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1433年—1496年),字景昌朱謙子。明朝軍事將領。保國公。妻張氏,英國公張輔女。

朱永早年隨父征戰宣府。被俘的明英宗獲釋歸來時,路過宣府,朱謙率朱永拜見。奪門之變後,英宗召見朱永,問:「是見朕宣府者耶?」永頓首謝,即日分領宣威營禁軍。天順四年,宣府告警,其率領京軍巡撫邊疆。天順七年,統領三千營,後兼神機營。明憲宗繼位後,改都督團營,仍然兼領三千營。成化元年,荊、襄盜亂,命朱永與尚書白圭正統,獲勝。之後論功,進侯爵。之後甘肅毛里孩犯邊,命佩將軍印,會彰武伯楊信防禦,之後班師。成化六年,再拜將軍,偕都御史王越,都督劉玉劉聚延綏討阿羅出,獲勝,論功,予世侯[1]

成化十四年,加封太子太保,次年,拜靖虜將軍東征。班師後,進爵保國公[2]。次年正月,延綏告警,命其為將軍,王越提督軍務,汪直監軍,分兵出塞,王越汪直一部在威寧海子俘獲敵軍;而朱永一部則無功而返,之後未得封賞。久之。進太子太傅。成化十七年,再次與汪直、王越出兵大同,抵禦亦思馬,獲得首功,賜襲世公[3]。成化十九年,蒙古小王子入邊界,宣府、大同告急,當時王越、汪直已得罪,只以朱永為鎮朔大將軍,中官蔡新監軍,督諸將周玉李璵等,獲勝。回朝班師後,仍然督團營。之後有人稱其圖謀不軌,朱永遂求解兵權,憲宗不許。同年冬,手敕加太傅太子太師。弘治四年,監修太廟,完工後,晉升太師[4]

朱永治軍嚴肅,所至多奏功。前後八次獲佩將軍印,在內總管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事,位列侯勛均名無與之相比。弘治九年去世,追封宣平王,謚武毅。其子朱暉嗣公爵[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173):「永,字景昌。偉軀貌,顧盼有威。初見上皇於宣府,數目屬焉。景泰中,嗣爵奉朝請。英宗復辟,睹永識之曰:「是見朕宣府者耶?」永頓首謝,即日召侍左右,分領宣威營禁軍。天順四年,宣、大告警,命帥京軍巡邊。七年統三千營,尋兼神機營。憲宗立,改督團營,領三千營如故。成化元年,荊、襄盜劉通作亂。命永與尚書白圭往討。進師南漳,擊斬九百有奇。會疾留南漳,而圭率大軍破賊。永往會,道遇餘賊,俘斬數百人。其秋復進討石龍、馮喜,皆捷。論功,進侯。毛里孩犯邊,命佩將軍印,會彰武伯楊信禦之。會遣使朝貢,乃班師。六年,阿羅出寇延綏。復拜將軍,偕都御史王越,都督劉玉、劉聚往討,擊敗之蘇家寨。寇萬騎自雙山堡分五道至,戰於開荒川。寇少卻,乘勢馳之,皆棄輜重走。至牛家寨,遇都指揮吳瓚兵少,寇圍之。指揮李鎬、滕忠至,復力戰。聚及都指揮范瑾、神英分據南山夾擊,寇乃大敗。斬首一百有六,獲馬牛數千,阿羅出中流矢遁。時斬獲無多,然諸將咸力戰追敵,邊人以為數十年所未有。論功,予世侯。阿羅出雖少挫,猶據河套。明年正月,寇屢入,永所部屢有斬獲。三月復以萬餘騎分掠懷遠諸堡。永與越等分兵為五,設伏敗之,追至山口及滉忽都河,寇敗走。而游擊孫鉞、蔡瑄別破他部於鹿窖山。捷聞,璽書獎勞。永等再請班師,皆不許。寇復以二萬餘騎入掠,擊退之。歲將盡,乃召永還,留越總制三邊。」
  2. ^ 玉光劍氣集》:「成化建州之捷,斬首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寨,牛馬千餘。撫寧侯朱永進封保國公,太監汪直加歲米三十六石,副都陳鉞以下俱升擢有差。將士升者千八十九人,賞者千五百四人。」
  3. ^ 《玉光劍氣集》:「大同黑石崖之捷,生擒虜賊十人,斬首一百十二級,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件。汪直加歲米三百石,朱永世襲保國公,威寧伯王越加太子太傅,增祿米四百石,仍蔭一子錦衣衛百戶。太監將領文武諸臣皆增級,將士升賞一萬七千七百五十二人。」
  4. ^ 明史》(卷173):「十四年加永太子太保。明年冬,拜靖虜將軍,東伐,以中官汪直監督軍務。還,進爵保國公。又明年正月,延綏告警。命永為將軍,越提督軍務,直仍監督,分道出塞。越與直選輕騎出孤店關,俘寇於威寧海子。而永率大軍由南路出榆林,不見寇,道回遠,費兵食巨萬,馬死者五千餘匹。於是越得封伯,直蔭錫逾等,而永無功,賞不行。久之。進太子太傅。十七年二月,復偕直、越出師大同,禦亦思馬,獲首功百二十,遂賜襲世公。十九年秋,小王子入邊,宣、大告急。越與直已得罪,以永為鎮朔大將軍,中官蔡新監其軍,督諸將周玉、李璵等擊敗之。還,仍督團營。或投匿名書言永圖不軌。永乞解兵柄,不許。其冬,手敕加太傅、太子太師。弘治四年監修太廟成,進太師。」
  5. ^ 明史》(卷173):「永治軍嚴肅,所至多奏功。前後八佩將軍印,內總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列侯勛名無與比。九年卒。追封宣平王,謚武毅,子暉嗣。給事中王廷言永功不當公,朝議止予襲一世,後皆侯。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