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符經

韓國道教哲學文獻

天符經》(韓語:천부경天符經)又稱「天符印」,是韓國的道教哲學文獻,發現者稱僅八十一字,是風伯、雨師、雲師等神仙用來呼風喚雨、掌管天地日月的道具[1],後由檀君王儉以鹿圖文字傳世。傳說由新羅時代儒學家孤雲崔致遠先生刻於妙香山石壁。朝鮮王朝或朝鮮日佔時代,道人桂延壽宣稱發現古蹟。

桂延壽稱,其發現的《天符經》中共八十一個字:

「一始無始。一析三。極無盡本。天一一,地一二,人一三。一積十矩。無匱化三。天二三,地二三,人二三,大三合六,生七八九。運三四,成環五,七一妙衍。萬往萬來,用變不動。本本心,本太陽,昂明人中。天地一一,終無終一。」

爭議 編輯

天符經傳說由新羅時代儒學家孤雲崔致遠先生刻於妙香山石壁,由於崔致遠為唐朝官員,但天符經用字與語法與唐朝時期字體語言等都大不一樣,後世也多有疑為偽作。再者,新羅時代妙香山安東都護府境內,並不在新羅國境之內,沒有歷史記載,晚年的崔致遠先生隱居於此。

註釋 編輯

  1. ^ 《古記云》:昔有桓因(帝釋),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白山頂(今妙香山)神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三國遺事》〈紀異古朝鮮〉)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