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族穆斯林

克羅地亞穆斯林,指克羅地亞裔穆斯林,其主要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克羅地亞人的後代。

克羅地亞族穆斯林
總人口
12,000
分佈地區
克羅地亞及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

總體情況 編輯

克羅地亞人屬於南斯拉夫民族,根據2021年克羅地亞人口普查,10841名克羅地亞穆斯林宣稱自己為克羅地亞人。克羅地亞穆斯林社區受到克羅地亞政府保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量曾支持過烏斯塔沙的克羅地亞天主教徒穆斯林以難民身份移民往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南美洲及其餘穆斯林國家。這些移民的後代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建立了一個克羅地亞穆斯林文化中心,在多倫多建立了一座現名為波斯尼亞伊斯蘭中心的清真寺

歷史 編輯

奧斯曼帝國時期 編輯

奧斯曼帝國在15至19世紀征服並統治了克羅地亞一部分領土,給這些地區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作為奧斯曼帝國的西部邊疆,大量的克羅地亞天主教徒皈依伊斯蘭教,其中有些是因為在戰爭中被俘被迫皈依,有些則是通過血稅系統。1519年,教皇利奧十世稱克羅地亞為「天主教的堡壘」。

 
庫尤庫·穆拉德帕夏(Kuyucu Murad Pasha)陵墓入口,他是一位克羅地亞裔奧斯曼政治家[1] [2] ,在艾哈邁德一世統治期間擔任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這是他於 1611 年去世前在伊斯坦布爾建造的現屬於伊斯坦布爾大學的建築群的一部分

1463年波斯尼亞落入奧斯曼帝國之手,導致守衛克羅地亞邊境的壓力增加,使得其不斷喪失領土,邊境線不斷向西移動。克羅地亞-奧斯曼百年戰爭使克羅地亞東南部人口大量減少。直到16世紀末,整個奧斯曼克羅地亞,即由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克羅地亞部分地區都由奧斯曼帝國牢牢掌控。仍舊在奧斯曼統治地區生活的克羅地亞天主教徒因血稅制度逐漸伊斯蘭化,而不願伊斯蘭化的克羅地亞天主教徒則遷往了同是天主教國家的鄰國匈牙利奧地利

 
位於波斯尼亞比哈奇市的費蒂亞清真寺原是一座建於1266年的教堂,是歐洲為數不多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伊斯蘭禮拜場所之一。

奧斯曼克羅地亞毗鄰克羅地亞軍政國境地帶,即哈布斯堡克羅地亞。哈布斯堡克羅地亞由駐維也納的軍事總部直接統治。1878年的奧斯曼-哈布斯堡戰爭導致奧地利兼併了奧斯曼克羅地亞(後被哈布斯堡改名為「老克羅地亞」)及原在奧斯曼治下的波斯尼亞(現代波斯尼亞與克羅地亞的邊境線就此形成)。然而,在所謂的「老克羅地亞」,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克羅地亞天主教徒人口。

奧斯曼帝國許多官員的名字揭示了他們的族裔背景(Hirvat/Hrvat/Horvat,這是克羅地亞天主教徒的自稱),如韋利·馬哈茂德帕夏,其全名為Mahmut Pasha Hirwat;魯斯坦帕夏,其全名為Rustem Pasha Hrvat-Opokovich;皮雅利帕夏,其全名為Pijali Pasha Hrvat。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奧斯曼帕夏的名字帶有上述三種後綴(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時間對克羅地亞天主教徒與塞爾維亞正教徒並不做詳細區分,所以名字帶有這三種後綴的人也有可能只是具有其他任意一個南斯拉夫國家的族裔背景)。

1553年,羅馬教廷紅衣主教安東·弗拉西奇及外交官弗拉尼奧·扎伊作為匈牙利王國國王的使者,來到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媾和。使者們用土耳其語向帕夏致以問候,但突然被帕夏的翻譯官打斷了。帕夏詢問他們是否會說克羅地亞語,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之後的所有環節帕夏便開始以克羅地亞語與使者們溝通。

1585年,旅行家兼作家馬可·皮加費塔在他於倫敦出版的《Itinerario》中記載,「在伊斯坦布爾,人們習慣使用克羅地亞語,幾乎所有土耳其官員都能聽懂這種語言,尤其是軍官。但教會斯拉夫語也極其普遍,因為這是所有土耳其斯拉夫精英的共同語。對於在伊斯坦布爾旅行的意大利人來說,克羅地亞語往往是他們能接觸到的唯一一種斯拉夫語言,雖然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比克羅地亞語更常用。」

穆斯林和克羅地亞民族主義 編輯

對克羅地亞法西斯主義組織烏斯塔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產生最大影響的人之一是安特·斯塔爾切維奇。斯塔爾切維奇既反對哈布斯堡對克羅地亞的統治,也反對與塞爾維亞聯合。他主張所有克羅地亞人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烏斯塔沙借用他的意識形態鼓吹對波斯尼亞的兼併,並根據他的意識形態主張克羅地亞人有兩種族教群體,即克羅地亞天主教徒與克羅地亞穆斯林組成。

 
這幅 1939 年的地圖由姆拉登·洛爾科維奇 ( Mladen Lorković)在克羅地亞巴諾維納 (Banovina)印刷,展示了 1931 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所有天主教克羅地亞人和穆斯林都被簡單地稱為「克羅地亞人」。

烏斯塔沙將天主教伊斯蘭教並列為國教,排斥正教,因為其意識形態與烏斯塔沙不一致(克羅地亞正教會是個例外,因為烏斯塔沙想利用其去同化在其境內的少數民族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人)。雖然烏斯塔沙對宗教抱有同情,但其意識形態仍強調「對國家應盡的義務高於宗教信仰「。因此,烏斯塔沙不承認一個支持南斯拉夫主義的克羅地亞穆斯林的克羅地亞人身份和公民權,而會將其判定為一個塞爾維亞穆斯林,使其面臨被剝奪財產權及被監禁的風險。烏斯塔沙聲稱一個「塞爾維亞穆斯林」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克羅地亞人的身份,卻將波斯尼亞穆斯林即波什尼亞克人視為「克羅地亞民族的碩果」。

克羅地亞穆斯林亦有在烏斯塔沙中身居高位者。扎費爾-貝格·庫勒諾維奇就於1941年11月8日成為克羅地亞獨立國副總統,並任職直到戰爭結束(他其實曾將其職位交給其兄奧斯曼·庫勒諾維奇)。戰爭結束之後,庫勒諾維奇流亡敘利亞,並於1956年10月3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去世。在他流亡敘利亞期間,流亡阿根廷的克羅地亞人出版了一系列他的新聞作品。1950年,芝加哥的克羅地亞穆斯林社區出版了戰後他為穆斯林理事會在巴基斯坦拉合爾所作的演講。這份標題為「給世界上所有虔誠的穆斯林兄弟」的二十頁的演講稿詳細的描述了塞爾維亞人對克羅地亞穆斯林權利的侵犯,以及鼓吹所有克羅地亞人的聯合。在他死前僅僅幾個月,成立了「克羅地亞人解放運動「。

2011 年克羅地亞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總共 62,977 名穆斯林(占總人口的 1.47%)中,有 9,647 人宣稱自己是克羅地亞人。 [3]

克羅地亞穆斯林人口普查
克羅地亞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其他共和國
1948年[4] 3,212 人 25,295 564
1953年 4,057 15,477 不明
1991年 4,254 不適用 不明
2001年 6,848
2011年 9,647
2013年[5] 1,375

宗教 編輯

大部分克羅地亞穆斯林都是遜尼派穆斯林(蘇菲主義也在所有南斯拉夫穆斯林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克羅地亞穆斯林社區的領袖是薩格勒布穆夫提伊瑪目阿齊茲·哈桑諾維奇。

2013年,里耶卡開放了一座新清真寺。穆斯林社區還計劃在奧西耶克及西薩克修建一座清真寺。一座位於卡爾洛瓦茨的清真寺也在考慮範圍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adushev, Evg. Inventory of Ottoman Turkish documents about Waqf preserved in the Oriental Department at the St. St. Cyril and Methodius National Library. Sv. sv. Kiril i Metodiĭ. 2003: 236. 
  2. ^ İsmail Hâmi Danişmend, Osmanlı Devlet Erkânı, Türkiye Yayınevi, İstanbul, 1971, p. 29. (土耳其語)
  3. ^ 4. Population by ethnicity and religion. Census of Population, Households and Dwellings 2011. Zagreb: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2-12 [2012-12-17]. 
  4. ^ Konačni rezultati popisa stanovništva od 15 marta 1948 godine 9. Savezni zavod za statistiku. 1954: XVII. 
  5. ^ Population by ethnic/national affiliation, religion and by sex. Agency for Statistic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