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戰士 (1993年遊戲)
《毀滅戰士》(英語:Doom[3])是id Software於1993年12月10日,在DOS系統下推出的一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這個系列的核心製作者是約翰·卡馬克(John Carmack)和約翰·羅梅洛(John Romero)。
毀滅戰士 | |
---|---|
| |
類型 | 第一人稱射擊 |
平台 | |
開發商 | id Software |
發行商 | id Software |
設計師 | |
程式 | |
美術 | |
音樂 | Bobby Prince |
系列 | 毀滅戰士系列 |
引擎 | 毀滅戰士引擎 |
模式 | 單人遊戲 多人遊戲(合作) 多人遊戲(死亡模式) |
發行日 | 1993年12月10日
|
本遊戲在多個領域開創先河並獲得廣泛認同,它使用了包圍遊戲角色的3D環境繪圖、多人遊戲支援,並且能讓玩家自由創建擴展遊戲內容的WAD架構。在當時,毀滅戰士利用共享軟件的方式傳播,在兩年內達成約一千萬次的下載,使遊戲的模式通俗化,並且產生了一股遊戲的次文化;由於它對遊戲工業的衝擊之大,在90年代中期以後激增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通常被稱為「類DOOM(Doom-like)」遊戲。它的圖形化及互動化的血腥暴力[4],在遊戲的世界外也曾引起爭論。根據GameSpy,《毀滅戰士》被遊戲工業的內部人士選舉為電子遊戲歷史上「不朽的遊戲第一名[5]」。
《毀滅戰士》的成功稍後由《毀滅戰士II》和數個資料片所延續,這些資料片包括《The Ultimate Doom》、《Master Levels for Doom II》和《Final Doom》。雖然當初《毀滅戰士》是專為DOS系統而設計,但稍後這些遊戲被移植至不同平台上,包括九種不同的掌上遊戲機。然而這一系列的遊戲在90年代後期逐漸失去吸引力,主要的原因是《毀滅戰士》的遊戲引擎在此時已經顯得過時,不過喜好者們仍然針對《毀滅戰士》的不同方面做出貢獻,例如持續製作WAD擴充包、製作快速過關視像、以及更改《毀滅戰士》原始碼的工作。而此一系列遊戲又在2004年《毀滅戰士三代》的釋出吸引的大眾的注意力,三代採用一代相同的故事,不過使用了全新的科技,所改編而成的電影並且在2005年上映。
以下文章說明的是這一系列遊戲的《毀滅戰士》一代。
遊戲內容
編輯故事
編輯《毀滅戰士》的主題故事以科幻和恐怖為基礎,設定了簡單的劇情。背景故事僅在遊戲說明書上提起,遊戲中則主要透過各章節破關後的簡短訊息作說明。
玩家掌控的是一位沒有名字的太空陸戰隊員,「地球上最頑強、為戰鬥受高度訓練」的人,由於拒絕服從上級命令殺害無武裝的平民並攻擊長官,因而獲罪被放逐到火星。他被迫替軍事工業企業集團UAC(Union Aerospace Corporation,聯合宇宙航空公司)工作,公司正在火衛一和火衛二之間執行瞬間移動(teleport)的秘密實驗。一次實驗時因為突然出錯,來自地獄的生物經傳送門蜂擁而出,防衛單位猝不及防,使惡魔們迅速佔領整個基地,所有的人員不是被殺就是成為喪屍,同時火衛二完全消失。於是UAC派遣一支隊伍到火衛一調查此事,但不久隊員之間的無線電便轉為靜默,顯示各人已被殺害,剩下的唯一一個人類(玩家扮演的角色)所能做的便是設法逃出生天。[6]
要完成整個基本遊戲,玩家必須通關三個章節,每個章節各有九關,共27個關卡(每章第九關為額外的秘密關卡,玩家只需完成每章八個基本關卡即可破關):
- 第一章(Knee-Deep in the Dead):《毀滅戰士》共享軟件版本中唯一可玩到的關卡,此章節的背景設定在火衛一的軍事基地中。玩家要完成最後一關,必須打敗兩隻地獄男爵(Barons of Hell),然後進入通往火衛二的傳送門,在那裏玩家會被一群怪物圍攻並看似被殺。
- 第二章(Shores of Hell):玩家要穿越火衛二的設施,建築物看起來已經混雜了惡魔般的風格,在擊敗機械巨魔(Cyberdemon)以後真相逐漸揭曉——消失的火衛二正在地獄之上漂浮着。接着角色往下到達地獄的表面,開始第三章(Inferno)。
- 第三章(Inferno):玩家在地獄擊敗最終首領「蜘蛛首腦」(The Spider Mastermind)之後,證明了自己「頑強得地獄也不收留」,之後一個隱藏的通道為主角開啟了。主角成功回到地球,卻發現地球已經被惡魔入侵,連主角的寵物兔也被殺。原版遊戲基本結束,情節連結至《毀滅戰士II》遊戲。
- 第四章(Thy Flesh Consumed):為1995年發行的遊戲資料片《終極毀滅戰士》(The Ultimate Doom)中增加的章節,敘述了主角回到地球與惡魔戰鬥的故事。最終惡魔仍繼續在地球肆虐,主角亦將在《毀滅戰士II》中繼續拯救地球,同時為兔子(最後說明文字顯示其名為「Daisy」)復仇。
遊戲方式
編輯作為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毀滅戰士》藉由主角的親身視野來進行遊戲。每個關卡的目標是活着通過一路上所有的致命障礙,找到導向下一關的出口(房間以斗大的紅色EXIT字樣標明)。障礙包括各種怪物、造成傷害的輻射污染物、被射擊後會爆炸的化學品(以油桶裝載)、掉下來會壓碎玩家的天花板、需要各種鑰匙卡開啟的閘門,與及設在牆上的遙控開關。某些關卡故意設計成迷宮的樣式,所以遊戲的自動繪製地圖功能十分重要。
《毀滅戰士》在武器的選用與設計上十分出色,以致之後其他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紛紛倣效。玩家一開始可選用手槍和拳頭(玩家若彈藥用盡則只能使用後者),通關途中則可獲取更大型的武器:電鋸(取代拳頭)、霰彈槍、機關槍(鏈槍(Chaingun))、火箭炮、等離子槍以及威力無窮的BFG 9000。背包讓玩家補充彈藥並增加彈藥收納空間;急救箱和裝甲用來回復生命值與盔甲值(兩項基本值最高為100)。另外玩家亦可能獲得特殊物品,用以增幅生命值與盔甲值(超過100基本值)、瀏覽整關地圖、或者短期內進入防毒保護、夜視、半隱形、無敵或狂戰士狀態。
作為敵人的怪物是《毀滅戰士》的主要組成部分。玩家常常以一敵多,在困難的關卡中甚至需同時對付十幾隻怪物。本作有十種不同的怪物,包括心智被控制的人類。惡魔們從弱到強不一,行為模式很簡單,即是追着玩家跑,並且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攻擊,而怪物們甚至可以被玩家設計成自相殘殺:
- 喪屍士兵(Zombieman):原本為跟主角一樣的太空陸戰隊員,是遊戲中最弱的怪物,以突擊步槍單發射擊敵人,擊斃他後能取得載有5發子彈的彈匣(遊戲中命名為「彈夾」(clip),最易及最難的難度有雙倍彈數)。
- 散彈槍手(Shotgun Guy):帶着散彈槍的喪屍,殺傷力比喪屍士兵更大,擊斃他後能取得散彈槍及4發散彈(最易及最難的難度有雙倍彈數)。
- 幼魔(Imp):成人大小的人型惡魔,會向敵人發射火球。
- 粉紅魔(Demon):長著雙角、頭部巨大的怪物,能以兩腳快速衝向敵人並咬噬對方。
- 幽靈(Spectre):為粉紅魔的半隱形版本。
- 喪魂(Lost Soul):遊戲中會飄浮的怪物,造型為長著兩角的骷髏頭火球,會快速衝向敵人進行撞擊。
- 巨腦魔(Cacodemon):遊戲中另一種會飄浮的怪物,造型為長著兩角、綠色單眼、藍色大口及無數尖牙的巨型紅色球狀怪物,生命力較強,會向敵人發射殺傷力較大的火球。
- 地獄男爵(Baron of Hell):遊戲第一章的最終首領(共兩隻),在之後的篇章也作為普通角色出現,為牛頭人身的怪物,會向敵人投擲綠色火球。
- 機械巨魔(The Cyberdemon):遊戲第二章的最終首領,在之後的篇章(第三章秘密關卡及《終極毀滅戰士》第四章)也作為普通角色出現,比地獄男爵更強大的牛頭人身怪物,左前臂裝有能向敵人發射火箭彈的武器。
- 蜘蛛首腦(The Spider Mastermind):本作的最終首領,出現在遊戲第三章及《終極毀滅戰士》第四章兩個章節的最終關卡,大腦外露並控制著四隻機械腳,機械部分附有能向敵人發射等離子雷射的旋轉機炮。
《毀滅戰士》的關卡具有秘藏(secrets),必須由玩家發現秘密房間或是難以到達的區域來進入。玩家可在秘藏中獲得武器(如第一章首關的散彈槍)或額外物資(但可能需要先對付裏面潛伏的怪物),每關完結後亦會為玩家統計秘藏發現率(如有的話)。遊戲部分關卡的秘藏能通往秘密關卡,唯玩家即使不進入秘密關卡亦不影響遊戲破關進入結局。
《毀滅戰士》的難度共五級。最易(第一級)及最難(第五級)的級別中,玩家撿拾的每件武器及彈藥中的彈數為雙倍。最易級別中玩家所受的傷害減半,其餘的難度設定與第二級相同。最難級別與第四級難度設定相同,但玩家在前者中無法使用作弊碼,而且當中的怪物速度較快,被殺死後若玩家不盡快通關更會在遊戲設定的初始點重新出現。
除了單人遊戲模式,《毀滅戰士》提供兩種多人模式以供遊玩:合作過關模式讓兩到四人的玩家一同進行單人模式劇情,以及死鬥模式,讓兩到四人的玩家互搏。
開發
編輯《毀滅戰士》的開發工作於1992年開始,約翰·卡馬克設計了新的3D遊戲引擎:毀滅戰士引擎,而其他的id Software員工則繼續完成《德軍總部3D》的續集遊戲:《命運之矛》。當遊戲於1992年後半開始設計時,遊戲的主題被兩部電影給影響了,它們分別是科幻電影《異形》以及恐怖電影《鬼玩人》。遊戲的標題是由卡麥克自己下的:
- 「《金錢本色》有一幕中湯姆克魯斯拿着一個箱子出現在桌球間,裏面裝着自製的球桿。有人問了:『你裏面裝了什麼?』湯姆克魯斯露齒而笑:『毀滅。』接着大屠殺般的擊敗了所有人。這是我預見我們的異軍突起將會對整個遊戲工業產生的衝擊。」(節錄於Netflix遊戲紀錄片《爆機時代》約翰·羅梅洛相關採訪內容)[7]
主設計師湯姆·霍爾寫了一本精巧的設計手冊,稱作《毀滅戰士聖經》。根據這個手冊,遊戲將會包括一個詳細的故事情節,數個玩家角色,還有幾個互動的特色[8]。但是,許多他的創意在開發的過程中被放棄,原因是卡麥克主張盡量簡化設計的部份。霍爾因為無法繼續對整個開發小組的方向做出有益貢獻,被迫辭去工作。結果在遊戲完成品中,多數的關卡設計是由約翰·羅梅洛和桑迪·彼得森來完成的。圖形的部份由阿德里安·卡馬克、凱文·克勞德和Gregor Punchatz來繪製。他們採用了一些的不同方法來完成這個工作,大部分的圖形是繪畫出來的,而數種怪物則是由黏土或乳膠數碼化而成的,有一些武器則是玩具反斗城製作的玩具槍。音樂的部份,則是由Bobby Prince所創作的重金屬音樂以及環境音樂[9]。
引擎技術
編輯《毀滅戰士》之所以如此獨特在於當時看起來相當卓越的3D圖形,和無與倫比地在消費性個人電腦上做出即時運算。這個進步比《毀滅戰士》的前身《德軍總部3D》多出了一些特性:
- 高度差異(所有《德軍總部3D》的房間都在同一水平線上)。
- 非垂直的牆壁(所有《德軍總部3D》的牆都成矩形的)。
- 武器的晃動(在《德軍總部3D》中,不論玩家做什麼事,武器的位置總是固定在畫面的特定部份),這給了玩家正在移動的印象。
- 所有表面都可貼圖(在《德軍總部3D》中地板和天花板是沒有貼圖的)。
- 光線的差異(在《德軍總部3D》中所有的房間都呈現同樣的亮度)。藉由成功的由光線和陰影製造視覺上的錯覺,足以改變玩家在探索遊戲世界的態度,陰暗未知的元素可以給予玩家驚嚇或者困惑。大部分人將此視作最重要的改變。
和《德軍總部3D》的呆滯比起來,《毀滅戰士》的元素是高度互動化的:可以上升或下降的平台、原本水平的地板可以相繼上升而形成樓梯、橋樑也是同樣。而遊戲提供立體聲音效使遊戲的經驗貼近了現實世界,藉此玩家甚至可以聽到怪物的方向和距離。玩家必須時時警覺怪物們的嚎叫和怪吼,而怪物也同樣會被玩家的槍聲而開始警覺。玩家也可以藉由機關的聲音來發現一些秘密的房間。
卡麥克必須使用一些技巧才能使這個遊戲在1993年的電腦上運行。最明顯的特徵是,《毀滅戰士》不是真正的三維空間環境,在數學上它們仍然呈現平面,只是隨後加上的高度參數讓遊戲引擎來產生高度差異(一個相似的技巧仍然被用於產生龐大的戶外環境圖形的情形)。這給了《毀滅戰士》設計上有一些限制,例如遊戲中並沒有樓層的體現,因為不可能使一個房間之上還有另一個房間。但無論如何,兩度空間的呈現法有運算簡化的優點,只要使用二叉空間分割的方式就行了。另一個優點是遊戲自動繪圖的簡單性,只需要二維的繪圖就可畫出地圖,因為不會有樓層重疊的危險性存在。
另一個《毀滅戰士》引擎的重要特色是可擴充性。《毀滅戰士》的遊戲內容可以藉由WAD檔的改變來替換。《德軍總部3D》未有如此設計,但喜好者們仍然想出自行設計關卡的方法。《毀滅戰士》將這一現象擴張了,可以自行創作的特色給了《毀滅戰士》十足的吸引力。
遊戲的推出及後續發展
編輯一開始的熱門
編輯毀滅戰士的開發受到許多期待。當時在互聯網的新聞群組上有着眾多的討論,這些討論甚至引發了一個被稱作「SPISPOPD」的笑話,並且受到id官方的首肯而把穿牆的作弊密碼設定為「idspispopd」。另外在網上還流傳着新聞、傳聞、screenshot、未經授權漏出的遊戲測試版本等等(許多年以後id基於它的歷史性意義,認可了這些測試版本,它們展示了當初毀滅戰士的進展)。第一個公開的正式版本,被上傳至威斯康辛大學的FTP伺服器,於1993年12月10日公開。
毀滅戰士以共享軟件的方式成功鼓勵人們多加傳播,估計曾被安裝在超過一千萬台電腦上。雖然多數使用者並未購買註冊版的毀滅戰士,仍然售出超過了一百萬套。這樣的熱門性對毀滅戰士往後的銷售有所幫助,當1995年The Ultimate Doom(1.9版加上第四章的遊戲)發售時,是這個系列的遊戲第一次直接上市銷售。
在1993年元旦id發佈的新聞稿中,他們寫道,他們認為毀滅戰士將會是造成全世界事業生產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這個命題有一部分確實是真的,毀滅戰士成為了工作場所的大問題,不但佔去了員工工作的時間,並且由於連線遊戲而阻塞了網絡的流量。英特爾、Lotus Development和卡內基美隆大學下達了在工作時間內不得玩毀滅戰士的政策,而這只是許多組織中的一部分而已。在微軟中,毀滅戰士幾乎成為了一種宗教性的現象。
在1995年後期,估計毀滅戰士被安裝的數量超過微軟的新作業系統Windows 95,儘管後者花了百萬元的預算於行銷之上。這個遊戲甚至促使了比爾蓋茲考慮了是否要買下id Software,並且開發Windows 95版本的毀滅戰士來促進銷售量。還有把比爾蓋茲的圖像數碼化,然後疊加在遊戲內容中[10]。Excel 95中也有復活節彩蛋,內容是毀滅戰士的隱藏關卡,關卡的內容是程式設計師的照片等等。據推測也許是微軟的工程師們對於毀滅戰士在Windows 95上運行的研究而使得他們能夠在試算表程式內放置這個小程式[11]。
毀滅戰士在電腦遊戲媒體中也獲得讚賞。1994年,它同時獲得PC Gamer和Computer Gaming World的年度最佳遊戲獎項。另外,還有PC Magazine的優良技術表現獎項,以及Academy of Interactive Arts & Sciences的最佳動作冒險遊戲獎項。
除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單人遊戲外,連線死鬥模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毀滅戰士並非第一個有連線死鬥模式的FPS遊戲,1987年在Atari ST上的MIDI Maze使用ST上內建的MIDI埠來連接四台同樣的機器。然而,毀滅戰士是第一個允許玩家透過乙太網連線的遊戲,而遊戲中的暴力和血腥更使得與朋友對戰顯得十分具吸引力。透過Modem和電話線,也能使兩個玩家連上線。由於它被廣泛的散播,毀滅戰士成為把死鬥模式介紹給廣大群眾的遊戲,同時也是第一個使用「死鬥」一詞的遊戲。
WAD檔案
編輯以WAD檔案來創造自訂關卡或者更改遊戲內容的可變性,成為了毀滅戰士一個達致成功的要素。由於它的緣故,世界上第一個以創作遊戲模組為主的社群被集結在一起,影響了往後整個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文化。之後數個專業的遊戲設計者是靠着興趣上製作DOOM的MOD,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在這些人之中,例如提姆·威利茲後來就成為id的首席設計師。
第一個關卡編輯器程式約莫在1994年前幾個月出現,還有其他的幾個程式集,這些程式讓毀滅戰士的幾乎所有物件都是可更改的。不過,許多WAD檔案的模組仍然使用毀滅戰士的原始設計風格來設計關卡,或有一些WAD加入了新的怪物和資源,並且改變了遊戲模式。這些WAD的材料各式各樣,從熱門電影到電視影集、還有大眾文化的數個品牌:包括異形、星球大戰、X檔案、阿森一族和蝙蝠俠。有一些WAD檔也改變了聲音,著名的例子是一個改編自癟四與大頭蛋的其中一集When Harry Met Sally...。
在1994年到1995年間,這些WAD檔主要透過BBS系統來發佈,或者被集中於一片CD上然後販賣,或者被放在雜誌中出售。往後數年,FTP傳輸成為最主要的方式。少數的一些WAD透過商業方式販賣,例如1995年釋出的Master Levels for Doom II,和其他總數1830個WAD被放在一張稱作Maximum Doom的CD中一起販售。最終,這些WAD作品加起來總數有數千個之多,一個idgames的FTP網站的/idstuff目錄中放置了超過13,000的檔案數[12],而總數的作品數仍然在其之上。
另外還有協力者寫了程式,負責自動替換管理這些WAD檔案,由於DOS系統下必須使用一連串指令,這個遊戲開始器簡化了這些指令使它變得容易一些。
相關的產品
編輯想當然耳,毀滅戰士一開始的成功讓id又着手進行續集的開發工作:毀滅戰士II(1994)。以及基礎於同樣遊戲引擎的一連串資料片和擴充包:The Ultimate Doom(1995)、Final Doom(1996)、還有Doom 64(1997)。毀滅戰士如此炙手可熱,以至於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平台上都應該要有這個遊戲可玩。最終毀滅戰士被發行在下列的系統上:DOS、Windows、QNX、Irix、NEXTSTEP、Linux、蘋果麥金塔、超級任天堂、世嘉32X、索尼PlayStation、GBA、RiscOS、Atari Jaguar、Sega Saturn、任天堂64、Tapwave Zodiac和3DO,Xbox則發行了系列作的第三代:毀滅戰士3。毀滅戰士的銷售量未知,可以確定的是應該超過四百萬份拷貝[13]。單單毀滅戰士II便有一百萬美元的獲利。
毀滅戰士的遊戲引擎也被授權給其他公司製作遊戲,例如異教徒(遊戲)、毀滅巫師、Strife和HacX。還有早餐麥片公司製作了Chex Quest的遊戲,當作產品的搭售物。美國陸戰隊也設計了Marine Doom,目的是「訓練團隊合作、協同作業和決策能力」。
在毀滅戰士之後,雨後春筍的出現了許多類似的遊戲,他們被稱作Doom-like(抑或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這些遊戲之中有些只是粗糙的複製品並且馬上被遺忘,有些則開拓了新領域並且受到高度讚賞。毀滅戰士的主要對手無疑是Apogee Software的Rise of the Triad和Origin Systems的System Shock。受歡迎的星球大戰WAD模組據說是促使LucasArts開發自己系列遊戲Dark Forces的動機[14]。
三年後,3D Realms發行了以科幻題材為主的毀滅公爵3D,採用的是Ken Silverman製作的遊戲引擎,仍然類似毀滅戰士。而id Software已經將近完成雷神之錘引擎的開發,這個下一世代的遊戲替代了毀滅戰士的領先地位,直到2000年毀滅戰士3的開發公佈。毀滅戰士3是一代的遊戲重述,然而使用了全新的圖形科技。id宣稱會有互動介面上和真實感上的大躍進,然而2004年遊戲公佈時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毀滅戰士除了出現在遊戲界以外,也曾以其他形式出現。包括漫畫、Dafydd Ab Hugh和Brad Linaweaver所著的四本小說(靠着遊戲中的些微線索作題材)、2005年的毀滅戰士電影由Karl Urban和巨石強森演出。這個遊戲對於大眾文化的開發和衝擊也是一本書的主題:David Kushner所著的Masters of Doom。
爭議
編輯毀滅戰士因為它本身高度的暴力、血腥和惡魔崇拜的想像,讓它在各式不同團體間遭受抨擊而聲名狼藉。因為它的惡魔涵意使得它屢次遭受宗教團體批評,被指為「大屠殺模擬器」,這些人包括了批評家和Killology Research Group的創辦者David Grossman中校[15]。毀滅戰士引起恐懼並且結合虛擬實境科技的方式,能夠用來模擬極端真實的殺戮。這導致1994年一位華盛頓參議員Phil Talmadge提出VR科技必須擁有執照的主張,雖然結果並不成功。
這個遊戲由於1999年一個美國校園中發生的暴力事件,又再度引起批評的火花,人們發現犯下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的埃里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是狂熱的毀滅戰士玩家。在計劃這個犯罪時,Harris形容真正的謀殺就像「like fucking Doom」,而他的霰彈槍則是「straight out of the game」[16]。稍後一個傳聞說Harris將毀滅戰士的關卡設計成校園的樣子,並且把教師和同學們的樣子放在裏面,一遍又一遍的遊玩這個關卡來練習程式。事實上,Harris的確設計了毀滅戰士的關卡,但是它們並非科倫拜校園的模擬(見Harris關卡)。
傳奇性的延續
編輯毀滅戰士被廣泛的認為是遊戲史上最重要的數個遊戲之一。GameSpy在2001年7月舉辦過一次選舉,而毀滅戰士被百位遊戲設計者和新聞工作者選為「all-time遊戲第一名」[17],而影響力巨大的遊戲雜誌PC Gamer,在他們十週年主題上,稱頌毀滅戰士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遊戲。不過,也有評論認為,比起戰慄時空,毀滅戰士的故事性及遊戲性相對而言都比較低。
由於1996年雷神之鎚的釋出,使得毀滅戰士的人氣下降不少,不過它的喜好者文化相當穩固,持續玩著毀滅戰士並且創作WAD模組(idgames的FTP網站截至2005年止,每週仍然收到數個到十幾個新的WAD檔),如Doomworld之類的社群也仍然在更新它的新聞。1997年毀滅戰士的原始碼公開(1999年又以GNU通用公共許可證重新發佈),重新吸引了一些注意力。喜好者們開始移植毀滅戰士到不同的作業系統,甚至是其他平台如Dreamcast、PSP和iPod。他們也為引擎增加了一些新的規格,像是OpenGL繪圖、腳本能力等等,讓WAD的控制範圍更加徹底。總共有超過五十個像這樣子的原始碼計劃,並且仍然在運行。
也有忠實的玩家花了數年的時間研究快速過關,相競用最快的時間完成關卡,並且分享自己的路線或者利用遊戲BUG製造捷徑等等。純熟的玩家能在30分內在Ultra-Violence難度下,完成一代或者二代的所有關卡。另外,少數一些玩家甚至能夠在Nightmare!難度下一口氣完成毀滅戰士二II,在這樣的難度下怪物的速度比平常快一倍,並且會在固定時間後重生(關卡設計者約翰·羅梅洛認為這個主意不太可能實現[18])。此類的快速過關展示可以在COMPET-N網站上找到。
參考資料
編輯- ^ Gach, Ethan. Looks Like The Original Doom Games Are Coming To Switch As Soon As Today [Update]. Kotaku. 26 July 2019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4).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witch_Release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Doom或者是DOOM2的拼法都曾出現在官方的使用法中。另有DooM的用法則是模仿遊戲的logo而下的標題,不過近幾年已沒有人使用這一用法。依據約翰·羅梅洛(John Romero)的說法,只有DOOM一用法才是正確,不過id Software從未為此事發表意見,所以不得而知。
- ^ 毀滅戰士在ESRB的 分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存档副本. [200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 ^ 毀滅戰士的說明書謄本:http://oregonstate.edu/~lloydo/doomstory.tx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訪談約翰·卡麥克,http://doomworld.com/interviews/int7.shtml。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8.
- ^ 毀滅戰士聖經,http://5years.doomworld.com/doombib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sters of Doom: How Two Guys Created an Empire and Transformed Pop Culture,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2003,ISBN 0-375-50524-5。
- ^ 存档副本. [200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2).
- ^ 存档副本.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 ^ id games database, 存档副本. [2005-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8).
- ^ Doom Wiki: Sales, http://doom.wikicities.com/wiki/Sa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Gamespy: Bringin' in the DOOM Clines, http://archive.gamespy.com/articles/december03/doom/clones/index2.s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Accuracy In Media,"Video Games Can Kill",存档副本. [200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15).
- ^ Basement Tapes: Eric Harris和Dylan Klebold的錄影帶的引言和謄本,存档副本. [200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0-30).
- ^ GameSpy All Time遊戲前五十名,http://archive.gamespy.com/articles/july01/top50inde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layer profile for Thomas "Panter" Pilger,存档副本. [200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4).
- Leukart, Hank. The "Official" Doom FAQ. 1994 [200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外部連結
編輯官方網站
編輯非官方網站,毀滅戰士相關新聞、論壇、資訊、資源等等
編輯- Doomworld.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lanetDoom.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ewDoom.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DOOM Barracks - 毀滅戰士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 毀滅戰士營 DOOM Barrac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資訊
編輯- DOOM Barracks - 毀滅戰士營-台灣的連線團體與社群論壇
- 1993:Doom - John Romero的毀滅戰士網站
- 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Doom》的資料(英文)
- OldDoom.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一般性的毀滅戰士和二代的資訊、指南和資源
- The Doom Wik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包含百科性文章、問答和戰術指南、編輯資訊
- ClassicDoom.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聚焦於毀滅戰士的攻略和版本比較
- The Page of Do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包含毀滅戰士的歷史介紹
- It Plays Do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收納各種不同能玩毀滅戰士儀器的資料庫
- The Definitive Doom links - 包含數百個毀滅戰士連結的頁面
- 毀滅戰士原聲帶[永久失效連結]
WAD模組和喜好者作品
編輯- Doomworld索引 - idgames FTP網站的WWW介面
- Compet-N - 主要的快速過關網站
- The Dark Side of Phob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原聲帶的混音版本
- Doom Wad St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收納一代與二代地圖的龐大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