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塔

高棉庙塔风格

普朗塔[1]高棉語ប្រាង្គ,UNGEGN:brangk,ALA-LC:prāṅg [praːŋ]泰語ปรางค์皇家轉寫prang [prāːŋ]),是高棉婆羅門教神廟尖塔的一種形式,形似山峰,雕刻精美[2]

柬埔寨吳哥窟的普朗塔

普朗塔形式的佛塔亦可見於泰國的多處重要佛寺,體現婆羅門教的王權觀念,象徵王權的神聖[1]

詞源 編輯

「普朗」一詞源於巴利文詞彙para(前,外)和aṅga(肢體)的組合[3]

風格 編輯

普朗塔的塔身隨着高度上升而圓滑收窄,如花蕾輪廓,令人產生較實際高度更高的透視效果錯覺。同印度悉卡羅英語shikhara式塔有相似之處。普朗塔基各方通常設裝飾華麗的龕楣門楣。十字形平面,有多個矩形角,每處階梯的頂部都有檐飾,大多是多頭納迦迦樓羅或神靈形象。

歷史 編輯

高棉 編輯

 
仰視吳哥窟的普朗塔。普朗塔是婆羅門教宇宙觀的中心須彌山的象徵

高棉式的普朗塔透視感強,早期為方錐形,此後的輪廓風格逐漸圓潤飽滿。每層正中裝飾微縮假門或山牆,轉角處有三角形裝飾[1]。普朗塔內部的胎室空間都較狹小,主要有兩個原因[4]

  1. 祭祀規模小。高棉都城的廟宇專屬於君主。
  2. 建築技術難以構造開闊空間。

入塔通路狹窄,通常為朝東的小道,稱曼達帕,或是柱廊英語Mandapa

普朗塔被視為婆羅門教宇宙觀的中心須彌山的象徵。塔頂為蓮花花蕾形。

泰國 編輯

 
黎明寺普朗塔

10世紀早期至12世紀晚期,高棉普朗塔的形式傳入暹羅。暹羅早期的普朗塔有那空叻差是瑪府披邁英語Phimai武里南府帕儂藍華富里府三峰塔。隨着高棉式微,普朗塔在素可泰王國流行,其風格和形式有所變化發展。如不再用小砂岩塊作原料,改用磚塊或紅土,粉刷灰泥。入塔通路改為高高的階梯。彭世洛帕西拉達那瑪哈泰寺英語Wat Phra Si Rattana Mahathat是這一風格的典例。

以素可泰風格為基礎,暹羅工匠亦不斷改進形式,如原本的塔基門洞改為佛龕,分置四方;塔頂裝飾改為因陀羅的三叉戟。暹羅晚近風格的普朗塔則越發平滑修長,每層正中設平面壁龕,兩側和折角以花瓣形象裝飾[1]。典例即曼谷的地標黎明寺普朗塔。玉佛寺內有六座普朗塔,排成一排。臥佛寺戒堂的四角各有一座普朗塔。

在泰國,普朗塔作為源自於高棉婆羅門教廟宇的元素,實際上體現了婆羅門教的神權王權合一的觀念。普朗的屋頂形制也普遍運用於曼谷王朝最高等級的宮殿屋頂上方,如玉佛寺,象徵王權的神聖[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郭雅坤; 吳潼. 泰国黎明寺普朗塔中的印度教宇宙图式和文化内涵.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121–127. 
  2. ^ K.I. Matics: Introduction To The Thai Temple. White Lotus Bangkok 1992, ISBN 974-8495-42-6.
  3. ^ Headley, Robert K.; Kylin Chhor; Lam Kheng Lim; Lim Hak Kheang; Chen Chun. Cambodian-English Dictionary. Catholic University Press. 1977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8). 
  4. ^ Rita Ringis: Thai Temples And Temple Mur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19-588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