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中古汉语 | |
---|---|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年代 | 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公元3-13世紀) |
語系 | |
早期形式 | 上古汉语
|
文字 | 汉字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ltc |
语言学家列表 | ltc |
Glottolog | midd1344 |
资料编辑
对中古汉语音韵的构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几类资料的详细记录。最重要的资料毫无疑问是《切韵》(601)及其修订本。《切韵》常常和《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等宋朝韵图的解释同用。这些材料可以与现代汉语方言互相印证,借到其他语言(特别是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的汉语词汇读法、外国地名的中文译名、表音文字材料(如婆罗米文、藏文和回鹘文)转写的汉语名词,以及中古时期中文韵文的押韵、声调格式都能为我们所用。[1]:24–41
韵书编辑
南北朝时期的学者们就已经十分关注经典文献的音韵了。 不同学派编篡了不同的韵书以规范读音、规范押韵体例。[2]:379 《切韵》(601)试图囊括6本更早韵书的对立,即“从分不从合”,这使得《切韵》实际反映的语音在年代上要早上许多。 《切韵》在唐朝成为科举考试中用韵的标准,在接下来几个世纪中经历数次扩充与改编。[1]:25
《切韵》是被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韵书,也是研究早期中古汉语(EMC,來自英語Early Middle Chinese的縮寫)的最主要材料。在高本汉20世纪早期对中古汉语的开创性研究时,《切韵》仍只有残卷为人所知,学者们仍依赖于宋朝大幅增编的《广韵》(1008)。后来在敦煌藏经洞等处发现了《切韵》重要部分的残卷,1947年于故宫发现了王仁昫于706年所著《刊谬补缺切韵》是《切韵》现存的影响最大的增订本。[1]:24–25
《切韵》共有193个韵目。[3]:136一个韵目可以包含多个韵母,它们只在介音上有差别,因在韵图中分别列在三等和四等,也被称作重纽。[1]:27[3]:78, 142–143
韵图编辑
《韵镜》(约1150)是现存最早的韵图,它对《切韵》中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细致得多的分析。不过《韵镜》已是《切韵》后好几个世纪的产物,《韵镜》的作者们已经发现了《切韵》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他们自己的晚期中古汉语的显著不同,不过仍尝试通过对反切的分析尽可能还原《切韵》的音韵系统。他们的分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晚期中古汉语的影响,其中反映出唐宋汉语的几个重要转变。[1]:29–30
《韵镜》共有43张表,每张都涵盖一部分《切韵》韵目,内部还有分类:[1]:31–32
- 16摄的“内转”和“外转”。其具体含义仍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它很可能指主元音的高度,“外转”是开元音(如/ɑ/或/a,æ/),“内转”则是中元音或闭元音。
- 开合口表示是否发生唇化。“合口”要么有圆唇元音(如/u/)要么有圆唇介音。
每个表都有23行,每行对应1个声母。不过《韵镜》实际上区分36个声母,他们将存在互补关系的硬颚音、卷舌音和齿音放在一起。[4]:43
每个声母还能接着分类为:[1]:30–31
每个表都分16列,依声调分为4大列,其中入声被视作/m/、/n/或/ŋ/的变体。 声调大列下又分4小列,如此分列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 这几列一般依次称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般认为是声母或介音的颚化或卷舌化,也伴随相似主元音的音值差异(如/ɑ/、/a/、/ɛ/)。[1]:31–32 其他学者认为它们不是语音上能区分的类别,而是为了兼顾《切韵》和排版所做的调整。[5]:15, 32–34
如果存在的话,表中每个方框都包含对应于《切韵》小韵的字。这样,每个小韵都能被放在上述的类中。[1]:28
现代方言和域外方音编辑
韵书和韵图无法表示这些声韵类的实际发音。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不同读法可以权当参考,不过也有部分方言分化自晚期中古汉语自然共通语,不能用于构拟早期中古汉语的音值。 早期中古汉语时期,大量汉语词汇被系统性地借到越南语、朝鲜语和日语中(总称为汉字词),不过也有大量音韵信息在此过程中丢失了。[1]:34–37
现代汉语方言 | 汉越词 | 汉字语 (韩语耶鲁罗马拼音) |
汉语 (日语)[6]:336 | 中古汉语[a] | ||||||
---|---|---|---|---|---|---|---|---|---|---|
北京话 | 苏州话 | 广州话 | 梅县话 | 吴音 | 汉音 | |||||
1 | 一 | yī | iɤʔ7 | jat1 | yit5 [jɪt̚˨] | nhất | il | ichi | itsu | ʔjit |
2 | 二 | èr | ɲi6 | ji6 | ngi4 [ŋʲiː˥˧] | nhị | i | ni | ji | nyijH |
3 | 三 | sān | sɛ1 | saam1 | sam1 [sɑm˦] | tam | sam | san | sam | |
4 | 四 | sì | sɨ5 | sei3 | si4 [siː˥˧] | tứ | sa | shi | sijH | |
5 | 五 | wǔ | ŋ6 | ng5 | ng3 [ŋˌ˧˩] | ngũ | o | go | nguX | |
6 | 六 | liù | loʔ8 | luk6 | liuk5 [ljʌk̚˨] | lục | yuk | roku | riku | ljuwk |
7 | 七 | qī | tsʰiɤʔ7 | cat1 | cit5 [t͡sʰɪt̚˨] | thất | chil | shichi | shitsu | tshit |
8 | 八 | bā | poʔ7 | baat3 | bat5 [pæt̚˨] | bát | phal | hachi | hatsu | pɛt |
9 | 九 | jiǔ | tɕiøy3 | gau2 | giu3 [kjuː˧˩] | cửu | kwu | ku | kyū | kjuwX |
10 | 十 | shí | zɤʔ8 | sap6 | sip6 [sɪp̚˥] | thập | sip | jū < jiɸu | dzyip |
转写证据编辑
尽管用汉字音译外语时会受到外语本身的限制,它仍是了解中古汉语音值的重要手段,因为译方的语言,特别是梵语和犍陀罗语的细节已经被了解得十分透彻了。[3]:147 例如,鼻音声母/m n ŋ/在初唐对应梵语鼻音,但中晚唐则对应梵语不送气浊音/b d ɡ/,说明它们在西北方言中变为前鼻化塞音[ᵐb] [ⁿd] [ᵑɡ]。[7]:300[3]:163
語音编辑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節結構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個音節,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稱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声母编辑
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b],来代表中古汉语後期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
晚清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研究的其实是《广韵》。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差异,如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中各分为两类。
结合系联法和梵汉对音、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脣音 | 幫 p | 滂 pʰ | 並 b | 明 m | ||
舌音 | 端 t | 透 tʰ | 定 d | 泥 n | ||
知 ʈ | 徹 ʈʰ | 澄 ɖ | 娘 ɳ | |||
來 l | ||||||
齒音 | 精 ts | 清 tsʰ | 從 dz | 心 s | 邪 z | |
莊 tʂ | 初 tʂʰ | 崇 dʐ | 生 ʂ | 俟(禪) ʐ | ||
章 tɕ | 昌 tɕʰ | 常 dʑ | 日 ȵ | 書 ɕ | 船 ʑ | |
牙音 | 見 k | 溪 kʰ | 羣 g | 疑 ŋ | ||
喉音 | 影 ʔ | 云 ɦ 以 j | 曉 h | 匣 ɦ |
这个声母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存在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和其余两套(送气和不送气)清的塞音或塞擦音构成了三组对立的格局。(如幫p、滂pʰ、並b)其次是只有双唇音p、pʰ、b,没有唇齿擦音f。有些学者[谁?]认为知徹澄娘可以并入端透定泥,云可以并入匣。对于俟母一些学者[谁?]认为其在洛阳方言中存在,而在其他方言中不存在。
《切韵》音系到韵图音系间的变化有:
- 硬颚咝音与卷舌咝音合流。[4]:53
- 俟母/ʐ/与崇母/ɖʐ/合流。
- 硬颚鼻音日母/ɲ/也变成卷舌音,但不与任何音合流,而是变成/r/。
- 云母/ɣ/的硬颚变体与以母/j/合流为喻母/j/。[4]:55–56, 59
- 轻唇音产生并与重唇音分离,特别是在元音为前且圆唇时容易发生轻唇化(如/j/+后元音,或前圆唇元音)。不过现代闽语保存了重唇音读法,现代客家话在部分常用词中仍然保留。[4]:46–48
- 浊阻碍音产生气声(吴语保留)。
塞音和塞擦音 | 响音 | 擦音 | 近音 | ||||
---|---|---|---|---|---|---|---|
全清 | 次清 | 气声 | 全清 | 气声 | |||
唇塞音 | 幫 p | 滂pʰ | 並pɦ | 明m | |||
唇塞擦音 | 非f | 敷f[c] | 奉fɦ | 微ʋ[d] | |||
舌冠音 | 端t | 透tʰ | 定tɦ | 泥n | |||
卷舌塞音 | 知ʈ | 徹ʈʰ | 澄ʈɦ | 娘ɳ[e] | |||
边音 | 來 l | ||||||
齿咝音 | 精ts | 清tsʰ | 從tsɦ | 心s | 邪sɦ | ||
卷舌咝音 | 照ʈʂ | 穿ʈʂʰ | 牀(ʈ)ʂɦ[f] | 日ɻ[g] | 審ʂ | 禪ʂɦ | |
软腭音 | 見k | 溪kʰ | 群kɦ | 疑ŋ | |||
喉音 | 影ʔ | 曉x | 匣xɦ | 喻j |
清浊对立只保留在吴语和老湘语中。闽语知组仍读作齿音,其他地方的方言基本都与照组合流。南方方言中它们还和精组合流。现代官话的颚音来自精组和见组的颚化变体,是相当晚近的变化,和早时的硬颚音无关。[4]:45–46, 49–55
韵母编辑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而-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现在的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
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 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ə/(或写作/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ə,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
- 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江韵是唯一一个以/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和/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u/的/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裡经常念/u/而不是/o/。
- 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
- 元音/ə/,参见元音/a/。元音/ə/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ə/。
- 元音/ɨ/,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 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参见元音/a/。
- 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來源請求]
韻攝 | 韻目 | 高本漢 | 李榮 | 王力 | 蒲立本 | 白一平 | 潘悟雲 | 鄭張尚芳 | 竺家寧 | 周法高 |
---|---|---|---|---|---|---|---|---|---|---|
果攝 | 歌一等開 | ɑ | ɑ | ɑ | a | a | ɑ | ɑ | ɑ | ɑ |
戈三等開 | i̯ɑ | iɑ | ĭɑ | ɨa | ja | ia | ɨɑ | jɑ | iɑ | |
戈一等合 | uɑ | uɑ | uɑ | wa | wa | ʷɑ | uɑ | uɑ | uɑ | |
戈三等合 | i̯wɑ | iuɑ | ĭuɑ | ua | jwa | ʷia | ɨuɑ | juɑ | iuɑ | |
假攝 | 麻二等開 | a | a | a | aɨ | æ | ɰæ | ɣa | a | a |
麻三等開 | i̯a | ia | ĭa | ia | jæ | iæ | ia | ja | ia | |
麻二等合 | wa | ua | ĭwa | waɨ | wæ | ʷɰæ | ɣua | ua | ua | |
遇攝 | 模一等合 | uo | o | u | ɔ | u | u̯o | uo | u | uo |
魚三等合 | i̯wo | iɔ | ĭo | ɨə̆ | jo | iɤ | ɨʌ | jo | io | |
虞三等合 | i̯u | io | ĭu | uə̆ | ju | iu̯o̝ | ɨo | ju | iuo | |
蟹攝 | 咍一等開 | ăi | ɒi | ɒi | əj | oj | o̝i | ʌi | ɒi | əi |
泰一等開 | ɑi | ɑi | ɑi | aj | aj | ɑi | ɑi | ɒi | ɑi | |
皆二等開 | ăi | ɛi | ɐi | əɨj | ɛj | ɰɛi | ɣɛi | ai | ɛi | |
佳二等開 | ai | ɛ | ai | aɨj | ɛɨ | ɰɛ | ɣɛ | æ | æi | |
夬二等開 | ai | ai | æi | aɨj (s) | æj | ɰæi | ɣai | ɐi | ai | |
祭三等開 | i̯ɛi | iɛi / jɛi | ĭɛi | iaj / jiaj | jej / jiej | ɻiᴇi / iᴇi | ɣiᴇi / iᴇi | jæi | iai / iæi | |
廢三等開 | i̯æi | iɐi | ĭɐi | ɨaj | joj | iai | ɨɐi | jɐi | iɑi | |
齊四等開 | iei | ei | iei | ɛj | ej | ei | ei | iei | iɛi | |
灰一等合 | uăi | uɒi | uɒi | wəj | oi | u̯oi | uʌi | uɒi | uəi | |
泰一等合 | wɑi | uɑi | uɑi | waj | waj | ʷɑi | uɑi | uɒi | uɑi | |
皆二等合 | wăi | uɛi | wɐi | wəɨj | wɛj | ʷɰɛi | ɣuɛi | uai | uɛi | |
佳二等合 | wai | uɛ | wai | waɨj | wɛɨ | ʷɰɛ | ɣuɛ | uæ | uæi | |
夬二等合 | wai | uai | wæi | waɨj (s) | wæj | ʷɰæi | ɣuai | uɐi | uai | |
祭三等合 | i̯wɛi | iuɛi / juɛi | ĭwɛi | wiaj / jwiaj | jwej / jwiej | ʷɻiᴇi / ʷiᴇi | ɣiuᴇi / iuᴇi | juæi | iuai / iuæi | |
廢三等合 | i̯wæi | iuɐi | ĭwɐi | uaj | jwoj | ʷiai | ʉɐi | juɐi | iuɑi | |
齊四等合 | iwei | uei | iwei | wɛj | wej | ʷei | wei | iuei | iuɛi | |
止攝 | 支三等開 | iĕ | ie / je | ĭe | iə̆ / jiə̆ | je / jie | ɻiᴇ / iᴇ | je | ie / iɪ | |
脂三等開 | i | i / ji | i | i / ji | ij / jij | ɻi / i | jei | iei / iɪi | ||
之三等開 | i | iə | ĭə | ɨ | i | ɨ | jə | i | ||
微三等開 | ĕi | iəi | ĭəi | ɨj | jɨj | iɤi | jəi | iəi | ||
支三等合 | wiĕ | iue / jue | ĭwe | wiə̆ / jwiə̆ | jwe / jwie | ʷɻiᴇ / ʷiᴇ | jue | iue / iuɪ | ||
脂三等合 | wi | ui / jui | wi | wi / jwi | wij / jwij | ʷɻi / ʷi | juei | iuei / iuɪi | ||
微三等合 | wĕi | iuəi | ĭwəi | uj | jwɨj | ʷiɤi | juəi | iuəi | ||
效攝 | 豪一等開 | ɑu | ɑu | ɑu | aw | aw | ɑu | ɑu | ɑu | |
肴二等開 | au | au | au | aɨw | æw | ɰæu | au | au | ||
宵三等開 | i̯wɛu | iɛu / jɛu | ĭɛu | iaw | jew / jiew | ɻiᴇu / iᴇu | jæu | iau / iæu | ||
蕭四等開 | ieu | eu | ieu | ɛw | ew | eu | ieu | iɛu | ||
流攝 | 侯一等開 | ə̆u | u | əu | əw | uw | u | əu | əu | |
尤三等開 | iə̆u | iu | ĭəu | uw | juw | iu | jəu | iəu | ||
幽三等開 | i̯ĕu | iĕu | iəu | jiw | jiw | ɨu | jou | ieu / iɪu | ||
咸攝 | 覃一等開 | ăm | ɒm | ɒm | əm | om | əm | ɑm | əm | |
談一等開 | ɑm | ɑm | ɑm | am | am | ɑm | ɒm | ɑm | ||
咸二等開 | ăm | ɐm | ɐm | əɨm | ɛm | ɰɛm | am | æm | ||
銜二等開 | am | am | am | aɨm | æm | ɰæm | ɐm | am | ||
鹽三等開 | i̯ɛm | iɛm / jɛm | ĭɛm | iam | jem | ɻiᴇm / iᴇm | jæm | iam / iæm | ||
嚴三等開 | i̯æm | iɐm | ĭɐm | ɨam | jæm | iam | jɐm | iɑm | ||
添四等開 | iem | em | iem | ɛm | em | em | iem | iɛm | ||
凡三等合 | i̯wæm | iuɐm | ĭwɐm | uam | jwom | iam | juɐm | iuam | ||
深攝 | 侵三等開 | i̯əm | iəm / jəm | ĭĕm | im / jim | im / jim | ɻim / im | jəm | iem / iɪm | |
山攝 | 寒一等開 | ɑn | ɑn | ɑn | an | an | ɑn | ɑn | ɑn | |
山二等開 | ăn | ɛn | æn | əɨn | ɛn | ɰɛn | ɐn | an | ||
刪二等開 | an | an | an | aɨn | æn | ɰæn | an | æn | ||
仙三等開 | i̯ɛn | iɛn / jɛn | ĭɛn | ian | jen / jien | ɻiᴇn / iᴇn | jæn | ian / iæn | ||
元三等開 | i̯æn | iɐn | ĭɐn | ɨan | jon | iɤn | jɐn | iɑn | ||
先四等開 | ien | en | ien | ɛn | en | en | ien | iɛn | ||
桓一等合 | uɑn | uɑn | uɑn | wan | wan | ʷɑn | uɑn | uɑn | ||
山二等合 | wăn | uɛn | wæn | wəɨn | wɛn | ʷɰɛn | uɐn | uan | ||
刪二等合 | wan | uan | wan | waɨn | wæn | ʷɰæn | uan | uæn | ||
仙三等合 | i̯wɛn | iuɛn / juɛn | ĭwɛn | wian | jwen / jwien | ʷɻiᴇn / ʷiᴇn | juæn | iuan / iuæn | ||
元三等合 | i̯wæn | iuɐn | ĭwɐn | uan | jwon | ʷiɤn | juɐn | iuɑn | ||
先四等合 | iwen | uen | iwen | wɛn | wen | ʷen | iuen | iuɛn | ||
臻攝 | 痕一等開 | ən | ən | ən | ən | on | ən | ən | ən | |
眞三等開 | i̯ĕn | iĕn / jĕn | ĭĕn | in / jin | in / jin | ɻin / in | jen | ien / iɪn | ||
欣三等開 | i̯ən | iən | ĭən | ɨn | jɨn | ɨn | jən | iən | ||
魂一等合 | u̯ən | uən | uən | wən | won | u̯on | uən | uən | ||
眞三等合 | i̯ĕn | iuĕn / jĕn | ĭĕn | in / jin | in / jin | ʷɻin / - | jen | iuen | ||
諄三等合 | i̯wĕn | iuĕn | ĭwĕn | win | win | ʷin | juen | iuɪn | ||
文三等合 | i̯uən | iuən | ĭuən | un | jun | iun | juən | iuən | ||
宕攝 | 唐一等開 | ɑŋ | ɑŋ | ɑŋ | aŋ | aŋ | ɑŋ | ɑŋ | ɑŋ | |
陽三等開 | i̯aŋ | iaŋ | ĭaŋ | ɨaŋ | jaŋ | iaŋ | jɑŋ | iɑŋ | ||
唐一等合 | wɑŋ | uɑŋ | uɑŋ | waŋ | waŋ | ʷɑŋ | uɑŋ | uɑŋ | ||
陽三等合 | i̯waŋ | iuaŋ | ĭwaŋ | uaŋ | jwaŋ | ʷiaŋ | juaŋ | iuaŋ | ||
江攝 | 江二等開 | ɔŋ | ɔŋ | ɔŋ | aɨwŋ | æwŋ | ɰɔŋ | oŋ | oŋ | |
曾攝 | 登一等開 | əŋ | əŋ | əŋ | əŋ | oŋ | əŋ | əŋ | əŋ | |
蒸三等開 | i̯əŋ | iəŋ | ĭəŋ | iŋ | iŋ | ɨŋ | jəŋ | iəŋ | ||
登一等合 | wəŋ | uəŋ | uəŋ | wəŋ | woŋ | ʷəŋ | uəŋ | uəŋ | ||
蒸三等合 | i̯wəŋ | iuəŋ | ĭwəŋ | wiŋ | wiŋ | ʷɨŋ | jəŋ | iuəŋ | ||
梗攝 | 庚二等開 | æŋ | ɐŋ | ɐŋ | aɨjŋ | æŋ | ɰæŋ | ɐŋ | aŋ | |
耕二等開 | ɛŋ | ɛŋ | æŋ | əɨjŋ | ɛŋ | ɰɛŋ | aŋ | æŋ | ||
庚三等開 | i̯æŋ | iɐŋ | ĭɐŋ | iajŋ | jæŋ | ɰiæŋ | jɐŋ | iaŋ | ||
清三等開 | i̯ɛŋ | iɛŋ | ĭɛŋ | iajŋ / jiajŋ | jeŋ / jieŋ | - / iᴇŋ | jæŋ | iæŋ | ||
青四等開 | ieŋ | eŋ | ieŋ | ɛjŋ | eŋ | eŋ | ieŋ | iɛŋ | ||
庚二等合 | wæŋ | uɐŋ | wɐŋ | waɨjŋ | wæŋ | ʷɰæŋ | uɐŋ | uaŋ | ||
耕二等合 | wɛŋ | uɛŋ | wæŋ | wəɨjŋ | wɛŋ | ʷɯɛŋ | uaŋ | uæŋ | ||
庚三等合 | i̯wæŋ | iuɐŋ | ĭwɐŋ | wiajŋ | jwæŋ | ʷɰiæŋ | juɐŋ | iuaŋ | ||
清三等合 | i̯wɛŋ | iuɛŋ | ĭwɛŋ | wiajŋ / jwiajŋ | jweŋ / jwieŋ | - / ʷiᴇŋ | juæŋ | iuæŋ | ||
青四等合 | iweŋ | ueŋ | iweŋ | wɛjŋ | weŋ | ʷeŋ | iueŋ | iuɛŋ | ||
通攝 | 東一等合 | uŋ | uŋ | uŋ | əwŋ | uwŋ | uŋ | uŋ | uŋ | |
冬一等合 | uoŋ | oŋ | uoŋ | awŋ | owŋ | u̯oŋ | uoŋ | uoŋ | ||
東三等合 | iuŋ | iuŋ | ĭuŋ | uwŋ | juwŋ | iuŋ | juŋ | iuŋ | ||
鍾三等合 | i̯woŋ | ioŋ | ĭwoŋ | uawŋ | jowŋ | io̝ŋ | juoŋ | iuoŋ |
声调编辑
中古汉语的四声最早由沈约在约公元500年提出。[4]:303 《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部位与鼻音韵尾相对应,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的调值。[1]:52
平声调的字数最多,《切韵》平声分上下两卷,其他3声都只有一卷。[11]:118
汉语文献已知最早的对声调的描述来自宋朝所引9世纪初的唐末《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平声是平调,上声是高调或升调。
现代汉语方言的四声之间差异极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构拟中古汉语的声调。[1]:53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和相邻的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原始苗瑶语、原始壯傣語和古越南语—很像,它们没有一个和汉语有亲缘关系。而且,早期借词展示不同语言间调类的对应相当严密。[1]:54–55。1954年,奥德里库尔发现越南语的上声和去声对应其他无声调南亚语系语言的/ʔ/和/s/韵尾 。因此他认为原始南亚语没有声调,越南语中后来产生的声调因这些辅音脱落而产生,这一过程被称为声调产生(Tonogenesis)。奥德里库尔进一步假设中古汉语等其他语言的声调也有相似起源。其他学者也根据转写和借词证据得出相似结论,并据此认为上古汉语无声调。[1]:54–57
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结束时,中古汉语和东南亚语言经历了调类的音域分裂。 全浊声母中的上声变得与去声相似,到晚唐时每个调都依声母的清浊分裂为阴调和阳调,形成“四声八调”格局。 浊音声母在大多数方言(除吴语、老湘语和部分赣语)中消失后,这一区别就成了音位性的,使得声调由4种变为8种。 粤语保留了所有这些声调,还发展出长入。不过其他大多数方言的声调数量更少,例如官话方言中阳上声变入去声。接着,绝大多数官话方言中塞音韵尾消失,入声并入其余3声。[1]:52–54
语音的发展变化编辑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幫、滂、並、明中产生了非(f)、敷(可能类似fʰ)、奉(v)、微(ɱ),已如前述。另外唐朝后期的译经师用鼻音对译梵语的不送气浊塞音,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有些学者认为是部分汉语方言出现了鼻音口音化现象(如今也出现在闽南语)。
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是相近的韵母合并了。《广韵》有些韵注明与其他韵同用,韵图把不同的韵放在同摄同等,都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也有小部分字归类的变化,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拿有韵的“妇”字押暮韵的“故”字,可见“妇”一类字已经转到暮韵去了。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编辑
中古汉语的结构更像大多数现代方言(特别是粤语等较为保守的),有多得多的单音节词汇,形态派生极少,开音节有3个声调,包含声母、介音主元音和韵尾的音节结构,声母数量多,以及相对而言少得多的韵尾辅音。不算介音的话,没有任何复辅音。
上古汉语的结构则显著地不同:没有声调,声母辅音的数量更少,音节首尾都有很多复辅音。形态上的派生系统发达,很可能是屈折语,通过将辅音加在词的首或尾来派生新词。这套系统和构拟的原始汉藏语很相似,和古典藏语等也能互相对应;也和现代高棉语等保守的南亚语系语言中的系统相似。
中古汉语到现代方言的变化主要是元音辅音数量的减少、声调调类的增加(泛东亚调域分离使得每个声调都依声母是否为全浊分化为阴调和阳调)。总体上,可能音节数显著地减少了。现代标准汉语大约只有1300个可能的音节,许多其他汉语方言甚至更少(例如现代上海话大约只有700个)。这样变化的结果,在官话中使得双音节复合词的激增,稳定地替换更老的单音节词;现在普通话中的大多数词汇都已经是双音节的了。
语法编辑
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的,不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等。
词法编辑
名词编辑
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有),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和词尾。最普遍的词头是阿,其次是老;最普遍的词尾是子,其次是兒、頭。阿可以加在疑问代词誰、人名、亲属称谓、排行、人称代词的前面;老的出现比阿晚得多,唐代之前,只有加在姓前的例子。
- 向者之論,阿誰爲失?——《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12]
- 忽出喚曰:“阿鼠!”子文不覺應曰:“諾!”——《法苑珠林》(人名)
-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爾叔?”——《北史·河間王孝琬傳》(亲属)
- 阿六,汝生活大可。——《南史·臨川王傳》(排行)
- 阿你酒能昏亂,喫了多饒啾唧。——王敷《茶酒論》(人称代词)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交短李伏歌行。——白居易《戲贈元九李十二》(姓)
子和兒起初都是实词,后来发展成小称,再后来发展成词尾。子的应用很广泛,人、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用;兒起初只用在小名,后来又可以用在鸟兽名之后。
- 在馬坊教諸奴子書。——《魏書·温子昇傳》
- 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裏。——《北齊書·神武帝本紀下》
- 俗謂之嫁茄子。——段成式《酉陽雜俎》
- 道士脱衣,以刀子削之。——《續玄怪錄·杜子春》
- 世祖武皇帝……小字龍兒。——《南齊書·武帝紀》
-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興》
- 沔水有物如三四歲小兒……常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水經注》
- 前頭看後頭,齊著鐵(金互)鉾。——《梁企喻歌辭》
- 兩邊角子羊門裏,猶學容兒弄鉢頭。——張祜《容兒鉢頭》
词头和词尾在汉语方言裡发展不平衡,现代南方方言使用词头阿明显多于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词尾兒很发达,吴语、粵語大多只用词尾子,不用兒,客家话方言则只用词尾兒,不用子。
代词编辑
中古的人称代词比上古汉语有很大的变化,第一人称除了继承自上古的我,还有儂;第二人称是由爾发展成的你;第三人称南北朝多用伊,后来又用渠,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他。
指示代词南北朝出现了一个爾字,通常用于远指。爾还可以解作“这样”的意思,一直沿用到唐代。
- 爾時話已神悟,自參上流。——《世說新語·言語》
- 汝等不應爾。——《南史·裴邃傳》
到了唐朝,用于近指的這代替了上古的此,字又作者、遮。
- 牟尼這日發慈言。——《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
-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晏幾道《少年遊》
- 待我遮裏兵纔動,先使人將文字與番人。——《揮塵錄餘話》
疑问代词方面,问物的南北朝有底字,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什麽,又合音作甚。问情状唐和五代只用爭字。问人用誰,问地点用何處,反诘、反問用那。那是“奈何”的合音,东汉已经出现了,唐代用得更普遍。
- 陶冶性靈有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之七》
- 韓愈問牛僧孺:“且以拍板爲什麼?”——《唐摭言》
- 耶孃甚處傳書覓?——《敦煌零拾·雀踏枝》
- 老去爭由我?愁來欲泥誰?——白居易《新秋》
- 在下那得有此才?——《北史·高聰傳》
動詞编辑
動詞的形尾著、了已經虛化,在唐代,著字附著在動詞後面表示靜止的狀態,如王建《北邙詩》:“堆著黃金無處買。”了字附著在動詞短語後面表示“完畢”的意思,這在晉代就出現了。
- 珍又每見根書符了。——葛洪《神仙傳·劉根》
- 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曹鄴《去不返》
到了五代,了就可以作為真正的形尾,表示完成了。
-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
上古漢語的判斷句不需要繫詞,到了漢朝,指示代詞是發展成繫詞,到了中古漢語,繫詞是普遍使用,取代了上古漢語的判斷句式。
- 張玄中、顧較是顧和中外孫。——《世說新語·言語》
- 孔老釋迦,皆是至聖。——唐《原人論》
- 余亦不是仵加之子,亦不是避難之人。——《伍子胥變文》
在能愿動詞方面,產生了附著在動詞後面表示可能性的得。
- 無雙若認得,必開簾子。——薛調《無雙傳》
- 我兒若修得倉全,豈不是于家了事?——《舜子變文》
副詞编辑
中古漢語表示勸阻時,除了用上古漢語的毋(無)、勿外,也用由代詞變來的莫,莫在唐詩中最為常見。
- 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 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孟浩然《晚春》
語氣詞编辑
中古漢語可用來字煞尾表示過去,如
- 天錫心甚悔來。——《世說新語·賞譽下》
- 君卿指賊而罵曰:“老賊吃虎膽來,敢偷我物!”——張鷟《朝野僉載·堯君卿》
又是非問不用上古漢語的乎、與,而用否定詞變來的無,無後來又寫作麼,麼即是嗎的前身。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 更作三年計,三年身健無?——白居易《歸來二周歲》
- 眾中遺卻金釵子,拾得從他要贖麼?——王建《宮詞》
- 不知陶靖節,還動此心麼?——李中《聽蟬寄朐山孫明府》
句法编辑
中古漢語的句法基本上繼承自上古漢語,基本語序和基本原則都和上古漢語相同,例如主謂賓的順序,修飾語在中心語前,連動式和遞繫式(兼語式)不需要特別的標記等等。但是,在一些具體的句式上,又比上古漢語複雜而豐富了,這些句式有使成式、處置式、新的被動式等等。
使成式编辑
上古漢語表達使成的意義往往只用動詞或形容詞的活用實現,如《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而小之。”中古漢語在此基礎上,通過在動詞后面附加動詞或形容詞來表達使成。如果動詞帶賓語,賓語可緊跟在主要動詞的后面,也可跟在次要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
- 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世說新語·忿狷》
-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杜甫《夜宴左氏莊》
- 誰能拆籠破,從放快飛鳴。——白居易《鸚鵡》
- 無令長相隨,折斷楊柳枝。——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 結珠爲簾,雜寶異香爲屑,使數百人於樓上吹散之。——《拾遺記》
補充詞組编辑
在中古漢語的連動句式中,有時候兩個連續動詞的後者詞義虛化了,只起補充前面動詞的作用。類似的動詞有表得到義的取、得,表動作趨向的來、去、出、入等。
- 庾時頹然已醉,績墮几上,就以頭穿取。——《世說新語·雅量》
-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杜甫《杜鵑行》
- 見人入來,即語曰:“有人入來。”——唐《霍小玉傳》
- 車出去,南壁開,後車過,壁復如故。——《神仙傳·劉根》
- 最憐雙翡翠,飛入小梅叢。——元稹《生春》
處置式编辑
上古漢語表示“秉持”義的把、將在中古漸漸虛化,有了處置的意義,后面可接處置的對象(正常情況下的動詞賓語),從而構成了處置句式。
-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杜甫《寄李十二白》
- 悠然散吾興,欲把青天摸。——皮日休《初夏遊楞伽精舍》
被動式编辑
中古漢語除了繼承上古的“爲……所……”句式之外,還可以使用被字句式。被字從“蒙受(不幸)”的意義衍化出了被動的意義。在這種句式中,動作的遭受者變成了句子的主語,如果出現了動作的發出者,則要由被字引出。
- 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松州已被圍。——杜甫《黃草》
- 禰衡被魏武謫爲鼓吏。——《世說新語·言語》
有時候,在表示遭遇的前提下,主語可以是動作的遭受者(間接受事),而動詞還可以帶一個直接受事作為賓語。有時候,甚至原本作為主語的間接受事也被省略了。
- 娘子被王郎道着醜貌。——《醜女緣起》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戲贈元九李十二》
词汇编辑
中古汉语的词汇大部分继承或派生自上古汉语,同时吸收了周边民族语言的少量词汇。
书写系统编辑
中古汉语以楷书汉字书写,也使用楷书的手写变体行书和草书。书写时竖排从上到下,换行时到左首另起一排,有时也横排从右到左书写。
文学作品编辑
中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语采用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法和词汇,用来创作大量的文集、小说和史学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韵文诗词采用平实的语言创作,例如白居易的诗作就以语言平实著称。同时也存在一些贴近生活的散文如志人志怪小说、变文、佛典等。
诗编辑
曲子词编辑
- 《敦煌曲子词集》
小说编辑
变文及佛典编辑
注释编辑
- ^ 中古汉语以白一平转写给出,其中-X和-H分别表示上声和去声。
- ^ 守温三十字母是: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日、見、溪、群、來、疑、精、清、從、審、穿、禅、照、心、邪、曉、匣、喻、影。
- ^ 晚期中古汉语时敷母与非母很可能尚未合流,各种材料中都说明它们来自不同的《切韵》声母。[3]:69擦音[f]和[fʰ]的对立显然比塞擦音[pf]和[pfʰ]的对立更不自然。[4]:48
- ^ 微母在官话中变为[w],一些南方方言中变为[v]或[m]。[9]:234
- ^ 敦煌残卷并没有娘母,且后来也与泥母n合流。[3]:69
- ^ 敦煌残卷并没有床母,很可能和禪母ʂɦ无别。[10]:222–223
- ^ 北方方言中变为[ʐ](或[ɻ])南方方言则有[j]、[z]、[ɲ]或[n]等反映[9]:236–237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Norman (1988).
- ^ Coblin (2003).
- ^ 3.0 3.1 3.2 3.3 3.4 3.5 Pulleyblank (198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Baxter (1992).
- ^ Branner (2006a).
- ^ Miller (1967).
- ^ Malmqvist (2010).
- ^ Pulleyblank (1991).
- ^ 9.0 9.1 Norman (2006).
- ^ Pulleyblank (1970).
- ^ Ramsey (1987).
- ^ 本条目“语法”段落中的例句均转引自王力《汉语语法史》。
书目编辑
-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中古汉语 |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中古汉语 |
- 东方语言学
- 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