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

印度教三大主神

湿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与梵天毗湿奴并称,是印度教教徒最为敬畏的神之一,其教派湿婆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配偶为雪山神女(化身:时母难近母[1]),儿子则为象头神室建陀,女儿则为无忧妙。湿婆是宇宙与毁灭之神,印度哲学中“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也担当创造(转化)的职能,其原型来自吠陀教经典《吠陀经》中的提婆楼陀罗”。

湿婆
毁灭,冥想,瑜伽时间舞蹈之神
至高梵、至高存在(湿婆教
毁灭邪恶者、三相神
班加罗尔的巨大湿婆神像
其他名称商羯罗、天真主、自在主
摩诃提婆、楼陀罗
参见:湿婆千名英语Shiva Sahasranama
天城体शिव
梵文转写Śiva
神系提婆薄伽梵
住处吉罗娑山尸陀林
真言Om Namah Shivaya
ॐ नमः शिवाय।
法宝三叉戟Trishula英语Trishula兽主法宝英语Pashupatastra
战斧英语Parashu毕那迦英语Pinaka (Hinduism)
部属与从神伽那英语Gana
符号英语Hindu_iconography与象征林伽新月婆苏吉
达摩鲁鼓英语Damaru
性别
伐诃纳英语Vahana白公牛南迪
地区与教派湿婆派
代表节日湿婆节沙罗伐拿月英语Shraavana
歌栗底迦月满月日英语Kartik_Purnima畏怖节英语Bhairava Ashtami
个人信息
配偶娑提雪山神女摩诃提毗
子女室建陀无忧妙伽内什
埃椰帕英语Ayyappan毗湿奴摩耶英语Vishnumaya安陀加英语Andhaka
摩纳娑楼陀罗娑罗尼
对应其他神话的
对应佛教神话的大自在天青颈观音

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后,成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腻吒天)的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视为是位居法云地的圣者。有些佛经中称其为大自在天(Maheśvara,摩醯首罗),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后来成为密宗护法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诃迦罗)。

背景简介

编辑

湿婆的故事散见于各种印度文献中,此外在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厘岛的宗教传统中也可以寻到痕迹[2]。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有他的神话,但是在早期的吠陀经典中没有提到他。早期文献中,湿婆神的地位并不高,后来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印度教主神之一,与梵天毗湿奴齐名。史前遗址比莫贝特卡石窟中也有一些作品可以说是在描绘湿婆[3][4][5],但霍华德·墨菲(Howard Morphy)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这些作品可能只是在描绘史前部族的狩猎场景而已[6]

由于印度教认为“毁灭”同时有“再生”的含义,因此认为具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象征湿婆的创造力,受到性力派湿婆派教徒的崇拜。湿婆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卡拉萨山修炼苦行,即位于西藏普兰县冈仁波齐峰,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此外,他还是舞蹈之神,在欢乐和悲伤时喜欢跳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舞蹈象征湿婆的荣耀和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在一个时代将结束时,他透过跳“宇宙之舞”(或称“毁灭之舞”)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合并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态的湿婆被称为“舞王”,是古印度流传至今的湿婆神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象。

另一方面,湿婆也带有“吉祥”的意味,在《梨俱吠陀》中是暴风神楼陀罗的别称。一方面他是以豪雨、雷等进行破坏的神,另一方面他也是治疗疾病的治愈神。湿婆的善行之一是分隔出七条圣河,恒河环绕着喜马拉雅山中梅卢山上的梵天之城,从山上汹涌奔泻而下。为了缓冲激流使之不至于酿成灾祸,湿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经他束起的头发之后分成七条河流,这七股河水便成为印度的七条圣河。

形象传说

编辑

湿婆是妖魔鬼怪的统帅,外型被描绘成拥有五头、三眼、四手,手中分执三股叉、水罐、神螺、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坐骑是一头大白牛。相传诸天神提婆阿修罗搅乳海时浮出一种能毁灭整个世界的毒药,他吞下这种毒药,颈部被烧成青黑色,故有“青颈”之称。

传说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从后面用双手摀住湿婆双目,瞬时从湿婆额头出现第三只眼。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神火,在宇宙周期性的毁灭之际,他会用这只眼睛杀死所有神和其他一切生物,他也曾只眼将作恶多端的金、银、铁三座恶魔城市和引诱他脱离苦行的爱神烧成灰烬。

此外,他还有一柄称作“阿贾伽瓦”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标志着湿婆是风暴之神;有一口剑;一张称作“比那卡”的弓和一根称作“卡特万伽”棍棒。此外,还有3条蛇缠在他身上,能飞快地冲向敌人:一条蛇缠在他束起的头发中,在他的头上扬起头兜;一条蛇缠在他的肩上或颈上;另一条蛇构成他的圣线。除了这些武器之外,湿婆的大部分状貌特征都强调此神凶暴的方面,他也正因此而广为人知。

 
美国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里的宇宙之舞湿婆像。

家族

编辑

湿婆的第一任妻子是萨蒂,萨蒂因为不满其父达刹对湿婆的侮辱而投火自尽,湿婆得悉自己的妻子因为达刹羞辱自己而自杀,就心如刀割,伤痛欲绝的湿婆于是杀死达刹,将之斩首,并纵火焚烧天界,于火中跳舞,打算毁灭世界。毗湿奴为了保护世界,于是施展法术与湿婆斗法,并将萨蒂的遗体切割成108块(一说52块),散落于三界之中,此时梵天亦出面为之讲和,湿婆觉得心灰意冷,决定入喜玛拉雅山中隐居,与世隔绝。

萨蒂死后转生喜玛拉雅山之女雪山神女(有一种传说认为,湿婆的正妻是三女神组合中的提毗,而萨蒂(Sati)与雪山神女(Parvati)是女神的四种化身中的两个,另两个化身份别是难近母时母)。雪山神女付出无数的努力,终于让因失去前妻萨蒂而心灰意冷的湿婆回心转意与她再婚。过了百年之久,而雪山神女在这漫长的期间内替湿婆生下了一个儿子象头神,另一个儿子是室建陀

有些传说中,他也娶了雪山神女的姊妹恒河女神

神话故事

编辑

三神相争

编辑

有一天毗湿奴与梵天起了争论,看谁更值得被崇敬。就在他们争论不休时,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一根火柱,熊熊火焰好似要烧毁宇宙。两位大神见状大惊失色,都决定应当去寻找火柱的来源。于是毗湿奴变成一头巨大的野猪,顺着柱子向下探寻了一千年;梵天变成一只迅飞的天鹅,顺着柱子向上亦寻了一千年。但他们都没有到达柱子的尽头,于是疲惫不堪地回到原地。当他们回到出发地相见时,湿婆出现在他们面前;此刻他们才发现这根柱子原来是湿婆的“林伽”(阳具)。于是两位大神把湿婆奉为最伟大最值得崇敬的神。因此,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把湿婆奉为宇宙最高的神,而毗湿奴与梵天两位大神都在他之下。

射杀爱神

编辑

湿婆与雪山神女早在几万年前已经结下了一段情缘。当时的雪山神女是梵天之子达刹的女儿萨蒂,萨蒂与湿婆的生活本来是安稳无忧的,但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事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话说萨蒂的父亲-达刹有一次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筵席,差不多整个宇宙的神祇都被邀请过来,但唯独不邀请湿婆,萨蒂对此很不满,她亲自到场与其父亲理论,可是招来众神祇对湿婆的侮辱。萨蒂对此感到伤心欲绝,她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令湿婆蒙羞,所以就投入火堆中自焚。湿婆得悉自己的妻子为了他而自杀,就心如刀割,决定于喜玛拉雅山中隐修,与世隔绝。时过一万年,死去的萨蒂转世成雪山神女,由于上世因缘,所以今世的雪山神女还依然深爱着湿婆,可是湿婆却已成为一个无欲无求的苦行者,对于雪山神女的爱无动于衷。

雪山神女在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向爱神伽摩求救。一天,深爱着湿婆的雪山神女依例到喜玛拉雅山上礼敬他,这时爱神伽摩手持甘蔗,蜜蜂和蝴蝶做的弓,搭上用鲜花做镞的箭枝,向湿婆的心脏射出,中箭后的湿婆对于面前的雪山神女顿时心起爱慕之感,正当大功告成的时候,湿婆发现原来是爱神伽摩在搞事,想令他摆脱苦行,重堕爱欲之中,就大发雷霆。额头上第三只眼睛突然张开,发出可以毁灭宇宙间一切的神火,把爱神伽摩烧成灰烬,可是爱神伽摩却未因此而死亡,只是他以后都要做一个无形无貌的神祇,故此,爱神伽摩被印度人称为“无形”。

青颈毒汁

编辑

印度神话中,神祇的寿命虽比凡人长久,但终究也有生老病死。诸神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不休,后来更与阿修罗有激烈的争执,梵天为了调停这场争执,就与阿修罗和诸神一起相议,决定同心协力去搅拌大海,就可以令大海出现长生不老的灵药——苏摩,后来诸神和阿修罗都成功令乳海(因大海已被搅拌成乳海)出现苏摩,但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负责捆绑着宇宙最高山峰——须弥山去搅拌大海的巨蛇婆苏吉却忍受不了剧痛,口中喷出海量的毒汁,毒汁溅到地上汇聚成江河、流入大海,毒害三界众生。诸神在无计可施之下决定找大神湿婆帮忙,湿婆不忍让众生受苦,把所有毒物吞入并存放在喉咙处,并没有吞下去,但湿婆神的喉咙也被毒物烧成青色。因此,湿婆又被印度人称为“尼罗亘沓”“नीलकण्ठ (nīlakaṇṭha)”,意即“青颈”。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hilip Lee Ralph, Robert E. Lerner, Standish Meacham, Edward McNall Burns <世界文明史前篇> P443
  2. ^ James A. Boon. The Anthropological Romance of Bali 1597-197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43, 205 [2016-10-23]. ISBN 978-0-521-2139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3. ^ Klaus K. Klostermaier, A Survey of Hinduism, 3rd Edi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Press: 24–25, 2007 [2016-10-23], ISBN 978-0-7914-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 prehistoric cave paintings at Bhimbetka (from ca. 100,000 to ca. 10,000 BCE) which were discovered only in 1967... 
  4. ^ Javid, Ali. World Heritage Monuments and Related Edifices in India. Algora Publishing. January 2008: 20–21 [2016-10-23]. ISBN 978-0-87586-48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5. ^ Mathpal, Yashodhar. Prehistoric Rock Paintings of Bhimbetka, Central India. Abhinav Publications. 1984: 220 [2016-10-23]. ISBN 978-81-7017-19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6. ^ Howard Morphy. Animals Into Art. Routledge. 2014: 364–366 [2016-10-23]. ISBN 978-1-317-5980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外部连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