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养河(?—1645年),叔会,福建福州府闽县[1]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董养河年少资质不凡,博览群书,为诸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获赐特用出身,担任工部司务,巡按云南;与黄道周黄景昉倪元璐蒋德璟交情深厚,互相忧愤时事,研究军国大事。黄道周检举杨嗣昌夺情,违背旨意审问时提及董养河而被下狱。崇祯帝非常生气,打算施以极刑,可是他处之泰然,与黄道周、叶廷秀写下《西曹秋思》集。黄道周再获起用,他也回归原职[1]。之后他改任户部主事,三次上疏请求自效,但内容侵犯宰辅重臣而招惹忌恨,留中不批复。他又秘密寻访可以出战的才智杰出者,得六七十人推荐选用,皇帝诏令许可;当中在荐用前列的蒋臣,从布衣出身除授户部主事。崇祯十六年(1643年),董养河升任员外郎兵科给事中,然后任命监督九门和芜湖钞关弘光年间去世[2]

引用 编辑

  1. ^ 1.0 1.1 钱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七》:董养河,字叔会,闽县人。少负殊质,博极群书。崇祯十三(十五)年特用,授工部司务。与黄道周、黄景昉、倪元璐、蒋德璟为金石交,相与忧愤时事,揣摩军国。道周纠杨嗣昌夺情,忤旨勘问,词及养河,下狱。上怒不测,将寘极刑。养河处之泰然,日唱和,为西曹秋思集。既道周起用,养河亦还职。
  2. ^ 钱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七》:迁户部主事,三疏请自效,语侵枢臣,忌,留中不报。因密访智勇俊杰可为疆埸前驱者,得六七十人荐之,以备采择,谕旨报可。其前列蒋臣,竟以布衣除户部主事。十六年,升员外郎、兵科给事中,继命监督九门,又监芜湖钞关。弘光中,卒。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