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大乘佛教)

佛教术语,佛教所称的中道梵语madhyamā-pratipad)系指有别于常见外道的常边与断见外道的断边,即法界实相不落于相对二边(一异、生灭、有无、权实)之任一边。若执持相对二边之任一边即非中道,如: 凡夫常执持有边,声闻常执持无边,因此凡夫行以及声闻行皆非中道。法界实相:不落空有两边,亦不离空有二边[2]教的中道有二乘的中道与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3]

  • 二乘中道五阴十八界的有两边而说离两边,意即因有五阴十八界,故必有如苦乐、来去、空有、生灭、垢净、增减、生死、有无、....种种相对的两边,离此两边即是二乘的中道,意即将灭(五蕴、无明)止生入涅槃即无两边。二乘的中道又可分为声闻菩提的中道及缘觉菩提的中道[4]
    • 声闻菩提的中道以五蕴为本[5],依四圣谛八正道即可断五蕴十八界的我见我执,无五阴十八界即无依其而有的两边。故声闻菩提的中道亦有八正道的说法。
    • 缘觉菩提的中道则依缘起则缘灭则为本,故断缘起(无明)的一边即离有无的两边。
  • 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亦可分为三,
    • 一者依如来藏[6]之体性的本无两边故永不落两边的中道(如如来藏心体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非断非常、...等等)[7]
    • 二者依如来藏的体性与其所生的万法和合运作而言的中道。意即万法虽有两边然如来藏的心体依然永无两边,故言如来藏与万法非有两边非无两边,例如:非有变异非无变异、非有苦乐非无苦乐、非有贪瞋非无贪瞋、...等等之中道,
    • 三者以一切诸法摄归如来藏而言一切法皆是中道,正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的“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
    • 大乘佛教中的中道,如八不中道佛性[8]等的说法,都是在阐述以人人原本具足第八识如来藏为本的佛性[9]、中道性,唯第八识如来藏恒具诸中道性,故能为大乘佛法中一切中道所说之本。

声闻乘的中道

编辑
《中阿含经》:“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10]
声闻道的修行者应行离五蕴苦(苦行亦然)乐两边的中道。声闻者因有五蕴即有生死、空有、苦乐、贪厌,...等等两边的烦恼。众生的诸烦恼皆因有五蕴我故,若无五蕴我即无诸烦恼如生死的两边而得解脱。反之若贪著五蕴十八界中的任一法,即落于之一边即非中道,即是流转生死烦恼之本,与解脱道不相应。故声闻行者应观五蕴的无常、苦、空、虚妄并进断五蕴十八界的贪著、依四圣谛、八正道即可断我见、我执趣于涅槃[11]。此为依五蕴的两边而两边的中道的一个例子。

缘觉乘的中道

编辑
《杂阿含经》:“我若答言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见,于今断灭则是见。如来离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12]
此为依于“此有故彼有”的思惟,而知烦恼之根本,再依“此灭故彼灭”的思惟,而知依因缘法而断生死烦恼之法。依“有无”两边而离两边的中道。例如:依十二因缘观的“缘起则、缘灭则”的有、无两边而断有、无两边即是缘觉乘的中道。故缘觉乘断我见与我执的无明,即可断生老病死之烦恼,唯馀本际[13](涅槃、如来藏)常住,即可出离三界的流转生死。

大乘佛教的中道

编辑
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14],是以真心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心体为本,亲证如来藏即是明心,明心即能现观如来藏心体中的诸中道性,如来藏心体从不与六尘相应[15],不与六尘相应即无六入,即无五蕴十八界的苦乐、善恶、生灭、常断、动静、通塞、浊清、麤细、贵贱、违顺、明暗、动静....等等相对的两边。如来藏心体虽永无两边,两边却为如来藏所含摄,意即如离如来藏即无两边的存在。故如来藏非有两边非无两边。
另如来藏心体亦有能生万法的体性[16]。 亲证如来藏者能现观如来藏本无两边的中道,亦能现观一切法皆是中道,一切法皆因如来藏而有(即如无如来藏即无一切法)故。
如来藏与万法两者和合运作故能现非我不异我(非一非异)、不垢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等等之中道。故唯亲证如来藏者方能真实了知大乘佛教的中道义。未亲证者唯能以意识思惟忆测想像之,不能现观并如实了知其真实义。例如,“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17] 意即未证悟者对自性清净如来藏心的不垢不净的中道难可了知。故知如来藏心体双俱不离清净、染污两边,却也不堕清净、染污两边。大乘佛教俱有无量无数的中道皆因如来藏的体性故。


中观学派

编辑

修学中道的观行谓之为中观,根源自龙树《中论》,中观学派以中观立宗。中观派的中道观,又称八不中道,语出于龙树所造《中论》颂文之中。“八不”的内容,即是“灭”,“断”,“异”,“去”。
离两边的中道是《般若》经中非常重要的智慧。世间的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的戏论,无常生灭、苦、空,都不离,不是即是,只有般若实相才是不一不异,亦没有去来的中道。[18][19]

龙树菩萨中论》中的中道论述有:

  •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20]此即一般学佛人所称为八不中道
  •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21]
  • “若一切皆(空无),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若一切不空(实有常住),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意即若无如来藏,则一切皆空与不空皆有无四圣谛、无三宝、坏因果、坏罪福、坏世俗法之过失。[21]故实相(空义如来藏)[22]与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我是五阴与我异五阴皆有过失,故如来藏我(常乐我净的我)与五阴非一非异。及“诸法实相(如来藏)中,无我非无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静如涅槃。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23]皆是《中论》阐示中道的例子。

大智度论》中的中道:“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意即不堕有、无两边,亦不离有、无两边,亦不执受此语。[24]

瑜伽行唯识学派的主要论著

编辑
唯识与中观皆以第八识如来藏来论说,两者之异唯所修前后有别,深浅有异尔。意即中观为世尊于二转法轮中般若经典之所说,唯识为世尊于三转法轮所宣说诸唯识经典之一切种智,故中观与唯识之理不二。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25]
《成唯识论卷七》:“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26]
《大乘起信论》:“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27]
《大乘起信论》:“一切心识(七转识)相(心)即是无明相。 与本觉(如来藏)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28]
《大乘起信论》:“…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27]
唯识学派主张三界唯心(如来藏),万法唯识。[29]如来藏与万法和合运作即现非一非异的中道,例如:《杂阿含经》:“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如是。”[30]即是此意[31]。又如七识妄心于万法起贪瞋时,真心如来藏心体仍然是没有贪瞋的心行,故如来藏与七识妄心非有贪瞋非无贪瞋,贪瞋亦贪瞋。非俱非不俱之中道。又种子(识种、业种、无明种、习气种子等)[32]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故种子有变异[33]如来藏心体自性清净永无变异[34]此即是如来藏心双俱不离变异(因种子可以被熏习改变故)与无变异两边,却也不堕有变异与无变异两边的中道性例子。
能够亲证中道真实义者,彼人就是证道者、示道者、说道者,可以在佛法中引导大众的修学。[35]

阐述如来藏体性的有关经论(如来藏学派分类)

编辑
因一切法依如来藏直接、间接而有,故凡以如来藏为本的一切法之义必无相违。故龙树菩萨的中观学派、唯识学派及如来藏学派所言的中观必皆相符,皆以如来藏心体的中道性为本故。
如来藏心体常住永不坏灭,而其心体所持之有漏法种因熏习而有变异,故如来藏心体双具无常,却永不堕于常或无常的任一边。又如来藏心体的真如性永不变异,故称为(常乐我净的,胜义非世俗我),此真如性即是人我空(人我)及法我空(法我)所显之实性,故称为无我(胜义空性非世俗之缘起性空)。故如来藏心体的真如性双具我与无我、空有无二之性,永不落断常二边之中道。
六祖坛经》:“何期自性(如来藏)本不生灭,…。”[36]即谓亲证真心如来藏者即能如实知自性(如来藏)本无生灭的两边之中道性。
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色不异空(性),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即是阐示真心如来藏体性俱诸中道性中的一些例子。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此段经文意即证明:如来藏亦具不垢不净的中道。
《维摩诘所说经》:“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37]由此经解说,是故可知:如来藏非知非不知。
《佛说不增不减经》:“舍利弗!此法身[38]者是不生不灭法,非过去际,非未来际,离二边故。”[39]
大般涅槃经》记载中道指众生所本有的佛性[40],具有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的中道性
中道者名为佛性,而“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众生都因为被无明遮覆的缘故,所以不能得见“佛性”。[41]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 《法华经》卷第一 〈方便品〉第二:“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大乘)法,无二(乘)亦无三(乘),除佛方便说。”
  2. ^ 如《长阿含经》卷十,第十三经《大缘方便经》的“名色(有两边)缘识(无两边的如来藏心体)”
  3. ^ 《法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意即二乘是大乘的一部份。故当知二乘的中道共大乘,然仍有大乘的中道不共二乘者。
  4. ^ 二乘修行者观五阴十八界的苦、空、无常、虚幻,以四圣谛、八正道、因缘观而断除五阴十八界我,断十八界已,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亦即声闻乘的本际,亦为缘觉乘中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不能过彼的)独存,故二乘解脱果(涅槃)非断灭空。
  5. ^ 五蕴因本际(如来藏)而有,若无本际(如来藏)即无五阴十八界,无有依五蕴的诸两边可言。
  6. ^ 《入楞伽经》卷七:“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来藏于阿含经中亦名本际、我(非我不异我的我)、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亦是“...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也”的识,亦即“齐而返,不能过彼”的识)等,般若经中名为心、空性心、非心心、无心相心,...,大方广唯识经里称为第八识、阿陀那识、阿赖(黎)耶识、异熟识、无垢识,.... 。
  7. ^ 此唯大乘独有,二乘是依生住异灭,故以灭止生,无有同时不生亦不灭非断亦非常…等之法
  8. ^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世尊云:“说佛性者亦如复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 (六法即六入诸法)
  9. ^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世尊云: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10. ^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罗摩经》
  11. ^ 声闻道的修行者信受 佛语;无馀依涅槃中有本际不灭,故知涅槃非断灭一边。
  12.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13. ^ 本际亦名如来藏,而涅槃即是如来藏永离两边的自住境界
  14. ^ 二乘修行者因断五蕴十八界不证如来藏即可入涅槃而解脱生死烦恼,故有大乘不共二乘之中道。
  15. ^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16. ^ 《六祖坛经》〈行由品〉:“何期自性(如来藏)能生万法。”
  17.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 (CBETA, T12, no. 353, p. 222, c2)
  18. ^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7)
  19. ^ 《大智度论》卷5〈1 序品〉:““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  不一不异,  不去不来;  因缘生法,  灭诸戏论,  佛能说是,  我今当礼。”” (CBETA, T25, no. 1509, p. 97, b12-14)
  20. ^ 龙树菩萨《中论》〈观因缘品第一〉
  21. ^ 21.0 21.1 龙树菩萨《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22. ^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本因如来藏)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
  23. ^ 龙树菩萨《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24. ^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6
  25. ^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
  26. ^ 《大藏经》 第三十一册 No. 1585 CBETA V1.17
  27. ^ 27.0 27.1 马鸣菩萨著《大乘起信论卷上》
  28. ^ 《大藏经》 第三十二册 No. 1667《大乘起信论卷上》马鸣菩萨著,第五八五页
  29. ^ 《成唯识论》卷第七:“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30. ^ 《杂阿含经》卷第七, 186
  31. ^ 《杂阿含经》卷第八十三:“多闻圣弟子于色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正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2. ^ 《阿毘达磨经》:“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33. ^ 《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此阿陀那识即第八识如来藏。
  34. ^ 唯识学中的心真如门。
  35. ^ 《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
  36. ^ 《六祖坛经》〈行由品〉
  37. ^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38. ^ 《佛说不增不减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如来藏乃诸法之身能生万法故,故法身即是如来藏。
  39. ^ 《佛说不增不减经》大正藏第 16 册 No. 0668 CBETA 电子佛典 Rev. 1.9
  40. ^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41. ^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

外部链接

编辑

* 正觉法相辞典_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