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教授大屠殺

1941年7月,來自波蘭利沃夫市(現屬烏克蘭)的25名波蘭學者及其家人被納粹德國占領軍殺害。[1] 納粹希望通過針對性消滅波蘭的傑出公民和知識分子來阻止反納粹活動,並削弱波蘭抵抗運動英語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的決心。據目擊者稱,處決是由黨衛隊旅隊長卡爾·埃伯哈德·舍恩加特英語Karl Eberhard Schöngarth指揮的一支別動隊部隊實施的,身着德國軍服的烏克蘭翻譯也參與了屠殺。 [2]

利沃夫教授大屠殺
位於武爾卡山波蘭語Wulka (Lwów)屠殺地點的紀念碑
利沃夫教授大屠殺在烏克蘭的位置
利沃夫教授大屠殺
屠殺發生地在今天烏克蘭的位置
地點利沃夫武爾卡山波蘭語Wulka (Lwów)等地
49°49′43″N 24°00′49″E / 49.8285°N 24.0135°E / 49.8285; 24.0135座標49°49′43″N 24°00′49″E / 49.8285°N 24.0135°E / 49.8285; 24.0135
日期1941年7月
事件類型對波蘭知識分子的圍捕與槍決
實施者卡爾·埃伯哈德·舍恩加特英語Karl Eberhard Schöngarth
(見下文)
參與組織別動隊
受害者波蘭學者及其親友,共計45人
波蘭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紀念牌匾

背景 編輯

在1939年9月德蘇入侵波蘭之前,仍屬於波蘭第二共和國利沃夫市有31.8萬不同種族和宗教的居民,其中60%是波蘭人 ,30%是猶太人,約10%是烏克蘭人和德意志人[3]這座城市是世界大戰間戰期期間波蘭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擁有五所高等院校,包括利沃夫大學利沃夫理工學院。 有許多猶太裔和非猶太人裔波蘭學者、政治與文化活動家、科學家和其他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波蘭知識分子階層住在利沃夫。 [1]

1939年9月利沃夫被蘇聯人占領後,利沃夫大學以文學家伊萬·弗蘭科的名字重新命名,以紀念這位住在利沃夫的烏克蘭文學巨匠;學校的教學語言由波蘭語改為烏克蘭語[4]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於1941年6月30日占領利沃夫。一些阿勃維爾黨衛隊部隊隨同德國國防軍部隊進入了該市。在納粹占領英語Nazi occupation of Poland期間,利沃夫的12萬猶太居民幾乎全部在該市的隔都貝烏熱茨滅絕營中被殺害。到戰爭結束時,只有200-800名猶太人倖免於難。 [1]

為了控制人口、掌控知名人士和知識分子,特別是為了控制猶太人和波蘭人,納粹當局要麼將他們限制在隔都,要麼將他們運輸到特定地點處決。納粹的刑場包括佩烏琴斯卡(Pełczyńska)街上的蓋世太保監獄、布里吉德基監獄、位於扎馬斯蒂努夫英語Zamarstynów的軍事監獄舊址,以及城市周圍的田野——包括溫尼基(Winniki)郊區、科爾圖穆夫卡(Kortumówka)山丘和猶太公墓。許多受害者是波蘭社會的傑出領袖,包括政治家、藝術家、貴族、運動員、科學家、牧師、拉比和其他知識分子。這次大屠殺被視為一種先發制人的措施,以保持波蘭人的抵抗力量彼此分散,並防止波蘭人反抗納粹統治。利沃夫的屠殺行動是臭名昭著的AB行動的直接延續 ,是德國入侵蘇聯並占領波蘭東部之後制訂的「東方總計劃」的早期階段之一。利沃夫最早發生的納粹罪行英語Nazi crime之一是1941年7月初納粹對波蘭教授和他們的一些親友的大規模謀殺。 [1]

歷史 編輯

 
波蘭弗羅茨瓦夫的受害者紀念碑

1941年7月2日,計劃中的個別處決繼續進行。在大約凌晨3點鐘,波蘭前總理卡齊米日·巴爾泰爾教授被該地區的一名別動隊成員逮捕。7月3日晚至4日早晨,數十名教授及其家屬被德國分遣隊逮捕。每支分隊由一名軍官、幾名士兵、烏克蘭嚮導和口譯員組成。[5]逮捕學者的名單是由他們的烏克蘭學生中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OUN)相關人員準備的。 [6][7]名單上提到的一些教授早已離世,譬如亞當·貝德納爾斯基波蘭語Adam Bednarski羅曼·萊什琴斯基波蘭語Roman Leszczyński等。[5]被捕者包括利沃夫大學利沃夫大學內科醫學院院長羅曼·倫茨基波蘭語Roman Rencki教授,他被關押在一座內務人民委員部監獄,其名字也被列入被判處死刑的蘇聯囚犯名單上。[8][9]納粹分子將拘留者送往亞伯拉罕莫維奇宿舍(Bursa Abrahamowiczów)。儘管納粹分子最初打算直接殺死這些囚犯,但後來改為對他們實施折磨和審訊。猶太醫院的部門負責人亞當·魯夫(Adam Ruff)在癲癇發作期間被槍殺。[5]

7月4日,一名教授和他的大部分手下獲得了自由,而其餘的人被帶到武爾卡山波蘭語Wulka (Lwów),或者在亞伯拉罕莫維奇宿舍的中庭被槍殺。受害者被當場埋葬,但在大屠殺幾天後,他們的屍體被挖掘出來並由國防軍運往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1]

殺人方法 編輯

德國軍隊使用了四種不同的方法殺人。受害者要麼被毆打致死,要麼用刺刀殺死、要麼用錘子殺死,要麼被槍殺。所有的教授是被槍殺的。 [10]

責任 編輯

 
1975年1月4日,身在阿根廷瓦爾特·庫奇曼英語Walter Kutschmann

屠殺的決策是第三帝國的最高層做出的。[11]大屠殺的直接決策者是波蘭總督府克拉科夫大區安全警察司令,黨衛隊旅隊長卡爾·埃伯哈德·舍恩加特英語Karl Eberhard Schöngarth。以下蓋世太保官員也參加了會議: 瓦爾特·庫奇曼英語Walter Kutschmann費利克斯·蘭道英語Felix Landau ,海因茨·海姆(Heinz Heim,舍恩加特的參謀長), 漢斯·克呂格爾英語Hans Krueger,以及庫爾特·施塔維茨基英語Kurt Stawizki。他們都沒有因為在利沃夫大屠殺中的行徑受到懲罰。 [12]庫奇曼以假身份在阿根廷生活,直到1975年1月被記者阿爾弗雷多·塞拉西班牙語Alfredo Serra在度假小鎮米拉馬爾英語Miramar, Buenos Aires Province發現並曝光。他於十年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佛羅里達國際刑警組織特工逮捕,但在引渡到德國之前,他於1986年8月30日在監獄中死於心臟病發作[13]

一些消息來源稱夜鶯營英語Nachtigall Battalion的烏克蘭輔助人員應對謀殺事件負責。 [14] 根據加拿大烏克蘭研究所英語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的觀點,夜鶯營的說法源於蘇聯的消息來源,並且一直存在爭議。 [15] [16]

俄羅斯紀念協會英語Memorial (society)發布了文件,據稱記錄了「夜鶯營參與了屠殺利沃夫教授的事件」是克格勃虛假信息的證據。[17]國家紀念研究院的Stanisław Bogaczewicz說,夜鶯營士兵參與了逮捕,但沒有參與謀殺,他們在這一事件中的作用需要進一步調查。[18]社會學家塔德烏什·彼得羅夫斯基英語Tadeusz Piotrowski (sociologist)指出,儘管夜鶯營的具體角色存在爭議,但他們在活動期間出現在城鎮中,只是他們的活動沒有得到充分記錄;而且他們至少被動合作了屠殺行動,因為他們沒有反對暴行。[14]根據利沃夫歷史學家瓦西里·拉謝維奇德語Wassyl Rassewytsch的說法,烏克蘭人參加1941年7月大屠殺的說法是不真實的,並且沒有檔案證據支持這一論點。 [19]

後果 編輯

 
處決地點的紀念碑,刻有受害者名單。
 
2009年5月遭破壞的紀念碑,紅色塗鴉字樣為「波蘭人去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領導人企圖削弱波蘭的文化和歷史遺產。波蘭法院不能起訴在寇松線以東發生的罪行。關於利沃夫發生的暴行的信息受到管制。1960年,沃齊米日·克魯科夫斯基波蘭語Włodzimierz Krukowski的遺孀海倫娜·克魯科夫斯卡(Helena Krukowska)向漢堡法院提起上訴。五年後,德國法院結束了司法程序。一名德國公訴檢察官聲稱對罪行負責的人都已經死了,但實際上1941年監督利沃夫屠殺的蓋世太保指揮官漢斯·克呂格爾英語Hans Krueger正被關押在漢堡監獄。克呂格爾被判終身監禁的原因並非屠殺教授的行動,而是當他的部隊從利沃夫轉移幾周後,大規模屠殺了斯坦尼斯瓦烏夫隔都的波蘭猶太人。結果,沒有人被判對殺害學者負責。[12]

20世紀70年代,利沃夫的亞伯拉罕莫維奇街改名為塔德烏什·波伊-熱倫斯基英語Tadeusz Boy-Żeleński街。各種波蘭組織已經在利沃夫的紀念碑或衣冠冢中紀念暴行的受害者。目前,國家紀念研究院正在調查殺害教授的案件。2009年5月,利沃夫的受害者紀念碑被紅色油漆塗鴉上了「波蘭人去死」的字樣。[20]2011年7月3日,一座紀念於1941年7月4日被蓋世太保殺害的波蘭教授的紀念碑在利沃夫揭幕。 [19]

受害者 編輯

 
2011年7月3日,坐落於武爾卡山波蘭語Wulka (Lwów)(Wulka)行刑地的新紀念碑揭幕

在武爾卡山被殺害[1] 編輯

  1. 安東尼·切申斯基英語Antoni Cieszyński教授,博士, 利沃夫大學口腔醫學教授
  2. 瓦迪斯瓦夫·多布扎涅茨基英語Władysław Dobrzaniecki教授,博士,國立公立醫院外科部主任
  3. 揚·格雷克波蘭語Jan Grek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內科醫學教授
  4. 瑪麗亞·格雷科娃英語Maria Pareńska,揚·格列柯的妻子
  5. 耶日·格任傑爾斯基波蘭語Jerzy Grzędzielski博士,利沃夫大學眼科學院院長
  6. 愛德華·哈梅爾斯基波蘭語Edward Hamerski教授,博士,利沃夫獸醫科學院內科主任
  7. 亨里克·希拉羅維奇英語Henryk Hilarowicz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外科教授
  8. 瓦迪斯瓦夫·科莫爾尼茨基波蘭語Władysław Komornicki牧師/博士,神學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家族的親屬
  9. 歐根紐什·科斯特茨基(Eugeniusz Kostecki),多布爾扎涅斯基教授僕人的丈夫
  10. 沃齊米日·克魯科夫斯基波蘭語Włodzimierz Krukowski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電氣測量學院院長
  11. 羅曼·隆尚·德·貝里耶英語Roman Longchamps de Bérier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民法學院院長
  12. 布羅尼斯瓦夫·隆尚·德·貝里耶(Bronisław Longchamps de Bérier),隆尚·德·貝里耶教授之子
  13. 齊格蒙特·隆尚·德·貝里耶(Zygmunt Longchamps de Bérier),隆尚·德·貝里耶教授之子
  14. 卡齊米日·隆尚·德·貝里耶(Kazimierz Longchamps de Bérier),隆尚·德·貝里耶教授之子
  15. 安東尼·沃姆尼茨基英語Antoni Łomnicki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數學學院院長
  16. 亞當·明索維奇(Adam Mięsowicz),亞當·索沃維伊教授之外孫
  17. 維托爾德·諾維茨基波蘭語Witold Nowicki (lekarz)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解剖學和病理學院院長
  18. 耶日·諾維茨基(Jerzy Nowicki)醫學博士,利沃夫大學衛生研究所助理,威托德·諾維斯基教授之子。
  19. 塔德烏什·奧斯特洛夫斯基波蘭語Tadeusz Ostrowski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外科學院院長
  20. 雅德維加·奧斯特洛夫斯卡(Jadwiga Ostrowska),奧斯特洛夫斯基教授的妻子。
  21. 斯坦尼斯瓦夫·皮拉特波蘭語Stanisław Pilat (chemik)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石油天然氣技術學院院長
  22. 斯坦尼斯瓦夫·普羅古爾斯基波蘭語Stanisław Progulski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兒科醫生
  23. 安傑伊·普羅古爾斯基(Andrzej Progulski),普羅古爾斯基教授之子
  24. 羅曼·倫茨基波蘭語Roman Rencki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內科醫學院院長
  25. 斯坦尼斯瓦夫·魯夫(Stanisław Ruff)醫學博士,猶太醫院外科主任
  26. 安娜·魯福娃(Anna Ruffowa),魯夫博士之妻
  27. 亞當·魯夫(Adam Ruff),工程師,魯夫博士之子
  28. 沃齊米日·謝拉茲基波蘭語Włodzimierz Sieradzki教授,博士,利沃夫大學法醫學院院長
  29. 亞當·索沃維伊波蘭語Adam Sołowij教授,博士,國立公立醫院婦科產科系前主任
  30. 沃齊米日·斯托熱克英語Włodzimierz Stożek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數學系主任
  31. 歐斯塔黑·斯托熱克(Eustachy Stożek)工程師,利沃夫理工學院助理,沃齊米日·斯托熱克英語Włodzimierz Stożek教授之子
  32. 埃馬努埃爾·斯托熱克(Emanuel Stożek),斯托熱克教授之子
  33. 塔德烏什·塔普科夫斯基(Tadeusz Tapkowski)博士,律師
  34. 卡齊米日·韋圖拉尼英語Kazimierz Vetulani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理論力學系主任
  35. 卡斯珀·魏格爾波蘭語Kasper Weigel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測量學院院長
  36. 約瑟夫·魏格爾(Józef Weigel),法學碩士,卡斯珀·魏格爾教授之子
  37. 羅曼·維特凱維奇波蘭語Roman Witkiewicz教授,博士,利沃夫理工學院機械學院院長
  38. 塔德烏什·波伊-熱倫斯基英語Tadeusz Boy-Żeleński教授,博士,作家和婦科醫生, 法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在利沃夫的亞伯拉罕莫維奇宿舍中庭遇害 編輯

  1. 卡塔日娜·德姆科(Katarzyna Demko),英語教師
  2. 斯坦尼斯瓦夫·蒙切夫斯基波蘭語Stanisław Mączewski博士,國立公立醫院婦科產科系主任
  3. 瑪麗亞·雷馬諾娃(Maria Reymanowa),護士
  4. 沃利什(Wolisch,名字不詳),商人

7月12日被謀殺 編輯

  1. 亨里克·科羅維奇英語Henryk Korowicz教授,博士,利沃夫外貿學院經濟學院院長
  2. 斯坦尼斯瓦夫·魯傑維奇英語Stanisław Ruziewicz教授,博士,利沃夫外貿學院數學學院院長

7月26日在布里吉德基監獄被謀殺[21] 編輯

  1. 卡齊米日·巴爾泰爾博士,波蘭前總理,前利沃夫理工學院校長,利沃夫理工學院幾何學系主任

參見 編輯

註解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Józef Krętosz. Likwidacja kadry naukowej Lwowa w lipcu 1941 roku (PDF). Niezwykła więź Kresów Wschodnich i Zachodnich. Ed. by Krystyna Heska-Kwaśniewicz, Alicja Ratuszna & Ewa Żurawska (Uniwersytet Śląski). 2012: 13–21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 (PDF file, direct download 5.62 MB)存檔於2014-12-13). 
  2. ^ Zygmunt Albert, Kaźń profesorów lwowskich w lipcu 1941 roku, Warszawa 2004. (波蘭文)
  3. ^ Mały Rocznik Statystyczny 1939 (Polish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1939), GUS英語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Poland), Warsaw, 1939
  4. ^ Roger Dale Petersen, Understanding ethnic violence: fear, hatred, and resentment in twentieth-century Eastern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24
  5. ^ 5.0 5.1 5.2 Aneks do InformacjiodziałalnościInstytutuPamięciNarodowej - KomisjiŚciganiaZbrodniprzeciwko Narodowi Polskiemu od 1 stycznia do 31 grudnia 2006 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ddziałowaKomisjaw Rzeszowie,zbrodnie nazistowskie,sygn。 akt S 5/03 / Zn,pp.36-37
  6. ^ Zygmunt Albert, Kaźń profesorów lwowskich – lipiec 1941/studia oraz relacje i dokumenty zebrane i oprac. przez Zygmunta Alberta Wrocław 1989, Wydawnictwo Uniwersytetu Wrocławskiego; ISBN 83-229-0351-0, s. 180–181
  7. ^ IPN — Oddziałowa Komisja w Rzeszowie, "Śledztwo w sprawie zabójstwa profesorów polskich wyższych uczelni, członków ich rodzin oraz współmieszkańców, we Lwowie w lipcu 1941 roku, podjęte na nowo z umorzenia w dniu 25 lutego 2003 roku. sygn. S 5/03/Zn", 存档副本. [2009-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Archived copy at WebCite (November 18, 2005).
  8. ^ Grzegorz Hryciuk, Mordy w więzieniach Lwowskich w czerwcu 1941 roku, Wrocławskie studia z historii najnowszej, vol. 7, Instytut Historyczny Uniwersytetu Wrocławskiego, 1997, p. 64
  9. ^ When the front was approaching Lwów, the Russians shot some of the prisoners. Rencki managed to hide in the cell, and during the German bombing escaped from the prison. [in:] Wanda Wojtkiewicz-Rok, W 65. rocznicę kaźni profesorów lwowski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zeta Akademii Medycznej we Wrocławiu; accessed 4 December 2014.
  10. ^ Krakowscy i wrocławscy akademicy na wzgórzach wuleckich we Lwowie, Alma Mater nr 33/20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ww3.uj.edu.pl; accessed 4 December 2014.
  11. ^ 關于波蘭前總理卡齊米日·巴爾泰爾的決定是由海因里希·希姆萊做出的。
  12. ^ 12.0 12.1 Wacław Szulc Wyniki śledztwa w sprawie mordu profesorów lwowskich, prowadzonego przez Główną Komisję Badania Zbrodni Hitlerowskich w: Zygmunt Albert Kaźń profesorów lwowskich – lipiec 1941/studia oraz relacje i dokumenty zebrane i oprac. przez Zygmunta Alberta Wrocław 1989, Wydawnictwo Uniwersytetu Wrocławskiego; ISBN 83-229-0351-0, s. 177–185 (波蘭文); main article in English, German and Russian.
  13. ^ Gente magazine, issue 241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nte.com.ar; accessed 4 December 2014. (西班牙文)
  14. ^ 14.0 14.1 Tadeusz Piotrowski. Poland's holocaust: ethnic strife, collaboration with occupying forces and genocide in the Second Republic, 1918–1947. McFarland. January 2007: 208–211 [11 March 2011]. ISBN 978-0-7864-291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15. ^ Yurkevich, Myroslav.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YMk8366ZFQcC&pg=PA83 |chapterurl=缺少標題 (幫助). Yuri Boshyk (編). Ukraine during World War II: history and its aftermath: a symposium.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 1986: 83– [2019-03-04]. ISBN 978-0-920862-3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16. ^ Borys Lewytzkyj.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Soviet Ukraine, 1953–1980. CIUS Press. 1984: 42– [11 March 2011]. ISBN 978-0-920862-3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17. ^ Archived copy.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18. ^ Biuletyn IP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aźńprofesorówlwowskichw lipcu 1941 roku ],ipn.gov.pl; 2014年12月4日訪問。
  19. ^ 19.0 19.1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adiosvoboda.org; 2014年12月4日訪問。
  20.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adomosci.gazeta.pl; accessed 4 December 2014. (波蘭文)
  21. ^ Kazimierz Bartel - premier i męczennik. [28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