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根城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應因當時軍情需要,決定修建的城池[1],城池在今黑龍江省嫩江市嫩江鎮,是清代的邊外七鎮之一[2]:7

城名和所處地形 編輯

墨爾根城名來源於流經此處的墨爾根河[2]:6(今嫩江市車站東邊喇嘛河子[3]嫩江的支流)。墨爾根一詞有多種解釋。此地在「清初為達呼爾索倫鄂倫春諸部遊獵之地」。建城之前,或稱墨爾根村[2]:7、墨爾根屯、黑爾根地方[2]:9—11

墨爾根城在黑龍江城齊齊哈爾城(卜奎城)之間、嫩江左岸。被視為黑龍江省的形勝之地。《盛京通志》記載「北負群山,南臨沃野,江河襟帶,上下要樞。」[2]:9—10現代研究者認為墨爾根是因自身的地理特點成為清廷選擇建城永駐的因素[2]:7

歷史 編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軍在墨爾根駐兵[1]。薩布素與欽差、兵部侍郎伊桑阿等人在嫩江沿岸考查,準備在幾處地點中選擇一處建城[2]:7。第一次雅克薩戰役結束後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九月,康熙帝「以墨爾根地方緊要」,「從議政大臣議,決定築城駐兵,命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副都統一員駐在」。所建城即墨爾根城[1]

黑龍江副都統博定負責築城事務[1]。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初四日,黑龍江將軍請示兵部議定在墨爾根建城駐兵,原居墨爾根城周圍的達斡爾人等是否要遷移,如果要遷移應遷移到何處等事宜[4]。墨爾根城設守尉1人,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兵480人守城。設官莊15座,每莊配領催1人、壯丁10人、耕牛10頭,每丁年上交細糧22[5]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城池完工。時設內外城郭,內城「排木為垣,實為土,具雉堞之觀,四門皆有樓櫓」,「外郭築土為之,方十里」。內城周長1453米,高6米,內外立木,中間填土,東西南北各設一角樓;外城周長4080米,東南西各設一門,北設二門。民國時編撰的《嫩江縣誌·疆域》記載:「其制則內城、外郭。內城之垣,松木為柵夾於外,中實以土。高一丈。周圍四百五十四丈,女牆皆備。東西南北二門[1]。」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龍江將軍與黑龍江副都統移駐墨爾根城[1]。康熙三十二年,薩布素正式獲准移駐。現代研究者認為,黑龍江將軍的移駐是為鎮壓噶爾丹叛亂,而非御防俄羅斯勢力[2]:12。墨爾城設有黑龍江將軍衙門。衙門有大堂五間,司房十二間。八旗兵500人、達斡爾族兵420人駐守墨爾根城[5]。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黑龍江副都統移駐齊齊哈爾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設墨爾根副都統衙門,馬喀禮墨爾根副都統[1]

雍正五年(1727年)7月,設漢軍佐領2人,增漢軍兵100人、戰船6隻、江船4隻、渡船1隻,增撥領催1人,水手43人。雍正六年(1728年),墨爾根副都統衙門建貯備銀庫4間,城北建器物庫8間、看船坊1處,城內建炮局5間。雍正十一年(1733年),城內建軍器樓、兵司、工司各2間。另建有關帝廟等建築。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屯官1人,管理境內官莊[5]

乾隆二年(1737年),增設官莊11座,並在城外東南方建先農壇。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墨爾根城。其後,城內建築有增建[5]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44年至1846年),重修墨爾根城和衙署。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0月11日,因江水泛濫、侵入街市,墨爾根城南徙3里,城郭增至10里。其後,城內建築有增建[5]

光緒十三年(1887年),墨爾根內城木牆改為磚牆[5]。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撤墨爾根副都統,設嫩江府[1]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智守民. 古城墨尔根纪事(一). 編輯:崔多全. 東北網,來源:黑河日報. 2022-07-14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賈麗娟. 《清代墨尔根副都统衙门研究》 (碩士論文). 黑龍江大學. 2012 [2022-09-17] (簡體中文). 
  3. ^ 智守民. 【探源·黑河地名】墨尔根和嫩江名称考略. 編輯:吳岩. 東北網,來源:黑河日報. 2022-07-14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簡體中文). 
  4. ^ 达斡尔族古籍:迁移墨尔根达斡尔人等事札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來源:古籍整理研究室. 2017-10-30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簡體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5.5 智守民. 古城墨尔根纪事(二). 編輯:崔多全. 東北網,來源:黑河日報. 2022-08-11 [202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