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琴(英語:glass harmonica),由一系列尺寸不一的玻璃碗由大到小排列而成,演奏者通過用手指摩擦碗邊來使之發聲,而這一演奏方式最早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玻璃琴

第一個依靠手指與玻璃器皿邊緣摩擦來彈奏曲子的是愛爾蘭人理查德·波克里奇(Richard Pockrich)。他在高腳酒杯裡注入不等量的水,於十八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了他的演奏生涯[1]。不幸的是,這位演奏家連同他用於演奏的這些玻璃酒杯都在一場大火中化為了灰燼。 在他之後,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位朋友、當時皇家學會會員愛德華·迪拉沃英語Edward Delaval(Edward Delaval)繼承了波克里奇的事業並改良了他的樂器[2],使之音調更精準且更易於演奏。與迪拉沃處於同一年代的克里斯多夫·威利博德·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在英格蘭憑藉類似的樂器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基本介紹 編輯

名稱 編輯

 
玻璃琴近觀

玻璃琴(亦稱「和音琴」,「玻璃碗琴」)最初由它的發明者美國著名科學家、社會活動家、音樂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命名為「armonica」。該名來源於意大利詞「armonia」,意為「和聲」。這一樂器最早由孟文濤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1989年4月出版,第64頁)一書中以「玻璃琴」一名譯介到中國,書中介紹道:它將不同音高、由大漸小的玻璃杯盤側向排列,穿於一水平軸上,軸端以槓桿連踏板,踩動踏板使半浸於淺水槽中的玻璃杯盤旋轉,以手指摩擦濕潤的杯盤上部邊緣發音[3]

玻璃琴與富蘭克林 編輯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 是美國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實業家、作家、外交家和獨立革命的領導人。然而, 人們在頌揚富蘭克林的功績時, 往往會忽視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能。在幼年時, 富蘭克林受到父親的音樂啟蒙, 非常喜歡音樂, 學會了演奏豎琴吉他小提琴及其他一些樂器。長大後他還喜歡為熟悉的曲子填詞, 有些歌詞還在朋友之間廣為流傳。更令人驚奇的是, 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朋友聚會時, 他有時高歌一曲抒發自己的喜悅之情, 有時彈奏一曲為朋友助興[4]

1761年5月,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英國劍橋看到愛德華·迪拉沃(Edmund Delaval)用裝了水的高腳酒杯來演奏樂曲後,同年, 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放置玻璃器皿的方式。富蘭克林與玻璃工查爾斯·詹姆斯(Charles James)一起創造了一種玻璃樂器,並取希臘語中「和諧」之意將其命名為「armonica」。這一樂器於1762年由瑪麗安·戴維斯英語Marianne Davies(Marianne Davies)首次公開演奏[5]

 
本傑明·富蘭克林設計的玻璃琴

為了更方便演奏,富蘭克林對玻璃樂杯進行了重新設計。 富蘭克林版的玻璃琴由踏板操作,37個碗在鐵軸上水平疊置,通過腳踩踏踏板使鐵軸旋轉。演奏者用沾濕的手指摩擦玻璃碗邊緣來演奏音符。每個碗緣根據該碗發聲音調的高低被塗以不同的顏色:深藍色為A調,紫色為B調,紅色為C調,橙色為D調,黃色為E調,綠色為F調,藍色為G調,升調或降調為白色[6]。富蘭克林設計的玻璃琴可以同時發出十個音高,而這在此前用高腳酒杯演奏是很難做到甚至可以說無法做到這一點。富蘭克林還提議演奏者在手指上蘸上一些粉筆灰,粉筆灰與玻璃琴中酸性的水相作用可使每個音符的聲音更清晰。

這種新樂器較以前的玻璃杯樂器優越了許多。它足以彈敲3個音階及其全部半音, 其音調甜美動聽。而且這種樂器比其他琴容易掌握, 只要通過打磨樂杯的邊緣, 就可以永久地定音, 不必像弦樂器那樣經常地調試定音[4]

在富蘭克林之後,有一位名為威廉·才特勒(William Zeitler)的人設法將幾十隻直徑大小不同的玻璃碗被置於不同深度的水中,以此來改變琴的音高。當玻璃琴被浸沒在注滿水的水槽中並轉動鐵軸之時,這些玻璃碗發出的音色變得刺耳且模糊不清[7],效果並不好。

玻璃琴發明後, 曾在歐洲流行了數年。根據富蘭克林的設計, 一些倫敦人複製了這種琴, 最高價格售到40 個金幣, 這個價錢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音樂家們紛紛在英國意大利維也納的帝國宮廷里演奏。由於它是在英國發明的, 所以,直到1764 年12 月才傳到費城, 並首次在美國議會大廳進行演奏。這種樂器在德國奧地利最為流行,著名音樂家莫扎特貝多芬也曾為這種樂器作曲。不過這種樂器也有缺陷:彈奏時,杯子隨着鐵軸的轉動, 容易磨損演奏者的手神經[4]

1975年,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巴肯博物館(Bakken Museum)收入並展出了一架玻璃琴原物[8],可惜琴中有幾個玻璃碗在裝運過程中被損毀。這架琴由一位法國的樂器商向布里爾隆·德·朱伊女士(Mme. Brillon de Jouy)的後代手中收購得來,這位女士是本傑明·富蘭克林1777年至1785年在巴黎郊區帕西居住時的一位鄰居[8]。有一些十八十九世紀的玻璃琴樣本留存到了二十一世紀。弗蘭茨·梅斯梅爾(Franz Mesmer)是一位玻璃琴演奏家,他將演奏玻璃琴作為他催眠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架由富蘭克林後代於1956年捐贈的最原始的富蘭克林版玻璃琴被收藏在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會檔案館(暨本傑明·富蘭克林國家紀念館)(Franklin Institute)中,捐贈的初衷是為了避免這架玻璃琴被家中孩子在茶餘飯後的嬉戲中敲毀。這架琴僅在富蘭克林生日等特殊場合才會被展出[9]

玻璃琴的聲音 編輯

玻璃琴聲音優雅超凡,而它那有些令人迷失的聲音特質則部分原因是由於人類感知和定位聲音的範圍的方式。當聲音超過4000赫茲時,我們主要通過音量來在左右耳間進行辨別,從而通過雙耳效應來確定聲源的位置;當聲音低於1000赫茲時,我們使用聲波到達左右耳的「位相的不同」來確定聲源的位置。玻璃琴的多數音色都在1000赫茲到4000赫茲這一範圍之內,這和我們大腦「不太能夠確定」的聲音範圍一致,所以從空間上我們難以確定這一聲音是從哪兒來的,也難以辨別出用以產生這一聲音的材料和技巧。[10]

本傑明·富蘭克林將玻璃琴的音色描述為「無與倫比的甜蜜」。在一封寫給一位名叫詹巴迪斯塔·貝加利亞(Giambattista Beccaria)的意大利的一位神父的信上,他是這樣說的:「這一樂器的優勢在於它的音色比起其他樂器是無與倫比的甜蜜,它的音色可以通過指尖力度的變化隨意地增強減弱並且可以無限延長,而且你只需要為這一樂器校一次音」。[2]

流行與復興 編輯

流行一時 編輯

玻璃琴在十八世紀曾經名噪一時。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和其他一百多位作曲家為玻璃琴譜過曲。其中一些曲目經過改編可以在更為傳統的樂器上演奏,所以完全保留了下來。

歐洲的最高統治者們沉迷於玻璃琴,就連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都從小師從瑪麗安·戴維斯(Marianne Davies)學琴。卡米爾·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在他的動物狂歡節系列室內樂組曲中(第七樂章和第十四樂章)用了玻璃琴這一打擊樂。

「危險」的玻璃琴 編輯

18世紀之後,玻璃琴就不太流行了。一些人說這是因為一些奇怪的流言——演奏玻璃琴會使音樂家和聽眾都發瘋的。這種傳言是無處不在的。

一位名叫弗里德里希·羅赫利茨(Friedrich Rochlitz)的德國音樂學家在《音樂廣訊報》中舉了一個例子:

玻璃琴會過度刺激神經,使演奏者陷入不安的抑鬱以及苦悶的沮喪之中,使得他傾向於自我毀滅。如果你正遭受着神經紊亂的折磨,那你不應該彈玻璃琴;即使你還沒有生病,那你也不應該彈玻璃琴;如果你感到沮喪,你更不應該彈玻璃琴。[11]

瑪麗安·戴維斯英語Marianne Davies(Marianne Davies)是一位年輕的長笛演奏家、鋼琴演奏家,據說她是富蘭克林的親戚。她演奏玻璃琴的技藝爐火純青,可以進行公開表演。可是瑪麗安·戴維斯和她著名的歌手姐姐搭檔進行了多年巡迴演出之後,據說是由於玻璃琴悲傷的音色,她得了憂鬱症,飽受折磨。[2]

瑪麗安·基希格斯納(Marianne Kirchgessner)是一位玻璃琴演奏家,她在39歲時死於肺炎或是和肺炎及其類似的一種疾病,據說玻璃琴在其中也起了作用。[12]但是包括富蘭克林在內的其他演奏家們卻都很長壽。到1820年,玻璃琴從常見的公開演出中消失了,它的美妙聲音完全聽不到了。這可能是因為音樂時尚改變了——音樂,走出了莫扎特時代相對較小的貴族大廳,走進了貝多芬和他的繼承者們越來越大的音樂廳。

玻璃琴曾風靡一時。但像很多流行的東西一樣,最終它退出了流行。它的發聲機制無法產生足夠大的能量來使聲音填滿大廳,而這些大廳卻正是演奏現代弦樂、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的演奏之地。更何況玻璃琴是玻璃製造的,很容易破損,這也是它不再流行的原因之一。[2]

關於「危險的玻璃琴」這個流言的最新解釋是因為玻璃琴是用鉛玻璃做的,所以鉛中毒威脅到了演奏者的生命。但是「觸摸鉛玻璃就能導致鉛中毒」這一理論並沒有已知的科學基礎。此外,艾施(Eisch)的仿製品使用了所謂的「白水晶」,有比鉛含量更高的鉀;許多現代製品,比如芬肯貝納公司(Finkenbeiner)製作的那些,則是用純石英玻璃製作的[13]。在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鉛中毒在玻璃琴的演奏者和非演奏者中是都是很常見的,這是因為醫生會給許多得了小病的病人開含鉛的複方藥,同時或者氧化鉛會在炊具和餐具中被用作防腐劑。在富蘭克林時期,玻璃琴的演奏者們從他們的樂器上獲得的鉛遠遠不及他們從其它來源獲得的鉛[14]

當代復興 編輯

玻璃琴演奏的音樂在1820年後並不廣為人知,儘管葛塔諾·多尼采蒂想要用玻璃琴為他1835年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中詠嘆調「Il dolce suono」伴奏,而理查德·斯特勞斯在他1919年的歌劇《沒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中也詳述了此樂器的用法。直到20世紀30年代,德國演奏大師布魯諾·霍夫曼(Bruno Hoffmann)重新興起對以高腳酒杯為樂器演奏的興趣,並在他震撼人心的演出中為其命名為「玻璃豎琴」。他用「玻璃豎琴」(Eisch傳統式的玻璃杯放置在內置共振室的箱子中)改寫了眾多原為機械樂器譜寫的曲子,也使當代作曲家為他這高腳杯式的樂器譜寫新曲。

富蘭克林的玻璃琴在1984年由玻璃吹制工及音樂家格哈德·芬肯貝納(Gerhard B. Finkenbeiner)(1930-1999)改制。他經過30年的試驗製作出的樣品由透明玻璃和普通玻璃組成,後模仿18世紀裝飾添加上金條紋。這些裝飾的金條紋相當於鋼琴上的黑鍵,簡化了富蘭克林的白色碗搭配多色碗邊的設計。在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的芬肯貝納研究所如今繼續製造玻璃琴並用於商業買賣。

法國樂器製造者及藝術家巴舍兄弟(Bernard and François Baschet)於1952年發明了現代版本的克拉德尼,叫做「水晶風琴」(英語名為crystal organ或意大利名為Cristal di Baschet)。它由52根半音相差的金屬共鳴棒組成,演奏者可以用濕潤的手指摩擦連接其上的玻璃棒子由此牽動這些金屬共鳴棒。水晶風琴與其他玻璃樂器的主要區別在於玻璃棒子之間水平的間距和厚度完全相同,並且玻璃棒與可調音的金屬柄連接。金屬柄中添加了金屬塊以提高共鳴度。因此,演奏者通常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自然聲效果。

 
丹尼斯·詹姆斯(Dennis James)在位於俄克拉何馬州的龐卡藝術中心演奏玻璃琴(2011年4月2日).

通過一個形如火焰的多調諧長金屬物,玻璃纖維或錐形金屬殼被固定到木塊上,因此聲音可以被顯著放大。在樂器的下部有一些金屬細線,能夠加強高頻率音高的聲效。

丹尼斯·詹姆斯(Dennis James)錄製了一張全玻璃器樂演奏的專輯《Cristal: Glass Music Through the Ages》。製作人還有琳達·朗絲黛(Linda Ronstadt)和格萊美製作人獲獎者約翰·波耶蘭(John Boylan)。[15]James在CD中用玻璃琴,水晶風琴和撒拉弗Seraphim演奏了莫扎特、加布里埃爾·福萊等人的作品的原始版本以及玻璃器樂改編版本。[15] James為電影《心理陷阱》(「the Minus Man」)(1999) 和《奪命高校》("The Faculty")(1998)所作的配樂,就是用玻璃器樂演奏馬可·貝爾特拉米(Marco Beltrami)的配樂作品[16] 。他年幼時就愛上了玻璃琴:「我六歲時參觀費城的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玻璃器樂。在城裡著名的科技博物館裡,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玻璃琴就放置在進口圓形大廳的陳列櫃裡。我現在還清晰記得當時被深深迷住的情景。[16]

作品 編輯

自20世紀80年代玻璃琴被重新發現以來,包括簡·埃里克·米卡森(Jan Erik Mikalsen)、瑞吉斯·坎波(Regis Campo)、艾蒂安·羅蘭(Etienne Rolin)、菲利普·薩德(Philippe Sarde)、戴蒙·亞邦(Damon Albarn)、湯姆·威茨(Tom Waits)、米歇爾·雷朵夫(Michel Redolfi)、西里爾·莫林(Cyril Morin)、斯特凡諾·吉亞諾蒂(Stefano Giannotti)、托馬斯·布洛赫(Thomas Bloch)和紀堯姆·科內松(Guillaume Connesson)在內的作曲家們又一次為它譜曲(獨奏曲、室內樂歌劇電子音樂流行音樂)。喬治·本傑明(George Benjamin)的著名新歌劇《寫在皮膚上》 (「Written on Skin」) 在2012年艾克斯普羅旺斯音樂節上首次公演,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為玻璃琴寫的,並由阿拉斯代爾·麥萊(Alasdair Malloy)演奏。這首曲子在美國的首次公演則是由丹尼斯·詹姆士(Dennis James)在2013年的坦格物的音樂節上完成的。

一首幾乎完全由玻璃琴演奏的曲子。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獨奏曲 編輯

  • 菲利普·約瑟夫·弗里克 (Philipp Joseph Frick): Balletto(芭蕾舞)
  • 瓦茨拉夫·文森特馬塞克 (Vaclav Vincenc Mašek): 11 Stücke und 7 Variationen (zirka 1790–1800)
  •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dagio C(C調慢板), KV 617a = 356
  • 約翰·克里斯蒂安·穆勒 (Johann Christian Müller): Anleitung zum Selbstunterricht auf der Harmonika,萊比錫,1788
  • 約翰·戈特利布·瑙曼(Johann Gottlieb Naumann): Six Sonates pour l'harmonica qui peuvent servir aussi pour le piano forte (insgesamt 12 Sonaten), 斯德哥爾摩,1950
  • 約翰·弗里德里希·賴夏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 Grazioso (約 1786)
  • 卡爾·利奧波德·瑞里希 (Karl Lepold Röllig): Kleine Tonstücke für die Harmonika oder das Pianoforte nebst einigen Liedern für das letztere, 萊比錫,1789
  • 約瑟夫·施勒特(Joseph Schlett): 2 Sonaten, 慕尼黑,1804。
  • 約瑟夫·阿洛伊斯·施密特巴爾(Joseph Alois Schmittbaur): Cinque Préludes et un rondo pour l'armonica ou pianoforte, 維也納,1803
  • 約翰·亞伯拉罕·彼得·舒爾茨 (Johann Abraham Peter Schulz): Largo für die Harmonika, 自: AmZ,1799/1800。
  • 文澤爾·約翰·托馬斯克(Wenzel Johann Tomášek): Fantasie für die Harmonica am Grabe der um dieses Instrument so sehr verdienten Demoiselle Kirchgessner, 自: AmZ, 於1809年3月8日補充。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Abendschatten – moment musicale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 (Gerald Schönfeldinger): Poem für die Glasharmonika
  • 克里斯塔·勛菲爾丁格 (Christa Schönfeldinger): Nürnberger Skizzen

室內樂 編輯

  • 歌特赫夫·本傑明·弗萊舍尼爾 (Gotthelf Benjamin Flaschner): AbendliedAn ein Vergissmeinnicht für Glasharmonika, 斯圖加特。
  • 理查德·格拉夫(Richard Graf): "Sekunden zur Ewigkeit" 為玻璃琴與verrophone而作(由維也納玻璃琴演奏家Duo演奏)
  • 保羅·蘭伯特·馬謝克(Paul Lambert Mašek): Benedictus für Glasharmonika, 斯圖加特。
  •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dagio und Rondo für Glasharmonika(KV 617), 維也納1791年5月23日
  • 約翰·戈特利布·瑙曼(Johann Gottlieb Naumann): Duo für Glasharmonika und Laute (瑙曼歌劇Cora中寫給古斯塔夫三世的一曲詠嘆調), D-b (1779); Quartett C (Andante-Grazioso) (1789)
  • 約翰·弗里德里希·賴夏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 Rondeau b für Glasharmonika, 弦樂五重奏
  • 托馬斯·丹尼爾·施李 (Thomas Daniel Schlee): Reine Gegenwart,(由玻璃琴以及verrophone演奏)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Abendschatten,(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Wiener Glasharmonika Duo),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Aglaopheme – Die Glanzstimmige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Stimme),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Bleioxyd,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historisches Gläserspiel),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Devas Tanz,(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Drumming on the edge of glass",(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Wesenlos – Eine Klangverklärung,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Amphytrion,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Bärentaler Kontratänze,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Ballade Notee,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Ehe die Erde Töne kannte,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Tor zur Seele,(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傑拉爾德·勛菲爾丁格(Gerald Schönfeldinger): Tränen des Leoparden, (Besetzung: Glasharmonika, Verrophon),
  • Franz Xaver Schnyder von Wartensee: Duett für die Harmonika und das Pianoforte(手風琴與弦樂五重奏) (Der durch Musik überwundene Wütherich – Allegro furioso – Andante) 為玻璃琴及 Kl. 或者 Streichquintett 及 Kl.而作, 法蘭克福/M. 約 1825

管弦樂作品 編輯

  • 約爾格·維德曼(Jörg Widmann): Armonika (Auftragswerk Int. Mozartwoche UA 2007)
  • 柏遼茲(Hector Berlioz): Glasharmonika-Part 一句親筆寫的話Fantaisie sur la Tempête de Shakespeare 來自: Lélio ou Le Retour à la vie (1831/32)
  • 約翰·阿道夫·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 Kantate L'Armonica für Glasharmonika, 維也納 1769
  • 安東·雷哈(Anton Reicha): Grand solo pour harmonica et l'orchestre, 維也納 1806; Abschied der Johanna d』Arc(告別貞德),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玻璃琴,樂團,3月12日1806的F-PC,12045
  • 卡爾·利奧波德·瑞里希(Karl Leopold Röllig): 6 Konzerte für Glasharmonika, 約 1790
  •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動物狂歡節)(1922), 玻璃琴演奏於第七和第十四樂章。
  •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Adagio e Rondo F(慢板F調迴旋曲) 寫給玻璃琴及管弦樂團。

歌劇與音樂劇 編輯

  • 大衛·奧古斯特·馮·阿貝爾(David August von Apell): Il trionfo della musica, 其中有部分為玻璃琴演奏, Hf., St. (1808)
  • 路德里希·馮·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Melodram für Sprechstimme, Glasharmonika, Nr. 3 aus der Bühnenmusik zu Fr. Dunckers Drama Leonore Prohaska von 1815
  • 費魯吉歐·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 在歌劇 Doktor Faust(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中有一段由玻璃琴演奏,德累斯頓 1925
  • 斯特彭·J·達維多夫(Stepan J. Davïdov): 在歌劇 Rusalka(水仙女)中有一段由玻璃琴演奏, 聖彼得堡 1803
  • 葛塔諾·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在其歌劇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中的「瘋狂一幕」中有玻璃琴演奏的部分, 那不勒斯 1835
  •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Michail Iwanowitsch Glinka): 在歌劇Ruslan und Ljudmila(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有一段由玻璃琴演奏 聖彼得堡 1842
  • 弗朗茲·格里爾帕澤(Franz Grillparzer) (曾用名Friedrich Ludwig Seidel): 在其悲劇 Die Ahnfrau(先祖)中使用玻璃琴的聲音,維也納 1817
  • 亨氏·霍利格(Heinz Holliger): 在其歌劇 Schneewittchen(白雪公主)中有一部分使用了玻璃琴 (1997/98)
  • 卡爾·利奧波德·瑞里希(Karl Leopold Röllig): 詠嘆調Io consorte d'Augusto中使用玻璃琴
  • 約翰·亞伯拉罕·彼得·舒爾茨(Johann Abraham Peter Schulz): 在 Minona oder Die Angelsachsen(米諾娜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這4部頭的悲慘劇中使用玻璃琴演奏, 漢堡 1786
  • 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在其 Die Frau ohne Schatten(沒有影子的女人)第三幕中使用玻璃琴, 維也納 1919

流行文化中的玻璃琴 編輯

音樂 編輯

  • 葛塔諾·多尼采蒂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最著名的「瘋狂一幕」(Mad Scene)里有專門為玻璃琴譜寫的樂曲。玻璃琴與其他的樂曲共同為人聲伴奏。例如2009年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歌劇版本(片名角色為安娜·奈瑞貝科(Anna Jur'evna Netrebko))中,就有玻璃琴獨奏音樂家Cecilia Brauer的伴奏。在另一紐約大都會劇院現場版本(納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飾演劇中角色)中,丹尼斯·詹姆斯(Dennis James)彈奏了由玻璃琴演奏的完整的部分。
  • 在比約克(Björk)1997年專輯《Homogeni》裡, 《All Neon Like》整首歌曲由阿拉斯代爾·麥萊(Alasdair Malloy)用玻璃琴伴奏。
  • 在琳達·朗絲黛(Linda Ronstadt), 桃莉·巴頓和愛美蘿·哈里斯(Emmylou Harris)1999年的專輯Trio II 里, Dennis James用玻璃琴為歌曲《After The Gold Rush》伴奏,並且在歌曲間奏中有單獨的演奏。[17]
  • 美國的新金屬樂隊KoRn在其2006年的專輯《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中為一些歌曲使用玻璃琴伴奏,包括歌曲《Tearjerker》 和 《Seen it All》。在2007年的MTV不插電演唱會中,他們在歌曲《Creep》以及《Falling Away From Me》中運用此樂器。
  • 空中鐵匠(Aerosmith)的歌曲《Janie's Got A Gun》中,玻璃琴彈奏了前奏部分,營造出怪異的氛圍。

電影 編輯

  • 傑克·尼采(Jack Nitzsche)先後在《終極手段》(Cutter's Way)與《刀鋒》中運用玻璃琴,由Bruno Hoffman在兩部電影原聲帶中為其演奏。
  •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在1982年的電影《星際旅行II:可汗怒吼》中的史巴克主題音樂中運用了玻璃琴和排簫(pan flute)。[18]。玻璃琴還被用在1991年的電影《星際旅行VI:未來之城》的電影原聲中,依舊表現史巴克主題音樂。
  • 阿拉斯代爾·麥萊(Alasdair Malloy)彈奏玻璃琴為眾多電影原聲配樂,其中有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普羅米修斯》以及《曼斯菲爾德莊園》。
  • 在傑里·戈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的電影《閃電奇蹟》(「Powder」)中有大量的玻璃琴的配樂。

動漫 編輯

  • 在日本動漫《黑執事》第二季第六集中用到玻璃琴。惡魔漢娜在化裝舞會化裝成侍女上彈奏此樂器,它的聲音將聽眾們催眠,並加以操控,令他們成為具有攻擊性的暴民。劇中一些人認為玻璃琴的聲音能擾亂聽眾的思想,但實際上是因為該樂器的彈奏者漢娜在彈奏是故意使用惡魔的力量,所以才會得到該效果。

文學 編輯

  • 托馬斯·品欽1997年創作的小說《梅森和迪克遜》中藝術性地描繪了富蘭克林的玻璃琴:「若鳴鐘私語,若旋律消逝,其靈漂泊人間……若鬼靈在他們的舞會上盡歡,當玻璃破碎,他們想要的正是這般美妙音樂,這般控制激動情感,內心的激動即將爆發。」
  • Louise Marley於2000年創作的《玻璃琴(The Glass Harmonica)》, 是一部關於玻璃琴的推理性歷史小說。小說中描寫了本傑明·富蘭克林關於玻璃琴的發明,由Marianne Davies演奏的玻璃琴首秀以及玻璃琴「小莫扎特」與此樂器的經歷。下一個故事的主線是關於此樂器在當地的復興、其影響神經的迷信。它的有聲小說選用了Dennis James的演奏作為插曲。
  • 在Mitch Cullin於2005年創作的小說《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中,歇洛克·福爾摩斯調查了一個哀痛的女人。她對於玻璃琴的音樂有強烈的愛好。

腳註 編輯

  1. ^ Bloch, Thomas. http://www.finkenbeiner.com/gh.html.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4月5日).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2. ^ 2.0 2.1 2.2 2.3 Brands, H. W. (2000) "The First American: The Life and Times of Benjamin Franklin" First Anchor Books Edition, March 2002 ISBN 0-385-49540-4
  3. ^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 1989年4月出版,第64頁
  4. ^ 4.0 4.1 4.2 "世界文化",1999年第01期
  5. ^ Downloadable Broadcast on BBC Radio 4 Adam Hart Davis on the Angelic Organ of Evil.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4). 
  6. ^ The Writings of Benjamin Franklin, Volume III: London, 1757–1775 – Faults in Song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6.
  7. ^ See 存档副本.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 which includes a video demonstration.
  8. ^ 8.0 8.1 The Bakken. Glass Armonica.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4月5日). 
  9. ^ The Franklin Institute – Exhibit – Franklin... He's Electr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Dr Nicky Gibbon,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on BBC Radio 4 – Angelic Organ of Evil.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4). 
  11. ^ Cope, Kevin L. 1650–1850: ideas, aesthetics, and inquiries in the early modern era. AMS Press. 30 September 2004: 149 [5 April 2011]. ISBN 978-0-404-644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12. ^ Bossler, Heinrich (1809-05-10). Marianne Kirchgessner obituary. 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德語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 10 May 1809. Obituary written by Marianne Kirchgessner's manager Heinrich Bossler.
  13. ^ Glass harmonica at Finkenbeiner.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14. ^ See Finger, Stanley (2006); Doctor Franklin's Medicine; U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ISBN 0-8122-3913-X. Chapter 11, "The Perils of Lead" (p. 181–198) discusses the pervasiveness of lead poisoning in Franklin's day and Franklin's own leadership in combating it.
  15. ^ 15.0 15.1 Sony Classical Music. "Cristal – Glass Music Through the Age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11-24.
  16. ^ 16.0 16.1 "Dennis James interview" interviewed by Rich Bailey January, 2002.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7). 
  17. ^ Trio II CD Album. 
  18. ^ Monsters from the Id - "The Kobayashi Maru has set sail for the promised land.". [April 18,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參考資料 編輯

文獻資料 編輯

  • An Extensive Bibliography. 關於玻璃琴的資料. [January 16,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3). 
  • Franklin, Benjamin. 本傑明·富蘭克林關於玻璃琴的通信. [January 16,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10日). 
  •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關於「酒杯發出的音符」的文獻資料 (from 'Two New Sciences' ,about the 'wet finger around the wine glass' phenomenon (1638)). [January 16,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10日). 
  • King, A.H., 「《玻璃制樂器以及玻璃琴》(The Musical Glasses and Glass Harmonica)」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Vol.72, (1945/1946), pp. 97–122.
  • Sterki, Peter. Klingende Gläser(探索玻璃杯的奧秘). Bern. NY 2000. ISBN 3-906764-60-5 br.
  • 玻璃琴的歷史
  • A. Buchner: Die Glasharmonika. In: Das Musikinstrument. Ausgabe 19, 1970, S. 773–737, S. 1182–1185.
  • A. Buchner: Die Glasharmonika. In: Das Musikinstrument. Ausgabe 20, 1971, S. 38–40.
  • Ernst F. Chladni: Entdeckungen über die Theorie des Klanges. Zentralantiquariat der DDR 1980 (Repr. d. Ausg. Leipzig 1787, 1817 und 1821).
  • Johann Philipp Eisel: Musics autodidactos oder der sich selbst informierende Musicus. Zentralantiquariat der DDR, Leipzig 1976 (Reprint der Ausgabe Erfurt 1738).
  • Ann Ford: Instructions for playing on the musical glasses. London 1761.
  • Franchino Gaffori: The theory of music.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300-05497-1.
  • Athanasius Kircher: Neue Hall- und Thonkunst oder mechanische Geheim-Verbindung der Kunst und Natur. Schäfer, Hannover 1983, ISBN 3-88746-072-3 (Reprint der Ausgabe Ellwangen 1684).
 
Deliciae physico-mathematicae, 1636
  • Georg Harsdöffer: Deliciae physico-mathematicae oder mathematische und philosophische Erquickungsstunden. Keip, Frankfurt/M 1990 (Reprint der Ausgabe Nürnberg 1636).
  • A. Hyatt King: The musical glasses and glassharmonika. In: PRMA. Nummer 72, 1945/46, S. 97 ff.
  • Franz Liszt: Frédéric Chopin. Levi, Paris 1990, ISBN 2-86746-063-8.
  • Wilhelm Luethge: Die Glasharmonika, das Instrument der Wertherzeit. In: Der Bär. 1925, S. 98 ff.
  • P. Lynton, K. L. Loewenstein: Musical glasses. In: News and renews. 1951, S. 2 ff.
  • B. Matthews: The David Sisters, J. C. Bach and the glass harmonica. In: ML. Ausgabe 56, 1975, S. 150–169.
  • David J. O'Donoghue: An Irish musical genius (Richard Pockrich). The inventor of the musical glasses, etc.. Gill, Dublin 1899.
  • Antonio Pace: Benjamin Franklin and Italy.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Philadelphia 1958.
  • John Carteret Pilkington: The real story. Hoey, London 1760.
  • Walter B. Pohl: Tönendes Glas. Erzählung. Selbstverlag, Freudenberg 1960.
  • Alois Primisser: Die kaiserlich-königliches Ambraser Sammlung. ADEVA, Graz 1872 (Reprint der Ausgabe Wien 1819).
  • Sascha Reckert: Glasharmonika. In: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auch im We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nny Sibylla Restle: Richard Strauss und die Glasharmonika. In: musica instrumentalis. 1998, S. 24–46.
  • Karl L. Röllig: Über die Harmonika. Ein Fragment. Berlin 1787.
  • Hans Schneider: Der Musikverleger Heinrich Philipp Bossler (1744–1812) mit bibliographischen Übersichten und einem Anhang „Marianne Kirchgeßner und Bossler「. Schneider, Tutzing 1985, ISBN 3-7952-0500-X.
  • Janka Schröder: Eine Glasharmonika um 1800 von Franz Ferdinand Pohl aus dem Besitz des Stiftes Heiligenkreuz (Diplomarbeit an der 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 und Kunst, Hildesheim 2004).
  • M. Schuler: Musik im Messmerismus. In: Freiburger Universitätsblätter. Nummer 25, 1986, Heft 93, S. 23–67.
  • Peter Sterki: Klingende Gläser. Die Bedeutung idiophoner Friktionsinstrumente mit axial rotierenden Gläsern, dargestellt an der Glas- und Tastenharmonika. Dissertation, Bern 2000, ISBN 3-906764-60-5.
  • Hermann Josef Ullrich: Die blinde Glasharmonikavirtuosin Marianne Kirchgeßner und Wien. Schneider, Tutzing 1971, ISBN 3-7952-0113-6.
  • Till G. Waidelich: Die Glasharmonika in den Artikeln der AmZ. Berlin, Druck in Vorbereitung.
  • Johann Gottfried Walther: Musicalisches Lexicon oder musicalische Bibliothec. Bärenreiter, Kassel 2001, ISBN 3-7618-1509-3, (Reprint der Ausgabe Leipzig 1732).
  • Auf singendem Glas spielt Meister Pohl. In: Dresdner Aktuelle Nachrichten. Nr. 3, 1941.
  • Einiges über die Glasharmonika. In: Deutsche Instrumentenbau-Zeitung. 1903/04.

影片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