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伯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城市

溫尼伯[註 1][1](英語:Winnipeg聆聽i/ˈwɪnɪpɛɡ/)座落於草原三省東緣,是加拿大第八大都會區暨第六大城市,也是曼尼托巴省省會和該省最大城市,半數以上的曼尼托巴省人口集中於此,現有人口約75萬[2]。溫尼伯的名字源於當地原住民的克里語,意為「渾水」。它是一個運輸經濟製造業農業教育的重鎮。同時也是西加拿大的重要交通樞紐,距美國邊境僅96公里。1738年,法國商人在此建立第一個貿易站,在這之前,溫尼伯已成為原住民諸部落的貿易中心。1812年,一批蘇格蘭移民在此定居。1873年,城市人口增至1869人。

溫尼伯
Winnipeg
溫尼伯景象: 市中心、溫尼伯立法大樓、叉子河、伯蒂奇和緬因、理查德森大廈、伯蒂奇街201號、阿西尼伯公園的公寓、奧斯本村、雷爾步行橋
溫尼伯旗幟
旗幟
溫尼伯官方圖章
圖章
格言:One with the Strength of Many
溫尼伯在曼尼托巴省的位置
溫尼伯
溫尼伯
溫尼伯在曼尼托巴的位置
坐標:49°53′00″N 97°09′00″W / 49.88333°N 97.15°W / 49.88333; -97.15
國家 加拿大
 曼尼托巴省
區域溫尼伯都會地區
政府
 • 市長Scott Gillingham
面積
 • 城市465.16 平方公里(178.77 平方英里)
 • 都會區5,302.98 平方公里(2,047.49 平方英里)
海拔238 公尺(781 英尺)
人口(2021年)
 • 城市749,607人
 • 密度1,623人/平方公里(4,200人/平方英里)
 • 市區758,515
 • 都會區834,678
時區北美中部時區(UTC-6
 • 夏時制北美中部時區(UTC-5
郵編前三位R2C至R3Y
電話區號204和431
網站溫尼伯市官方網頁

溫尼伯的經濟由金融、製造、餐飲、文化及旅遊組成。城內有理查德森國際機場。由北美一級鐵路構築的城市鐵路東西通往加拿大各省,向南則駛往美國。以溫尼伯為主場的體育隊有:溫尼伯藍色轟炸機隊(加拿大式橄欖球)、溫尼伯噴射機隊(冰球)及溫尼伯黃金眼隊(棒球)。坐落在溫尼伯的大學及學院有:曼尼托巴大學溫尼伯大學加拿大門諾會大學聖伯尼菲斯大學紅河學院

溫尼伯擁有不同種群的人口,其中菲律賓人占總人口的比例數在加拿大全國為最高,他加祿語也成為城市中使用比例最高的非英語第二語言。然而,其人口的絕大多數仍由歐洲裔構成(如烏克蘭裔、俄羅斯裔、德裔)。其中十分之一以法語為母語。溫尼伯亞裔在市中心也建立了唐人街

地理 編輯

溫尼伯位於整個北美洲的中心,坐落於北紅河阿西尼泊因河的之間的交匯處的沖積平原。由於地理形狀像是個叉子,溫尼伯也被稱作叉子城而著名。由於歷史上紅河多次發生洪水,溫尼伯城市周圍修建了紅河泄洪水道來保護城區。

人口 編輯

溫尼伯是省內最大都市,該省有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於該市,約有70萬人[2]。另外,溫尼伯人口普查整合區(包括周圍的農村自治區)人口約有778,489人[3]

氣候 編輯

溫尼伯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故氣候相當極端,整體來說溫尼伯算是世界上最冷的大城市之一,11月中到3月之間平均溫度都處於攝氏0度以下(夜晚甚至可以到攝氏負40度),5月到9月溫度經常達到攝氏30度(華氏86度),甚至有時候高達攝氏35度(華氏95度),比其他大草原城市更多降雨降雪幾率,但全年陽光充足,據統計,全年日照天數達318天。

溫尼伯(溫尼伯機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濕熱指數 6.3 11.1 18.8 34.1 40.2 46.1 44.7 45.5 45.9 34.3 23.9 9.3 46.1
歷史最高溫 °C(°F) 7.8
(46.0)
11.7
(53.1)
23.7
(74.7)
34.3
(93.7)
37.0
(98.6)
37.8
(100.0)
37.8
(100.0)
40.6
(105.1)
38.8
(101.8)
31.1
(88.0)
23.9
(75.0)
11.7
(53.1)
40.6
(105.1)
平均高溫 °C(°F) −12.7
(9.1)
−8.5
(16.7)
−1.1
(30.0)
10.3
(50.5)
19.2
(66.6)
23.3
(73.9)
25.8
(78.4)
25.0
(77.0)
18.6
(65.5)
10.8
(51.4)
−0.9
(30.4)
−9.7
(14.5)
8.3
(46.9)
日均氣溫 °C(°F) −17.8
(0.0)
−13.6
(7.5)
−6.1
(21.0)
4.0
(39.2)
12.0
(53.6)
17.0
(62.6)
19.5
(67.1)
18.5
(65.3)
12.3
(54.1)
5.3
(41.5)
−5.3
(22.5)
−14.4
(6.1)
2.6
(36.7)
平均低溫 °C(°F) −22.8
(−9.0)
−18.7
(−1.7)
−11
(12)
−2.4
(27.7)
4.8
(40.6)
10.7
(51.3)
13.3
(55.9)
11.9
(53.4)
6.0
(42.8)
−0.3
(31.5)
−9.6
(14.7)
−19.1
(−2.4)
−3.1
(26.4)
歷史最低溫 °C(°F) −42.2
(−44.0)
−45
(−49)
−37.8
(−36.0)
−26.3
(−15.3)
−11.1
(12.0)
−3.3
(26.1)
1.1
(34.0)
0.6
(33.1)
−7.2
(19.0)
−17.2
(1.0)
−34
(−29)
−37.8
(−36.0)
−45
(−49)
歷史最低風寒指數 −56.4 −57.1 −48.8 −35.8 −20.8 −7.4 −0.1 −3.9 −11.5 −24.2 −48.1 −50.6 −57.1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9.7
(0.78)
14.9
(0.59)
21.5
(0.85)
31.9
(1.26)
58.8
(2.31)
89.5
(3.52)
70.6
(2.78)
75.1
(2.96)
52.3
(2.06)
36.0
(1.42)
25.0
(0.98)
18.5
(0.73)
513.7
(20.22)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0.2
(0.01)
2.5
(0.10)
7.5
(0.30)
21.5
(0.85)
58.0
(2.28)
89.5
(3.52)
70.6
(2.78)
75.1
(2.96)
51.9
(2.04)
31.0
(1.22)
6.1
(0.24)
1.6
(0.06)
415.6
(16.36)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23.1
(9.1)
14.2
(5.6)
15.8
(6.2)
10.1
(4.0)
0.8
(0.3)
0
(0)
0
(0)
0
(0)
0.4
(0.2)
5.0
(2.0)
21.4
(8.4)
19.8
(7.8)
110.6
(43.5)
平均降水天數(≥ 0.2 mm) 11.8 8.3 9.0 7.3 10.6 12.8 11.4 10.4 11.1 9.4 9.9 11.6 123.6
平均降雨天數(≥ 0.2 mm) 0.63 1.0 3.0 5.1 10.3 12.8 11.4 10.4 10.9 8.0 2.5 0.9 76.9
平均降雪天數(≥ 0.2 cm) 12.2 8.3 7.3 3.3 0.6 0 0 0 0.2 2.2 9.2 11.4 54.7
平均相對濕度(%) 73.4 73.7 69.2 50.6 44.5 52.1 53.6 51.5 53.6 57.9 72.3 75.4 60.6
月均日照時數 120.1 137.8 178.4 239.1 286.2 283.2 317.5 280.2 186.4 147.1 95.6 100.3 2,371.8
數據來源1:加拿大環境部[4]
數據來源2:Extremes from 1938−2002, all other data from 1971−2000[5]

歷史 編輯

溫尼伯的人口於工業革命時代時大幅上升,因為當時的鐵路是以溫尼伯作為抵達太平洋之前的中繼站,二十世紀初時溫尼伯更一度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但不久之後,因為其他海上航道開始出現,如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得該市人口增長開始放緩,溫尼伯在加拿大的地位也從此下降。

當地印第安人認為溫尼泊是濕地,受附近溫尼泊湖影響,故得名溫尼泊。

文化 編輯

溫尼伯的城市中心有大量原住民(因紐特人)的接待站,是加拿大原住民聚集地之一。當地有兩所公立大學:溫尼伯大學(University of Winnipeg)和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

溫尼伯最著名的報紙是溫尼伯自由報(Winnipeg Free Press),始於1872年,是加拿大西部歷史最悠久的報紙。著名的卡通畫《小熊維尼》中,維尼的名字就是溫尼伯的縮寫。採新古典式風格曼尼托巴省議會大樓(Manitoba Legislature Building)是溫尼伯市區內的重要建築之一,大樓圓頂頂端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金童」(Golden Boy,實際上的正式名稱是「永恆的青春」Eternal Youth),這具高5.25公尺,全身覆滿24K金的銅像是以希臘神話中的赫密斯(Hermes,或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墨丘利)為雛形所塑造。

著名人物 編輯

  • 李紹麟(Philip Lee),前任緬省省督
  • Giele Mackenzie,已故的加拿大裔美籍女歌星。

姐妹城市 編輯

1971年4月起,溫尼伯批准市長與其它國家的市長簽訂姐妹城市協議[6]。這些姐妹城市(1971年起有11個)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及亞洲。

註釋 編輯

  1. ^ 加拿大華人舊譯作「溫地辟」,今通行「溫尼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奧圖爾促公共衛生局交代 溫尼辟實驗室與中國關係. www.mingpaocanada.com. 明報加拿大. [2022-02-20]. 
  2. ^ 2.0 2.1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ensus Profile, 2021 Census - Winnipeg [Population centre], Manitoba and Manitoba [Province]. https://www12.statcan.gc.ca/census-recensement/2021/search-recherche/productresults-resultatsproduits-eng.cfm?Lang=E&GEOCODE=2021A00054611040.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外部連結存在於|work= (幫助)
  3. ^ Canada,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ensus Profile, 2016 Census - Winnipeg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 Manitoba and Manitoba [Province]. www12.statcan.gc.ca.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英語). 
  4. ^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71−2000. 加拿大環境部. [2012年1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11日). 
  5. ^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Data 1971-2000. 加拿大環境部. [2012年1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月20日). 
  6. ^ Winnipeg’s Sister Cities.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7. ^ Setagaya's Sister Cities. [16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11日). 
  8. ^ Setagaya (世田谷), Japan (日本).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9. ^ 9.0 9.1 Winnipeg City Council Minutes for 1978 (PDF). [16 July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8-28). 
  10. ^ Reykjavík (Reykjavíkurborg), Iceland (Lýðveldið Ísland).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11. ^ Lviv (Львів), Ukraine (Україна).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2. ^ About Us. The Filipino Journal. [16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7日). 
  13. ^ Manila (Maynila), Philippines (Republika ng Pilipinas).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4). 
  14. ^ Taichung (台中), Taiwan (台灣).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5. ^ Kuopion kaupunki. [16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24日). 
  16. ^ Kuopio (Kuopion kaupunki), Finland (Suomen tasavalta / Republiken Finland).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7. ^ Beersheba (בְּאֵר שֶׁבַע), Israel (מְדִינַת יִשְׂרָאֵל).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18. ^ Chengdu (成都),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19. ^ Jinju (진주), South Korea (대한민국).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20. ^ San Nicolás de los Garza, Mexico (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Grant Nordman. [17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