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樑 (清朝)

清朝军事将领

張國樑(?—1860年),初名嘉祥,江湖外號「大頭羊」,字殿臣廣東高要人(清朝官方的說法是廣東梅州客家人),清朝軍事將領,清軍兩次圍困太平天國天京江南大營統帥名將。年輕時為逃犯,逃據山澤為水賊(同夥頭目據說是羅大綱),不妄殺。曾至越南,後歸鎮南關按察使勞崇光聞其名招降之,以助剿匪。太平天國起,曾隨向榮援救湖南,迭破太平軍醴陵益陽湘陰武昌皆靠他收復。張國樑本人「極俱跋扈,沿途肆擾,搶奪財物,褫人衣履,淫婦女,強占村舍,瀕行則焚毀」[1]。1860年戰死。

生平

編輯

第一次江南大營

編輯

咸豐元年(1851年),破劇賊,積功擢守備,繼隸向榮軍。

咸豐三年(1853年),國樑至天京城外建軍營。國樑屯七橋甕,攻鍾山太平軍壘,先登受傷,咸豐溫旨垂問,國樑更感激,自此於戰場遇艱險,一往直前。雨花台為近城要地,屢力攻,幾克之,賜號霍羅琦巴圖魯(巴圖魯即勇士之意,為滿語)。

咸豐四年夏,復太平。太平在天京上游,太平軍踞之以通糧運,聚千艘結四壘,設防甚密。國樑自率精銳四百人突克。擢廣西三江協副將。又攻雨花台,平太平軍壘,毀砲台。剿南路竄太平軍,追入秣陵關,殲戮殆盡。

咸豐五年,升擢福建漳州總兵,原被令領兵來台鎮械鬥,卻突然改派至南京守太平軍。大軍急攻鎮江瓜洲天京太平軍時出窺伺,江北太平軍亦乘隙進圖牽制。國樑隨方截擊,疲於奔命。

咸豐六年,清軍聚倉頭炭渚下蜀街,以斷鎮江天京之太平軍聯絡。國樑總統諸軍合擊,十日內,殺太平軍萬餘,太平軍改渡江北犯瓜洲,清江北大營皆潰敗,太平軍又陷江浦浦口,國樑馳援,連破太平軍於毛許墩、葛塘,復江浦、浦口。特詔嘉獎,加提督銜。不久,巡撫吉爾杭阿戰死,鎮江告急,溧水被陷,國樑回軍克之,而太平軍數路趨江寧,夾攻江南大營。向榮無能抵抗,急調國樑回援,血戰一天,左足被槍傷,偕向榮共退保丹陽。時大江南北諸軍,太平軍所特別畏懼者,惟國樑一人。太平軍勢忽南忽北,多方肄我,皆牽制國樑之計,清軍因此所敗。

向榮生病後,軍事一倚之。國樑幫辦江南軍務。賊屢至,皆挫之。榮卒於軍,命和春代將,未至,國樑激勵將士,解金壇圍,復東壩高淳,進攻句容。

七年,擢湖南提督。克句容,賜黃馬褂

督諸軍規復鎮江。高資為鎮江、江寧要衝,連營二十餘里,國樑大破之,斬偽安王洪仁等,又連破之於龍潭。再收復陷太平軍已歷五年鎮江城。

咸豐帝大悅,詔嘉國樑予騎都尉世職。此起與和春包圍天京

咸豐八年,克秣陵關,賜雙眼花翎。再次圍困江寧城下,自春天起建築長圍,至秋天建成。安徽太平軍大舉來攻,江浦、浦口、儀徵、揚州、六合先後陷。

國樑渡江援剿,復揚州儀徵。升調江南提督,晉三等輕車都尉。然太平軍依舊國梁兵至則走,去則復來。九年,提督周天培江浦戰死,褫奪國樑世職。

咸豐十年,合水陸諸軍收復九洑洲,沿江太平軍降兵五千餘人爭投降,並約國梁攻上、下兩關。軍中才說堅城旦可下,而浙江方面戰事緊張,張國樑兵分救浙江兵力益少單,饋運補給跟不上。和春翼長王浚策,兵餉三分留一,約待克城後補給,士卒皆怨,國樑力諫不聽。

閏三月,大股太平軍突然出現,四路受敵,江南大營不守,偕和春退丹陽。國樑以馮子材鎮江未敗,即刻率兵出城找馮部援丹陽,城外遇太平軍,清兵潰敗,國樑策馬渡河,淹沒溺斃(野史說:國樑馬陷泥沼,被太平軍猛將童容海追上,斬首)。

咸豐帝聽聞張國梁死訊,震悼,不相信國樑已死,令軍搜救不得。過數月後才下詔優恤,追贈太子太保,祀昭忠祠,諡忠武,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

評價

編輯
  • 張國樑驍勇無敵,江南倚靠為長城。其歿也,數郡遂淪陷。士民哀思,各地私立廟祀懷念他護民偉業。傳述戰績,與古名將同稱,更見他威烈形象深入民心。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克復南京,忠王李秀成就擒,言太平軍特別敬重國樑,禮葬於丹陽尹公橋塔下,因此找到他遺骸。詔加給三等輕車都尉,合前世職並為一等男爵。祀江寧忠義祠,復與向榮合建專祠供人膜拜。子張廕清,襲男爵。
  • 清史稿》評論:遠未清長江上游,無以制賊死命,數年支拄,暫保吳疆,犯了輕視西邊太平軍敵援救天京,亦限清兵兵力不足(清軍多調往華北沿海,力抗英軍法軍侵略)。和春繼克鎮江,又以援浙分兵,垂成之敗,禍更烈焉。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賈熟村「江南大營總統張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