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導演)

中国电影导演

李楊(1959年),男,陝西西安人,中國大陸電影導演,專長於中國社會現像及社會問題紀錄片寫實故事電影

導演李楊

生平

編輯

李楊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其父親是北京支援西北的知識分子,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逝世。1977年畢業以後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因為對於當時舞台劇中形象塑造單一片面的不滿,決定高考,最終考入北京廣播學院導演系。大二時退學,飛赴德國留學,曾經在外國學習生活共15年,期間曾修讀西柏林自由大學藝術系、慕尼黑大學戲劇藝術系、科隆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導演系。1995年獲科隆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導演系碩士學位。

作品

編輯

李楊曾經為德國電視台先後拍攝紀錄片:

  • 《婦女王國》:中國的女兒國走婚制。《婦女王國》是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仍保持著母系製社會形態的摩梭人,他們被譽為人類社會的活化石。他們大多數生活在中國的雲南和四川交界處,那裡有一個海拔一萬多英尺的高山湖泊--瀘沽湖。這是一個古老的高山民族,由於遠古的習俗和大山的阻隔,現仍以人類最初的社會關係形式進行日常的生活。他們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過的母系氏族制人類群體。本片還詳細記錄了摩梭人的宗教活動。摩梭人有自己天堂和神靈,摩梭人信仰的是達巴教和藏傳佛教,現在主要以藏傳佛教為主。[1]
  • 《歡樂的絕唱》:哈尼族人的喜慶葬禮,描述其死亡的觀念。
  • 《痕》:為抗戰50周年創作。

自導紀實電影

編輯
  • 盲井》:2003年,寫中國大陸連串礦井命案。
  • 所獲獎項
    • 柏林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等10個國際獎項
    • 第5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影評人、最受觀眾歡迎等五項大獎
    • 第2屆美國紐約崔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 2003年荷蘭海岸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和文學大獎
    • 2003年塞爾維亞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大獎
    • 比利時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布拉提斯拉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 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銀火鳥獎
    • 第57屆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秀電影獎
    • 金馬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 最佳新人獎
    • 挪威貝爾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2]
  • 盲山》:2007年電影,影片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人口拐賣問題
  • 獲獎記錄:
    • 入圍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 2007年夏威夷電影節參賽片         
    • 2007年克羅地亞電影節參賽片         
    • 羅馬電影節最佳導演獎[3]
  • 電影評價:
    • 「李楊再一次展示了他是一位製造銀幕張力的電影大師。」 'Li Yang demonstrates once again that he is a master of cinematic tension..' ——英國《國際銀幕》雜誌
    • 「 強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爆發出來。。。李楊這部極其出色的電影蘊涵着巨大的衝擊力和感人的戲劇張力。。。它將會吸引大批觀眾。」 'Massive applause broke out .... Li Yang's extraordinary film... enormous political impact as well as being a moving drama. ... should attract audiences far and wide.' ——美國《好萊塢報道》雜誌
    • 「經久不息的掌聲和讚美聲從觀眾席中爆發出來。」 '...thunderclap of applause and cheers from the audience.' ——美國《時代周刊》[3]

自編自導自演

編輯
  • 盲·道》:本片於2017年在中國上映,本片將目光聚焦在中國的流浪乞討兒童問題上,講述了一個不得志的搖滾歌手和流浪女盲童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李楊導演說電影靈感來自2005年左右《南方周末》關於廣州少年犯罪猖狂的報道,看完這則報道後,李楊在當地記者的幫助下對當地流浪兒童進行了採訪性的調查,這些少年很多都是留守兒童,或者從農村出來流落街頭的孩子,因為生存問題和缺乏社會經驗,誤入了犯罪組織。採訪中他說到:「所有人都唾棄壞人,但他們走上歧路的背後的原因,卻很少有人關注。他想讓更多的人關注弱勢群體,替他們發聲」。[4]

編劇作品

編輯

個人經歷

編輯

1959年,李楊出生在西安的一個文化家庭。父親名為李詩熔,出生名門,曾是國家話劇團的演員;母親則是童星,後來參加了抗戰時期的文藝兵。如此優越的家庭條件和家庭背景,幼兒時的李楊也接受了很好的西方教育,自小穿西服、打領帶,上城裡最好的保育院。   

1967年,當李楊一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捲了西安。父親因酒後失言,被打成了歷史反革命,並於1972年去世。母親雖然因為革命背景倖免於批鬥,但因為不願和父親離婚,被降級降職降薪。尚且年幼的李楊也受到了班裡同學的排擠,被說成是「狗崽子」

1987年,28歲的李楊決定自費赴西德留學。他當時是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演員,工作八年後才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之後選擇退學,到了德國,他先在西柏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而後在慕尼黑大學學習戲劇理論和導演編劇。在德國的這些年,李楊逐漸轉變了原有的思維方式。[5]

畢業之後,李楊在電視台工作,拍紀錄片,後來也搞旅遊。他給了自己三年時間,用來賺錢,三年的期限到了,他還是想要拍電影。2000年,李楊離開了生活了14年的德國。再次回到中國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位四十歲的中年人。[5]

2001年,42歲的李楊帶着籌來的300萬資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回國拍攝他的第一部紀實電影《盲井》。[6] 李楊憑藉獨立製作的處女作《盲井》一舉成名,獲得了很多國際獎項,其中包括第五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銀熊獎。這部關注社會底層人性的電影由於揭露了太多社會的現實,從未獲得國內公映的機會,但是因為網絡等渠道的廣泛傳播,在影迷中擁有很高的聲望,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中國獨立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5]

由於這部《盲井》,李楊被禁止拍片三年。2007年,李楊完成了第二部作品,這部名為《盲山》的電影講述的也是社會底層人民的故事,講的是是販賣婦女的故事。這部影片最後終於得到了正式公映,讓李楊脫離「地下」狀態,首次在電影院與國內觀眾見面。[5]

十六年拍三部電影,從男人、女人到小孩,李楊的視角一直在關注中國社會的底層。《盲·道》的製片人宗慶平是李楊在北京廣播學院的學長。在宗慶平對李楊的評價中說到,「一個人關注什麼,和他的成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種「關係」似乎看起來不太明顯。李楊出身文藝世家,父親是西安有名的演員,李楊小時候過的是衣食無憂的生活。 「文革」中李楊的父親被打倒,含冤離世。而李楊被寄養在別人家裡,在艱辛的環境裡接觸了很多人,在這種成長環境經歷的巨大落差中,李楊感受到了最多的溫暖和對人情世故的認知。多年後,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到自己關注底層的原因,「和他們在一起讓我覺得很舒服、自在,在豪華的地方反倒不舒坦。」[7] 而在拍攝《盲道》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導演李楊更是處處碰壁。投資人的突然撤資,母親病重癱瘓在床,最困難的是電影劇本更改了多次才得到放映許可證。李楊坦言「他想為底層人說話,但有時候聲音無法外放,他不知道這樣做電影是否還有意義。而讓電影能走到大眾面前,哪怕做了刪節,話說得斷斷續續,只要被大眾聽到,他就覺得還是有意義的」。[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INGDOM OF WOMEN.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2. ^ 李杨_荣誉成就.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3. ^ 3.0 3.1 《盲山》获国际大奖 导演李杨恭候广州观众评价.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3). 
  4. ^ 专访导演李杨:电影创作要扎根到现实中去,没有被的途径可以走.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5. ^ 5.0 5.1 5.2 5.3 《盲井》导演李杨:我希望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哪怕声音支离破碎.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6. ^ 张栗:导演李杨的中国故事.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1). 
  7. ^ 7.0 7.1 李杨:与现实死磕的十几年.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