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自走炮
四式十五厘米自走炮 Ho-Ro(日语:四式十五糎自走砲 ホロ)为日本帝国陆军所开发的自走炮[1]。
四式自走炮 | |
---|---|
类型 | 自走炮 |
原产地 | 日本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44-1945 |
使用方 | 日本 |
参与战争/冲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第四研究所 |
研发日期 | 1944/8-9 |
生产商 | 三菱重工 |
生产日期 | 1944-1945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6.3公吨 |
长度 | 5.516公尺 |
宽度 | 2.33公尺 |
高度 | 2.357公尺 |
操作人数 | 6 |
射击仰角 | -10~+20度 |
回旋角度 | 中心线左右3度 |
装甲 | 8-25公釐 |
主武器 | 三八式15公分榴弹炮(口径150公釐) 备弹28发 |
副武器 | 九七式车载重机枪一挺 |
发动机 | 三菱SA12200VD 四行程空冷V型12汽缸柴油引擎 170匹马力/2000转 |
悬挂 | 钢板弹簧 |
燃料容量 | 200公升 |
作战范围 | 200公里 |
速度 | 38公里/小时 |
简介
编辑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面对盟军的战车始终存在著反装甲能力不足的隐忧,不过成型装药的出现使旧型火炮仍具备实战价值,就如同德国将sIG 33榴弹炮搬到一号战车上成为一号自行重步兵炮一般,旧型大口径火炮在使用先进弹种后作为支援装备仍具一席之地。
研发
编辑为了活用过时武装,日本陆军于昭和19年1944年7月22日向陆军技术本部第四研究所发文“兵政技机密16号训令”进行旧型火炮自走化改装;研究所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将三八式15公分榴弹炮改装到九七式中战车的底盘上即改装完成。原本已经于1942年退役的三八式榴弹炮是日本于1905年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购买授权生产的师级火力支援用榴弹炮,成型装药炮弹使旧型三八式榴弹炮能发射重达79磅炮弹至6,000公尺。
四式自走炮为增设驱逐战车的功能,安装了原本用在九七式战车炮上的直射瞄准镜,瞄准镜提供最远3000公尺标线,左右各100密位。三八式榴弹炮的150公釐成型装药炮弹能发射重达79磅炮弹至6,000公尺,可击穿150公釐的均质装甲[2],算是日本少数能击破盟军重战车的武器。除了主炮以外,在25公釐厚的防盾上还安装了一挺可拆卸的九七式车载机枪,日本陆军随即给予四式自走炮的名称开始量产。其缺点是防盾只装置在前方,无侧面防护,不利近身距离作战。不过由于日军为防御者,因此这类问题可用掩体构筑来避免影响。
战史
编辑在四式自走炮开发期间,美军进攻菲律宾的局势非常明显,为了强化当地战力,日军将原型与先导生产车3辆配合日本陆军野战炮兵学校的人员,在1944年12月8日组成“第1自走炮中队”(中队长鹫见文男中尉)增援当地,12月22日自日本Hi-85船团的“青叶山丸”运输舰装船启运,1945年1月1日青叶山丸在菲律宾圣费尔南多将战车转运登陆时遭遇空袭,青叶山丸被空袭炸沉,第1自走炮中队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后勤物资及1辆自走炮。
残馀的2辆炮车编入第14方面军直辖之“第十四方面军假编自走炮中队(鹫见队)”,1月20日开赴守备地点,后与独立战车第八中队担任克拉克地区机场的守备任务。
1945年1月27日,该部队首次与美军M4中战车交战;在双方炮击剧烈下,实际交战距离仅有200-300公尺左右。美军该波攻势遭击退,损失不明,鹫见中队长与5位官兵因此负伤;对编制人数本来就较少的炮兵部队来说这个打击可谓不小。1月29日,美军攻击独立第八中队防区,自走炮中队授命增援,该次战斗距离仍然只有在100-200公尺间,美军在同日下午遭击退,日军号称击毁7辆战车。自走炮在晚上6点后撤的时候,与3辆美军M4中战车不期而遇,因为关闭引擎因此未被美军察觉。最后在车组员抉择后,2辆自走炮朝美军开火后趁夜色掩护急速撤离战场;但仍然使现场指挥官小幡少尉战死、安藤上士重伤、2位弹药兵与驾驶兵也受轻伤。在当天的战斗结束后,美军仍然成功占领克拉克机场,残存的战车部队开始后撤到附近阵地。
1945年2月8日,一辆属于第二分队的四式自走炮在撤退时路经山谷,被美军战车部队在山上以白朗宁M2重机枪扫射,车组员4位当场战死,车辆也被扫成蜂窝引发大火。第三分队的四式自走炮在3月初与M4中战车对战中遭击毁,残存车组员转任步兵并潜入山地进行游击战[1]。不过,虽然这2辆都被击毁,但仍有其中一台后来被美军回收,实车目前于维吉尼亚州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国家博物馆保存。
生产
编辑实际产量目前仍存在争议,有12辆与25辆两种说法。
根据菲律宾战场的经验,日本陆军在本土决战的构想中打算将生产四式自走炮搭配三式炮战车成立10个独立自走炮营,不过三菱重工直到日本投降为止产量始终连实战编组都无法达成。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