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性口炎是一種由多種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進展快速,通常在生殖器部位形成壞疽

壞疽性口炎
Noma
同義詞cancrum oris, fusospirochetal gangrene, necrotizing ulcerative stomatitis, stomatitis gangrenosa[1]
一名感染了壞疽性口炎的男性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小兒科、​耳鼻喉科學、​牙醫學
ICD-111C1H.Y
ICD-9-CM528.1
DiseasesDB30727
MedlinePlus001342
Orphanet2700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中醫走馬牙疳

特徵和症狀

編輯
 
壞疽性口炎患者(1836年繪製)

口腔粘膜會發生潰瘍,隨後會迅速發生無痛的組織退化,導致面部骨骼組織損傷。[2]

有時在一種被稱為noma pudendi的情況下,此病也會損傷生殖器組織。

病因

編輯

壞死桿菌英語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中間普雷沃菌英語Prevotella intermedia是重要的細菌性病原體。在這一疾病的過程中,它們與一種或多種其他細菌(例如奮森氏螺旋體牙齦卟啉單胞菌英語Porphyromonas gingivalisTannerella forsythia英語Tannerella forsythiaTreponema denticola英語Treponema denticola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某些種類的非溶血性鏈球菌)共同作用。[3] 注意,此病沒有已知的確定病因;以下列出的只是估計。

此病經常被報告為急性壞死潰瘍齦炎英語acute necrotising ulcerative gingivitis的一個後遺症。 誘發因素包括:[4][5]

治療

編輯

在古代,像希波克拉底蓋倫這樣的醫生都對壞疽性口炎有了解;它曾在世界各地,包括歐洲和美國都有報道。隨着衛生和營養條件的改善,自20世紀以來,它已經在工業化國家消失,除了二戰期間,它是奧斯維辛伯根-貝爾森集中營的地方病。[6]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由捷克醫生、強迫勞動囚犯貝爾托爾德·愛潑斯坦英語Berthold Epstein研究,這項研究是在約瑟夫·門格勒的指導下建議進行的。[6]

使用抗生素,改善營養可以阻止疾病的發展;然而,它的軀體效果是永久性的,可能需要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或重建性整形手術來修復。重建通常非常具有挑戰性,應該在完全恢復後進行(通常在最初的干預後一年左右)。[7]

預後

編輯

該病有着高發病率死亡率,主要見於非洲最貧窮國家的兒童;[8]亞洲南美一些國家的兒童也受到嚴重影響。

大多數患病兒童年齡在2到6歲之間。

[9]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有50萬人受到影響,每年報告的新病例有14萬。[10]死亡率大約是90%。

社會和文化

編輯

非洲的兒童和其他倖存者得到了一些國際慈善組織的幫助,比如幫助受影響的埃塞俄比亞兒童的英國慈善機構「面對非洲英語Facing Africa」以及瑞士的慈善機構「希望之風」。[11][12]

尼日利亞有一所由住院醫生和來訪的醫療隊組成的專門醫院,名為the Noma Children Hospital Sokoto。在其他國家,如埃塞俄比亞,國際慈善機構與當地衛生保健系統合作,提供複雜的重建手術,使病童們有機會恢復面部功能,如吃飯、說話和微笑。即使對資深頜面外科醫生來說,這也極具挑戰性,通常需要來自國外的志願醫療隊來支持當地處理最嚴重病例的能力。[13]

2010年6月10日,英國主持人作家本·福格爾在英國BBC二台的紀錄片Make Me a New Face: Hope for Africa's Hidden Children中介紹了這些志願外科醫生的工作。

最近,尼泊爾報道了一個19歲女孩在婆羅多布爾的奇旺醫學院接受免費外科治療的病例;外科醫生團隊由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兼系主任Sushil Subedi博士帶領。[14][15]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arck, Klaas W. A History of Noma, the “Face of Povert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3-04, 111 (5): 1702–1707. ISSN 0032-1052. PMID 12655218. doi:10.1097/01.PRS.0000055445.84307.3C (英語). 
  2. ^ AllRefer Health - Noma (Cancrum Oris, Gangrenous Stomatitis). [200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8). 
  3. ^ Neville, Bra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3rd. Saunders Book Company. : 062008. 5.11. 
  4. ^ Enwonwu, Cyril O. Noma — The Ulcer of Extreme Pover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01-19, 354 (3): 221–224 [2020-10-23]. ISSN 0028-4793. PMID 16421362. doi:10.1056/NEJMp0581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英語). 
  5. ^ Enwonwu, Cyril O; Falkler, William A; Phillips, Reshma S. Noma (cancrum oris). The Lancet. 2006-07, 368 (9530): 147–156 [2020-10-23]. PMID 16829299. doi:10.1016/S0140-6736(06)6900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英語). 
  6. ^ 6.0 6.1 Lifton, Robert Jay. The Nazi Doctors: Medical Killing and Psychological Genocide. Basic Books. 1986: 361. ISBN 978-0-465-04905-9. 
  7. ^
    內維爾,布拉德。《口腔頜面病理學》,第三版,桑德斯圖書公司,062008。5.11.2
  8. ^ Barmes, D. E.; Enwonwu, C. O.; Leclercq, M-H.; Bourgeois, D.; Falkler, W. A. Editorial: The need for action against oro-facial gangrene (noma). Tropical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 1997-12, 2 (12): 1111–1114. ISSN 1360-2276. doi:10.1046/j.1365-3156.1997.d01-220.x (英語). 
  9. ^ The European Noma-Network. [200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10. ^ Bourgeois, Dm; Leclercq, M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itiative on noma. Oral Diseases. 2008-06-28, 5 (2): 172–174. doi:10.1111/j.1601-0825.1999.tb00085.x (英語). 
  11. ^ 希望之风. [201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12. ^ Winds of Hope. www.windsofhope.org.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13. ^
    哈拉工程的醫療護理
  14. ^ Make Me a New Face: Hope for Africa's Hidden Children. BBC. June 2010 [January 1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8). 
  15. ^ Fogle, Ben. Ben's Documentary on Noma - BBC2. BenFogle.com. July 6, 2010 [January 13,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1). 

參考資料

編輯
  • Tonna, Joseph E.; Lewin, Matthew R.; Mensh, Brett. Franco-Paredes, Carlos , 編. A Case and Review of Noma.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2010-12-21, 4 (12): e869. ISSN 1935-2735. PMC 3006140 . PMID 21200428. doi:10.1371/journal.pntd.0000869 (英語). 
  •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ma by Kurt Boss and Klaas Marck. ISBN 978-90-71736-31-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