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发(1904年—1978年),归化日本后改名为林龙雄[3]台湾台中石冈人,企业家,于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战后时期带领台湾人开拓石垣岛凤梨业。

林发
性别
出生1904年 (1904)
日治台湾台中州
逝世1978年(73—74岁)
 日本琉球群岛冲绳县石垣市
国籍 中华民国
 日本
职业企业家
亲属林幸江(女)[1]
林谨正(子)[2]
学历
代表作
    • 《冲绳パイン产业史》

生平

编辑

台湾立业

编辑

1904年,林发于台中出生[4],石冈公学校(今石冈国小)毕业,考入台湾总督府殖产局营林署。1927年往埔里从事自动车业,经营埔里与草屯间的交通运输。1933年,他成立凤梨罐头制造厂,取名“台一凤梨缶诘株式会社”,将产品行销日本内地。[5]

1930年代台湾,在台湾总督府殖产局以及高雄州知事的主导下,以效率化为由,合并了台湾的凤梨罐头业,于1935年6月成立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今台凤)。一些台湾凤梨罐头公司拒绝合并,另外寻找出路。在整并时,林发得知了石垣岛的红土适合种凤梨的消息。合并前全台有约七十多间工厂,到了1936年只剩下二十多间。[2][6]

开发石垣

编辑

二次大战前,来八重山的台湾移民分成两系统,一为大正时代集中在西表岛矿坑的矿工;另一为昭和初期在石垣岛垦荒的农民[7]。早在1916年,石垣岛的名藏、嵩田两村,因疟疾、瘴疫成为废村,当地政府遂以低廉的租金租给台湾人垦殖[1]。1935年,欲开发石垣岛的林发与他人成立名为“大同拓殖株式会社”的公司,在台湾中部募集数百余人前往石垣岛垦荒[5][8]

大同拓殖株式会社是由谢元徳协赞,以林发的台一凤梨缶诘株式会社、林曾石的昭和凤梨缶诘株式会社、詹奕候的正春凤梨缶诘商会、许天徳的大甲凤梨缶诘商会、吴维水的旗山拓殖株式会社等组成[6]。生产的最初的一千箱凤梨罐销往大阪[2]。凤梨因此成了石垣、乃至整个琉球群岛的主农产品之一[1][8]

化解冲突

编辑

台湾的移民村很快就成石垣岛上的农业重镇。大同拓殖株式会社陆续自台湾招募农民前来岛上垦殖,引起当地岛民反感,采取各种敌对措施,例如不许台湾水牛入境、不买台湾农产品、不受雇于台湾人、并称台湾输入的凤梨苗有病虫害而要求销毁,达20万株[2]等等。曾有些台湾人上街采购时被岛民罩布袋再毒打,有些岛民还潜入台湾村内纵火滋事。[1]

1939年,一位岛民入台湾村偷盗木柴,引发冲突。石垣岛民集结近两千人,预备袭击台湾村。台湾移民的妇孺们躲藏在大同拓殖株式会社仓库,而男性则隐蔽在林中,预备和岛民展开生死斗。此刻,林发勇敢跳出,以日语向为首的岛民说明事件原委,让两方都能将这次冲突事件的肇事者交付法办,不滥伤无辜,化解即将来的械斗。[1]

林发不久后便发起台友会,化解对立,教台湾人学日语及了解石垣岛风俗民情。台友会的干部并深入各村落,帮助岛民解决农业上,并来村里做客、见习,使双方的对立冲突日渐减少。台湾人在石垣岛逐渐取得尊敬和认同。[1][2]

1937年因中日战争,大同拓殖株式会社的罐头工厂与农场的年轻男性被征为兵,人力短缺,谢元徳社长放弃渡海到上海,而留林发苦撑。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罐头所需的空罐、砂糖短缺。1943年,凤梨被日本认为是奢侈品而禁止栽种,加上约一千多六百多名的台湾移工返台、日军进驻岛上,公司倒闭。[2]

获得表扬

编辑

二次大战后,林发在琉球扩大经营,成立名为“琉球殖业株式会社”的公司,并担任华侨总会理事长[5]。1960年代起,他以种植凤梨所需的技术导入名义,陆续引进近千名台湾人[1]。林发等人开辟了八十甲的凤梨园与大规模农场,年产凤梨罐头三万箱[5]

林发于1978年去世,侄子林谨正于1984年出版其遗作《冲绳凤梨产业史》[4],约六百页[2]。林发因此书荣获日本政府农业有功人员表扬,成为近代冲绳开发史上的知名人物[5]

身后

编辑

2004年纪录台湾移民在石垣岛奋斗历史的书籍《八重山の台湾人》出版,作者是松田良孝[7]。2012年名为“台湾农业者入植顕颂碑”的纪念碑在名蔵村竖立,而大同拓殖株式会社的原址也被标柱,写着“大同拓殖パイン工场迹 日本パイン产业発祥の地”[2]。2015年7月,纪念他们的影片《はるかなるオンライ[a]山》在该岛市民会馆上映[8]。2016年7月,前总统李登辉访问石垣岛,参观该纪念碑,并发表演说[9]

注释

编辑
  1. ^ “オンライ”为凤梨之台湾语发音[8]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光真. 〈最古老的農業移民——石垣島的台灣村〉. 《台湾光华杂志》 (台湾: 台湾光华画报杂志社). 1992-03, 第17卷 (1992年第3期)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铃木玲子. 台湾から入植 苦難の歴史(その2止) 病気、戦争を越えて. 《每日新闻》. 2015-11-01 [2016-02-02] (日语). [永久失效链接]
  3. ^ 流離認同 八重山台人足跡記實. 《台湾立报》. 2012-02-05 [2016-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台湾)). 
  4. ^ 4.0 4.1 曹永和. 〈華人在石垣島發展之事例〉.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台湾: 联经出版公司. 2000-11-08. ISBN 9570821531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陈炎正. 〈人物志〉. 《石岡鄉志》. 台湾: 石冈乡公所. 1989 (中文(台湾)). 
  6. ^ 6.0 6.1 北村嘉恵. 〈パインアップル缶詰から見る台琉日関係史〉. 《境界研究》 (日本: 北海道大学スラブ・ユーラシア研究センター). 2014, (特别号) (日语). 
  7. ^ 7.0 7.1 三木健. 個人史を通して苦難の歩み記録 地元八重山への重い問いかけ. 《八重山毎日新闻》. 2004-08-06 (日语). 
  8. ^ 8.0 8.1 8.2 8.3 铃木玲子. 台湾から入植 苦難の歴史(その1) 沖縄・石垣島パインの礎. 《每日新闻》. 2015-11-01 [2016-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日语). 
  9. ^ 杨明珠. 李登輝訪石垣島 追憶台灣移民貢獻. 中央社. 2016-07-31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6)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