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
月
名稱编辑
關於「月氏」的讀音,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小學歷史課本一直寫為「⺼氏」,並標注音為ròu zhī(肉支)。而据考證,月氏的「月」字舊寫作「⺼」,是以訛傳訛的結果,是誤讀。《說文解字》中「月」與「⺼(肉)」是形似而不同的兩個部首,但常被混淆。
《辭海》已經將「月氏」讀音糾正為yuè zhī;中華民國教育部字典則以yuè zhī為主音,ròu zhī和rù zhī為又見音。
月氏國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見諸記載,即《逸周書》和《管子》中所記載的「禺氏」國。禺、月是同一外來語音的不同譯寫,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中,禺为*ŋo,月为*ŋod,与「肉」(上古汉语拟音:*njuɡ)相差甚远。
西方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古希臘文獻中的吐火罗人(Τοχάριοι ,Tókharoi)即是指月氏[2][3],吐火羅人在西元前2世紀征服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也有主張月氏為塞種的[4]。
歷史编辑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亞洲部分)
| |||
---|---|---|---|
漢族地區 | 外蒙古地區 | ||
戰國時期 前476年–前221年 |
匈奴 | 东胡 | |
秦 前221–前207 | |||
漢 前202–220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鲜卑 | 丁零 | ||
魏晉南北朝 220–589 |
柔然 | 高車 | |
隋 581–619 |
突厥汗国 | 鐵勒 | |
唐 618–907 |
東突厥 | ||
薛延陀部 | |||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五代十國 907–979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宋 960–1279 |
遼 | 克烈 | 乃蛮 |
蒙兀 | |||
蒙古帝国 | |||
元 1271–1368 |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明 1368–1644 |
北元 | 瓦剌 | |
韃靼(東蒙古) | |||
喀爾喀蒙古 | |||
清 1636–1912 |
清代蒙古 内属·外藩·乌里雅 | ||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
蒙古地方(自治) | ||
大蒙古国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1949至今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蒙古国 | |||
文化 · 地理 | |||
泛蒙古主義 | |||
关于月氏/月支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西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歐語系说、波斯说等。由於他們沒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記錄亦不齊全,現時我們要了解他們,只能透過中國史書裡的片面記錄。而我們從中國史書裡所知道的,月氏居於约当今甘肃省张掖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部落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末民变时期,月氏实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部落從兩方面脅迫遊牧於戈壁沙漠南部和阴山一带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質於月氏。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于,約在前205—前202年間舉兵攻月氏,月氏敗。可能從這時起,月氏便開始棄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前177年或前176年,冒頓單于再次擊敗月氏。
據冒頓單于於前174年致漢文帝劉恆書中說:“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烏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這次敗後,更西遷到準噶爾盆地。(前162年),匈奴的老上单于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當月氏離棄河西時,有一小部分越祁連山,“保南山羌,號小月氏”。這部分月氏人日後長期留住該地,與青海西羌人杂居。
伊犁河流域原久為塞族(塞迦)所居住。《漢書·張騫傳》:“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斯基泰即古波斯碑铭上的Sacae(Sakas)或古希腊文献所记录的斯基泰人。月氏既擊走,塞族便向西南遷徙,跨過錫爾河,到達河中地區的粟特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並服屬匈奴的烏孫,在其王昆莫的統領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像之前的塞人一樣離棄伊犁地區向西南遷徙,而烏孫便從此佔領了他們的地方。這次遷徙的年代約在前139年—前129年間。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留下来的塞人一樣,仍留住原地,服屬於烏孫,所以《漢書》上有烏孫國內“有塞種、大月氏種”的记录。
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今天的巴基斯坦的贾特人就是他们与印度—塞人的后裔。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分支编辑
大月氏编辑
小月氏编辑
另一部份月氏人則往東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被汉朝人稱為小月氏。由於當時的甘肅和青海為匈奴所占据,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間的月氏人,與匈奴部落杂居,被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在397年沮渠家族推北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拓跋鲜卑人北魏所滅。
現代考證编辑
月氏族系,現代學者有三種主流假說,分別為藏緬語族,高加索印歐人假說與突厥假說三種。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中華民國學者姚大中認為,月氏源自氐羌,為古代羌族,在西迁與當地原始印歐人族群通婚後,具備了高加索人種的外貌[5]。在河西走廊未有出土高加索人种的人类遗骨也在考古学上给此说提供了支持,即和乌孙一样,月氏也是在西迁后被高加索人种同化而只保留了少部分蒙古人种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余太山考證,認為古代少昊部落西遷後成為允姓之戎,為塞種先祖,塞種建立了月氏與貴霜王朝等國家。由部分考古人類學證據,他認為塞種與吐火羅人相同,皆源於原始印歐人[6][4]。他進一步推論中國古代源自黃帝的各部落皆可能具有原始印歐人血統[7]。因此余太山支持高加索印歐人假說,但是此说没有得到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支持。根據前蘇聯與蒙古的考古研究,考古學家韓康信認為西迁后的月氏在基因與體質上接近於高加索人種,混有少許蒙古人種特徵[8]。
支援月氏源自突厥人種的主要學者為白鳥庫吉。
相關條目编辑
注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昭武城的月氏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 ^ Adams, Douglas Q. Tocharian Historical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1988: 2–4. ISBN 978-0-940490-71-0.
- ^ Tocharian Online: Series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dd B. Krause and Jonathan Slocum,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 4.0 4.1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頁138-141。
- ^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出版。
- ^ 余太山,〈貴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屬〉,發表於《文史》第38輯,1994年。
-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 ^ 韓康信〈塞、烏孫、匈奴和突厥之種族人類學特徵〉,收入《西域研究》1992年第2期。
延伸阅读编辑
[编]