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原名大悲閣,位於中國河北省保定市穿行樓北街,現為保定市佛教協會所在地,2006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慈閣是保定市現存最高大的古代建築[1],也是保定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俗語稱「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2]。大慈閣創建於元太祖元定宗時期,清乾隆年間遭遇火災,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清同治清苑縣志》將大慈閣列為上谷八景之首,稱為「市閣凌霄」。大慈閣建築群坐北朝南,有山門、鐘樓、鼓樓、大慈閣、方丈院和關帝廟等建築。

大慈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351
認定時間2006年
大慈閣舊照

歷史

編輯

通常認為,大慈閣建於成吉思汗元太祖)時期或元定宗時期[註 1],創建時稱為大悲閣。保定在金代稱作保州。金貞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軍接連攻克張家口古北口涿州易州,在保州遭遇了頑強抵抗,連續作戰多日仍然難以攻破保州城。蒙古軍攻下保州後,屠城三天,僅工匠倖免。隨後,部隊放火燒毀了保州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投降蒙古軍的金國將領張柔將駐地移至保州,開始重建保州城。[5]明清兩代的地方志大多根據元好問順天府營建記》,認為大慈閣建於元定宗二年(1250年)。[6]有當代學者質疑這一說法,認為1250年僅僅是元好問撰文的時間,大慈閣早已完工[7];此外,1250年時張柔早已率兵南下。[6]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大慈閣的創建時間在保州城開始重建之後、張柔領兵南下之前,即1227年至1232年之間。[6][8]

清朝順治四年至五年,大慈閣得到重修,增建了鐘樓、鼓樓和山門(今天王殿)。[9][10][註 2]乾隆年間,大慈閣在火災中被燒毀[9],隨後得到重建。[8]道光二十四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另有說法認為是道光二十六年、民國三十一年[1]),大慈閣兩次重修。[11][註 3]

詩文中有不少關於大慈閣的記載、吟詠。元好問《順天府營建記》稱讚說「獨大悲出侯新意,尤為殊勝,金碧燦然,高出空際,唯燕中仁王佛壇成於國力,可等而上之耳」。南宋文人文天祥抵抗蒙古軍失敗後,被押送燕京,途經保定時作詩,「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元朝初年劉因《大悲閣詩》言道「十載雞泉隱,今朝市閣晴。……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10]古籍記載大慈閣「高可數十丈,數十里外,遙望層閣丹碧若霞」。[1]清朝同治年間纂修的《清苑縣志》將大慈閣列為「上谷八景」[註 4]之首,稱「市閣凌霄」。[13][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大慈閣先後被區政府、河北省文化機關佔用。1956年,大慈閣恢復佛事活動。[3]1957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撥款5000元人民幣重修了大慈閣和鐘樓。1963年,大慈閣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9]由於保定市各寺庵僧尼陸續病故或還俗,文化大革命前大慈閣曾是保定市唯一的佛寺。[14]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慈閣遭到破壞,佛像被焚毀,僧尼被逐出寺院,大慈閣成為戲劇道具廠[9],大慈閣內原有的文物不知下落[11]。1983年至1984年,河北省和保定市投資20萬元人民幣將大慈閣、鐘樓、鼓樓、山門等落架重修。[9]同時,大慈閣轉交保定市文物管理所管理,成為保定市文管所駐地。[3]1986年至1989年,政府將關帝廟落架重建。[9]2005年,保定市投資五百餘萬人民幣,再次重修大慈閣。這次重修採用了貼金,並在山門前修建了面積達780平方米的廣場[15]。經多年呼籲、申請,2005年4月保定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議,決定將大慈閣恢復為宗教場所。2006年10月,保定市佛教協會進駐大慈閣,協會會長真廣法師兼任住持,大慈閣恢復佛事活動。[3]

建築

編輯

佈局

編輯

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最南側為山門(今天王殿),門前有石獅一對。山門以北,鐘樓、鼓樓分居東、西。鐘樓、鼓樓北面是大慈閣。[16][6]大慈閣北面為關帝廟,關帝廟坐南朝北,正對保定北城門,因而也稱倒坐關帝廟。[10]此外,還有現代新建的方丈院等附屬建築。[1]鐘樓、鼓樓前保存有4通碑,分別是清順治三年、順治四年、道光二十六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重修大慈閣碑。[10]

天王殿(原山門)

編輯

天王殿原為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上施灰瓦,單檐歇山頂。正中築有券洞,裝有兩扇板門。券洞上的長方形橫額刻有「真覺禪寺」四字。[8]殿內原有彌勒、韋陀、四大天王塑像,均已被毀。[6]山門前有石獅一對。[2]

鐘樓、鼓樓

編輯
 
鐘樓

鐘樓、鼓樓平面均為正方形,為二層建築,十字歇山頂,覆灰瓦,十字交叉處有寶頂。鐘樓和鼓樓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外有迴廊,一層前檐正中開有券門,裝有兩扇板門。[8]

大慈閣

編輯
 
大慈閣

大慈閣是整座寺廟的主體建築,位於石台上,共三層,平面呈長方形。大慈閣高25米,石台高5.4米、寬17.54米、深12.42米[11][註 5],有22級石階通向石台頂部[1]。石台四周圍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大慈閣一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明間、次間均裝有四扇六抹隔扇門,其中明間中部兩扇門前加裝有簾架門。前檐梢間各裝四扇四抹檻窗。後檐明間裝有隔扇門,次間牆上開六角窗,梢間築牆。隔扇、檻窗心屜為飾有梅花的斜方格。[8]大慈閣懸「海藏法施」匾據稱為清朝嘉慶皇帝手書。一層室內抱柱楹聯為「禪門無住始為禪,但十方國土莊嚴,何處非祗園精舍;渡世有緣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間即慧海慈航」。橫匾「慈雲普蔭」為晚清翰林潘齡皋所寫。一層正中1.5米高的石質須彌座上為一尊高5.5米的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10]2008年至2009年大慈閣募集資金將這尊觀音像貼金,在2009年10月14日舉辦了開光法會。[3]一層東、西壁畫內容為十八羅漢和經變故事[10],繪於清末[1]。二層、三層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外有迴廊。[8]二層供奉有1986年泰國金山寺所贈釋迦牟尼鎏金銅像。銅像高1.6米,重300公斤。[10]三層結構為五架梁七檁四柱。[8]大慈閣三層曾作為藏經閣。清朝道光年間,蓮池書院收藏的《大清三藏聖教真經》移至大慈閣三樓保存,1966年又移回蓮池書院。[6]2005年重修時,專家認定三樓藏經閣內的壁畫繪於清朝乾隆年間。[15]大慈閣屋頂為歇山頂,覆灰瓦。一層、二層上均有腰檐。[8]

關帝廟

編輯

關帝廟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17]關帝廟門外懸有楹聯「生蒲州,長解州,戰徐州,鎮荊州,萬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擒龐德,釋孟德,千秋智德無雙」,橫批「萬世人極」。殿內供奉有泥塑關羽坐像及關平周倉像,東、西、南三壁繪有關羽故事壁畫。[10]

備註

編輯
  1. ^ 滿城縣抱陽山碑廊北宋元豐三年《重修相公堂記》提及真覺禪寺,有人認為碑中的真覺禪寺即大慈閣的別名,據此主張大慈閣建成於北宋元豐三年之前。[3]1970年,大慈閣南邊的電影院建築工地出土了一批宋代窖藏銅質器皿,有人認為可能是真覺寺的遺存。[4]
  2. ^ 有說法稱,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兩次到大慈閣拈香禮佛,一次是在乾隆四十六年,另一次是乾隆五十七年,聲稱《清實錄》記載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壬辰,駕至蓮池書院,詣大悲閣拈香,是日,駐蹕靈雨寺行宮」,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初十日戊申,上詣靈雨寺拈香。是日,上詣大悲閣拈香。是日,仍駐蹕保定府行宮」。同一來源還聲稱,嘉慶十六年清仁宗前往五台山途中也在大慈閣拈香。[3]然而,這與北京書同文數碼化技術有限公司製作的古籍數據庫中的《清實錄》內容不符。按照《清實錄》,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壬辰皇帝駐蹕靈雨寺行宮,五十七年四月戊申駐蹕保定府行宮,但並沒有前往蓮池書院、大悲閣的記載;嘉慶十六年閏三月丁酉戊戌,仁宗自五台山迴鑾途中駐蹕靈雨寺行宮,在戊戌日訪問了蓮池書院,並無在大慈閣拈香的記載。
  3. ^ 有資料稱清朝道光二十六年的重修中,住持明法和尚傾儘自己數十年積蓄;此外,清宣統二年、1937年至1942年大慈閣兩次經歷重修。[3]
  4. ^ 保定古稱上谷,《清苑縣誌》所載上谷八景依次為市閣凌霄、奎樓應宿、橫翠朝暉、蓮漪夏艷、東皋春雨、西剎秋濤、雞水環清、郎峰聳秀。[12]
  5. ^ 亦有資料稱石台高4.6米。[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羅哲文,柴福善 (編). 中华名楼大观.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09: 89-90. ISBN 978-7-111-35348-5. 
  2. ^ 2.0 2.1 市阁凌霄大慈阁. 保定老字號協會. 2014-02-13 [201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真觉禅寺. 保定佛教資訊網. 保定市佛教協會. [2018-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4. ^ 裕华路史话之三从保定府署到大慈阁. 蓮池周刊. 2018, (46): 8. 
  5. ^ 尤文遠. 保定历史沿革初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保定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保定文史资料选辑 第1辑. 1984-03: 7. 
  6. ^ 6.0 6.1 6.2 6.3 6.4 6.5 鄭新芳. 史话沧桑大慈阁. 保定日報. 2012-02-26. 
  7. ^ 郭琤; 周聖國. 大慈阁始建年代考辨. 文物春秋. 1991, (2): 50–51. ISSN 1003-6555.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張立芳 (編). 大慈阁. 河北文化遗产.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11: 192. ISBN 978-7-5010-3070-5. 
  9. ^ 9.0 9.1 9.2 9.3 9.4 9.5 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保定市志 第4册.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09: 347. ISBN 7-80122-517-1.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保定歷史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 (編). 大慈阁. 保定旅游文化.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5-01: 64-66. ISBN 7-80192-454-1. 
  11. ^ 11.0 11.1 11.2 保定市南市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編). 保定市南市区地名志. 石家莊: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08: 189-190. ISBN 7-5375-0737-6. 
  12. ^ 12.0 12.1 張立輝 (編). “上谷八景”中的水系景观. 保定府河.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14-10: 133. ISBN 978-7-5666-0673-0. 
  13. ^ 保定旅游指南:“保定八景”沉淀历史韵味. 河北新聞網. 2015-07-15 [201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3). 
  14. ^ 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保定市志 第4册.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09: 553. ISBN 7-80122-517-1. 
  15. ^ 15.0 15.1 大慈阁再现鼎盛时期辉煌. 保定日報. 2005-11-30. 
  16. ^ 保定市人民政府地史辦公室. 大慈阁概况. 保定市地名资料汇编. 1984-07: 200-201. 
  17. ^ 張立柱 (編).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01: 170. ISBN 7-03-011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