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縣
三國東吳政權,於寶鼎二年(267年)置縣,縣治在今蘆溪縣境。隋朝時,屬袁州。唐朝武德二年(619年),遷治於萍鄉鳳凰池(今萍鄉市區)[1]。屬袁州、宜春郡[2]。宋朝時,仍屬袁州[3]。元朝時,升為萍鄉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縣,屬袁州府。清朝時,考評:沖,繁[4]。晚清時,萍鄉境內的安源煤礦得到開發。
民國初年,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屬於江西省。民國二十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屬第二行政區[1]。
1949年,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勝利後,國軍白崇禧部在湘鄂贛邊界佈防,國軍第46軍駐守萍鄉。7月,解放軍發起湘贛戰役。19日,四野第45軍135師進入今萍鄉市的桐木、上栗一帶。20日在關下,135師與意圖逃往湖南的國軍第46軍175師展開遭遇戰。
此前,中共地下組織已逐步掌握萍鄉境內的電廠、報刊、警察、自衛隊等組織。中華民國萍鄉縣縣長及縣政府官員則已逃跑。23日,四野第43軍128師某偵察分隊[5],由蘆溪進入萍鄉縣城。26日,四野135師受軍部命令駐守萍鄉。29日,成立萍鄉縣人民政府[6]。
註釋
編輯- ^ 1.0 1.1 萍乡的历史沿革. 萍鄉市人民政府網站,來源:市史志辦. 2016-01-03 [2016-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8) (簡體中文).
- ^ 《新唐書·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
- ^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 ^ 《清史稿·卷六十六·志四十一》◎地理十三......袁州府......萍鄉沖,繁。府西一百四十里。西:徐仙山。南:筆架。東南:羅霄山,羅霄水出焉。分二支:一東流合牽水、渝水,折東逕宣鳳汛,入宜春,為袁江;一西流合泉江,逕城南,會羅霄西北水,折西北,逕湘東鎮,右合平溪嶺水,入湖南醴陵,注淥江。四鎮:宣風、蘆溪、上栗、插嶺關。巡司二:蘆溪市、安樂。有草市廢司。鐵路達湖南醴陵。萬載......
- ^ 解放初期的萍乡“青干班”. 中國萍鄉市人民政府網站,來源:安源區政府信息公開——區檔案局. 2016-02-19 [2016-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簡體中文).
- ^ 朱隆起. 史海钩沉:萍乡解放始末. 江西新聞網. 2015-04-29 [2016-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