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文·漢密爾頓

弗朗西斯·阿爾文·喬治·漢密爾頓(1912年3月30日—2004年6月29日)是加拿大政治家。 漢密爾頓曾在1949年領導薩省進步保守黨直至1957年選為聯邦下議院議員。那次選舉使加拿大聯邦進步保守黨約翰迪芬貝克的領導下掌權。 1957年至1960年任北方事務和國家資源部長 (Minister of Northern Affairs and National Resoources)。他提出了北方發展的新願景。 1960 年至 1963 年,他擔任農業部長,推動小麥銷往中國。 [1]

阿爾文·漢密爾頓
個人資料
出生Francis Alvin George Hamilton
(1912-03-30)1912年3月30日
Kenora, Ontario, Canada
逝世2004年6月29日(2004歲—06—29)(92歲)
Manotick, Ontario, Canada
政黨Progressive Conservative
學歷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他出生於安大略省肯諾拉, 1938 年獲得薩斯喀徹溫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二戰期間,他在加拿大皇家空軍擔任領航員和飛行中尉。他被授予緬甸之星勳章。

戰後,他在1945 年、 1949年和1953 年的選舉中三度作為進步保守黨候選人競選加拿大下議院,但均未成功。 1957年哈密爾頓在選區 Qu'Appelle 成為議員,並且在 1958, 1962, 1963, 和 1965成功連任 。他在1968 年的聯邦選舉中參加了Regina East的選區,並以 192 票的優勢輸給了新民主黨候選人。 1972年又當選選區 Qu'Appelle—Moose Mountain 的議員,並且在 1974, 1979, 1980, 和 1984連任當地選區議員 .他於 1988 年退休。

漢密爾頓於 1957 年至 1960 年擔任迪芬貝克內閣的北方事務和國家資源部長,支持北方發展的新願景。

從 1960 年到1963 年大選,當迪芬貝克政府被擊敗時,漢密爾頓擔任農業部長,率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銷售小麥。關鍵時刻,漢密爾頓不惜以辭去部長職務為代價支持中加小麥貿易,這一舉動轟動了當時的政壇,極大地震動了時任總理的迪芬貝克和其他反對者,銷售協議終於得以簽署。加拿大將在三年內向中國提供了價值3.62億美元的大小麥。加拿大也成為六十年代首個大規模向中國售賣糧食的北約國家,而且售價相當低廉。當時主管農業的副總理李先念後來說:「(這批糧食)用在了刀刃上,避免了京、津、滬、遼和重災區糧食脫銷的危險。完全用於彌補國內糧食收支缺口」。周恩來接見他時曾深情地說到:「三年的災荒幾乎粉碎了我們的『熱情』,我們沒有朋友,而你們卻賣給我們小麥,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老朋友的」。今天加拿大駐華使館的主會議室即以漢密爾頓的名字命名。

哈密爾頓是1967 年 PC 領導大會的候選人,在退出前曾進入第四輪投票。

1992年,漢密爾頓被伊麗莎白二世授予「 The Right Honorable 」榮譽稱號,以表彰他為加拿大服務。對於沒有擔任加拿大總理、加拿大首席大法官或加拿大總督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難得的榮譽。

漢密爾頓 1988 年從政界退休後,他在渥太華地區的馬諾蒂克鎮過着相對隱蔽的生活,直到 2004 年去世。 2007年6月28日,位於薩斯喀徹溫省里賈納市中心新裝修的加拿大政府大樓正式命名為弗朗西斯·阿爾文·喬治·漢密爾頓大樓。此外,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在北京的其中一間接待室被稱為阿爾文漢密爾頓廳以紀念這位為中加關係做出傑出貢獻,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政治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yba, 1989.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