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蘭多夫製片廠

巴蘭多夫製片廠(英文:Barrandov Studios)是一家位於捷克布拉格電影製片廠。 它是該國最大的電影製片廠,也是歐洲最大的電影製片廠之一。

巴蘭多夫製片廠
成立1931
總部捷克布拉格
產業電影
營業額465,218,000克朗(2017)
經營收入112,232,000 捷克克朗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淨收入88,753,000 捷克克朗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資產1,129,199,000 捷克克朗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資產淨值950,775,000 捷克克朗 (2019年) 編輯維基數據
員工人數148(2017)
母公司摩拉維亞鋼鐵公司
網站www.barrandov.cz

荷里活的一些作品都在這裏製作(例如:《碟中諜》《諜影重重》,《007:大戰皇家賭場》,《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衣櫃》等)。

沿革 編輯

 
巴蘭多夫岩上印有巴蘭德的牌匾

捷克電影的歷史與布拉格的哈維爾家族息息相關,特別是與米洛什·哈維爾 (1899–1968)和瓦茨拉夫·瑪麗亞·哈維爾 (1897–1979)兄弟的活動緊密相關。

 
巴蘭多夫製片廠的建築模型,1932年

1921年,米洛什·哈維爾通過將自己的美國電影發行公司與Biografia電影發行公司合併,創建了股份有限公司。 最初,製片廠位於威隆拉第啤酒廠的花園中。 但是,隨着新興的有聲電影的出現,必須建立用於可以錄音的新攝影棚。 1930年代初,他的兄弟瓦茨拉夫正計劃在當時布拉格郊區的山上建造豪華住宅區。 米洛什·哈維爾建議他在項目中加入一個現代電影製片廠。該地區以法國地質學家約阿希姆·巴蘭德的名字命名,後者於19世紀在化石豐富的地區工作。 直到今天,巴蘭多夫岩都有以巴蘭德名字命名的牌匾。

製片廠的建造始於1931年11月28日,並於1933年完成。 [1] 14個月後,巴蘭多夫製作的第一部捷克電影《奧斯特羅夫尼街謀殺案》開拍。 在製片廠拍攝的電影數量迅速增加。 巴蘭多夫當時有300名固定員工,每年製作80部電影,並開始吸引外國製片人。 它是中歐設備最齊全的製片廠,在早期,烏髮米高美派拉蒙等外國製作公司因此而在捷克斯洛伐克開發了自己的發行渠道。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期間,製片廠的設施得到了極大補充。 為了使巴蘭多夫能夠與柏林慕尼黑的主要電影製片廠相提並論,納粹制定了三個大型互連階段的計劃。 建設工作於1941年開始,但最後階段直到1945年初才完成。這三個大階段(超過3,400平方米的拍攝空間)乃是製片廠對世界各地電影製片人的主要吸引力。

戰爭結束後不久,巴蘭多夫及其子廠被國有化,直到1990年代初一直是國營狀態。 在此期間,成立了新的巴蘭多夫電影公司,含有一個特殊效果的攝影棚,其中包括背投隧道和配備了水下拍攝功能的水箱。

新浪潮 編輯

在1960年代,捷克電影新浪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當時在巴蘭多夫工作的捷克電影導演包括米洛斯·福曼伊利·曼佐沃依采克·雅斯尼帕維爾·尤拉切克維拉·希蒂洛娃揚·涅梅茨伊凡·帕瑟法蘭提塞·維拉席蘭埃爾瑪·克洛斯以及揚·卡達爾

整個1970年代和1980年代,巴蘭多夫延續了劇情片的製作,特別是喜劇和童話,平均每年製作70部電影。1980年代,美國的一些作品都是在工作室製作的,其中包括芭芭拉·史翠姍《燕特爾》和米洛斯·福爾曼的《莫扎特傳》

近況 編輯

天鵝絨革命(1989年)後不久,巴蘭多夫被私有化。 該製片廠在2000年幾乎關閉。 但是,本地電影的減少被國外作品的增加所彌補,特別是美國製片人製作的劇情片。 捷克電視台和廣告製作人也大量使用了該設施。 現在,巴蘭多夫製片廠為劇情片製作人和日益增長的本地視聽作品提供全面的製作服務。

2006年12月,巴蘭多夫開設了一個大型的新攝影棚,以吸引更大型的作品。 根據製片廠代表的說法,就規模而言,新廠現在是歐洲最大的製片廠,佔地4,000平方米。

巴蘭多夫現由投資公司摩拉維亞鋼鐵公司擁有。

著名電影 編輯

1930年 - 1945年 編輯

1960年代 編輯

1970年代 編輯

1980年代 編輯

1990年代 編輯

2000年代 編輯

2010年代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awden, Liz-Anne, ed. (1976)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il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