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朝陽門石道碑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1],位於北京市朝陽區三間房鄉定福莊東村,朝陽路三間房路段北側。[2][3]2013年1月,朝陽區文化委員會為「重修朝陽門石道碑」立有「北京市朝陽區普查登記文物」牌。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2021年6月攝)

簡介

編輯
 
位於定福莊的碑亭(2021年6月)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位於朝陽路三間房路段北側,道路斜對面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門。2013年時,該碑所處土地四周是圍牆,圍牆上釘着朝陽區文化委員會2013年1月立的「北京市朝陽區普查登記文物」牌匾。[2]

該碑立於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乾隆帝書寫,記載重修朝陽門石道(今朝陽路)的緣由、經過、竣工年月。該碑曾經配有黃琉璃瓦頂的碑亭,但碑亭現已無存。[2]

重修朝陽門石道碑坐北朝南,由底座、螭首龜趺、碑身組成。整通石碑連同底座高約六七米。碑身寬約1.5米,四周刻精美花紋。碑身正面(南面)刻有滿文漢文碑文,其中漢文碑文題為「重修朝陽門石道碑文」,結尾處是「乾隆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夏六月御筆」。石碑底部的文字有些已漫漶不清。碑身背面(北面)無碑文。[2]

2009年該碑被盜,僅剩底座。2010年初,偷盜此碑者被抓獲。碑身及螭首龜趺隨後重新安放在原址的底座上。[2]

2013年報道稱,該碑破壞較嚴重,周邊環境髒亂,垃圾遍地。三間房地區辦事處規劃建設管理科的工作人員表示,該碑位於一拆遷地塊中,未來在開發這塊拆遷地塊時會對該碑加以保護。[2]

朝陽門石道最初修於清朝雍正七年八月(1729年)。根據立在八里橋東南角的雍正十一年《御製通州石道碑》記載,「修石路計長五千五百八十八丈有奇,寬二丈。兩傍修土道,各寬一丈五尺,長亦如之。其由通州新城舊城至各倉門及東西沿河兩道,亦皆建修石路,共計長一千五十餘丈,廣一丈二尺及一丈五尺不等。費帑金三十四萬三千四百八十四兩有奇。經始於雍正七年八月至雍正八年五月告竣。」又據立在定福莊路北的這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朝陽門石道碑》記載,「經始乾隆丁丑十月越庚辰七月落成」,重修被譽為「國東門孔道」的朝陽門石道,「計延袤六千六百四十四丈有奇,支戶部金二十八萬四千九百有奇。」自從漕運開通以後,朝陽門石道負擔着比通惠河水路運輸更為繁重的陸路運輸任務。自大運河運抵通州張家灣的糧貢物資,以人力或畜力經朝陽門石道運到北京城內,以供中央機構、守城軍隊、城內居民日常所需及儲備。[3]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