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又稱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舊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

徽商來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1]。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2]。明代《徽州府志》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歷史 編輯

徽商萌芽於東晉[3],成長於唐宋,至明代弘治末年鹽業確立「運司納銀開中折色制」,此後鹽商大半集中在兩淮、兩浙。徽州開始出現大規模外出經商的高潮,「業賈者十七八」[4],幾乎是全民經商[5]。徽商遂以鹽商為中心,增強勢力(169),萬曆年間與山陝商人成為商界兩大勢力。

活動地域 編輯

明末清初徽商活動擴大到整個中國[6],在較先進的蘇、浙尤其活躍,徽商先在新安江下游的杭州立足,隨後紛紛前往比兩浙更重要的兩淮經營鹽業,尤以揚州儀真淮安河下為中心。在浙江,徽商特多經營典當及其他金融業;在臨清,明末徽商佔絕對優勢,到清中期則為當地人及晉商取代。徽商在湖廣和江西的兩大據點分別是漢口南昌,而漢口市鎮的創建與徽商息息相關,原點正是漢正街淮鹽巷,南昌的徽商社區則是在蓼洲。明代徽商也在浙江、福建、廣東從事海上貿易(184),入清後衰落,由福建和廣東商人掌握海外貿易[7]

行業 編輯

徽商幾乎從事所有商品的買賣,以販鹽、金融,以及竹木、陶瓷、鐵器、五穀、茶葉、木棉、絲綢、飲食等等,有時一人而兼營數種商業,或兼營客商、坐賈、牙行[8]。鹽商和米商往往二為一體,如兩淮鹽商運鹽入湖廣,回程時則載湖廣米運到長江下游販賣[9]

徽州人外出,多四處經商,徽商在茶業、木業、典當業等取得了不凡的業績。徽商大都「待人接物,誠實不欺」[10],海寧商人沈方憲,「貿易硤石市,皆服其不欺」[11]

 
徽商以壟斷兩淮鹽業發跡

在明代,山西商幫和徽州商幫勢均力敵。但從明代後期到清代嘉慶道光之際,在兩淮鹽業中,山西商幫每況愈下,徽商卻迅速發展[12]。弘治五年(1492年),戶部尚書葉淇開中法(納糧開中)變為折色法(直接用白銀換鹽引),當時晉商多在北疆納糧換鹽引,因此受到打擊,再也無法控制鹽引,這時徽商挾其在兩淮的優勢迅速發展起來,「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13],「山東臨清,十九皆徽商占籍」[14],「滬邑瀕海,五方貿易. 所趨,宣歙人尤多。」[15]。徽商足跡已遍及松江、吳淞、嘉定和浦東了。嘉慶道光以後,徽商漸走向衰微,落後於廣東、浙江兩地新興的財閥[16]

經營 編輯

徽商的經營,通常結合宗族和鄉黨。家監或掌計多由同族人出任,同鄉或其他人則稱為客或門下客,奴隸則叫世僕或伴當。掌計即是經理,代主人營運資金,每事匯報。門下客各自在不同地方經營[17],世僕亦可當店長,脫離主人的直接監視,自主經營。徽州鹽商推舉其中一人為「鹽筴祭酒」,擔當調解人,並得官府的認可和任命,與鹽運使共同擬定鹽業政策,官府則通過祭酒來統轄鹽商,使徵稅工作順利進行[18]。徽商因賦役繁重,一般不願投資土地,但如果可以得到官府的免稅減稅,則亦會購買田地[19]。客商往來鄉村,習慣在春初貸款給農民生活,秋收時以收穫實物本利歸還,利息一般是每月約一成七分。清代兩淮,徽商不僅是運商,還是場商,經營鹽場[20]

明清商人往往協助宗族和同鄉進入仕途,而徽商對宗族鄉黨情誼尤其濃厚,多處保護,扶掖徽商的利益。徽州人往往重視從商,反而不熱衷為士大夫。明州徽州府中,商人和士大夫之比是3:1。商人致富之後,可為子孫棄賈為儒奠定經濟基礎。家中如有人成為士大夫,則更有利營商。經商成功的徽商資助宗族鄉黨應考科舉,成為其義務之一[21]。徽商往往通過捐納,使自己成為官員。他們往往不會履任,即使就任,都是武官。他們取得官位,目的在於豁免稅役和享受特權。明代捐納之路未廣,獲得的官職都是小官。清代自康熙乾隆以來,捐納之風大盛,商人藉此獲得實權,甚至居於高位。兩淮鹽商亦與淮安、揚州二府出身的官僚互相結託,淮揚官員由於賄賂,亦致鉅富。鹽筴祭酒在清代稱為「總商」,官員藉助總商連結其他商人,在軍需、賑災、河工等事情上,要求鹽商捐輸,把鹽商資金吸納到國庫[22]

儒商 編輯

徽商不乏飽學之士,或科舉出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朱天澤「從兄賈閩,蓋課鐵冶山中,諸傭人率多處士長者,爭力作以稱,處士業大饒」。又有阮弼「自蕪湖自立局,召染人曹治之,無庸灌輸,費省而利茲倍,五方購者益集。」。明《神宗實錄》載:「徽商開當鋪遍於江北,資數千金,課無十兩,見在河南者,計汪克等二百十三家。」這顯然是徽州人身上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所致,「功課以儒業,賓名師以訓之。」[23]。這種文化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即徽商本身所具備的素質[24],無疑是一種優勢,它使徽商在經營活動中更勝一籌,是徽商興起和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徽州商人還設立「族學」[25],為宗族子弟提供正規的學校教育,有時亦惠及鄉民子弟,所謂「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26]朱熹戴震胡適等著名學者都是徽商之後,「大抵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27]

汪道昆形容徽商是「賈而好儒」,兼具喜愛藏書,程晉芳鮑士恭馬裕汪啟淑皆興建藏書樓[28],所以徽商有了「儒商」之稱。中國稱「儒商」,實際上始於徽商,可以說是徽商創造了儒商,並形成了儒商精神,並融入傳統文化之中,如旌陽程淇美「年十六而外貿,……然雅好詩書,善筆丸,雖在客中,手不釋卷。」[29],又如休寧人江遂志行賈四方時,「雖舟車道路,恆一卷自隨,以周覽古今賢不肖治理亂興亡之跡。」 [30]章策「雖不為帖括之學,然積書至萬卷,暇輒手一編,尤喜先儒語錄,取其有益身心以自勵,故其識量有大過人者。」[31],又如黃錡「雖商而博涉左傳史家言」,「貨鹺淮揚間。國家邊計倚鹺政,而兩淮尤擅利權。商與官為市,當任者非桑孔心計無恨,則齷齪瑣碎朝令夕易,顧歹卑諸商,諸商亦罕能伸眉吐氣,與論曲直損益。」[32]。又有程良錫「晝則與市人昂畢貨殖,夜則焚膏翻書弗倦」。張舜徵曾言:「余嘗考論清代學術,以為吳學最專,徽學最精。」[33]

家族 編輯

乾隆中葉後,兩淮鹽業幾為徽商所壟斷。究其原因,山西商人不重視讀書是一重要因素,由於晉商無人能在朝廷擔任要職,自然無法「左右」朝廷政策。徽商則是積極交結朝中高官政要,官商合一,以壟斷市場。兩淮的鹽務總商大多來自歙縣西鄉的若干村落,這些村落是許多鹽商世家的故鄉,包括岑山渡程氏潛口汪氏稠墅汪氏潭渡黃氏江村江氏桂林洪氏棠樾鮑氏[34]。擔任兩淮鹽務總商最早的是歙縣岑山渡程氏家族的程量入(1612年—1694年)、程之韺(1624—1693年)父子。徽州望族汪姓如潛口汪氏的汪應庚(1680—1742)、稠墅汪氏的汪廷璋多在兩淮從事業。祁門縣馬曰琯(1687~1755)、馬曰璐(1711—1799)兄弟為雍正年間鹽商巨富,在揚州建造小玲瓏山館歙縣江姓鄉紳江春(1720—1789)更領導兩淮鹽業四十年,曾一夜堆鹽造白塔,接駕乾隆。歙縣棠樾鮑志道(1743—1801)則在揚州鋪設康山以西經鈔關抵小東門的南河下、鈔關街磚石路面。

在晚清徽商中,最著名的是胡雪巖。胡雪巖祖籍徽州績溪,出身寒門,歷經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的亂世歲月。按清朝慣例,只有乾隆年間的鹽商有過戴紅頂子的,而戴紅頂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卻僅有胡雪巖一人,成為名噪一時的「紅頂商人」。

社會 編輯

明代中後期,徽州社會貧富分化也開始加劇,起落無常[35],昔日穩定的農耕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轉型,浮華之風盛行,富商大族「爭務奢侈」[36],甚至民間百姓也「家無宿舂而輕裘耀目」[37]

注釋 編輯

  1. ^ 藤井宏著,傅衣凌等譯:〈新安商人的研究〉,載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頁138。
  2. ^ 《江南通志》稱徽州「咸有溪山之勝,然嶺谷險陋,壤地磽瘠,水湍悍,少瀦蓄。不雨易枯,驟雨則山漲暴至。」
  3. ^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
  4. ^ 汪道昆:《太函集》卷十七《阜成篇》
  5. ^ 卞利. 《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2017年. ISBN 978-7-5664-1343-7. 
  6.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169-170。
  7.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189。
  8.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181-184。
  9.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57。
  10. ^ 道光《安徽通志》卷一九六
  11. ^ 張履祥《言行見聞錄》
  12. ^ 汪喜孫,〈姚司馬德政圖敘〉:「天下鹽賦,淮南居其半,歲額百三十萬引,向來山西、徽、歙富人之商於淮者,百數十戶,蓄貲以七、八千萬計,轉運歲三周焉。」,《從政錄》
  13. ^ 陳去病:《五石脂》
  14. ^ 謝肇淛:《五雜俎》卷一四
  15. ^ 《上海寧思恭堂緣起碑》
  16.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46。
  17.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00-204。
  18.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07、210-211。
  19.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13、215。
  20.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27、231。
  21.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32-234。
  22. ^ 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頁243-245。
  23. ^ 《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
  24. ^ 清代《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記載,揚州河下老街的鹽商萬雪齋家中有一幅金箋對聯寫:「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25. ^ 〈光祿寺少卿汪公事實〉,卷一,《汪氏譜乘》。
  26. ^ 馬步蟾夏鑾,道光《徽州府志》
  27. ^ 王世貞《增程君五十壽序》
  28. ^ 劉尚恆,〈安徽私家藏書述略〉,《安徽史學》,1987年 1期,頁17。
  29. ^ 《旌陽程氏宗譜》
  30. ^ 《濟陽江氏族譜》
  31. ^ 績溪《西關章氏族譜》
  32. ^ 歙縣《竦塘黃氏宗譜》
  33. ^ 張舜徽,〈敘論〉,《清代揚州學記
  34. ^ 吳玉廉. 《奢华之网-十八世纪的徽州盐商、社会阶层和经世之道》.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3年4月: 64頁. ISBN 978-7-5228-1218-2. 
  35. ^ 萬曆《歙志》考卷五志六《風土》
  36. ^ 嘉靖《竦塘黃氏族譜》卷五《黃公文茂傳》
  37. ^ 雍正《岩鎮志草》貞集《迂談》

研究書目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