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卡達/條目展示

 

颶風奇羅,又名颱風奇羅,是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第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以及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7個風暴。它亦是2015年繼颱風哈洛拉後,第二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更是自2000年來,第八個以熱帶風暴以上強度從中北太平洋跨區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奇羅」在中北太平洋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標準,隨後以三級颶風的強度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





 

2006年中太平洋氣旋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但其性質屬非尋常的天氣系統。此系統生成時間較正常的天氣系統略晚,形成位置也高於一般熱帶氣旋生成緯度。同時,此系統具備典型的副熱帶氣旋及一般熱帶氣旋的特徵。然而,隨著此系統逐漸進入東北太平洋海域時開始減弱,其殘餘雲系造成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強降雨。而氣象學者及氣象機構對於此系統具有不同的分析。一溫帶氣旋在中北太平洋緩慢移動,然而此溫帶氣旋所處的海面溫度,連續兩日高於歷史均值攝氏2度。10月31日,此溫帶氣旋發展出對流與暖心系統,中心也開始出現風眼。11月1日,此系統中心最高風速高達每小時100公里,系統的結構發展完全。之後,此系統逐漸減弱並以逆時鐘的方向旋轉,並往東前進至太平洋西北地區。11月2日,當此系統距離俄勒岡州海岸約840公里時,受到高垂直風切影響,導致此系統的對流在翌日幾乎消散。此系統之中心在11月1日時在海洋浮標編號第46637號南方,該浮標測得此系統之最低氣壓約為989百帕。據其他海洋浮標數據顯示,附近的低壓籠罩區域與此系統有關。由於此系統並未直接通過海洋浮標編號第46637號所處海域,因此此系統實際中心最低氣壓可能較此數據更低。

 

2016年7月黃淮氣旋是一股於中國北方形成、具高破壞性的溫帶氣旋。此溫帶氣旋引起華北地區東北部分地區出現暴雨,間接引發洪澇、風雹災害,造成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黑龍江10省級行政區凡1500萬人受災。這次氣旋導致184人死亡與130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約250億人民幣。7月中旬,在中國淮河流域和長江之間的區域的鋒面形成了一股梅雨。同時,在西北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脊位於不同尋常的向南和向西,阻礙西南氣流的發展並讓它完全流入中國大陸。此溫帶氣旋在7月19日下午8時於河南形成,日本氣象廳同時對其發布烈風警報。發展的同時緩慢的往北北東移動,並在7月20日下午2時於河北達到巔峰,測得中心最低氣壓992百帕且表面持續風速仍低於8級風。當日下午,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對此發佈了暴雨三級警告。在達到巔峰過後,結構開始崩解且西南氣流也已經斷開造成強度無法順利維持,並且滯留在北京附近直到餘下淺薄的對流雲系消散。此氣旋在華北、東北部分地區帶來暴雨,造成嚴重的洪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統計是次洪澇風雹災害造成161人死亡,123人失蹤,共計1436.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為254.1億元。在此次的洪水,共緊急撤離了555萬人,其中有1萬5千人需要緊急救援,並且造成超過129,500棟房屋倒塌、農業損失面積超過12,049平方公里。而河南省的降雨量更是打破了當地紀錄,此次降雨量最大地區是河南省北部的安陽市。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稱,安陽市林州東崗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423毫米;硯花水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372毫米;安陽縣新大堰雨量站6小時降雨量321毫米,均超過百年一遇。同樣遭到暴雨襲擊的湖北,據沙洋縣馬良站12小時降雨量測量,累積超過660毫米,創下當年氣象國家級自動站監測數據的最高紀錄。

 

颶風羅克,是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第四個於中太平洋命名的風暴。「羅克」在中北太平洋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標準,官方氣象機構對於羅克在最終是否有跨洋並沒有達到共識,而羅克自形成至消散皆未對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任何人口常住地區構成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