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拉特爾·德·塔西尼
讓·約瑟夫·馬里·加百列·德·拉特爾·德·塔西尼,GCB,MC(法語:Jean Joseph Marie Gabriel de Lattre de Tassigny;1889年2月2日—1952年1月11日),法國著名將領,戰功彪炳,二戰時先後為維琪法國和自由法國進行作戰指揮,其後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指揮官,並多次擊敗武元甲。
讓·德·拉特爾·德·塔西尼 | |
---|---|
暱稱 | 國王讓(Roi Jean) |
出生 | 法國穆耶龍昂帕雷 | 1889年2月2日
逝世 | 1952年1月11日 法國巴黎 | (62歲)
國籍 | 法國 |
效命 | 法國陸軍 自由法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
服役年份 | 1911年—1951年 |
軍銜 | 法國元帥(追授) |
統率 | 第1軍團 法國遠東遠征軍 |
參與戰爭 | |
獲得勳章 | 法國家族將軍勛章 榮譽勛章 法國軍功十字章 法國元帥(追授) |
親屬 | 伯納德·德·拉特爾·德·塔西尼 |
早年生活
編輯出生於旺代省穆耶龍昂帕雷一個貴族家庭,和一戰領袖佐治·克里孟梭同一個村莊[1] 。1911年中學畢業後考入法國聖西爾軍校(在聖西爾他的班級排名第5),1913年畢業後成為一名初級軍官,次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兩次受傷。1921年至1926年被調到摩洛哥,1931年被調到法軍總參謀部第四局,負責後勤工作。1932年馬克西姆·魏剛將軍領導的總參謀部在他和戴高樂兩人之間選擇他擔任秘書。1935年晉升為上校,任駐在梅斯的第151步兵團團長。[2]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9年晉升為準將,出任法國第五軍團參謀長,旋又調任第14步兵師師長。在雷泰爾指揮過幾次小規模戰役,在那裏的德國軍官說法國的抵抗是類似於一戰的凡爾登戰役。
1941年在突尼斯指揮維琪法國部隊,1942年負責指揮駐蒙彼利埃的第16師,被德軍擊敗,他被德軍囚禁。1943年1月被維琪政府以「瀆職罪」判處10年有期徒刑。9月越獄並輾轉英國倫敦前往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參加了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指揮法軍B軍團,也被稱為第6美國軍團,指揮解放厄爾巴島的戰鬥。1944年8月16日率部與盟軍在法國普羅旺斯登陸,在隨後穿越法國攻入德國南部和奧地利的作戰中,先後解放土倫、馬賽、里昂等地。11月率部進抵萊茵河。鎮守史特拉斯堡城。1944年9月25日B軍團改稱第1軍團,經過激烈的戰鬥越過佛日山脈,到達貝爾福,形成了科爾馬口袋,將德軍包圍。
隨後塔西尼的第1軍團越過萊茵河進入德國,攻佔卡爾斯魯厄、烏爾姆和斯圖加特,再次跨越多瑙河抵達奧地利。1945年5月8日代表法國在柏林接受德國的無條件投降。
二戰後
編輯二戰後第一次擔任北約駐歐洲部隊參謀長,後調任西歐聯盟地面部隊司令,晉升上將軍銜。在蒙哥馬利陸軍元帥的命令下,組織和指揮大量訓練演習,不久擔任法國駐南美洲的軍事特使。
1950年12月6日被法國政府任命為法屬印度支那(越南)高級專員兼遠征軍總司令,指揮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上任後即拋出一項建立強大戰略機動力量、建立無人區、加緊綏靖和掃蕩的總力戰和封鎖轟炸等所謂「四點計劃」,並動員當地的法國平民參加反對越盟的民族主義革命的戰爭。在永安戰役、底江戰役、帽溪戰役、和和平戰役中取得勝利,但他唯一的兒子伯納德·德·拉特爾·德·塔西尼在底江戰役中陣亡。
1951年因受疾病迫使而回到巴黎,1952年1月11日死於癌症,死後被追授法國元帥。
國葬
編輯塔西尼的國葬持續舉行了5天,《生活》雜誌描述為「在1929年福煦元帥死後法國見過的最大的軍事葬禮」[3]。棺材在巴黎街頭一系列的葬禮遊行,遺體停放在國家的四種不同地點:他的家裏、巴黎榮軍院教堂、凱旋門和巴黎聖母院。三色旗覆蓋的棺木跟在炮架後,抬棺人包括法國內閣成員、法官、主教和西方軍事領導人。包括其他盟軍將軍,比如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路線包括Rivoli和香榭麗舍大街,從凱旋門到巴黎聖母院,然後從巴黎聖母院到巴黎榮軍院。最後在塔西尼元帥的誕生地穆耶龍昂帕雷舉行葬禮,出席的有元帥97歲的盲眼父親羅渣·德·拉特爾。
榮譽
編輯- 騎士(1914年12月20日)
- 官員(1920年6月16日)
- 指揮官(1935年12月20日)
- 大軍官(1940年7月12日)
- Grand Cross(1945年2月10日)
- 盟軍的「解放之友」勳章(1944年11月20日法令)
- Médaille Militaire
- Croix de guerre 1914-1918 (8 citations)
- Croix de guerre 1939-1945
- Croix de guerre des Théatres d'Opérations Exterieures (3 citations)
- Médaille des Evadés
- Gold Med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Gold Medal of Public Health
- Military Cross (UK)
- Knights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Bath (UK)
-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US)
- Legion of Merit (US)
- Order of Suvorov, 1st class (USSR)
- Grand Officer of the Order of Leopold (Belgium)
- Croix de Guerre (Belgium)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White Lion (Czechoslovakia)
- Czechoslovak War Cross (Czechoslovakia)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St Olav (Norway)
-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Orange-Nassau (Netherlands)
- Commander's Cross of the Virtuti Militari (Poland)
- Cross of Grunwald, 1st class (Poland)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Dannebrog (Denmark)
- Commander of the Brazilian Order of Merit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Liberator General San Martin (Argentina)
- Order of Military Merit, white (Cuba)
- Medal of Military Merit (Mexico)
- Grand Cross of Order of Military Merit (Chile)
- Grand Cross of the Royal Order of Cambodia
- Grand Cross of the National Order of Vietnam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a Million Elephants and White Parasol (Laos)
- Sherefian Merit Medal (Morocco)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Ouissam Alaouite (Morocco)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Blood (Tunisia)
-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the Black Star (Benin)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Obituary: Simonne de Lattre de Tassig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ouglas Johnson, The Guardian, Thursday 12 June 2003
- ^ Salisbury-Jones, Sir Guy. So Full a Glory: A Biography of Marshal de Lattre de Tassigny. Weidenfeld & Nicolson. 1954年8月28日: 55 [2023年8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8月28日).
- ^ Destiny is too h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IFE 28 January 1952, pag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