泰军多次发生冲突。4月6日,再次侦察到勐养的泰军有大规模行动的迹象。但是,泰军再也没有组织过对中国的大规模进攻。4月25日,我军侦察到第56号界桩东南的泰军阵地已经是由稻草人防守。5月2日,吕国铨电告龙云,“泰国主力已他调”。至此,大泰族主义者借日本侵略者的势力,觊觎西双版纳的企图就此破灭。1943年,泰国西北军在宣布占领东掸邦完全胜利。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审时度势,从1943年1月开始疏远日本,当月,他授意西北军指挥官屏·春哈旺英语Phin Choonhavan释放一些在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士兵,由他们传递泰国不再和中国为敌的信息,并声称在缅甸,泰国是“被迫”协同日军作战的。之后,12名会说泰语的战俘身穿泰军的制服,以跟随第3步兵师军官考察团的名义离开了景栋,并于第二天秘密跨过南览河,进入中国境内。2月末,泰国西北军收到了中国方面的回复反馈,不久,泰军代表应邀前往位于勐海的国军第93师指挥部,与第93师副师长彭佐煕率领的代表团谈判,双方很快就停止了敌对行动,并就交换战俘、互换情报达成一致意见。1943年后第六军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归昆明行营指挥,主要任务为整训与怒江布防。[3]

1944年,第六军与其上层单位十一集团军一同编入第二次中国远征军,此时的第六军下辖新33师、新39师、预备第2师,在1944年5月投入滇西缅北战役

在一系列强攻战中因为第六军下辖部队多为临时编号,加之折损过重,因此1945年6月军委会决议撤销第六军番号[4]。人员则补充给其他部队编实战力。

1945年2月1日,第278团由大勐龙向境外的什南、景亢、勐瓦一带反攻,经过一夜的激战,占领各个要点,随后打洛等地驻军也向境外发动反击,泰军退守南垒河南岸。由于遭到了英国的反对,4月25日,第93师仍撤回国境我方一侧驻守。日本宣布投降后,第93师解除边防重任,南下老挝接受日军投降,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战事就此结束。

1945年10月,第六军在重庆重建,由青年军202师、203师、204师、207师组成[4],军长锺彬。1946年6月,第六军由贵阳调至江苏徐州地区,1946年9月番号再度裁撤;207师则调往东北,202、203、204师留在上海,留在上海的3个师后来归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所辖。

1948年5月,卫立煌以青年军第207师、新编第五军第一九五师合编为第六军,罗又伦任军长。该军组成后,主要担任沈阳抚顺本溪地区守备。9月,罗又伦因病去职,由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赵家骧兼任军长。11月3日,在辽沈战役中,沈阳解放后,赵家骧潜逃南京,其余全部被歼。12月,207师师长戴朴逃回南京后,重编第六军,戴朴任军长,是月底,重编后的第六军开赴台北新竹一带整编补充,归孙立人督训。1949年春,整编完毕,由戴朴任军长。[5]

在台时期

编辑

第六军至台湾整编后,下辖第207师、第339师、第363师(原台湾警备旅)。于1951年至1952年间师整编时,以三师并为两师之方式整编为第68师(原第339师)及第69师(原第207师)。于1954年军整编时,第六军解编,第68师并入第八军(原第52军)、第69师并入第七军(原第18军)。

原第六军所属师于第六军解编后,发展如下:

第68师于1976年变更番号为第168师,于1991年撤销师部,其所属部队改由澎防部直属。

第69师于1958年参加八二三炮战,于1976年变更番号为第269师,于2000年6月1日精实案于桃园改编为摩步269旅。于2005年7月1日精进案与装步351旅并编为机步269旅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51页
  2. ^ 2.0 2.1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52页
  3. ^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52-53页
  4. ^ 4.0 4.1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53页
  5. ^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