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硕(1837年—?),姓费莫氏,字俶南,号介庭,世居布勒哈图地方,隶属满洲正蓝旗,清朝满族官员。[2]

文硕

族裔 满族
旗籍 正蓝旗
字号 字俶南,号介庭
出生 道光丁酉年十二月初三(1837年)
京师
亲属 其女费莫氏为道光帝载濂继妻[1]
经历

户部员外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布伦托海办事大臣。鸿胪寺少卿。驻藏办事大臣。

著作

〈文硕奏牍〉八卷

他任驻藏大臣期间,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设哨卡,阻断藏印交通,引起英属印度抗议藏军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属于西藏”的主张,反对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将他调职,印度交涉无效后发动隆吐山战役,藏军战败。清廷派升泰为驻藏大臣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划定边界,承认隆吐山属于锡金,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2][3]

生平 编辑

文硕是正蓝旗满洲都统桂林佐领下人。他于西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以一品荫生户部员外郎。咸丰十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他考取章京,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3][4]他于西元1869年(同治八年)任布伦托海办事大臣,会勘布伦托海分界事,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病去职。[5]1877年(光绪三年),文硕任鸿胪寺少卿,请建同治帝寝庙。[6]1885年12月27日(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廷命他接任色楞额为驻藏办事大臣,赏副都统衔。他于1888年3月3日(光绪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被调职。[3]

驻藏办事大臣任内 编辑

第八世班禅喇嘛于1882年7月圆寂后,扎什伦布寺扎萨喇嘛访得三名灵童。1888年1月15日,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甘丹赤巴、第穆摄政、扎什伦布寺扎萨喇嘛等僧俗官员参加金瓶掣签仪式,由文硕主持,认定朗县出生的仓珠甲措为班禅转世。[7][8]

文硕任驻藏大臣期间,提出了五点治藏措施,其中“练兵”、“整顿藏政”、“通商”、“整顿兵戎”都因故没能实践,意图“保全藏边疆域”的隆吐山设卡则导致了隆吐山战役。[9]文硕被调职后,擅自将未奉明旨之奏稿、密电各件交给都察院,希望以言官影响政策,遭清廷革职。[10][11]

藏锡边界争议 编辑

1861年2月英国入侵哲孟雄(今锡金),占领哲孟雄首都庭姆隆英语Tumlong,哲孟雄国王在3月28日和英属印度签订了庭姆隆条约英语Treaty of Tumlong,锡金事实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但法律上并没有排除西藏对锡金的影响力。[12]

为阻止外国势力的渗透,西藏一直禁止西方人入境游历与探路。1875年马嘉理事件后,李鸿章英国公使威妥玛于1876年9月13日签订《烟台条约》,其中《入藏探路专条》允许英国人开辟印度与西藏间的交通。1884年,孟加拉省财务部长马科雷英语Colman Macaulay率使团到锡金勘查入藏道路,之后开始修筑从锡金到西藏的道路。[13]依据《烟台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在1885年11月给以马科雷为首的入藏使团成员颁发了护照,允许英人从印度到西藏进行考察。1886年,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公使欧格纳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英国同意马科雷使团暂缓入藏。西藏噶厦政府获悉马科雷使团事,认为这是英国入侵的前奏,决议不允许英人入藏,1886年,二百名藏军越过联系西藏和锡金的则里拉山口,在隆吐山修筑堡垒炮台。[14][13]藏军甚至威胁要攻下大吉岭,造成当地人惊慌失措。[15][2]隆吐山位于西藏和不丹、锡金交界的热纳宗内,是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春丕河谷的战略要地,南通大吉岭噶伦堡,北连亚东帕里等地。它原属西藏的热纳宗管辖。[9]

藏人于隆吐山设哨卡,阻断藏印贸易,遭到英属印度多次抗议,指隆吐山属锡金,藏人越界戍守。1887年8月27日,文硕上奏:“洋人在藏通商,其势难图厚利,……即此察其注意之隐衷,迨非仅为通商而已也,形迹可疑,亦无怪藏番之坚持力拒,盖为保护黄教正宗,保全山川灵气,本非毫无情理,似亦未可尽斥而非之。”[10]1887年10月17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一日),四川总督刘秉璋在致文硕的信中表示,前任驻藏大臣色楞额卸任路过成都时,告知藏人于帕里以南边界外百余里的隆吐山设防,藏人确实越界设防,必遭英人抗议。[16]清廷数次要文硕令藏人撤卡,藏人据新地图,主张隆吐、日纳宗为藏地,坚持不撤卡。[17]拉萨三大寺札什伦布寺噶厦政府的七品以上全体官员,向文硕上了一道公禀,声明“纵有男尽女绝之忧,惟当复仇抵御,永远力阻,别无所思。”[10]文硕依藏人说法回奏,地实藏地,卡无可撤。[17]文硕上奏不撤卡的主要理由有三:

  1. 藏锡以日纳宗官寨划分边境

    “查嘉庆三年驻藏大臣和瑛《西藏赋》注:“帕克里”俗名“帕里”,自帕克里、支木山一带,臧猛谷、日纳宗官寨,此内为唐古特境,此外为哲孟雄境,其东为布鲁克巴境,俗名竹巴云。按和瑛亦是当时原奏立界之人,其赋中注释悉皆援依档案,言为足据。日纳即热纳之转音。...今热纳宗藏地实与哲孟雄、布鲁克巴东西北三面交接处,形同犄角。”[9]

  2. 隆吐山属锡金,而锡金为西藏藩属。

    “查哲孟雄、布鲁克巴与唐古特同奉黄教,风俗文字莫不偕同,原系中国边界以内部落之人,世受大皇帝及达赖喇嘛恩典,系为天朝亲嫡子民,并非别处边境可比。”

    “查哲孟雄、布鲁克巴部落系中国边界之内天朝子民属地是实。至于哲布两界以内之日纳地方,原系藏属喇嘛拨赏哲孟雄部民住牧,交其该部长兼辖。其日纳以内之隆吐山,更系藏治本境,现在收管。”

    “我置守之藏治隆吐山,则所有地方原是藏属哲孟雄、布鲁克巴诸境。”[9]

  3. 西藏政府不撤卡的态度坚决,清廷若强令撤卡,失藏人心。

    “今者藏番愚蠢,坚定不移,此必强其所难,因而更增疑忌,导之愈力,激之愈坚,正恐敌情未洽,边计先驰,徒使三百年之藩服,梗化离心,而终无补于时局,不更为失计之甚乎。”[9]

清廷下旨:

“向来西藏图说藏地与哲、布分界处东西一线相齐,藏境中并无隆吐、日纳宗之名。今文硕寄来新图,隆吐、日纳宗在藏南突出一块,插入哲、布两界之内,而布、藏分界之处,恰在撚都纳修路东西一线之北,新图以黄色为藏界,而日纳宗官寨之地,注明数十年前喇嘛给与哲孟雄,现仍画黄色,正与隆吐山相近,难保非藏人多画此一段饰称现界也。并著升泰详细确查,究竟隆吐属哲属藏,据实覆奏,毋得稍有捏饰。”因都察院劾文硕而革职。[17]

升泰初到任时,同意“隆吐山属锡金,而锡金为西藏藩属”的说法,奏称:

“隆吐山南北本皆哲孟雄地方。英人虽视为保护境内,其实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籓属。”[17]

升泰后来检阅旧档,发现廓尔喀之役尼泊尔侵略哲孟雄)后,第八世达赖喇嘛于乾隆五十三年以日纳宗赏给哲孟雄,以雅拉山(则里拉山口在雅拉山顶[16])、支木山为界。乾隆五十九年工部尚书和琳、内阁学士和瑛奏设鄂博,原案注明藏界在距帕里三站的雅拉、支木两山;所派游击张志林立界原禀,就说日纳宗不应作为藏界,只在雅拉、支木两山设立鄂博,禀词甚明。升泰又在工房找到一张旧地图,上面注明纳荡(又译纳塘,在隆吐山以北)一地属哲孟雄,所以之南的隆吐山也属哲孟雄。升泰以达赖赏地旧档持示藏人,藏人有愧色,说地虽给哲孟雄,因当时哲孟雄为西藏藩属,今哲孟雄通英,应该收回。[18][19] 清廷下旨认可升泰“隆吐山、日纳宗属锡金”的调查结论。[18][19]清廷并且承认锡金是英国保护国的事实,不再主张锡金是清朝藩属:

“向来哲孟雄自为部落,在后藏界外,不入舆图,且久已暗附于英。今设卡既在哲境之隆吐山,即不得谓之西藏界内。”[9][20]

1890年升泰代表清廷签订《中英藏印条约》时,就以支木山为界。[21]

隆吐山战役 编辑

英国所定隆吐山撤卡最后期限是1888年3月15日,英军宽限五日后藏军仍未撤卡,1888年3月20日,英军进攻驻守隆吐山的藏军。文硕亲授藏军战术,不与英军正面大规模打硬仗,而用分散伏击,利用黑暗昏夜中途拦击、堵截、烧毁英军军需等战术,但藏军没有很好的执行。[3]结果英军击溃了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并占领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驻藏大臣升泰赴印度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和《中英藏印续约》

评价 编辑

清廷痛斥文硕支持藏人在隆吐山不撤卡等事:

印藏通商一事,英人约定并不催办。傥非隆图设卡,妄生枝节,尽可相安无事。此次开衅,与通商绝无干涉。文硕办理此事,始终不明机括,于撤卡一节,不但不竭力开导,反代为哓辩力争,一旦兵败卡毁,束手无策,乃欲藉通商为转圜,而于藏番自行商办,又不拦阻。种种乖谬,深堪痛恨。殊不思藏为中国属地,断无听其自主之理。且以藏番之愚蠢,岂知西国体例,傥受其愚弄,非藏地吃亏,即中国失体,后患何可不防。[22][23]

中国大陆著作则多赞扬文硕支持藏人抗英。[24][2][9]

著作 编辑

藏学家吴丰培编辑丁宝桢、文硕、刘秉璋、升泰、有泰张荫棠等西藏、四川诸官的奏牍为《清季筹藏奏牍》,其中第一册包括了〈文硕奏牍〉八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5]

家庭及关联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繼夫人 費莫氏. Genealogy.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2. ^ 2.0 2.1 2.2 2.3 王尧. 《中国藏学史: 1949年前》.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71–72页. ISBN 978-7-105-03521-2. 
  3. ^ 3.0 3.1 3.2 3.3 高中华. 《文硕与第一次抗英斗争》 (PDF). 《军事历史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 2009年, (第3期): 149, 153页 [2017-1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1). 
  4. ^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文硕》.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5.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22
  6.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86
  7. ^ 历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与坐床. 佛教在线. 2008年2月22日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8. ^ 凉秋. 情緒的煽動者. 成都市: 右灰文化. 2012年1月: 2000页. GGKEY:EP56L21D37D.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范双杰. 驻藏大臣文硕与隆吐山设卡. 神州. 2012年, (4期) [2017-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10. ^ 10.0 10.1 10.2 孙子和. 西藏硏究論集.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9年: 37-39页. ISBN 978-957-05-0007-3. 
  11. ^ 康欣平. 文硕被革职驻藏大臣原因探微.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 (4期)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12. ^ James Minahan. Encyclopedia of the Stateless Nations: S-Z. Greenwood Publishing. 2002: 1729页. (英文)
  13. ^ 13.0 13.1 S. C. Bhatt, Gopal K. Bhargava. Land and People of Indian States and Union Territories: Sikkim.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06年: 23页. ISBN 978-81-7835-380-7. 
  14. ^ 清末悲壯的西藏抗英鬥爭:五百藏兵跳崖自盡.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15. ^ V. G. Kiernan. India, China and Sikkim: 1886-1890. The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Calcutta Oriental Press). 1955年3月,. vol. 31: 33页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英文)
  16. ^ 16.0 16.1 朱昭华. 《藏锡边界纠纷与英国两次侵藏战争》. 《历史档案》. 2013年, (第1期): 第96—104页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17. ^ 17.0 17.1 17.2 17.3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525
  18. ^ 18.0 18.1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154
  19. ^ 19.0 19.1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453
  20. ^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21. ^ 《中英藏印条约》中称“支木山”为“支莫挚山”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中英藏印条约第一款
  22. ^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卷254》.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23. ^ 秦和平. 硝烟后的沉思——有关1888年隆吐山冲突的再认识.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5-04-30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24. ^ 王家伟; 尼玛坚赞. 《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 五洲传播出版社. 1997年: 67–68页. ISBN 978-7-80113-303-8. 
  25. ^ 吴丰培 (编). 《清季籌藏奏牘》. 商务印书馆. 1938年. ISBN 9789576142697. 
  26. ^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vol.91. : 121-122. 
  27. ^ 《愛新覺羅宗譜》1冊甲一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