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史上的宗教活動較為活躍,先後有道教佛教基督新教[註 1]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傳入,日本神道也曾在兩次日佔時期佔有一席之地。最早傳入的是道教。公元前140年即有道人在嶗山修行。公元3世紀佛教傳入,建於公元264年的嶗山崇佛寺為佛教在青島的發端之地。清末基督教天主教傳入,有十幾個國家的傳教士在青島傳教。1914年第一次日佔時期,日本神道隨日本僑民和官兵一道傳入青島,建立了青島神社{{原址位於若鶴町二丁目,今市北區遼寧路西段貯水山}}等一些參拜場所,戰後均被毀。1920年代初,伊斯蘭教傳入。宗教活動在青島開展活躍,影響深遠。嶗山被譽為中國道教全真派第二叢林,湛山寺為佛教天台宗在國內外都有影響的名剎。各教派建立了許多傳教活動社團,先後有長老會浸信會信義會同善教會等差會、修會在青島創辦學校、醫院、慈善機構等公益事業。

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宗教民主改革,廢除了道教、佛教中的部分舊制度,將從是反政府活動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外國傳教士全部驅逐出境,沒收外國教會的財產歸中國教會所有,將宗教活動控制在中共政策的指引下進行。「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的宗教活動均被迫停止。1978年後,恢復和落實了中共的宗教政策。1980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處恢復辦公,宗教愛國組織和宗教團體相繼恢復和重新建立。後相繼成立了青島市基督教協會、青島市道教協會、青島市佛教協會和青島市伊斯蘭教協會。2001年,青島市開始把駐青外國人的宗教活動納入依法管理範圍,為青島境內的外國人確定活動點。2002年,逐級建立宗教工作責任制,有宗教活動的村(居)設立宗教工作聯絡員;在全國首創成立宗教政策法規宣講團;在全國首次開展宗教團體屆中評估工作,建立與宗教團體負責人聯繫制度。2003年實施《青島市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辦法》、《青島市宗教團體及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暫行規定》。2004年,湛山佛學院成立。

道教

編輯

中國道教流行於嶗山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其發端始於兩漢,盛於宋元。公元前140年,上清派茅山宗在今嶗山太清景區老君峰下始建太清宮。宋初上清派茅山宗華蓋真人劉若拙在今嶗山上清景區敕建上清宮道場,在今仰口景區的上苑山奉敕建造太平宮。明萬曆帝賜太清宮《道藏》一部,以鎮名山。

自西漢張廉夫開山始基以來,許多著名道士來嶗山潛修,著書立說,其中有唐代道化普濟真人李哲玄、宋代華蓋真人劉若拙、元代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丘處機、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劉長生、道教祖師之一張三丰、明朝中元永壽太和真君徐復陽、上元普濟道化真君齊本守等。這些著名道士在嶗山棲居講道,先後建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有金山派、隨山派、龍門派、華山派等十幾個教派。嶗山太清宮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叢林之一。明代在今市北區海雲街始建道教宮觀海雲庵,原為佛寺,1926年翻修後,由道士掌管,屬道教華山派

共和國成立時,尚存道觀59處,其中有西漢、後漢、北魏、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國建築。人民政府出資整修了一批著名道觀。1978年後,青島市人民政府對太清宮、太平宮、上清宮、明霞洞、海雲庵等道觀進行修繕,恢復宗教活動。1989年,青島市道教協會成立。1994年修復海雲庵,每年正月十六舉辦海雲庵糖球會。全市現共有太清宮、海雲庵、於姑庵等開放道觀5所。

佛教

編輯

佛教在青島的發展歷史悠久。公元264年,嶗山建崇佛寺,佛教傳入青島。公元412年,高僧法顯天竺取經回國途中,在嶗山登陸,並在不其城(今城陽區)翻譯並講經三個月,傳播佛教文化。此後佛教在青島逐步得到發展,許多朝代都建有佛教寺院,其中有北魏的法海寺,唐朝的潮海院石佛寺,元朝的清涼院菩薩廟,明朝的於姑庵觀音寺華嚴寺等。20世紀初,一些有識之士為弘揚佛教文化,籌資興建了毗廬庵靈聖寺等。1934年,今市南區芝泉路建設了中國最年輕的天台宗寺院——湛山寺。同年居士王湘汀出資在今小魚山公園山頂上興建佛教居士聚會場所——湛山精舍,每周日下午講經。湛山寺建成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浴佛節,紀念佛祖釋迎牟尼誕辰,僧眾、居士在主持方丈帶領下,在浴佛壇上進行浴佛儀式。開廟逢會三天。屆時善男信女進廟燒香者絡繹不絕。寺周圍眾多攤販叫賣,各地民間藝人也來此表演,熱鬧非凡。

第二次日佔時期,設有日本佛寺7處,日本投降後皆被取締。共和國成立前夕,尚存寺院13處,和尚23人,尼姑6人,寄居7人。1956年,居士定期聚會被中止;1959年,湛山精舍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間湛山廟會中斷。1978年改革開放後,政府多次撥款對法海寺、華嚴寺、於姑庵、湛山寺等重點佛教寺院進行維修。湛山寺對外開放。1988年,湛山廟會恢復;此後每年均舉辦,並漸融經貿、旅遊活動為一體,赴廟會者在數十萬人以上。現為青島惟一佛教廟會。1992年成立青島市佛教協會。全市現共有開放佛廟2處。

基督新教

編輯

1873年,美國傳教士郭顯德來青島進行傳教活動,基督教傳入青島。教徒集資在今嶗山區北宅街道興建青島最早的基督教堂——南北嶺教堂,屬美國北美長老會。1897年德國設立租界地後,外國傳教士紛紛進入青島。1898年,德國信義會傳教士昆祚來青島傳教、辦學校、開醫院;1900年,昆祚在今市北區清和路主持興建路德堂。1908年,膠澳總督府在今市南區江蘇路出資興建基督教堂。1931年,中國人在陵縣路創建基督教青島靈恩會。1935年,青島基督教徒聚會處在錦州路成立。1938年,魯東信義會在今市南區觀象二路興建聖保羅堂。1942年,青島基督教徒聚會處中心在龍山路建成,信徒曾達4000餘人。至1949年,共有屬於11個差會(基督教的海外傳教組織)的德、英、日、美、法等13個國家的傳教士在青島傳教,有教派21個,教堂及聚會場所140餘處(其中禮拜堂60處),神學院3處,外籍傳教士90人,中國牧師52人,信徒1.2萬人。主要禮拜堂有江蘇路禮拜堂、聖保羅堂、路德堂、南北嶺禮拜堂。

1951年,青島市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即「自治、自養、自傳」)革新運動籌委會成立後,外國傳教士相繼離境。1954年,青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1958年,全市50處禮拜堂合併為10處聚會點,後再合為7處。文革期間宗教活動停止。1980年,開始恢復江蘇路禮拜堂等處的正常宗教活動。1981年,青島市基督教協會成立。1985年,路德堂恢復聚會。全市現共有開放教堂25處。

天主教

編輯

天主教傳入青島已有百餘年歷史。1898年,天主教兗州教區德籍傳教士白明德到青島建立了第一個天主教傳教場所。此後天主教在青島迅速發展。1901年,德國神父在今曲阜路創辦的教會印刷所,主要承擔《青島官報 (Amtsblatt für das Deutsche-Gebiet)》的印刷,後改稱天主堂印書局,主要印製教會書籍。1905年,天主教在今市北區博山路開辦第一所醫院——天主堂醫院,設病床40張。1925年,天主教會青島監牧區成立,德籍神父維昌祿為監牧主教,轄膠州、高密、即墨、諸城等11縣。1928年,青島代牧區成立,維昌祿為代牧主教。1932至1934年,維昌祿自德國募集資金在今市南區浙江路興建聖彌額爾大教堂,成為青島最大的教堂。天主教青島教區受羅馬天主教總部和教宗駐南京公使領導,接受其津貼供給。

1946年,中國天主教會實行聖統制,青島代牧區升格為青島教區,德籍神父吳伯祿任主教。青島的天主教修會有聖言會、聖母文學會、方濟各瑪利亞傳教修女會、神愛會、聖神掉女會、聖神祈禱會等。市區有天主教堂10處,修女院11處,外籍神修人員36人,華籍神修人員8人,信教群眾5000餘人。1951年,中國神父劉殿俊被吳伯祿委任為代理主教。1950年代後,全國宗教制度改革,中國天主教開始獨立自主,自辦教會。1956年,青島市天主教愛國會成立。1981年,在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宗懷德主教主持下,舉行了開堂祝聖儀式,恢復開放聖彌額爾大教堂。1987年,天主教教務會議選舉韓錫讓為青島教區主教,成為共和國成立後,青島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聖的正權主教。全市現共有開放堂點4處。

伊斯蘭教

編輯

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後,青島的工商業不斷發展,一些穆斯林從外地陸續移居青島。20世紀初期有回民300餘戶,1800餘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市北區,都是客籍居民,由他們將伊斯蘭教傳入青島。其時山東淄博人王萬英阿訇在市南區河南路租賃平房兩間,當作青島穆斯林的禮拜處所。1929年,回族穆斯林來青島經商者日眾,由穆華亭、劉尊五、王萬英、石小坡等人發起募捐,在市南區常州路興建清真寺,得到身為回族人的青島市長馬福祥的支持。在馬蘭頂建有穆斯林專用墓地。全市現共有開放清真寺1所。

備註

編輯
  1. ^ 在中國,新教通常稱為基督教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