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

宗教导师

宗师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大宗师》,“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的、尊崇的老师,也就是“”,意为开创、传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师,简称大师宗师。对应在印度教佛教教内的称呼是上师梵语गुरु罗马化:guru),又译为古鲁、咕噜、师、上师、道师,意为教师或导师,指在某个领域中具备深厚知识、经验,可指导方向,教育他人的大师

这个词经常被当成宗教性术语来使用。在道教儒教儒家武术流派中,经常被用以尊称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印度教锡克教中,指引你灵性发展的宗教导师都被称为上师。在藏传佛教中也经常使用这个称号,仁波切藏传佛教上师的一种尊称。藏语中的喇嘛对应到梵文的上师。密宗僧侣常把传授自己秘法或仪轨的上师,尊称为阿阇梨

宗师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大宗师》,“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也就是“”,意为开创、传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师。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大道。 《大宗师》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世俗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世俗价值是对人的精神摧残。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印度教

编辑

印度教的虔信派十分重视上师。印度教中一些瑜伽因为有危险性,一定要上师指导下才可学。

上师也是锡克教的核心,没有上师指导任何修行也不得成就。

密宗

编辑

佛教密宗中,上师的概念是至高无上的,是教授精神和宗教知识的老师,佛陀被称为Lokagaru,意思是“世界的老师”。

在密宗教义中,密宗的修持需要上师灌顶和指导,反之则不得成就。上师与弟子结下师徒关系以后,就是生生世世的,直到弟子成佛为止。在密续中,上师等同于佛陀,他的指示永远不应该被违反。

在藏传密宗中,上师的地位比所有护法神也高(被称为金刚上师),他是佛,法,僧的具体示现。

在大乘佛教中,佛陀的一个术语是 Bhaisajya guru,指的是“医学大师”,或“用他的教义中的药物治愈众生痛苦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