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粿
摩訶粿(閩南語:摩訶[1],臺羅:moo-ho / moo-honn / moo-hong,馬來文:kuih moho)是一種閩南傳統粿,因其讀音又寫作毛呼、毛齁、魔吽等不同形式,又稱必粿(閩南語:pit-kué)[2]。流行於台灣及馬來西亞北部及檳城一帶華人,用於農曆七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期間,作為中元普渡祭品祭祀。傳統上與必桃(閩南語:pit-thô)、紅圓(閩南語:âng-înn)或滿州桃作為三色粿[3]共同祭祀。
樣式
編輯臺灣
編輯臺灣的必粿外型似蓮花[2],裂痕呈環狀,中央成圓盤狀。
馬來西亞
編輯馬來西亞的摩訶粿外型與發粿相似,與發粿最大差別在於發粿是用米漿製成,而摩訶粿是用麵粉。
祭祀文化
編輯在中元節祭祀摩訶的習俗在臺灣已近乎沒落,臺灣老牌食品公司義美食品會在農曆七月期間販賣摩訶粿。
參考
編輯- ^ 存档副本.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 ^ 2.0 2.1 必桃、必粿 中元限定供品. 人間福報. 2018-08-23: 8 [202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 ^ 黃婉玲. 隨著時代而改變~三色粿. 中華日報. 2016-06-26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