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10月19日) |
概論编辑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
唐初统称为「天竺」,其中古漢語擬音:[tʰen ʈiuk]),是南方方言對「Sindhu」的音譯;「贤豆」([ɦen dəu])、「狷篤」([kʷiɛn tuok])、「乾篤」([gian tuok])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ʔin duo]),《大唐西域記》記載:「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1]
讀音编辑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 「身毒」([n̥iŋ dˁuk])
- 「天竺」([tʰen ʈiuk])
- 「賢豆」([ɦen dəu])、「狷篤」([kʷiɛn tuok])、「乾篤」([gian tuok])
- 「印度」([ʔin duo])
相似名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编]
这是一篇與历史或歷史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这是一篇與印度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