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策 (五代)

五代時期後梁官員

張策(9世紀—912年),少逸中國唐朝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官員,在後梁開國皇帝梁太祖朱全忠年間為宰相。

張策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912年
後梁洛陽
職業後梁官員

家世

編輯

張策生年不詳,祖籍敦煌。父張同文,唐朝官員,官至容管經略使[1][2][3]

張策年輕時聰警好學,尤其喜愛章句。當時他家住洛陽敦化里,並且從甘泉井挖出古鼎,鼎耳有篆字:「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製作奇巧,張同文很珍重它。但時年才一十三歲的張策卻從容地對父親說:「建安二十五年,曹公去世,改年號為延康,同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漢帝禪讓,才改元為黃初,因此黃初元年顯然是沒有二月的。鼎文是多麼地荒謬啊!」張同文大驚,去書房取《三國志·魏志》來讀,證實了張策的說法。[4]宗族都為張策的學識稱奇。但張策沒有進學及準備科考做官,而是信奉佛教,未及弱冠就在京城長安慈恩寺落髮為僧。[1][2]

唐僖宗廣明末年(880年—881年),長安地區被大規模農民軍黃巢攻打,張策還俗奉父母逃難,為君子稱道。不久張同文去世,張策服喪,以孝聞名。喪期滿後,他也不求出仕,在鄉間隱居十餘年。[1][2]

入仕

編輯

唐朝年間

編輯

張策結束隱居後出為廣文館博士,改秘書郎軍閥王行瑜靜難節度使,召張策為觀察支使,帶水曹員外郎,賜穿緋色官服。王行瑜與朝廷衝突,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攻敗,張策與婢女以肩輿載母從靜難軍部邠州南境冒積雪出逃。[5]路人都同情他。李克用大敵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當時兼領四鎮,聞訊,奏張策為宣義軍支使,不久張策又因母喪去職。[1][2]

喪期滿後,張策被除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不到一年,軍閥鎮國軍節度使韓建召他為判官,韓建為忠武軍節度使後又以他為掌記。[6]唐昭宗天復(901年—904年)年間,張策奉韓建書信和禮物拜訪朱全忠,朱全忠見了他,高興地說:「張夫子到了。」奏為掌記,兼賜金紫。天祐(904年—907年)初年,朱全忠表薦張策之才,拜為職方郎中,二年(905年)五月兼充史館修撰,不久召入為翰林學士[7]轉兵部郎中,知制誥,仍修史。不久,遷中書舍人,[2]但職務如前。[1]四年(907年),朱全忠迫唐哀帝禪位,代唐建後梁為太祖皇帝。宰相攝侍中楊涉為押傳國寶使,張策為副使,[8]傳國玉璽送到宣武軍軍部大梁以行受禪儀式,並奉傳國玉璽升殿。[9][10]

後梁年間

編輯

太祖登基後,十月,將文武百官遣回崗位,但將張策等留在身邊。[9]改張策為工部侍郎,加承旨。同年冬,轉禮部侍郎。次年,張策隨太祖討伐李克用之子和繼承人李存勖治下的晉國,隨駕到澤州。四月,被任為刑部侍郎,與新拜中書侍郎於兢一同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11]以代楊涉,[10][12]仍判戶部,不久遷中書侍郎。[1][2]

致仕及過世

編輯

開平二年(908年)十一月,張策因染風恙,上表請辭。[12][13]以刑部尚書致仕[11]即日乘肩輿歸洛陽,住在福善里,以園藝、讀書、聽琴、飲酒自娛。四年(910年)四月,太祖追贈其先人官一等。[14][15]乾化二年(912年)秋卒於洛陽。[2]著《典議》三卷、詞制歌詩二十卷、箋表三十卷,存放家中。[1]

軼聞

編輯

唐摭言》及《北夢瑣言》載:廣明年間,少師趙崇凝提倡文學,張策剛還俗,言說時事變化,希望入貢士之列,但趙崇凝鄙視他,雖然有人提出劉軻蔡京也曾為僧,但趙崇凝卻說:「劉、蔡輩雖然曾為僧,但不為人所知,轉而科舉有何不可?張策是衣冠子弟,無故出家,不能參禪訪道,抗跡塵外,卻在御簾前進詩希求恩澤。如此行止,豈能掩人口實。我十次掌管科舉,就斥退他十次。」於是當庭譴責張策;張策只得改習博學宏辭,而趙崇凝在吏部任職,又罷黜他,並宣揚他的過失。天祐年間,張策成為朱全忠謀士後,進言誣陷,致使趙崇凝遇害。

延伸閱讀

編輯

[]

 舊五代史·卷18》,出自薛居正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卷35》,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舊五代史》卷一十八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新五代史》卷三十五
  3. ^ 《兩五代史》作張策父張同,此從《唐摭言》。
  4. ^ 又見《資治通鑑》卷六十九
  5. ^ 李克用敗王行瑜於乾寧二年(895年)。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6. ^ 朱全忠迫韓建棄鎮國軍並調他於忠武軍在天復元年(901年),為張策效力他劃定了時間範圍。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
  7. ^ 《舊唐書·哀帝紀》作以翰林學士兼充史館修撰。
  8. ^ 《舊唐書》卷二十下
  9. ^ 9.0 9.1 《舊五代史》卷三
  10. ^ 10.0 10.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
  11. ^ 11.0 11.1 《舊五代史》卷四
  12. ^ 12.0 12.1 《舊五代史》卷二
  13.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時任左僕射楊涉取代了他,重歸相位。
  14. ^ 《舊五代史》卷五
  15. ^ 《追贈張策等官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