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唇鱷屬
厚唇鱷(學名:Pachycheilosuchus)意為「有厚嘴唇的鱷魚」,是種已滅絕真鱷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美國德州。厚唇鱷是原先俗稱的「玫瑰穀物種」(Glen Rose form)的一部分。
厚唇鱷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早期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演化支: | 真爬蟲類 Eureptilia |
演化支: | 盧默龍類 Romeriida |
亞綱: | 雙孔亞綱 Diapsida |
演化支: | 新雙弓類 Neodiapsida |
演化支: | 蜥類 Sauria |
演化支: | 主龜龍類 Archelosauria |
下綱: |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
演化支: | 鱷腳類 Crocopoda |
演化支: | 主龍型類 Archosauriformes |
演化支: | 真鱷腳類 Eucrocopoda |
演化支: | 鑲嵌踝類 Crurotarsi |
演化支: | 主龍類 Archosauria |
演化支: | 偽鱷類 Pseudosuchia |
演化支: | 鱷類 Suchia |
演化支: | 副鱷形類 Paracrocodylomorpha |
演化支: | 鎧鱷類 Loricata |
總目: | 鱷形超目 Crocodylomorpha |
演化支: | 堅顱類 Solidocrania |
演化支: | 鱷型類 Crocodyliformes |
演化支: | 中真鱷類 Mesoeucrocodylia |
演化支: | 後鱷類 Metasuchia |
演化支: | 新鱷類 Neosuchia |
演化支: | 真鱷類 Eusuchia |
屬: | †厚唇鱷屬 Pachycheilosuchus Rogers, 2003 |
種 | |
|
厚唇鱷的脊椎屬於前凹型,前方關節為杯狀,後方關節為圓形,只有真鱷類具有這個特徵。其他特徵包含:上頜骨的邊緣厚,也是其名稱來源、頸部的6塊鱗甲癒合成一塊大型鱗甲。
敘述
編輯厚唇鱷的模式標本是個右上頜骨,以及至少13個不同個體的化石,包含大部分骨骼,缺少前後腳掌、以及部分頭骨。厚唇鱷的化石發現於德州伊拉斯縣的玫瑰谷組(Glen Rose Formation)最上層,年代屬於阿爾比階早期。化石發現處是個屍骨層,位於石灰岩層(混雜者泥岩),可能當時是個封閉、半海水的淺水區域。模式種是P. trinquei,是由Jack Rogers在2003年命名、敘述;種名是以協助挖掘化石的Lance Trinque為名。[1]
厚唇鱷不是種大型動物。股骨的長度為9.12公分。根據不同估計方法,厚唇鱷的身長為63.5公分到80公分之間。根據脊椎的瘉合狀態,某些化石屬於成年個體。另外,化石發現地點還發現一顆鱷形類的蛋,直徑為4.9公分;根據大小判斷,應該是厚唇鱷產下的,也顯示部分化石的確屬於成年個體。[1]
上頜骨的外緣突出,齒列與外緣有段距離。其中一個上頜骨有橢圓形的穿孔,長寬為5毫米與6.5毫米,應該是大型掠食者留下的。口鼻部短而平坦。頸椎、背椎、部分尾椎屬於前凹型,頸椎的形狀最為明顯。前凹型脊椎的前方表面有凹處,後方表面有凸處,兩者互相接合。厚脣鱷的後方表面有個微凹處,與真鱷類的前凹型脊椎不同。根據脊椎與其他特徵,厚唇鱷不屬於真鱷類,可能是獨自演化出前凹型脊椎。尺骨大幅彎曲。頸部的6塊鱗甲癒合成一塊大型鱗甲。[1]
分類
編輯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科學家發現Atoposauridae科是厚唇鱷的近親。Atoposauridae科是群小型鱷形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部分成員具有前凹型脊椎。[1]
玫瑰穀物種
編輯發現於玫瑰谷組的鱷形類化石,原本被非正式地俗稱為「玫瑰穀物種」(Glen Rose Form)。除了厚唇鱷以外,還包含一個存放於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頭骨、兩個位於德州紀念博物館的部份骨骼、以及一些零散骨頭。在厚唇鱷被命名之後,玫瑰穀物種成為嵌合體。頭骨與骨骼化石缺乏厚上頜骨與前凹型脊椎,屬於另一個未命名物種;而部份零散化石屬於厚唇鱷。因此,原先的玫瑰穀物種化石包含:厚唇鱷、以及另一個未命名鱷形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