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語系[1],也稱北風語系,是一個假設的總語系,包含世界上除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安達曼群島外大多數語系。它的支持者認為歐亞大陸和鄰近區域的各種語言存在語系關係,均分化自末次冰盛期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千年內。「北方」是因為它囊括了北半球的絕大多數語言。北方大語系的存在有哈羅德·弗萊明(Harold C. Fleming)和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斯塔羅斯金兩說。

北方大語系
假設
地理分佈歐亞大陸,有時包括美洲
譜系學分類假設的語系
分支
Disputed
Glottolog

斯塔羅斯金的北方大語系

弗萊明模型 編輯

「北方大語系」的概念最早由哈羅德·弗萊明(Harold C. Fleming) (1987)提出,當時他假設了一個「歐亞超級語門」,在Fleming (1991)和更晚的出版物中以「北方大語系」稱呼。在弗萊明模型中,北方大語系包括10個不同的群:亞非語系南高加索語系達羅毗荼語系、一個包括蘇美爾語埃蘭語和其他古近東已滅絕語言的語系、歐亞語系約瑟夫·格林伯格假設它包括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和其他幾個語系)、大高加索語系(約翰·本特森的假說,包括巴斯克語布魯夏斯基語)、葉尼塞語系漢藏語系納-德內語系阿美林德語系[2]

哈羅德·弗萊明在2002年發現,諾斯特拉語系德內-高加索語系間在北方大語系內部沒有超語門的關係,而且它內部分支間的語言親屬關係可能比諾斯特拉語系德內-高加索超語門更複雜。[2]

然而,在2013年,弗萊明在與史蒂芬·澤古拉(Stephen L. Zegura)、詹姆斯·哈羅德(James B. Harrod)、約翰·本特森和肖馬爾卡·凱塔(Shomarka O.Y. Keita)合作的文章中[3]:143-188改變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那篇文章里他認為諾斯特拉語系德內-高加索語系作為北方大語系下的語門是有根有據、確鑿無疑的假說。 弗萊明關於北方大語系的工作是受約瑟夫·格林伯格歐亞語系拓展所啟發,並且是朝向「有效單元」的。他否定了諾斯特拉語系——是比歐亞語系略廣的假說——並保留了德內–高加索語系的調整——包含漢藏語系葉尼塞語系巴斯克語、其他幾個語系和孤立語的假說。弗萊明稱北方大語係為「種系鏈」而不是超語門。他注意到他的模型與莫里斯·斯瓦迪士瓦斯科尼亞-德內語系假說很像,不過他還注意到了瓦斯科尼亞-德內語系德內-高加索語系間的相似性。他認為北方大語系與5到4.5萬年前黎凡特歐洲歐亞大陸西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出現密切相關,並觀察到它和高加索人種、北蒙古人種的外觀密切相關,例外有印度南部、中國南部、埃塞俄比亞西南、尼日利亞北部和乍得[2] 據Fleming, Bengtson, Zegura, Harrod和Keita (2013)[4]:143-188,北方大語系的系統發生位置如下:* 「北方大語系」(種系鏈)[5]

斯塔羅斯金模型 編輯

 
斯塔羅斯金北方大語系系統樹

斯塔羅斯金 (2002)的設想,北方大語系可劃為兩支,諾斯特拉語系(從廣義上說,包含歐亞語系亞非語系)和德內–傣語系,後者包括德內-高加索語系南方大語系[9]斯塔羅斯金暫時將北方大語系祖語的時代定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1.6萬年前。斯塔羅斯金的模型橫跨歐亞大陸,還包含北非和非洲之角的亞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新大陸的納-德內語系。

默里·蓋爾曼、伊利亞·佩洛斯(Ilia Peiros)和斯塔羅斯金堅持認為比照法暗示了某些超語系(德內-高加索語系歐亞語系)的強烈證據,但對其他的來說(亞非語系南方大語系)則還不夠。他們認為,既然這些語系的內部構擬尚且不完善,將嚴格的比照法應用於更古老、更大的群系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們認為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技術問題,並堅稱距今1萬年以上的語言學聯繫仍能被還原,因為「研究這個問題的對象不是現代語言,而是被構擬出的祖語,它們之間比現代的後代之間更像。」[1]他們相信,像歐亞語系這樣的超語系的優質重建,最終可以幫我們發現更深層的語言關係。雖然目前這樣的「極深」關係仍停留在推測的階段,他們還是堅持歐亞大陸這些語系間的數個形態上的相似性不是偶然,其中許多被斯塔羅斯金收錄進一個特殊的數據庫,稍後以他自己的不太可能是偶然的發現加以補充,最終使得北方超語系假設成為可能。[10] 他們還假設了「北方大語系」和其他語系間的可能聯繫。他們的比較數據支持科伊桑語系不屬於北方大語系,且可能的聯繫更遙遠。其他非洲語系,如尼格羅-剛果語系東蘇丹語族中蘇丹語族科爾多凡語族如何與北方大語系聯繫仍待考證。它們與美洲原住民語言的情況也尚待解決。北方大語系和跨新幾內亞語系間有點詞彙相似性,但仍不足以建立穩定的聯繫。他們評論說,雖然初步數據表明北方大語系非洲、美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一些超語系可能存在聯繫,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這些語系是否與北方大語系或其未識別的分支有關。[10]蓋爾曼等注意到他們假設的北方大語系模型與弗萊明模型有很大差異。[10]

斯塔羅斯金在2005年逝世,他的假說停留在起步階段,他收集到的大部分資料線上都可用。[11]:xxvi[12] 斯塔羅斯金提出的北方大語系系統發生組成如下:

其他語言 編輯

蘇美爾語 編輯

艾倫·邦哈德(Allan Bomhard)認為蘇美爾語不是原始諾斯特拉語的直系後代,而是來自其姐妹語。換句話說,蘇美爾語來自比原始諾斯特拉語更早的祖語,蘇美爾語和諾斯特拉語系關係很近,但並不屬於它。[13]:7

南高加索語系 編輯

邦哈德認為南高加索語系諾斯特拉語系內其他語系更接近歐亞語系,差異因為南高加索語系歐亞語系在極早期分離[13]

假說接受度 編輯

阿霞·比列茨威格(Asya Pereltsvaig)在《世界語言:導論》中認為,北方大語系的兩種模型都是「爭議性而試探性的」。[14]

另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存档副本 (PDF).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07). 
  2. ^ 2.0 2.1 2.2 Harold Fleming (2002) "Afrasi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Borean Hypothesi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Language.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9). 
  3. ^ "The Early Dispersions of Homo Sapiens sapiens and proto-Human from Africa." in Mother Tongue (journal), issue XVIII, 2013
  4. ^ 4.0 4.1 Harold C. Fleming, Stephen L. Zegura, James B. Harrod, John D. Bengtson and Shomarka O.Y. Keita - "The Early Dispersions of Homo Sapiens sapiens and proto-Human from Africa." in Mother Tongue (journal), issue XVIII, 2013
  5. ^ 「北方大語系假設下有些子分類本身就是超語系。『種系鏈』這個術語是個更合適的概稱。」in name="Greenberg conference">Harold Fleming (2002) "Afrasi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Borean Hypothesi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Langu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基礎的假設是,亞非語系是與下面的語言群相關,那之後才與某種別的語言有關。」in Harold Fleming (2002) "Afrasi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Borean Hypothesi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Language.
  7. ^ 「此處明確地反對諾斯特拉語系假說,因為它並不是令人信服的分類單元,亞非語系應與剩下的語言系聯,且c組與其它分支的關係也是異常的。」in name="Greenberg conference">Harold Fleming (2002) "Afrasian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the Borean Hypothesi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Langu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阿伊努語仍有爭議,有些人歸為歐亞語系,其他人劃入南方語系。」(p.165) in Harold C. Fleming, Stephen L. Zegura, James B. Harrod, John D. Bengtson and Shomarka O.Y. Keita - "The Early Dispersions of Homo Sapiens sapiens and proto-Human from Africa." in Mother Tongue (journal), issue XVIII, 2013
  9. ^ Archived copy (PDF). [2010-10-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6).  無我 (2006) "Sino-Austronesian vs. Sino-Caucasian, Sino-Bodic vs. Sino-Tibetan, and Tibeto-Burman as Default Theory", Contemporary Issues in Nepalese Linguistics, Kathmandu: Linguistic Society of Nepal.
  10. ^ 10.0 10.1 10.2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urray Gell-Mann et al. (2009) "Distant Language Relationship:The Curr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anguage Relationship·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вого родства
  11. ^ Alicia Sanchez-Mazas (ed.),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Volume 5 of Routledge studie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Asia, Taylor & Francis, 2008, ISBN 978-0-415-39923-4, obituary .
  12. ^ Starostin's site includes a tree diagram with a hypothesized branching chronology for Borean, Sergei Starostin. Borean tree diagram.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 a database of proposed etymologies, Description of database of suggested Borean etymologies.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4). , Online query of database of long-range etymologies.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13. ^ 13.0 13.1 BOMHARD, Allan. (2018).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Nostratic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14. ^ Pereltsvaig, Asya.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02-09 [2021-08-21]. ISBN 97811070027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英語). 

參考 編輯

  • H. C. Fleming, 'A New Taxonomic Hypothesis: Borean or Boralean', Mother Tongue 14 (1991).
  • H. C. Fleming, 'Proto-Gongan Consonant Phonemes: Stage One', in Mukarovsky (ed.) FS Reinisch (1987), 141-15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