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泰門 (The Life of Timon of Athens 或 Timon of Athens) 是一套關於一個名為泰門(可能受同名的哲學家影響)的雅典人的財富的作品,由威廉·莎士比亞寫作的,普遍認為是他最晦澀和最困難的作品之一。它通常被認為是悲劇[1]但有的學者將它歸類為問題劇。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的插圖,
1890年, McLoughlin Bros.

角色

編輯
  • 泰門(Timon)|Timon]] /ˈtmən/ TY-mən:雅典貴族,後來變成厭惡人類的隱士。
  • 艾西巴第斯(Alcibiades):軍事大隊隊長和泰門的好朋友。
  • 艾帕曼特斯(Apemantus):哲學家和粗暴的人。
  • 弗萊維斯(Flavius):泰門的管家。
  • 弗萊米涅斯(Flaminius):泰門的僕人之一。
  • 塞維律斯(Servilius):另一個泰門的僕人。
  • 盧基里烏斯(Lucilius):浪漫的年輕人,也是泰門的僕人
  • 文提狄斯(Ventidius):是泰門的「朋友」之一,並在債務人監獄。
  • 路庫勒斯(Lucullus):是泰門所謂的「朋友」。
  • 路歇斯(Lucius):泰門所謂的「朋友」
  • 辛普洛涅斯(Sempronius),最嫉妒泰門的「朋友」。
  • 詩人(Poet)畫家(Painter)是朋友。寄生蟲藝術家們尋求泰門的惠顧。
  • 寶石匠(Jeweller)商人(Merchant)短暫出現。
  • 雅典的元老們(The Senators)
  • 傻瓜(The fool):短暫地與艾帕曼特斯同行。
  • 三個陌生人(Strangers):一個叫提利烏斯,是路歇斯的朋友。
  • 年長的雅典人(Old Athenian):是路歇斯愛的女人的父親。
  • 四個元老(Lords):泰門所謂的朋友。
  • 眾僕,伊西多爾,瓦羅
  • 泰門的債權人:提圖斯,霍爾頓西烏斯,菲洛圖斯
  • 匪徒,士兵,男侍者,丘比特,化裝舞會的女士們[1][2][3]

內容梗概

編輯

起初,泰門是個富有而仁慈的雅典貴族,爾後憤世棄俗。他舉辦了大型宴會,參加人包括劇中幾乎所有主要人物。泰門毫不吝惜地分享錢財,所有人都阿諛奉承,以便獲得更多的賞賜;但艾帕曼特斯除外,他富有哲理、脾氣不好、對泰門冷嘲熱諷。他接受了來自詩人和畫家那裏的藝術品,以及從珠寶商那裏來的珠寶,但在第一幕末了,他將這些轉送給了其它朋友。泰門的僕人路歇斯正在追求一位老雅典人的女兒。老人很不滿,但泰門給了他三個泰倫,讓他們開心結婚,他認為僕人的幸福是值得尊重的。泰門被告知自己的朋友文提狄斯被關在債務人監獄內。他幫助還債,文提狄斯得以獲釋,參加宴會。泰門祝酒,讚頌友誼。賓客們在假面舞會上狂歡。當宴會結束後,泰門繼續贈與禮物;這包括他的馬匹和其它財物。

現在,泰門已經送完了他所有的財物。管家弗萊維斯對泰門的出手闊綽頗為不滿,對那些寄生作者和畫家一擲千金深表不悅。當泰門打獵回來時,管家對他進行陳明。泰門對此感到不滿,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提前告知。他向弗萊維斯發怒,但後者反駁自己曾經多次進行提示,但都未成功:此時,泰門的田地已經被售出。尾隨泰門的是另一個賓客:充滿諷刺的哲人艾帕曼特斯,他用尖酸刻薄的笑話來挖苦在座的眾賓客。艾帕曼特斯是唯一不求財物的人。當泰門的債權人向泰門要求立即還債時,他和另一個傻子對其大打出手。泰門無法還債,只好打發僕人前去向那些所謂的朋友們請求支援。

酒肉之交對泰門的僕人嗤之以鼻,僕人則報以憤怒的獨白。在另一處,艾西巴第斯的副官出於憤怒,對一人下手。艾西巴第斯向元老求情,稱一時衝動不應被控蓄意謀殺。元老們對此否決,艾西巴第斯堅持己見,元老們將他驅逐。艾西巴第斯誓言報復,動用自己的軍隊。在這一幕尾,泰門與僕人們商議,決定在下一次宴會上施行報復。

泰門舉辦了宴會,宴請那些酒肉之交。僕人們將餐盤托出,但客人們發現盤中不過是石塊和溫水。泰門向他們潑水,把盤子拋向他們,隨後離家出走。忠誠的弗萊維斯則誓言追隨泰門到底。

 
泰門譴責社會(1803版,第四幕,第一場)

泰門一邊罵街,一邊走入荒野,在山洞裏藏身,吃草根為生。在洞中,他發現藏匿的金子。艾西巴第斯,艾帕曼特斯和三個土匪先於弗萊維斯找到泰門。和艾西巴第斯一道來的是兩個妓女,在性病問題上與泰門互罵。泰門將大多數金子給了叛亂的艾西巴第斯,聲稱自己只想看到城市的滅亡,可見他已經憤世棄俗。他又將金子給了妓女,讓她們散佈疾病,並將剩餘的給了詩人和畫家,而只給元老們留下一點點。當艾帕曼特斯出現,指責泰門抄襲自己厭世態度時,觀眾們可以旁觀兩個厭世人彼此觀點的交換。

弗萊維斯來到,雖然也想要錢,但他更想讓泰門回歸社會。泰門承認弗萊維斯是他唯一真誠的朋友,但為弗萊維斯僕人的身份而倍感遺憾。他接待了從雅典來的最後使者,後者希望泰門可以安撫艾西巴第斯,但泰門痛罵了他們,最終死在荒野中。艾西巴第斯進軍雅典,卻被元老勸說、在兵臨城下時決定不再攻擊;最後士兵用蠟拓下泰蒙的墓志銘 (其中後兩行為卡利馬科斯所著),艾西巴第斯閱讀墓志銘 (5.4.71-4),並評價泰蒙的一生:

此處躺着不幸的屍體,其不幸的靈魂遺失:
莫尋我的名。瘟疫毀滅你們,卑劣者的渣滓!
這裏躺着我,泰蒙,他生前一切活人都厭惡。
路過時任你罵盡,但路過就莫停駐你的腳步。」

Here lies a wretched corse, of wretched soul bereft:
Seek not my name. A plague consume you, wicked caitiffs left!
Here lie I, Timon, who, alive, all living men did hate.
Pass by and curse thy fill, but pass and stay not here thy gait.』」

時期與文本

編輯

戲劇在1623年收錄書籍出版業組合記録。在當時沒有明確的編寫日期,[a]對戲劇的「未知結局和不連貫性」也沒有統一意見。自二十世紀其,編輯們就試圖通過揣摩莎士比亞的情感來彌補這些問題(Chambers);[5]:p.86關於戲劇的假說有「未完成狀態」(Ellis-Fermor)和「抄寫人干預」(Oliver);這是通過對詞彙的統計分析,舞台指導等等得出的。牛津莎士比亞編輯得出結論,認定托馬斯·米德爾頓和莎士比亞是戲劇的共同創作人,根據之前對文章中俗語和罕見詞的分析,認定戲劇於1605年完成。[6]:p.127

在創作過程中,莎士比亞可能參考了威廉·品特《歡愉宮殿》中第28部故事,其中第38部可能為《皆大歡喜》提供靈感。[6]:p.127他也可能參考了普魯塔克「阿爾西比亞德斯的生活」,[b]以及琉善的《對話》。[c]

 
《第一對開本》中《雅典的泰門》首頁副本,1623年出版。

共同創作

編輯

布萊恩·維克斯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這是和托馬斯·米德爾頓共同創作,另一些註釋者不同意這個觀點。[7]

主題

編輯

宴會

編輯

莎士比亞筆下的宴會頗為重要:除了在結構上或是中心地位上,宴會自身也常常是令人驚異的。[8]泰門舉辦的第一場宴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奢華,以及貴族維持社交和友誼的方式。由於雅典奉行民主,所有公民都被邀請參加。第二場宴會則是對上一次的反諷,泰門以此來報復那些狐朋狗友,隨後起身離席,自我流放。此時,宴會的喜樂不再:泰門用盤子盛滿白水,反諷食客的貪得無厭。他被友誼的表象所蒙蔽,因此憤而反擊:對愚弄他的人進行愚弄,讓他們嘗嘗虛假的宴樂。[8]

在古希臘和當代英國的早期,宴會在政治上都佔據重要地位。詹姆斯一世的登基將其提升到享樂主義的高度。泛濫和放蕩的淫宴讓人焦慮,為人們為自己的貪婪和缺乏自製而深感不安。莎士比亞的觀眾們可能受到相關影響,並認為禁食是種克制的美德。[8]

羅伯特·威爾曼注意到在舞台上,人們依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列席宴會,但泰門責令艾帕曼特斯坐在一邊。這樣,泰門和他的朋友們美詞祝酒,而艾帕曼特斯卻可以與觀眾直接對話,並不受他人干預。他告訴我們「看看這些傢伙,這就是宴樂的真實意義。」他對宴樂進行了批評,但在舞台效應上做出了迴避。這種二重性在一方面承認了絢爛對感官的吸引,同時看破了表面的浮華;[9]這是「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和道德的力量,才能看破它的絢爛、虛偽、羞辱和報應。」[10]

戲劇中的宴會描述了個人慾望和人類共性之間的緊張,以及自控自製和社會管控之間的矛盾。在一起進餐可以描述為社會關係:分享食物則是加強友誼,或是慶祝。然而,自私自利則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打破。[8]

文學引述

編輯

評論

編輯

參見

編輯
  1. ^ 1.0 1.1 Timon_of_Athens.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wikipedia(english)」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 ^ Timon of Athens.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2). 
  3. ^ 雅典的泰門.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8). 
  4. ^ 4.0 4.1 Shakespeare, William. John Jowett , 編. Timon of Athe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953744-0. 
  5. ^ Chambers, E. K. William Shakespeare: A Study of Facts and Problems 1 repri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1930]. 
  6. ^ 6.0 6.1 Wells, Stanley; Taylor, Gary; Jowett, John; Montgomery, William. William Shakespeare: a textual companion correct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19-812914-9. 
  7. ^ Vickers,第8頁。Dominik,第16頁。Farley-Hills,第171–172頁。
  8. ^ 8.0 8.1 8.2 8.3 Wood, Penelope. 「Lavish Spread and Barmecide Feast」. Timon of Athens programme, Shakespeare’s Globe Oct. 2008. 14–16
  9. ^ Weimann, Robert. 1978. Shakespeare and the Popular Tradition in the Theater: Studies in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Dramatic Form and Function.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8-3506-2
  10. ^ S.L. Bethell, Shakespeare and the Popular Dramatic Tradition (London, 1944), p. 81.

註釋

編輯
  1. ^ There was, however, a "cluster of brief references" to the subject of Timon the misanthrope in the years 1600-6.[4]:p.16
  2. ^ The Lives of Marcus Antonius and Alcibiades in particular
  3. ^ Probably in Erasmus' Latin translation of 1528.[4]:p.19

參見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