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 (米兰·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

不朽》(捷克语Nesmrtelnost,法语:L'Immortalité),是捷克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第六部长篇小说作品,于1987-1988年写成。

创作及出版 编辑

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不朽》是昆徳拉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小说,也是他第一部以法国作为背景的小说。原文版本最初仅用于法语翻译,而法文版本在1990年出版,随后于1993年出版捷克文版本。为了让原文及翻译本具有相同的效力,昆德拉亲自审定其法文版本 (译者为 Eva Bloch),以及其他语言的版本如英文义大利文德文等。他自言他用一年半完成小说写作,但花了两年翻译;前者是在最佳状态完成,后者却令他疲惫不堪。

比起以往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该书更针对以法国读者为目标,政治意味减少了很多,也减少捷克元素 (如没有捷克人物出现、作者流亡海外的动机)。它只包含了一些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回忆及经验 (如在小时候听说在摩拉维亚村子的一个村长会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躺进在客厅攞放的一副敞开的棺材,以想像及感受不朽;以及在布拉格的旧城广场的钟楼等)。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学思考。

纲要 编辑

本书分成七个部分,透过阿涅丝、其丈夫保罗及其妹萝拉等人之生活,以及歌德贝蒂娜之故事,叙述作者对“不朽”此概念的构想。

第一部:脸 编辑

〈脸〉此一部开端即描摹作者在巴黎的一栋现代建筑顶楼的健身俱乐部看见游泳池中的老妇人,被她醉人的回头招手动作所吸引,但随即转念想到此手势之迷人,应属年轻女子,而非出自已约六十岁之妇人。作者由此说:“或许只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处在无年龄的状态。”接着,作者从这个手势想像出阿涅丝这位角色,整个部分都围绕阿涅丝而写,包括她年轻时与父亲之对话、其父之死及财产分配问题、她与妹妹萝拉之关系等等。作者又述说了阿涅丝这个不朽之手势的来源。

作者以借由一个老妇人的手势来想像出阿涅丝一角反思人的独特性:他指出这世上存在的手势远远少于世上存在的个人,即“人多手势少”;因此,人并非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个人手势以表达自己的感觉与看法,而是借用不具原创性、通用的手势的力量。

第二部:不朽 编辑

第二部以与书同名之“不朽”为题,却非上承第一部续道阿涅丝之事,而转述德国诗人歌德与贝婷娜邂逅之轶事。贝婷娜从小就从母亲之口闻得歌德之事迹,深生倾慕,长大后即尝试接近歌德。他俩于1807年相遇,二人相差三十六岁。当时,贝婷娜以孩子的模样,坐上歌德双腿之上,主导着整次的会面。从此,以小孩之模式行事,便成为贝婷娜与歌德相处之特有方式。作者于此一再强调二人之事,并非爱情故事;而贝婷娜之接触歌德,亦非因其为歌德之故。贝婷娜希望在歌德身上追求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不朽。

第三部:斗争 编辑

〈斗争〉一部又回到阿涅丝及其周遭之人身上。此部叙述萝拉与年纪比她轻的贝尔纳(一名电台记者)相恋,二人原本相安无事,贝尔纳亦享受与一较他年长的女人交往。然而,贝尔纳后来因工作遭受打击,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即使在萝拉面前,亦显出纳闷之样子。萝拉对此作出猜想,但就是没有开口向他询问个中原因,并反倒以为贝尔纳事业顺利,暗结新欢。萝拉为了挽救恋情,遂向贝尔纳提出结婚的要求,更一度计划自杀。最后,在阿涅丝及其夫保罗的劝阻下,萝拉放弃自杀,并与贝尔纳分手。可是,亦正因此事,展开了萝拉与阿涅丝的斗争──萝拉爱上了姐夫保罗。

第四部:感性人 编辑

〈感性人〉一部,述说的是歌德死后对他的“永恒的审判”。作者引述里尔克罗曼·罗兰保罗·艾吕雅三人之证词,记录他们对歌德及贝婷娜二人之事之评论。

第五部:偶然 编辑

阿涅丝因继承了父亲部分遗产,得有馀钱每年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两三次,以享受片刻之孤独。后来,阿涅丝得到一个升迁的机会──获分派到瑞士工作──于是她有了借口在当地长住下来,实现了近日萦绕她脑海的想法。〈偶然〉一部即在此背景下开始。当时阿涅丝正打算从瑞士的旅馆返家作别。然而,她却在途中遇上了车祸,身受重伤,被送进医院。另一边厢,作者的友人阿弗纳琉斯教授向作者说出自己一个消遣:截破车子的轮胎。此时,保罗接到电话,得悉阿涅丝受重伤送院,打算开车赶赴医院,却发现轮胎遭人截破,无缘见阿丝涅最后一面。

第六部:钟面 编辑

此部以钟面为生命之喻,道出生命不过不断轮回,并没有直线前进。此喻之意,即指生命本身乃围绕一主题而行,所有之事,都不过是该主题之变奏。此部且以鲁本斯与女人之相处、交欢,指出主角所经历之人、物、事,以及经过之阶段虽有不同,却不过是不断的重复。

第七部:庆祝 编辑

主题分析 编辑

昆德拉想展示自我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区别,这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 如果自我是必朽的,那么形象就可成为不朽。 他以欧洲文化为例反映追求不朽的渴望。 渴望不朽的个体将只会专注形象而不是个体,因为形象变得比个体更真实。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立志以他人作为典范,立志追求不朽的人(如歌德),然后鄙视自己的个性。

在小说第五部第九章中,昆徳拉表示他把现正写作的小说《不朽》的书名弄错了,其真正的书名应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可见《不朽》可被视为昆德拉前作的姊妹篇。阿涅丝试图在丈夫和历史面前隐藏自身面目,与萨宾娜渴望存在之轻、拒绝为他人负上责任的个性相似,可被视为她的精神亲属。意象形态也是昆德拉对媚俗的诠释。

艺术特色 编辑

本书结构及深度与昆德拉的影响者赫尔曼·布洛赫相近,昆德拉经常在其文学评论集提及他的小说《梦游者》。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